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体育中心建筑设计

2012-08-15 00:51卫晓东
山西建筑 2012年34期
关键词:体育中心体育场停车位

卫晓东

(山西省华城建筑设计公司,山西太原 030013)

山西地处黄河中游,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在这古老的文化源泉里,也孕育出丰富多彩的体育文化。勤劳聪慧的祖先,采用石雕、砖雕、陶制、泥塑、壁画等形式记载下多彩多姿的体育形象,反映出体育的发生和发展进程,形象逼真地记载着源远流长的山西古代体育发展史。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经济的持续发展和中部崛起战略的提出,和着山西扩大对外开放的步伐,体育的现代化高速发展步入了产业化的范畴。体育场馆已成为了各个地区的名片和重要标志,而各种大型赛事也被世界公认为是凝聚人心、加速城市建设或改变城市面貌的助力器,南非前总统曼德拉名言“体育有改变世界的力量”是为佐证。特别是在北京成功申办奥运会、体育场馆建设进入高潮时期的今天,发掘体育建筑的文化属性、探寻体育建筑文化与建筑设计的关系,将为体育建筑的设计创作提供内在的发展依据和支持。正是基于这种文化历史背景及体育建筑的发展趋势,山西体育中心旨在建设既具有休闲娱乐性,又有地域文化特征的新型体育建筑。

1 工程概况

山西体育中心位于太原市奥体中心片区的中南部。场地东侧为滨河西路,隔路为汾河;西侧是健康西路,路对侧是生产防护绿地、居住区住宅用地和停车场用地;南侧是健康南街,北侧是健康北街,路对侧是商业、金融业用地。规划用地面积约65.32 hm2。

2 规划用地分析

山西体育中心区位条件较为优越,周边历史人文资源及自然景观资源极为丰富,场地东侧隔路为汾河,建设用地以北3 km处是机场大道。距西面的晋阳湖约1.05 km,距南面的南环高速公路约1.67 km,距晋祠风景名胜区约10.23 km。

3 设计理念

山西体育中心的规划与建筑设计根植于山西丰富辉煌的传统文化,充分体现三晋文化历史特色中的“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的适应性”。我们在设计中力图将山西的深厚文化内涵通过现代化的设计手段延伸至建筑设计的语汇中,使整个建筑群寓意深刻而又大气磅礴。从广义上的文化底蕴到城市老城特色再到山西大院,甚至一系列的传统元素如灯笼、剪纸都能够在我们的设计中找到缩影。将灯笼的编织手法巧妙地运用到主体育场的幕墙结构体系中,并提取剪纸艺术的图案进行抽象化地运用。在色彩和材质的运用上,则以独特而厚重的“山西红”来匹配各场馆中大量使用的金属和玻璃材质,在含蓄与夸张、热烈与沉静、浓重与轻巧之间形成重重对比,于现代中无声地刻画着历史。

4 功能分区

4.1 用地布局

整个场地由山西体育中心、体育训练基地及国际体育交流中心和商业用房三部分组成,相应的总平面布置分为三个区。山西体育中心训练基地区布置在建设场地的西北部,由运动员训练馆及服务楼、运动员公寓及管理办公楼组成。山西体育中心区布置在建设场地的中间位置,包含一场四馆,即六万座体育场、八千座体育馆、三千座游泳跳水馆、一千五百座自行车馆以及综合训练馆等,其中体育场平台坡道下设有汽车停车场。在三馆北侧、体育场平台南侧布置室外篮球场六片、室外网球场六片、室外排球场六片。国际体育交流中心和商业用房区规划在建设场地西南部,用于新闻发布、赛事转播和贵宾接待等。

4.2 平面布局

根据对周边道路、轴线和城市肌理的深入理解,在总体布局中将主体育场设置在基地东北方,朝向城市中心,为主要人流来向提供了绝佳的视点。体育场西南侧为自行车馆、体育馆、游泳跳水馆,东南侧为综合训练馆,分别以流畅的曲线为基本造型,分列体育场两侧,似玉带环绕,并结合景观设置的浅水池,隐喻着黄河支流——汾河与太原人民之间的不解情缘。与此主题相呼应,以曲线造型设计了体育场西北侧的运动员训练馆和公寓及通往体育场2层观众平台的人行坡道。在场地东南角预留了国际体育交流中心和商业用房的规划用地,使其与主场馆区既能联系便捷又能相对独立。这样的布局不仅有利于赛时大量人流的迅速集散,同时也提升了滨河西路的城市形象。整个体育中心的总体布局灵动飘逸,充满诗样情怀,且建筑组群布置相对均衡,不失大气稳重。

5 造型设计

山西体育中心的体育建筑性格鲜明,主体育场蕴含灯笼、大鼓与剪纸的理念,三馆形似舞龙,步行桥仿若飘带,训练基地整体呈鲤鱼跃龙门态势,深植于山西民间文化的各种民俗体育活动形态与寓意都巧妙地融入这组现代体育建筑组群中,使民族风格与地域文化得到积极继承和光大。主体育场取大鼓之形、灯笼之构、剪纸之饰充分融合了山西人的性格特点和文化内蕴。主体育场的幕墙结构体系中运用了灯笼的编织手法,同时提取山西地方剪纸艺术的图案加以抽象化运用,以“中国红”为主色调,以透明阳光板来模拟剪纸的图底关系,通过随机组合来形成表皮肌理。

6 交通组织

6.1 周边道路

建设场地东侧滨河西路为城市快速路,规划红线宽为70 m。其他三面市政道路为城市主干道,规划红线宽为50 m。道路交叉口均为平面交叉口。

6.2 路网组织

车行主入口四个,由建设场地周围的市政道路接入,同时在健康西路设三个次入口,可以方便的到达各个场馆。场地内设14 m宽一纵、一横两条主干道;多条7 m宽道路和两条主干道组成路网。道路采用既有双面坡又有单面坡,最小纵坡为0.50%,横坡为1.5%。路面结构采用沥青混凝土。

体育场的人行入口设在场地四周的市政道路上,通过台阶或坡道登上2层观众平台,进入体育场。体育中心四馆的人行入口设在南侧,由市政道路经过景观带进入各馆。在机动车道两侧布置有3 m宽人行道,方便行人安全行走。

在体育场2层平台下及各个馆的附近合适位置布置停车场,方便使用;停车场考虑了电视转播车的需求;机动车停车位合计共1 963辆。地上停车位1 039辆,其中:大客车停车位89辆,普通车位残疾人停车位24辆;地下停车位924辆。机动车停车位采用超级植草地坪。非机动车停车位156辆,不足部分结合景观设计分散布置。

消防车道利用机动车道和铺装广场,呈环状布置,宽度、净空及承载力满足使用要求。

6.3 赛时组织

观众、工作人员、志愿者均通过人行入口进入各场馆。

运动员、媒体、贵宾、运营车、赞助商车、赛事保障、货物运输等后院车辆均通过滨河西路、健康西路的车行入口进入,再到达各自的下车点。

停车场采用共用及各场馆分别设置相结合的原则,满足贵宾停车位数量,并尽量靠近贵宾用房及赛场;保证消防车、救护车、赛事保障车等应急车辆停车位。

在靠近贵宾、媒体、运动员、技术馆员、场馆运营人员用房布置相应的下车点。

7 体育休闲

如今的中国体育建筑在获得了长足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场馆的发展布局失衡;重视竞赛场馆,忽视休闲场馆;缺乏休闲娱乐性且可持续性差等缺陷。所以山西体育中心设计时不仅重视体育建筑的休闲娱乐性,并且在竞技场馆的设计中考虑休闲娱乐体育设施与竞赛场地的兼容性,并通过辅助空间的多功能设计和体育公园设施与场地设计,满足休闲娱乐体育活动的需求,使其具有休闲娱乐的特质,主要体现为以下三个特点:

1)室外开放式的公共空间——中央步行休闲观景带,展示交流的活动平台;2)康体休闲活动功能与园林景观结合统一;3)体育人文精神塑造的窗口。

8 结语

山西体育中心在设计中,考虑休闲娱乐体育设施与竞赛场地的兼容性,并通过辅助空间的多功能设计和场地设计,满足群众体育活动的需求,使其成为具有休闲娱乐文化特质的体育建筑。

猜你喜欢
体育中心体育场停车位
Two Funny Men
去体育场所时如何防疫
某体育中心VIP接待区谐波治理实例分析与探讨
蹲守停车位
深圳湾体育中心
车位上的数
周浦体育中心篮球馆照明设计
地下停车位不动产登记探析
开车出行的你,今天找到停车位了吗?
他只做有“思享”的讲座,让小小微信装下一个“万人体育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