南宋高宗建炎年间御营司及御营五军研究

2012-08-15 00:49熊燕军
韩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2期
关键词:张俊

熊燕军

(韩山师范学院政法系,广东潮州 521041)

南宋高宗建炎年间御营司及御营五军研究

熊燕军

(韩山师范学院政法系,广东潮州 521041)

建炎元年五月,为重整军权,南宋王朝设立了御营司和御营五军。作为最高军事指挥机构,御营司直辖御营五军的体制打破了自宋初以来“枢密院调兵,三衙掌兵”的传统;但作为强化对全国军队尤其是行在部队控制的措施,御营司未能完成其使命,它存在4年即遭废罢。

南宋;御营司;御营五军;军制

自靖康元年十二月康王赵构开大元帅府重整军权,至绍兴十一年高宗废韩世忠、张俊、岳飞三宣抚司实行御前驻扎大军体制,南宋军制的定型走过了一段漫长而崎岖的道路。在南宋军制的定型过程中,建炎年间的御营司及御营五军尤其值得提及。一方面,御营司直辖御营五军的体制打破了自宋初以来“枢密院调兵,三衙掌兵”的传统;另一方面,作为强化对全国军队尤其是行在部队控制的措施,御营司未能完成其使命,它存在4年即遭废罢,此后大将专权的局面日益严重。关于建炎年间御营司及御营五军的研究,时人虽有“御营司乃军政之大者”的感慨,然不能纪其本末,[1]卷5,P124今人虽有涉及,①参见王曾瑜《宋朝兵制初探》(中华书局1983年版);龚延明《宋史职官志补正》(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朱瑞熙、张其凡《中国政治制度通史(宋代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龚延明《宋代官制辞典》(中华书局1997年版); 陈振《宋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杜文玉《南宋军制研究》,《渭南师专学报》1994年第2期。刘春《南宋御营司与机速记》,西北大学2007年硕士论文。梁天锡《南宋建炎御营司制度》,《宋史研究集》第五辑,台湾书店1970年版。但仍有一些问题值得探讨,笔者不揣浅陋,试就相关问题作一分析,不当之处,还望方家批评指正。

一、御营司的沿革

关于御营司的建立时间,《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5:“(建炎元年五月)丁酉,中书侍郎黄潜善兼御营使,同知枢密院事汪伯彦兼御营副使”,《玉海》《宋史》所载同。但《建炎以来朝野杂记》有不同看法,“御营使者,建炎元年六月,始命宰相李伯纪为之”[2],认为御营司建立于建炎元年六月,第一任御营使为李纲。《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和《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作者同系南宋人李心传,不知为何有此差异。综合考察,当以《建炎以来系年要录》所记建炎元年五月丁酉为准。

御营司建立的目的是建立统一的军事指挥体系,强化对军队的直接控制,加强行在禁卫力量。“自国初以来,殿前、侍卫马步司三衙禁旅,合十余万人,高俅得用,军政遂弛。靖康末,卫士仅三万人,及城破,所存无几,至是殿前司以殿班指挥使左言权领,而侍卫二司犹在东京,禁卫寡弱,诸将杨惟忠、王渊、韩世忠以河北兵、刘光世以陕西兵、张俊、苗傅等以帅府及降盗兵,皆在行朝,不相统一,于是始制御营司以总齐军中之政。”[1]卷5,P123在御营司成立的同时,南宋将行在的部队整编为五军,归御营司直接指挥,是为御营五军。

御营司的成立打破了自宋初以来“枢密院调兵,三衙掌兵”的传统,《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5引吕中《大事记》说:“国朝兵权,隶于三卫(衙),本之枢府,枢府有发兵之权,而无握兵之重,三衙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今不复三衙,而别置御营司,分委之枢府,而置御营使,其后专掌兵权,枢密不得而豫。”[1]卷5,P123御营司取代了枢密院和三衙的地位,成为“发兵权”和“握兵权”合一的最高军事指挥机关。

御营司对全国军事力量的统辖和指挥更多的时候只是一种名义。由于建炎年间军期紧急、各地叛乱不断,御营司根本不可能有效建立起对全国军队的控制和指挥。御营司措置军事的记载很少,笔者只发现一则。《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24:“(建炎三年六月)乙卯,御营使司言:防秋在近,其沿江至海岸合定地分,请以知杭州康允之兼浙西制置使,自镇江府至江阴军,悉令允之措置。从之。”[1]卷24,P495御营司的工作主要在军政方面。主要是四个方面:(1)严明军纪。“御营使司言都统制王渊称两浙路州府军兵多不谙军纪,止是扇摇撰造事端,致民间不安,乞差官几(稽)察,诏王渊依旨。”[3]刑法7之31,P6749“诏自今士卒有犯,并依军法,不得剜眼刳心,过为惨酷,令御营使司行下,众皆鼓舞感戴。”[1]卷16,P338“御营使司言访闻江南东西及两浙路统兵官并不钤束兵众,致攘夺村民财物,虏掠妇女,拘占舍屋作过,深属不便。”[4](2)制定军法。《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24:“御营使司奏诸军并以万人为一军,每军十将,共置统制五员,逐军各置虎符,于御前收管,非降虎符,毋得擅出营,违者从军法,每统制官为军籍三本,一上之御前,一纳御营使司,一留军中,逐季揭帖,诸将不得互相招收,奏可,时诸将方自擅,迄不行。”[1]卷24,P500(3)转呈诸将的上奏。《三朝北盟会编》卷118引汪伯彦《时政记》:“是日御营司进呈检校少保奉国军节度使刘光世具奏楚州见养济李成下人兵家属男儿妇女共六百馀人。上曰:此曹凶悍不顾其身。”(4)选拔低级武官。“命诸郡各举才谋勇略可仗者三人,赴御营司量才录用。”[1]卷6,P158其实以御营司名义条陈的上奏或指挥非常少,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御营司的作用十分有限。

御营司能够调动的军事力量主要就是御营五军了。只有获得朝廷允许,御营司才能调动其它军马。比如建炎三年二月丁卯,中书侍郎御营副使朱胜非留守平江,除平江府兵马外还向朝廷要求节制常湖二州。[1]卷20,P403由于御营司调动不了其它军马,建炎三年二月辛未,朝廷干脆规定御营司只管御营五军,“诏御营使司止管行在五军,其边防措置等事,并依祖宗法釐正归三省枢密院”[1]卷20,P406。实际上御营司有时连御营五军都调动不了,建炎三年十一月丁卯,御营使杜充就向朝廷乞求节制御营诸将,[1]卷29,P578这一举动从侧面说明此时杜充无法节制御营诸将。

遗憾的是,仅就对御营五军的控制而言,御营司也是相当失败的。表现在:(1)大将专权日益严重。如系年要录云:“戊戌,言者奏祖宗以来,遣将出师,统制官掌兵,转运使措置钱粮应副军兵,各不相统摄,使掌钱粮官得以修举职事,检察妄费,爱惜时财用,如钱粮阙乏,据统制官申朝廷治其罪,自嘉祐熙宁以来莫不如此,近日将帅,殊不思祖宗以来曹潘下江南,王全斌下蜀,彼皆一时英杰名将,亦皆守此法。乃因统兵,胁持州县,或至驱掠官员,轻侮典宪,渐不可长。又如刘光世虽系御营副使,若句(勾)差人马,即合用札子付逐处州县,若与监司行移,只合用文牒往还,今乃辄行札子下淮南监司及发运副使,显见不当,伏望睿慈,申敕诸将,遵依祖宗法度施行”[1]卷27,P550。诸将甚至擅杀朝廷大臣。如建炎二年六月乙丑,徐州观察使御营使司中军统制张俊引兵入秀州,因都统制王渊与秀州前知州中大夫赵叔近有矛盾,遂杀之。[1]卷16,P323建炎三年二月甲寅,御营平寇前将军范琼自东平引兵至寿春,因寿春守臣右文殿修撰邓绍讥讽范琼在对金作战中不战而逃,其部兵执而杀之[1]卷20,P394。建炎三年七月甲寅,御前左军都统制韩世忠向朝廷控告刘光世部将武略大夫门宣赞扬舍人王德擅杀其将陈彦章。[1]卷25,P507(2)御营五军内部也军事叛乱不断。比如建炎元年九月己卯御营后军孙琦作乱;[1]卷9,P235建炎三年二月甲寅,御营统制官王亦将京军驻江定,谋为变;[1]卷20,P394建炎三年三月癸未,御营统制官苗傅、刘正彦发动政变,高宗被迫退位;[1]卷21,P416建炎三年九月乙亥御营统制官巨师古部下陈观发动叛乱;[1]卷28,P559建炎四年三月己酉,御营前军将官杨勍发动叛乱。[1]卷32,P624甚至御营使司提举一行事务范琼也曾以军事力量威胁朝廷,《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25:“丙戌,庆远军节度使捧日天武四厢都指挥使御营平寇前将军权主管侍卫步军(御营)使司提举一行事务范琼入见。初,琼在江西,右正言吕祉首奏其罪,且进取琼之策,乃诏琼赴行在。琼驻军南昌徘徊观望,诏监察御史陈戬趣其入觐,琼未拜诏,先陈兵见戬,且剥人以惧之,戬不为所动,徐曰:‘将军不见苗刘之事乎?愿熟计。’琼乃朝服北向谢恩,遂引兵赴阙。既至,未肯释兵,及入见,面奏乞贷左言等朋党附苗刘之罪,且言:‘自祖宗以来,三衙不任河东北及陕西人,今殿帅阙官乞除殿前司职事’,又言:‘招到淮南、京东盗贼十九万,皆愿听臣节制。’”[1]卷25,P509-510

御营司的成立打破了北宋以来的祖宗法度,因此时人对御营司多有啧言,《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引时人言论说:“议者以本朝故事,分为两府,又置御营使,是政出于三。”[1]卷5,P124御营司不仅未能完成其历史使命,反因其“兵政合一”的特点成为宰相如黄潜善、吕颐浩专权的工具,结果从建炎后期开始,朝廷开始慢慢恢复枢密院对军政事务的干预和控制,建炎三年二月辛未,“诏御营使司止管行在五军,其边防措置等事,并依祖宗法釐正归三省枢密院。”[1]卷20,P406建炎四年五月癸丑,“御史中丞赵鼎为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兼御营副使,自黄潜善、吕颐浩继相,凡兵政悉隶御营使司,事权既分,又再经大变,文移纷乱,至是枢密未置长,而同知院事周望在临安,鼎始检故事举行,以正西府之体”[1]卷33,P645。建炎四年六月甲戌,以宰相范宗尹兼知枢密院事,罢御营使司,“以其事归枢院,院为机速房”[1]卷34,P658。

二、御营司官属

御营使 御营使是御营司的行政首长。建炎年间共有6人担任过此职,他们是黄潜善[1]卷5,P123、李纲[1]卷6,P151、朱胜非[1]卷21,P411、吕颐浩[1]卷22,P470、杜充[1]卷27,P532、范宗尹[3]卷26,P478。《三朝北盟会编》卷117引《靖康小雅》载建炎二年前门下侍郎东京留守宗泽担任过御营副使,建炎二年又升任为御营使直至其去世。按:宗泽并未就任御营副使。《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6:“(建炎二年七月癸未)时上已除泽门下侍郎兼御营副使、东京留守,命未下而讣闻。”宗泽既未任御营副使,当然更不可能任御营使。又《三朝北盟会编》系宗泽死于建炎二年八月下,实际上宗泽死于建炎二年七月癸未。[1]卷16,P336

御营使一般只有一位,有时也两员并置。比如建炎元年六七月间,黄潜善、李纲同为御营使;建炎三年八月,吕颐浩也同为御营使。一般认为,御营使由宰相兼任,其实并不尽然。如建炎元年五月丁酉黄潜善担任御营使时的职事官就是中书侍郎。

御营使作为国家最高军政机构的长官,依“祖宗法度”是不能直接拥有军事武装的。但在南宋初年动乱的环境下,御营使和御营副使都掌握了相当的亲兵,比如御营司成立时,御营使黄潜善、御营副使汪伯彦就分别置有亲兵千人,“潜善、伯彦别置亲兵各千人,优其廩赐,议者非之”[1]卷5,P124,御营使吕颐浩也有亲兵,而且力量颇大,“(建炎三年十二月)己丑,上幸定海县……诏止亲兵三千人自随……时上既废诸班直,独神武中军辛永宗有众数千,而御营使吕颐浩之亲兵将姚端众最盛”[1]卷30,P586-587。

御营副使 御营副使是御营司副长官。建炎年间共有七人担任过此职,他们是汪伯彦[1]卷5,P123、张愨[1]卷8,P199、朱胜非[1]卷20,P398、刘光世[1]卷22,P471、张浚[1]卷23,P481、王綯[1]卷27,P532、赵鼎[1]卷33,P645。《玉海》卷139《御营五军》认为御营副使无两员并置情况,[5]其实不然,建炎三年五月至七月间,刘光世和张浚同为御营副使。一般来说,御营副使由执政兼。上述七人中,除刘光世外,其余皆然。据载宋廷本打算以刘光世为签书枢密院事兼御营副使,但刘光世力辞不就,最后只好以太尉的身份担任御营副使。[1]卷22,P471

由于御营司的职能与枢密院类似,都是以处理军政事务为主,建炎二年后又慢慢恢复了枢密院的一些职能,为便于指挥,御营司正副长官最好能同时兼枢密院差遣。但御营使以宰相充,所以御营副使往往带有枢密院长官的差遣。上述七人中,除刘光世外,建炎年间担任过御营副使的六人中,汪伯彦、张愨、张浚、赵鼎都带有枢密院长官的差遣。

御营使司专一提举一行事务 御营使司专一提举一行事务简称御营使司提举一行事务,这是御营司的专职负责官员。建炎年间共有四人担任过御营使司提举一行事务,他们是刘光世[1]卷5,P123、韩世忠[1]卷21,P422、范琼[1]卷25,P506、辛企宗[6]卷10,P114。建炎三年七月,知枢密院事御营副使宣抚处置使张浚以御营使司提举一行事务召曲端,但曲端未就职[1]卷25,P514。御营使司提举一行事务以大将充。

御营使司参赞军事 御营使司参赞军事是御营司的高级参谋人员,负责协助长官谋议军事、教习将士。建炎年间共有六人担任过御营使司参赞军事,他们是张浚[1]卷18,P377、吕颐浩[1]卷20,P397、赵令懬[1]卷21,P426、黄概[1]卷22,P473、高卫[1]卷24,P495、郑望之[1]卷29,P579。御营使司参赞军事以侍从官充。宋制,凡带学士、直学士、待制职名者为侍从官。上述六人中,张浚、黄概、高卫、郑望之迁入官皆为侍郎;吕颐浩则是资政殿学士同签书枢密院事,皆为侍从官。比较特殊的是赵令懬,赵令懬的馆职为秘阁修撰。虽然秘阁修撰一般用于荣宠秘书省内资格深者,但仍属庶官“贴职”,不在侍从之列。需要注意的是,参赞军事不仅仅限于参谋,有时也节制兵马,比如建炎三年三月庚寅,御营司参赞军事张浚节制平江府常秀湖州江阴军军马。[1]卷21,P431此外,御营司参赞军事也不带地方守令差遣。

御营使司参议 御营使司参议亦是御营司高级参谋人员。建炎年间共有七人担任过此职,他们是高卫[1]卷24,P491、李迨[1]卷24,P495、李承造[1]卷24,P495、柳约[1]卷25,P513、刘子羽[1]卷25,P513、刘洪道[1]卷29,P585、王择仁[1]卷32,P621。御营司参议地位低于参赞军事,比如建炎三年六月乙卯,高卫由御营司参议升任参赞军事。与参赞军事不同,御营使司参议往往带有地方差遣,比如高卫在参议任内就添差江淮等路发运使,刘子羽、王择仁则带有地方守令差遣。

御营使司主管机宜文字、御营使司干办公事、御营使司准备差使等是御营司的办事人员,负责御营司的文书及其它日常工作。其配置和选任情况,史籍失载,不得而知。

三、御营五军的建制沿革

(一)御营都统司与御营都统制

御营五军虽然是御营司的直辖部队,但由于御营司除御营五军外还主管全国军政,因此御营五军有自己独立的军事指挥机关——御营都统司。不过由于御营诸将专权,都统司并不能真正指挥御营五军。现存文献中,只有一则以都统司名义指挥御营五军的材料。《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21:“戊戌,御营平寇前将军韩世忠以所部发平江。初,苗傅闻世忠自海道还,以都统司檄命世忠屯江阴,世忠至平江,即诡报傅,以所部残零人马不多,欲赴行在,傅大喜,许之”。[1]卷21,P441

御营都统司的长官为都统制。《宋史》卷170《诸军都统制》:“旧制,出师征讨,诸将不相统一,则拔一人为都统制以总之,未为官称也。建炎初,置御营司,擢王渊为都统制,名官自此始。”御营都统司长官一般只有一员,有时也有两员,这时另一员就称作同都统制。比如建炎元年七月乙未范琼担任御营使司同都统制,此时都统制为王渊。除这两人外,建炎年间还有苗傅、辛企宗二人担任过都统司长官,其中苗傅是在苗刘之变后当上都统制的。要说明的是,御营都统司似乎并不设副长官,唯一例外是苗刘之变后刘正彦为副都统制。这种人事安排是苗刘把持军权的特殊做法,恐非常例。

都统制例为大将出身,为防其专权,一般不兼任枢密院差遣,尤其是枢密院正副长官差遣,如其不然,就要削夺其进呈书押枢密院文字的权力。比如建炎三年三月辛巳,御营使司都统制王渊同签书枢密院事,第二天,“诏新除签书枢密院事王渊免进呈书押本院文字。……是日,宰相朱胜非留身奏事,言王渊除命,诸将有语,乃令渊依执政恩例不与院事”。所谓“诸将有语”实为托词,其实是怕王渊培植个人势力,“胜非言:王渊除命,诸将有语,臣记武臣作枢,有免将皆进呈书押故事,今渊既兼都统制,尤有利害,臣欲依故事免之”[1]卷21,P414-415。此外,御营都统制(包括御营五军统制)一般都没有带安抚使或地方守令的差遣,这说明此时朝廷对军权的控制还是相当严厉的;建炎以后诸将往往带有安抚使或地方守令的差遣,把持了地方的政权、财权、兵权,藩镇的体制正式形成。

都统司亦设有参谋人员,是为御营都统司参议官。《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21:“御营都统司参议官王钧甫为右文殿修撰。……朱胜非曰:‘君与马参议(马吉柔)皆燕中名人。’”[1]卷21,P424此处马吉柔可能亦为都统司参议官。其它具体办事人员如机宜文字、干办公事、准备差使、准备差遣等的选任及配置情况,史籍失载,不得而知。

(二)御营五军的建制沿革

御营都统司下设前军、后军、左军、中军、右军五支军队,是为御营五军。每军设统制一员,有时也设副统制,比如刘正彦就曾担任过御营右军副统制。御营五军的建制情况,史籍多有抵牾,下面略加考定。

建炎元年五月丁酉,御营司成立的同时御营五军也成军了,“丁酉,中书侍郎黄潜善兼御营使,同知枢密院事汪伯彦兼御营副使。自国初以来,殿前、侍卫马步司三衙禁旅,合十余万人,高俅得用,军政遂弛。靖康末,卫士仅三万人,及城破,所存无几,至是殿前司以殿班指挥使左言权领,而侍卫二司犹在东京,禁卫寡弱,诸将杨惟忠、王渊、韩世忠以河北兵、刘光世以陕西兵、张俊、苗傅等以帅府及降盗兵,皆在行朝,不相统一,于是始制御营司以总齐军中之政。今因其所部为五军,以真定府路马步军副总管王渊为使司都统制,诸将韩世忠、张俊、苗傅等并为统制官,又命鄜延路马步军副总管刘光世提举使司一行事务”[1]卷5,P123-124。该材料只提及韩世忠、张俊、苗傅为统制官,且未指明系何军统制,殊为遗憾。考诸史籍,前军统制应为张俊,《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6:“(建炎元年六月己巳)以昭远所募西兵三千人付御营前军统制张俊。”其后有按语:“原本作张浚,《宋史》建炎元年置御营司张浚为前军统制,今从之。”[1]卷6,P156-157不过《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6、卷18以及《宋史·高宗二》又记张俊在建炎二年五月至十月间为中军统制。令人费解的是,此后的记载表明张俊又回到了左军统制的任上。更令人无法解释的是,自建炎三年三月丙子至三年七月,御营前军一军竟有两员统制——张俊和王 顼燮。也许这正反映出南宋前期军制的混乱吧!此外,建炎二年十月刘正彦还担任过御营前军副统制[1]卷18,P362,不过此处的前军副统制应为右军副统制(原因见下文)。

御营后军建制情况记载更为混乱。张其凡先生认为御营后军成军时统制为张换,[7]可惜未提供材料出处。《三朝北盟会编》卷119:“傅与正彦皆陕西人,傅父礼、正彦父发皆为西边良将。傅随梁阳祖自信德府来勤王,为右军统制。上即位,为御营使司後军统制。”认为御营后军统制为苗傅。又《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9:“己卯,上次宝应县,御营后军作乱,孙琦者为之首。……殿中侍御史张浚以为虽在艰难中,岂可废法,乃劾统制官定国军承宣使韩世忠师行无纪,士卒为变。”从此处记载来看,韩世忠此时应为御营后军统制。不过,在建炎三年七月改为御前左军都统制前,韩世忠一直是御营左军统制①建炎元年五月,御营司成立,下辖五军,以韩世忠为左军统制,一直到建炎二年五月辛卯,文献中皆有韩世忠为左军统制的记载。见《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5,第123页;卷15,第320页。。又《十朝纲要》卷21建炎二年三月癸未条:“御营右军统制苗傅、副统制刘正彦。”此处刘正彦为副统制的记载可与《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和《宋史》相印证。又《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25建炎三年七月癸未条:“除授宜州观察使御营使司后军统制辛企宗为御营使司都统制。”很可能建炎三年七月癸未前,御营后军统制为辛企宗。辛企宗升任都统制后,接任后军统制的是陈思恭,建炎三年八月辛卯,朝廷令“御营使司都统制辛企宗守吴江县,御营后军统制陈思恭守福山口,统制官王顼 燮守常州”[1]卷27,P549。

左军统制为韩世忠,此点文献记载相对一致,不再赘述。右军统制,除前述苗傅外,亦无他人涉及。中军的情况记载也很乱。张其凡先生认为中军统制为马忠,同样未提供材料出处。关于中军统制的记载,除上文提到的张俊外,还有吴湛和辛永宗。吴湛因参与苗刘叛乱后被诛,故由辛永宗代其为中军统制。

有没有这样一种可能,即某人先担任某军统制,然后再转为另一军统制。笔者以为,在御营五军系统内部不大可能出现这种情况。因为南宋前期军事力量多带有私人亲兵性质,在级别、兵员都不变的情况下,实施起来必无意义。除非另一军的统制被免职或被杀,比如前述辛永宗之取代吴湛;或者离开御营五军系统,空出番号。这里要强调的是,御营五军的情况可能比上述要复杂得多,建炎年间明确为御营五军统制的将官远不止上述数人,除王亦谋叛外,[1]卷20,P394其余众人皆无去职记载,他们与张俊、韩世忠等的关系亦不明。不论如何,御营五军的指挥系统应该是非常混乱的。

需要提及的是,御营司都统制及御营五军统制往往还带有御营平寇将军的荣誉衔,御营平寇将军有前、左、右等的区分,为方便指挥,这种区分与御营五军前后左右中的区分似乎一致,比如御营左军统制韩世忠的加衔为御营平寇左将军,刘正彦担任过御营右军统制,其加衔就为御营平寇右将军。不过也不尽然,比如范琼为御营都统制,其加衔却为御营平寇前将军。

建炎三年四月甲寅,御营使司提举一行事务刘光世升任御营副使,其部队升格为御营副使军。七月癸未,高宗任命辛企宗为御营使司都统制,韩世忠和张俊不服,遂于御营五军外另立御前五军,诏改韩世忠所辖部队为御前左军,韩世忠升任御前左军都统制;张俊所辖部队为御前右军,张俊升任御前右军都统制。此后御营五军由陈师古、颜孝恭等帅之,地位大非从前。建炎四年六月戊寅,再次改御前五军为神武五军,御营五军为神武副军,御营五军作为建制正式消失。

御营司及御营五军的设立是南宋收夺大将兵权、强化中央权力的首次尝试。在严峻的军事斗争形势面前,这一尝试最终没有成功。虽然如此,御营司及御营五军的设立仍有非常重要的积极意义,一方面它改变了宋初以来“军政分立”的传统,为南宋前期抗金斗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它也为此后的军制改革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绍兴十一年,高宗废韩世忠、张俊、岳飞三大宣抚司,最终成功将兵权收归中央。

[1]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8.

[2]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甲集卷10[M].北京:中华书局,2000:197.

[3]脱脱.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5.

[4]徐松.宋会要辑稿:刑法[M].北京:中华书局,1957:6749-6750.

[5]王应麟.玉海:卷139[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2598-2599.

[6]汪藻.浮溪集:卷10[M].北京:中华书局,1985:114.

[7]朱瑞熙,张其凡.中国政治制度通史(宋代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556.

Research on Yuyingsi and Yuyingwujun in the YearsReigned by Em peror Gaozong(1127BC.—1130BC.)

XIONGYang-jun

(Departmentof Politicsand Law,Hanshan NormalUniversity,Chaozhou,Guangdong 521041)

In order to strengthen the control ofmilitary power,Yuyingsi and Yuyingwujun were built in Southern Song Dynasty.As the highestmilitary institutions,the system thatYuyingsidirectly governed Yuyingwujun breaking the tradition.Butas themeasures to strengthen controlofnationalarmy,Yuyingsi failed to finish themission.Itexsited only for four years.

Southern Song Dynasty;Yuyingsi(御营司);Yuyingwujun(御营五军);military system

K24

:A

:1007-6883(2012)02-0038-06

2011-09-26

熊燕军(1978-),男,湖北鄂州人,韩山师范学院政法系副教授。

责任编辑 温优华

猜你喜欢
张俊
Effect of a static pedestrian as an exit obstacle on evacuation
Preparation of PSFO and LPSFO nanofibers by electrospinning and their electronic transport and magnetic properties
玩转课本题
Review of Raman spectroscopy of two-dimensional magnetic van der Waals materials*
Experimental study on age and gender differences in microscopic movement characteristics of students∗
钢轨预打磨在地铁线路中的运用相关阐述
Microstructure,optical,and photoluminescence properties of β-Ga2O3 films prepared by pulsed laser deposition under different oxygen partial pressures∗
唐《张俊墓志》考
Voltage-controlled Kosterlitz–Thouless transitions and various kinds of Kondo behaviors in a triple dot device∗
精编课本题改编练习(圆锥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