珙县蚕桑产业化发展取得新突破

2012-08-15 00:43李要君
四川蚕业 2012年4期
关键词:桑枝蚕农蚕茧

2012年,珙县发放蚕种144685盒,超额完成任务的121.6%,比上年增发蚕种26170盒,增发20.1%;生产蚕茧578.74万kg(11574.8担),超任务的131%,比上年增加增产30.2%;蚕农茧款收入19812.33万元,比上年增加收入4955.63万元,全县49800个蚕农,人均增收995.1元,增收48.5%;全县平均单产达到40.1kg;孝儿镇全年发种51465盒,增发110%,产茧2161.5t,同比增产15%,蚕业综合产值8773万元,同比增收26.5%,继续保持了四川省蚕业第一大镇的光环;沐滩乡、底洞镇的蚕茧产量都超过了750t,综合产值都达到3500万元以上。全县发展桑枝食用菌种植示范村8个,种植桑枝食用菌菌袋100万个,开发主要品种有平菇、小香菌、鸡腿菇、大球盖菇、杏鲍菇等6个产品,桑枝食用菌产值达到1100万元;桑园间种紫红苕367hm2,黑花生733 hm2,黑玉米233hm2,黑土豆300hm2,大头菜520hm2,黑豆260hm2,共计开发2413hm2。全县桑园综合开发收益8750万元。全县的桑枝条6.8万t,按330元/t计算,产值2040万元。

工业生产白厂丝230t,生丝产值7820万元;生产丝棉被6.8万床,产值6120万元;生产蚕沙枕2万对,产值600万元;生产消毒石灰粉3000t,产值240万元;生产蚕沙有机肥1万t(按销售给蚕农的成本价计算),产值1300万元,生产干茧2462.9t,销售产值20934.65万元,智溢宾馆产值1100万元,工业产值达到38114.65万元,加上蚕桑农业产值30602.33万元,全县蚕业行业总产值达到68716.98万元,比上年净增8216.9万元,增长13.55%。全县共实现蚕业“千百万元村”45个,其中“千万元村”2个, “200万元村”27个,“500万元村”6个,“100万元以上的村”10个。

2012年珙县蚕业产业化发展实现4个历史性突破,即:桑园面积、发种量、产茧量、科技水平;三个大幅增长,即:蚕茧总量、蚕农收入、蚕业综合产值,目前我县的桑园面积、蚕茧产量、综合产值居全省第二位。

1 抓管理,突出领导力度

一是建全科学完成的领导体系,形成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县四大班子高度抓,县、乡、村三级联动统一抓的领导格局。二是实行县级领导联系“千百万元村”制度。县级各部门按照县委、县政府要求,积极支持蚕业产业发展。各乡镇政府、县级相关部门健全机构,加强领导,分解落实工作任务和职责,做到工作有人抓,责任有人担,事情有人干。县政府蚕桑办、县财政局、县科技局、县农业局、县工商局、县公安局、县物价局等部门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密切配合、协同作战,全力抓好规划布局、生产发展、科技培训、基地建设,切实维护好蚕种、蚕药营销和蚕茧收购秩序,营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三是强化目标管理考核。县委、县政府对蚕业产业化发展实行严格的目标管理,做到明确任务、明确责任、严格考核、逗硬奖惩。并对乡镇、龙头企业、千百万元村、县级部门继续实行目标考核奖励和以奖代补政策。

2 抓发展,突出基地建设

一是科学布局蚕业产业化发展区域。按“成片集中、适度规模、科学发展”的战略思想,结合珙县的地理状况和自然条件,全力推进宜宾市6667hm2(10万亩)循环蚕桑经济产业带建设,突出五大蚕业产业带:即孝儿 (含仁义乡、恒丰乡、底洞镇、沐滩乡、下罗乡)蚕业产业带,建成后桑园总面积为6667hm2,使全县桑园基地达8667hm2(13万亩),夯实1万t(20万担)蚕茧生产能力的产业基地。二是全力推进“万担茧乡镇”、“千百万元村”建设。按照桑园建设标准化、小蚕共育工厂化、经营管理现代化、产业发展规模化、技术指导体系化的发展要求,狠抓10个500t茧乡镇建设。打造50个蚕业“千百万元村”。

3 抓科技,突出单产质量

近年来,通过蚕业协会、富民蚕业专业合作社、桑枝食用菌专业合作社等组织有效地把蚕农组织起来,探索出了一条切实可行的特色蚕业发展道路。2012年,蚕农入社率已达到100%。同时,为缓解养蚕季节性用工量、用工时间的矛盾,改以前的四季养蚕为7批次养蚕,利用分批发种的办法,有效降低了蚕农的劳动强度,达到了多发种、多养蚕、养好蚕的效果。2012年,全县参与多批次养蚕的农户达8915户,饲养蚕种135000盒,生产蚕茧5670t,平均单产达到42kg,蚕农售茧收入18144万元,个别蚕农最高张种收入达到2200元。在科技推广应用上,重点突出:一是小蚕共育工厂化达到100%;二是自动化上蔟4500户,达到38%;三是千百万元村统防统治达到100%;四是标准化蚕房养蚕达到90%;五是加大优质蚕茧工程的奖补力度,兑现蚕农优质蚕奖补资金2093.5万元,合计优质茧奖补平均达到3.8元/kg;六是桑园管理标准化,坚持冬春病虫害管,夏秋补管。

4 抓投入,突出政策引导

4.1 县乡联动,形成共识

按照县委、县政府的要求,把蚕业产业化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蚕业专业村建设与农村户办工程建设相结合,蚕桑专业村、专业社、专业户建设与农民稳定增收相结合,尽可能把县农业、林业、水利、人社、交通等部门的项目资金实行捆绑使用,重点向蚕业乡镇、蚕业专业村、专业社倾斜,集中人力、物力、财力,重点打造大乡大镇、大村大社和大户。

4.2 多元投入、推进发展

一是基地建设投入,新栽桑833hm2(12500亩),共计投入1385万元,其中苗木、肥料投入950万元;二是产业带区域的公路建设投入,2012年在5个乡镇投入3200万元,硬化水泥路35km,其中村社公路15km,乡村公路20km,硬化田间和入户便道150km;三是科技投入达3300万元,其中优质蚕茧奖补2750万元,自动化蚕台、工厂养蚕、统防统治等科技投入350万元,桑枝条、蚕沙、菌渣等废弃物新用投入200万元。2012年,全县蚕业产业发展总投入达7880多万元,其中省市项目投入2985万元,县政府配套500万元,涉农项目投入795万元,龙头企业投入1100万元,乡镇政府筹资投入310万元,蚕农投入2190万元。

5 抓大户,突出产业稳定

2012年,智溢公司采取内部职工每人承包50户养蚕大户、一个工厂化共育户的方式,指导和帮助蚕业大户发展生产。所有干部职工都与蚕农召开见面会、技术培训会、建设协议签订会,全面落实了养蚕大户的建设协议、小蚕专业共育协议、共育设备资助服务协议。全县共启动建设养蚕大户5000户,实现3~5万元的蚕桑大户3785户,其中5万元以上专业大户达到855户,特别典型代表是沐滩乡中山村的熊兴信,养蚕46盒种,产茧1840kg,共育小蚕830盒,养蚕共育收入10.86万元,桑枝食用菌、桑园套种竹荪46万元,蚕桑综合收入57.56万元;底洞镇芭蕉村何保田栽桑养蚕加桑枝食用菌收入达20.4万元,家庭人均收入达4万余元。

6 抓开发,突出助农增收

一是充分利用养蚕后的废弃物。县蚕桑办与智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参观学习的办法,引进桑枝种植食用菌技术。种植桑枝食用菌100万袋,生料栽培大球盖菇1500m2,共产生鲜菇350余万kg,销售收入1000多万元。二是全面推进桑园套种黑五类。2012年,全县桑园间种紫红苕、黑花生、黑玉米、黑土豆、黑豆子和大头菜共计2413hm2,桑园间种和桑枝条收益达8750万元,其中桑枝条产量6.8万t、产值2040万元。2012年全县每亩桑园的综合产值达到6500元。同时,还形成了“桑-蚕-菇-肥”、“套种黑五类”的循环经济模式。

7 抓治理,突出环境优良

采取多种措施,积极营造良好的蚕茧收购、经营秩序。成立了以县委书记为组长、县长为第一副组长的蚕业生产领导小组,同时成立了专门的蚕业产业发展指挥部和蚕茧收购秩序维护领导小组,形成强有力的蚕业生产领导体系;各蚕业主产乡镇也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加强对蚕业经营秩序的领导和管理。在蚕茧收购期间,县蚕桑办、工商、公安、物价、交通运输等部门,通力配合,排除干扰,打击违规违法经营活动,及时处理蚕茧收购中出现的具体问题,有效维护了蚕茧收购秩序,使珙县蚕业实现良性发展。

猜你喜欢
桑枝蚕农蚕茧
大型桑枝粉碎机推广应用成效显著
桑枝栽培大球盖菇试验示范取得成功
咬破死亡的蚕茧
蚕茧与飞蝶
提高鸣龙镇蚕茧质量的措施探讨
重视蚕病综合防治 提高蚕茧质量
桑枝屑香菇种植基料配方的筛选试验
躲雨
桑枝化学成分的研究
始兴首批春茧鸣锣开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