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在农村体育事业建设中的重要作为*——以浙江省衢州市为例

2012-08-15 00:43蔡利燕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1期
关键词:体育事业农民农村

蔡利燕

(衢州学院 公体部,浙江 衢州 324000)

地方高校在农村体育事业建设中的重要作为*
——以浙江省衢州市为例

蔡利燕

(衢州学院 公体部,浙江 衢州 324000)

以浙江省衢州市为重点,通过对农村体育事业建设现状较为全面深入的调查,认为当前农村体育主要存在硬件设施投入和配置严重不足、未能形成良好的健身文化氛围、主体力量严重外流等突出问题.在有效剖析造成上述问题原因的基础上,结合地方高校的自身优势及衢州实际,较为系统地提出了地方高校在推进传统体育发展、体育资源共享、体育文化宣传和普及、体育人才培训、体育活动交流等方面积极服务农村体育的对策建议,从而促进农村体育事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地方高校;社会服务;农村体育;衢州

0 引言

中国作为超大型农业国,农民素质的提升直接影响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农村体育文化事业对增进农民健康、提升农村文明程度和农民文明素养水平、丰富农村业余文化生活、移风易俗、形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具有重要作用”[1].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和体育设施建设,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的目标,“增加农村文化服务总量,缩小城乡文化发展差距”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题中要义.《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显示,我国仍有一半以上人口生活在农村.很显然,体育作为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升农民素质、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具有重要意义.

经过“十一五”期间的努力尤其是“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全面实施,我国农村体育文化事业取得了可喜进步.但从总体上说,农村体育事业的发展远远不能满足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现实与需要的矛盾,对政府和社会各界提出了严骏挑战,这也引起了各高等院校尤其是地方高校的高度重视.这是由高等学校“服务社会”的重要职能所决定的.在履行社会服务重要职能中,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高校在具体服务内容、服务方式等方面各有定位、各有侧重[2],地方高校更应着力“拓展其社会服务职能”[3].就体育文化事业的发展而言,相对于全社会来说,高等学校无论是在体育硬件建设,还是在体育人才、体育文化氛围建设诸方面都具有明显优势.地方高校与广大的农村相比,这一优势尤为突出.因此,如何充分利用和发挥自身优势,组织广大教师和学生积极服务农村体育事业,不仅有利于提升广大农民的整体素质,推动农村体育事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而且有利于地方高校更好地发挥社会服务职能、提升社会影响力和社会效益.

1 农村体育事业发展的突出问题与成因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扎实推进,农村各项事业,包括体育文化事业都得到了较快发展.农民收入不断增加,闲暇时间逐渐增多,对包括体育在内的文化生活需求也日益增加,农民希望通过参与体育锻炼以达到提高生命质量、延年益寿的愿望也越来越强烈.但由于城乡之间的巨大差异性,农村、农民问题的复杂性,以及体育事业的特殊性,发展农村体育事业任重道远.

1.1 突出问题

1.1.1 体育硬件设施的投入和配置严重不足

近年来,农村体育事业的发展虽然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在经费投入、场馆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农村体育事业毕竟起步晚、底子薄,而且发展极不平衡。不可否认,现有投入主要集中于城镇新建社区,对农村体育设施的投入则严重不足,且类型、功能都十分单一,室内场馆型设施尤为缺乏.有数据显示,我国现有各类体育场馆中,占国土面积16.5%并拥有42%左右人口的城镇占全部体育场馆的比重为79.8%,而占国土面积83.5%并拥有58%左右人口的广大农村地区却只占20.2%的体育场馆资源[4].所有这些,直接导致农民可获得的福利性体育服务远远落后于城镇.以笔者所在的衢州市衢江区杜泽镇为例,全镇24个行政村,拥有完好室外篮球场的只有7个,室内篮球场则根本没有.离开必要的体育场馆和设施,农民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受到严重影响,农村体育活动的开展也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1.1.2 未能形成良好的健身文化氛围

农村体育事业的发展离不开良好的健身文化氛围.虽然“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推广实施已5年多,但由于整体文化素质偏低,观念较落后,加上日常能够直接接触到的体育竞赛、体育娱乐活动非常少,广大农民对体育健身的科学涵义、内容和形式等基本要素缺乏必备的认识和理解,从而未能形成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有关学者对此所作的专题调查显示:76.8%的农民对体育健身概念模糊不清,78.7%的农民不清楚体育锻炼包含哪些内容,52.1%的农民不懂得科学体育健身的涵义[5].先进文化以及相应生活方式不去占领,就容易使玩扑克、打麻将等低俗活动乘虚而入,甚至让封建迷信活动充斥广大农村的闲暇时间,从而有碍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1.3 体育主体力量严重外流

体育活动归根结底需要具有相应素质和能力的人来完成.农村体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呼唤大量有知识、有能力的新型农民.在市场经济大潮下,大部分身体素质优良、文化水平较高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长年在外打工赚钱,导致留守在农村的人口大多是老人、妇女和儿童,这种现象在欠发达地区尤为明显.国家统计局《2011年我国农民工调查监测报告》显示,2011年我国农民工总量达25278万人,其中16~50岁占85.7%.而留守在农村的劳动力,因忙于农活和照看小孩,无暇顾及体育锻炼.另有调查数据显示,农村留守人口中,体弱多病者的比例相当高,其中老年人60岁以后的寿命中有3/4的时间是生存在带有慢性疾病的状况之中[5],这就大大削弱了农村体育的力量,严重影响了农村体育文化事业的有效开展.

1.2 基本成因

上述突出问题的成因,既有经济的,也有社会的;既有主观的,也有客观的.

1.2.1 农村经济基础在总体上仍比较薄弱

“十一五”期间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实施,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据有关部门统计,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6977元,增量超过千元,实际增长11.4%.同期,我国城镇居民人均收入达23979元,约为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5倍.由此可见,农民生活水平明显低于城镇居民,农村经济基础在总体上仍然比较薄弱.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物质基础影响精神追求.由于整体经济条件较差,加上子女教育经费和生病医疗费用开支较大,目前农村家庭成员的主要精力还是放在改善家庭生计上,能够或愿意投入到体育活动中的时间极其有限.另外,按照现有体制,农村公共产品的投入主要依靠自筹经费加以解决,农村较薄弱的经济基础直接影响包括农村体育在内等公共事业经费的投入.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村体育事业的建设和发展.

1.2.2 相应管理机构和体制不健全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将财政负担过重、规模庞大、人员臃肿、结构不合理的行政机构进行了精简和改革[6].改革的积极意义毋庸置疑,但就体育事业而言,在县、乡(镇)的两级机构改革中,体育管理部门有的被撤销,有的与其他机构合并,从而“削弱了基层体育主管部门的权限,使基层公共体育事业,包括农村体育的政府管理职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制弱化”[1].群众体育管理系统的不完善、不健全,导致相应管理体制的弱化和缺失.有报道显示,农村体育的开展往往与乡(镇)领导的兴趣爱好密切相关,随意性强.管理机构和体制的不健全,政府对农村体育事业重视程度的下降、投入力度的减弱、宣传引导的缺失和人才培养的忽视,是制约农村体育文化事业发展的又一重要原因.

1.2.3 开展宣传组织难度大

农村人口的文化素质与城镇居民相比较,总体相对低下.根据有关统计数据,2010年我国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只有7.8年,仅相当于初中二年级水平,其中小学和初中文化程度的农村从业人员占达68.2%[7].农民文化素质的相对低下,加之农村文化设施的相对落后,导致农民思想解放的步伐缓慢,小农经济意识、计划经济观念和封建迷信思想根深蒂固,发展的理念、办法、措施以及精神风貌比较陈旧[1].同时,由于缺乏必要的农村体育组织机构(包括宣传、组织机构)、社会体育指导员等因素,势必造成“全民健身计划”、“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在农村进行宣传、普及、推广诸方面的困难,从而影响农村体育文化事业的有效推进.

2 地方高校在农村体育事业建设中的重要作为

2.1 地方高校服务农村体育事业建设的优势

2.1.1 具有较为丰富和完善的体育硬件设施

就数量而言,据国家体育总局最新公布的第三次《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结果报告》,全国55.6万个体育场(馆)中,教育系统占75%,位居第一,其中又以高校为首.就质量而言,高校的体育设施,门类齐全、规格众多、质量上乘.就笔者所在的衢州市而言,现有一本一专2所普通高校,体育硬件设施十分齐全,共拥有2个标准田径场,6座体育馆、球类馆、游泳馆、健身房等室内设施,33个篮球、排球、足球、网球场等场馆,2套12台体质测试设备.

2.1.2 具有丰富的人才资源和信息优势

高校体育老师的配备不仅在数量上得以保证,而且在学科分布上比较齐全.在理论和技能上都拥有系统性,接受过正规的训练,拥有良好的专业技能、教学训练方法和体育活动组织能力.同时,高校拥有丰富的图书资料和数据库建设,许多体育专家具有较强的科研开发能力和成果转化能力.此外,地方高校还拥有人数庞大的来自农村的学生队伍,这些具有优秀文化素养和专业技能的学生,都有可能成为农村体育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仍以笔者所在的衢州地区为例,2所高校共有体育教师28人,其中9人具有副高以上职称,11人具有硕士以上学历学位,先后承担了一系列市厅级以上体育科研项目,具有服务农村体育事业建设的良好素质;共有在校学生10000余人,其中约有70%来自于农村.

2.1.3 具有体育文化宣传、普及的优势

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背景下,地方高校是宣传、普及和推动全民体育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窗口.一方面,高校在体育设施、人才、信息诸方面所具有的资源,是宣传全民健身、科学运动的重要优势.一方面,高校体育老师系统扎实的体育素养、较强的科研开发与转化能力,是地方高校向广大农村传播先进健身理念、增强农民体育锻炼意识、掌握科学健身方法的源头活水.

2.2 地方高校服务农村体育文化事业建设的对策思考

与地方高校所拥有的体育资源优势相比较,其对农村体育文化事业的贡献率则显得十分有限.场馆未对社会开放,资源不能共享,公共体育资源的浪费现象相当严重.许多教师也未能走出课堂,深入农村,开展相关调查研究和实践.在服务的广度和深度上,地方高校在农村体育事业建设中都大有作为.地方高校要立足当地实际,充分发挥自身的综合优势,增强主动性、创造性、参与性,深入调研,深化服务,扎实推进农村体育事业建设,为“美丽乡村”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2.2.1 促进传统体育和学校体育的有效融合,发扬光大民族传统体育

民族传统体育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也是体育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优秀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不仅具有很强的健身价值,而且还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丰富的娱乐、教育功能.然而在全球化环境中,在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形式及精神大规模传入的大背景下,国人对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兴趣和重视程度正在逐渐减弱[8].文化的传承,既需要人才又需要基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也是如此.高校恰好具有人才和基地的优势.

首先,地方高校可组织力量,开展广泛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普查工作,科学分类,编制目录,提出保护和开展的对策建议.衢州各县(市、区)的民族传统体育资源十分丰富,仅以龙游县湖镇为例,就有龙舞、滚花龙、硬头狮、貔貅、小脚灯等富有特色的民间文化资源.1955年春,湖镇的“滚花龙”参加了全国民间舞蹈调演,反响强烈,演员们受到刘少奇、周恩来等国家领导的接见.其次,可将民族传统体育融入到学校体育的教学研究中,实现民族传统体育的科学化、规范化,一方面发扬光大传统民间体育,一方面推进农村体育的整体发展.近些年来,作为文化传承的主要阵地,许多高校积极发展由师生参加的龙舟运动,提升了龙舟运动的品位,活跃了具有社会属性的龙舟文化,对传承中华民族的龙舟文化具有重要作用.

2.2.2 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向社会有限、有序开放体育设施,提高体育资源的利用率

在满足本校体育教学需要的前提下,坚持有限、有序的原则,高校的体育场馆、器材可适时、适量地向周围群众开放(尤其是周末和节假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附近农村专业体育场地和设施严重缺乏的矛盾.鉴于高校往往所处城区,与大部分农村相距较远的现实,高校还可通过举(承)办农民体育活动和赛事的方式,增加开放范围和程度,这不仅能提高高校体育资源的利用率,也能不断丰富农村居民的体育文化生活.

2.2.3 积极组织丰富多彩的体育文化宣传、普及、推广活动

一是大力倡导积极向上的健康意识.

衢州的两所高校都成立了大学生体质体能测试中心,并配有先进的体质测试设备,但这些先进设备仅用于在校生一年一度的体质体能测试,使用率极低.高校要充分提高类似设备的使用率,可经常性地深入农村,对农民开展体质体能测试工作.在测试的同时,向广大农民宣传倡导积极向上的健康意识,激发他们参与体育文化活动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二是开展相关的调研工作.如,就农民的健康状况、健身需求、体育文化消费等问题开展专题调研,形成研究报告,为促进农村体育事业的健康发展献计献策.

三是开展科学健身方法的普及与推广.坚持简便实用、简单易行、针对有效等原则,发挥高校的人才和信息优势,编印通俗易懂的健身知识普及读本,在农村居民中广泛宣传和普及健身知识、养生方法,积极探索和构建适合不同年龄、不同文化层次、不同消费需求群体的农村体育模式.

2.2.4 健全完善体育骨干的培训机制,为农村体育事业提供有力的人才保证

目前,经过专业培训的农村社会体育指导员严重缺乏.地方高校要有计划地组织具有一定基础、兴趣和组织能力的村民,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衢州学院从2010年以来已举办多期培训班,培养了100多名社会体育指导员.要以此为契机,展开农村体育人才的需求、目标等调查,完善培训计划,充实培训内容,配足配强培训师资,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从而形成良好的培训机制.同时,以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为平台,组织开展志愿者活动,深入农村指导农民开展科学、规范的体育文化活动,促进良好体育氛围的形成.

2.2.5 增强学校体育与农村体育的互动交流

在互动交流方面,高校除可选派师生兼职担任农村体育指导员外,还可以乡镇名义组织农村居民开展喜爱的单项比赛或小型运动会,并安排师生赛前、赛中参与其中.高校教师参与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的过程,也是提升自我的过程,比如在这个过程中积累的第一手资料,将是教师开展体育科研的宝贵素材.因此,地方高校参与农村体育事业建设的过程,最终是实现高校—教师与农村—农民多方共赢的过程.

[1]胡庆山,王健.新农村建设中发展“新农村体育”的必要性、制约因素及对策 [J].体育科学,2006,26(10):21~26.

[2]蔡利燕.地方高校服务社区体育的实践与思考 [J].浙江体育科学,2011,33(5):66~68.

[3]王旭东.论地方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的拓展 [J].中国高教研究,2007,(8):16~17.

[4]张煜新.农村体育发展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J].飞天,2011(16):91~92.

[5]于向.新农村体育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与对策研究 [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6):745~747.

[6]张新光.论中国地方政府基层改革与农村管理体制创新 [J].中州学刊,2006(1):11~14.

[7]曾雅丽.基于农村社会管理的新型农民培育工作体系思考 [J].广东农业科学,2012,39(4):174~176.

[8]张涛.传统文化视野下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推广 [J].中华武术研究,2011,1(3):86~88.

Important Roles of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Sports——Taking Quzhou City as an Example

CAI Li-yan
(Section of Public PE,Quzhou College,Quzhou 324000,China)

Through a comprehensive and deep investigation into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rural sports focused on Quzhou city,we have identified the major problems such as severe inadequacy of hardware investment and supply,lack of good healthy cultural atmosphere,serious outflow of main body strength in the rural sports.This article,combining the advantages of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in Quzhou,and by effectively analyzing the causes for the above problems,offers some relatively systematic countermeasures and proposals to actively serve rural sports and to promote the health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rural sports in traditional sports development,sports resources sharing,sports culture propaganda and popularization,sports talent training,and sports activity exchange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social service;rural sports;Quzhou

G812.42

A

1009-1734(2012)01-0092-05

2012-02-18

2012年度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SCG387);2011年度衢州学院校级科学研究基金项目(KRY1111).

蔡利燕,讲师,从事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

猜你喜欢
体育事业农民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北京冬奥会“备战办”模式对河北体育事业发展的启示
“十三五”成绩单
——示范区建设中的云南体育事业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我国体育事业财政支出:规模、结构与空间效应
简述体育强国战略下残疾人体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