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南县蚕桑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2012-08-15 00:43陈国荣
四川蚕业 2012年4期
关键词:宁南副产物养蚕

陈国荣

(宁南县蚕业局,四川 宁南 615400)

宁南县是我国太阳能二级利用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光热资源极为丰富。宁南以其得天独厚的光热资源优势,建成了独具优势、布局合理、规模较大的蚕茧生产基地,“南丝路”牌优质蚕茧畅销省内外,供不应求。蚕桑业发展具备了比较完整的生产服务体系,蚕桑已成为“农民致富离不得、公司增效垮不得、财政增量少不得”的重要经济支撑项目。近年来,宁南县委政府紧紧围绕构建20亿级茧丝产业集群目标,以创新高效生态蚕桑产业模式和技术为突破口,不断加大科技投入,产业结构更加优化,产业链条延伸,产业效益提升,大力实施品牌战略,依托“南丝路”品牌的成功创建,努力把宁南县建设成为“中国西部茧都”和“全国茧丝绸优质生产基地”。

1 宁南蚕桑产业发展现状

2012年,全县有桑树2.5亿株,养蚕24.3万张,产鲜茧1100万t(22万担),蚕农售茧收入达到3.55亿元,60%以上的养蚕农户售茧收入达到1万元以上。全县年产茧500t(1万担)以上的乡镇9个、其中披砂镇年产茧量达1175t(2.35万担)。全县3户缫丝企业年产“南丝路”牌优质生丝1000t,茧丝产业年产值突破20亿元。宁南县连续12年荣获“蚕茧总产、蚕茧单产、人均产茧、蚕茧质量、蚕业效益”五项指标的全省桂冠,成为四川省产茧第一大县。蚕桑副产物综合开发利用也已初见雏形,已成功开发出桑枝食用菌、桑葚酒、冬桑茶、冬桑饮料、蚕沙枕、蚕丝被、鲜蚕蛹、蛹油等产品。蚕业的蓬勃发展,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2 存在的问题

2.1 桑树病虫为害的严重制约

桑树病虫害种类越来越多,以前的次要害虫如今已开始上升为主要虫害。病害以褐斑病、桑里白粉病、膏药病、干枯病发生较多。虫害以红蜘蛛、桑粉虱、桑蓟马为主。病虫之间交替重叠发生,虫体危害桑叶后,树势弱,往往引发病害的发生,其中又以虫害发生较重。每季养蚕前必须进行1~2次的统一防治,给养蚕工作带来很大难度。

2.2 工程建设挤占桑园,以及养蚕劳动力流失,桑园荒废面积增大的问题

随着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宁南县城周边桑园让位于高楼大厦;白鹤滩电站、高线路和通乡油路的建设,大片的桑园逐渐消失。工程的增加随之引发的是大量的民工潮,他们要么南下北上到处打工,要么就近在周边地区干活,很多家庭都有1~2名青壮年长期在外务工。举家外出者也有增多的趋势,土地荒弃和桑园浪费的问题日益突出,据不完全统计,2012年全县17个基地乡镇荒废桑园面积高达669hm2,外出户高达5500余户,外出劳动力达23891人。这些外出务工者很多都是身体好、年纪轻、文化程度较高的农村人,都是家中的精英骨干,他们的外出不光是劳动力流失,还有造成技术队伍力量的减弱。

2.3 产业结构调整对蚕桑发展的制约

一是全县烤烟面积的增加,把蚕桑从海拔1500m以下,调整为1300m以下,挤占了蚕桑发展空间;二是烤烟苗下移河谷地区,直接挤占成片丰产桑园;三是干果 (核桃)、水果的发展挤占桑园,据不完全统计,2012年成片坡地桑园内栽有果树面积已高达766.7hm2(11500余亩)以上。

2.4 农户对蚕桑产业主动投入不足的严重制约

一是农户对养蚕基础设施改造投入少,具备现有蚕业省力机械的养蚕农户普及率极低,养蚕劳动强度大、效率低,制约了蚕桑产业化发展。二是对养蚕消毒药和桑病虫防治药物投入不足,使养蚕消毒防病和桑树病虫害的统防统治工作无法做到全面彻底。

2.5 蚕桑比较效益下降,农户生产积极性差,主观能动性不强

近年来,由于物价大幅上长,劳动力价格增加,蚕茧比较效益下降明显,严重影响了蚕农对蚕桑产业生产发展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造成生产投入严重不足,家庭经济收入结构进行了自主调整,比如坡斜地成片栽园改种果园现象实有发生。

2.6 副产物开发刚启步,产业链延伸短

蚕桑产业涉及桑、蚕、茧、丝及其副产物的综合开发利用。宁南主要利用了茧丝产品的直接效益,对副产物开发利用率低。

2.6.1 副产物开发零起步,底子薄。宁南如今比较成功开发的产品是蚕丝被。在蚕沙枕、桑葚酒、桑枝食用菌、桑叶茶等方面还处于试验开发阶段,起步晚,机械化设备投入差,劳动效率低,还不具备完善的产品面向市场。

2.6.2 本县没有蚕桑副产物的研发机构,缺乏技术保障。宁南蚕桑副产物开发主要由蚕业局挑头,联系民间的能人进行探索,缺少健全的技术推广网络和专业技术人员作系统的技术指导。

2.6.3 未有产、供、销一体的副产物开发龙头企业,缺乏资金支持和市场保障。任何新兴事物的发展过程中,都会伴随着问题的出现。宁南县蚕桑副产物的综合开发利用刚起步,生产技术水平和生产管理水平还比较低,生产过程中存在较多问题。

3 对 策

3.1 加强行政领导力度,夯实蚕桑基础

宁南蚕桑产业之所以能发展成为四川省产茧第一大县,一路高歌捷报频传,关键是行政领导高度重视,长期坚持“热不敢,冷不砍,坚持不懈抓发展”的正确政策指导。因此,要实现蚕桑产业化快速发展,就必须要有稳定的运行机制和配套完善的政策措施作保障,才能使蚕桑产业稳定持续发展。一是继续出台一系列完善的基础设施扶持补助政策,尤其是对养蚕年收入2万元以上的养蚕大户(2012年全县有5500户)进行蚕业省力机械的补助扶持,夯实蚕桑基础,持续增强蚕业发展后劲;二是建立科学的行之有效的奖惩激励机制,充分调动蚕业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三是利用行政组织力量,有计划地对桑、蚕、茧、丝及其副产物的深度开发,实现蚕桑产业链条的有效延伸,提高蚕桑产业综合效益;四是从长远考虑蚕农、企业、县财政三方的利益分配,尽量使蚕茧价格稳定增长,确保现代高效生态蚕桑产业可持续发展。

3.2 加大对桑树病虫防治工作力度

3.2.1 建立健全病虫害防治体系。由县上成立桑树病虫防治领导小组,由县蚕桑站抽出2名专业技术人员具体负责全年桑树病虫防治过程中的培训、管理、病虫测报、防治指导、新农药的引进试用测定工作。各蚕桑站人员和蚕辅员、中心技术人员配合每个阶段的定点测报观察和数据收集、整理并定期发布监测测报信息,提出行之有效的防治措施,把桑病虫为害控制在最低限度。

3.2.2 建立专项资金统一管理。资金来源由各乡镇分村、组建账,蚕辅员统一管理。收取蚕农每张蚕2~5元的统防药款,用于支付农药费用及专业防治人员的开支。此项资金必须由乡镇上统一监管,做到专款专用。

3.2.3 培训指定人员进行蚕期中的农药配兑工作。每个养蚕组指定专人2~3人负责农药的统一配制和督导使用落实。蚕桑站负责不定期的农药配制培训,挂牌上岗。由统防资金支出劳动工资。

3.2.4 县上专列统防资金。根据病虫开展工作需要购买一些设备,对重点区防治给予重点安排资金、统防设备的投入。并拿出资金开展桑树病虫防治药物试验和建立病虫综合防治示范片。

3.2.5 引进专业人才增强技术队伍力量。要想长远的开展好桑树病虫防治工作,蚕桑站现有人员在病虫知识上需要再学习,对现有人员送出培训。另外需要引进专业人才进行后备补充,设立病虫实验室进行分析研究,制作各种昆虫标本,制作幻灯片培训宣传。

3.3 推广高效省力养蚕技术

3.3.1 加强高效省力养蚕技术培训,不断提高养蚕技术。高素质的蚕农是蚕桑生产得以健康发展的根本保障。农村养蚕精英的流失,养蚕人员面临老年化的问题,急需培训养蚕明白人,这是一个不能有丝毫松懈的工作。要做到年年抓,季季讲,天天说。充分利用大型培训会,现场观摩示范,技术指导落实到户等形式进行宣传。每个乡镇对培训会列出具体指标,并做好会议场次的记录。

3.3.2 加大投入,改造省力高效养蚕基础设施。宁南的蚕房数量很大,问题在于省力高效配套设施上不完善。今后要有针对性的投入,将改造的指标细分量化,蚕房重点在地火龙和地脚窗的改造上,蚕具着重在省力蚕台的推广应用,其次是要将资金集中,每年选择几个基础好,养蚕积极性高的社重点打造。宁南每年扶持蚕桑生产的资金上千万元,但采用全面开花的方式进行扶持效果不明显。今后通过几年的集中打造,树立基点社的先锋模范作用,并以此为样板,从而实现高效生态蚕桑产业模式。

3.4 调整养蚕布局

我县历年采用四季养蚕布局,全县不论区域海拔高低都是统一时间统一步伐进行。在出库时间上更多的兼顾了高海拔的二半山区,今后应当根据不同的地理气候特点,进行区域性规划,合理安排养蚕布局,打破乡镇之间的界限,按照桑叶发芽的早迟统一划分为两个区域,低海拔的河谷地带可以试验四季养蚕六批蚕布局,河谷地带出库时间可以提前一个星期,夏、秋两季养蚕量大,大户可以分批饲养,第一批与第二批间隔12d以上,提高蚕具利用率,减轻劳动强度。由于在一定区域内养蚕进度是统一步伐的,不会给统防工作带来影响。加之养蚕集聚,采叶间隔时间短,可以有效减少虫口数量,并且桑叶能得到及时利用,在春、夏、秋季不易造成黄化脱落的现象,对于合理分配劳动力缓解劳动力紧张都有积极的意义。

3.5 创新高效省力养蚕模式

3.5.1 工厂化集中养蚕模式。现代管理实践告诉我们,采用流水作业的生产方式,能很快提高工人操作的熟练程度,快速增长产品的数量和提升产品的品质。现今的养蚕模式已开始向这种方式发展。在新村碧窝一组和竹寿镇阳旬二组已具备这种模式的雏形,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宁南今后要进行集中组合养蚕模式的探索,将10~20户组合成一个单元,统一修建单季能容纳20~50张规模的养蚕大棚,将农户人员根据各人的特长合理分工,编制成采叶组,给桑组,挑选一个养蚕技术好,组织能力强的人担任统筹安排,售茧后根据农户出资出劳的多少来进行收益分配。

3.5.2 大户承包外出户桑园养蚕模式。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外出务工人员增加,农村整户外出也随之增多,有桑无人管理的现象逐渐突出。为了较好地利用宁南的蚕桑优势资源,由在家务农的养蚕大户承包外出户桑园,是一种双赢的唯一选择。一是养蚕大户生产技术好,单张产茧效益高。二是大户扩大了产业规模,有利于雇用劳动力的分工计量管理,提高生产效率。三是外出户的桑园得到了管理,又有一定的经济收入,还有利于农村根基的稳定。2013年,计划培育5户年养蚕100张以上,蚕桑收入20万元以上的养蚕大户,辐射带动年售茧收入达到3万元以上蚕农户扩展承包养蚕模式,充分利用外出务工户的蚕桑资源。

3.5.3 桑叶定价收购养蚕模式。桑叶定价承包收购法,适用于养蚕技术能手,将当地外出务工户或养蚕“三差”农户的桑叶定价承包,农户定时出售桑叶,实现养蚕效益最大化,达到“三差”农户与承包技术能手双赢的目的。

3.5.4 打造精品养蚕示范组。2013年,蚕业局将重点打造松新镇上游村8组,用现代标准化的要求装备养蚕设施 (每户蚕农具备6套标准化省力蚕台、2间标准蚕房、750片纸板方格蔟等八项标准设施);在标准化饲养技术上推广小蚕共育全防干一日两回育技术、3-4龄蚕半防干育少回育技术、五龄蚕滚动饲养技术、蚕儿上蔟采用纸板方格蔟自动上蔟技术等。

3.5.5 四季养蚕巧安排。养蚕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根据养蚕气候条件、桑树长势、基础设备、劳动力等,合理安排。正确估计四季桑叶的产量,是确定养蚕布局工作的主要依据。宁南春、夏、秋、晚秋四季养蚕发种量一般为2∶3∶3∶2之比,春蚕和晚秋量桑饲养,夏秋季分批饲养,前后两批饲养间隔12-13d,以利调剂桑叶,充分利用蚕室、蚕具和劳力,提高复合指数,降低养蚕成本。

3.6 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蚕桑产业综合效益

大力推广“6215”宽窄行套种模式,走立体农业种植之路。发展“6215”间套桑园,提高单位土地面积的复种指数和产出率;通过招商引资、企业合作和自主开发等措施培育龙头企业,加大对蚕桑副产物综合开发龙头企业的引进力度,如利用桑树枝制造合成人工高压板或其它工艺产品等;充分利用项目资金,扶持蚕桑大户修建沼气池,使蚕沙再利用;引进开发蚕桑副产品的综合利用技术,提高蚕桑产业综合效益。如:桑枝食用菌、冬桑茶、桑葚酒、桑葚醋、蚕沙枕、蚕蛾酒、蚕丝被、蛹油、蛹蛋白等等。

猜你喜欢
宁南副产物养蚕
养蚕不易
养蚕记
宁南全年5批次养蚕模式分析
桃果深加工及其副产物综合利用研究进展
养蚕巢脾 一种新的养蚕用具
在养蚕中成长
金银花及其副产物的营养研究进展
饮用水中含氮消毒副产物的形成与控制
工业副产物废氢溴酸的回收与利用
拥君踏河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