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廷式百年研究述评

2012-08-15 00:49高晓波
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2年1期
关键词:文氏词学思想

高晓波

(西北师范大学文史学院 甘肃 兰州 730070)

文廷式百年研究述评

高晓波

(西北师范大学文史学院 甘肃 兰州 730070)

上世纪初期至今,文廷式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文廷式年谱》、《文芸阁先生全集》、《文廷式集》相继问世。基于文廷式文献整理的突破性进展,学者就他的词学、思想、家世、交友等方面展开了讨论,其中词学是关注的热点,在思想及家世研究方面也成绩斐然。但作为清末的江西名士及清代的文化名人,其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远远不够,如他的经济思想、学术贡献、政治抱负、海外游迹等方面还需作进一步深入探讨。

文廷式;百年;述评

文廷式(1856—1904),生于广东潮州府,江西萍乡人,字道希(一作道溪、道合、道羲、道曦),号芸阁(又作云阁),又号芗德、罗霄山人,晚号纯常子,光绪十六年庚寅进士。文廷式逝世到今已有百余年,从其著书的版本整理校刻到现在对他各方面深入的研究也将近百年。然而至今除文廷式的文集出版之外,实际上对他的研究尚未进入高潮。针对目前文廷式研究的现状,笔者收集相关资料,按其文献整理、词学研究、思想研究、家世及交友等方面分门别类进行述评。

一、文献整理

文廷式生平著书很多,有百余种之多,如《云起轩词钞》、《云起轩词手稿》、《文道希先生遗诗》、《纯常子枝语》、《知过轩随录》、《闻尘偶记》、《补晋书艺文志》、《春秋学术考》、《中兴政要》、《黄帝政教考》、《伊尹事录》、《琴风余潭》、《元史录正》、《西域释地》、《元史西北地附录考》、《清人著述目录》、《薛季宣地理丛考》、《读书札记》、《芗屑》、《书牍》、《志林》、《罗霄山人醉语》、《永乐大典辑佚书》、《南旋日记》、《湘行日记》、《东游日记》等。 大部分著作已经散佚,现存世的也只有50种之多,这些著作成为研究文廷式的主要文本,但由于版本不一,加上社会变革,流传不畅,文献整理与保存较为艰辛。而对于文廷式文献整理自然成为研究他的首要之务,近百年来,学者主要是以词学、遗诗、日记、奏议等分类,根据手稿本、刻本、抄本等类型进行了整理和出版。

根据版本流传的信息,笔者考述了一些主要的文献整理出版情况。《纯常子枝语》四十卷,而其主要依据两种版本,一是清末木刻本,如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最早于1979年出版,共24册,并于1990年再次影印发行。《补晋书艺文志》六卷,一是民国25年,开明书店收为二十五史附录。二是民国三十二年刻本,此版本主要由续修四库全书影印收藏。三是国立中央图书馆所藏的手稿本。《文道希先生遗诗一卷》收藏在续修四库中,另外也有民國十八年叶恭绰铅印本。《闻尘偶记》作为一部近代笔记,载于《近代史资料》(1981年第 1期);《云起轩词钞一卷》(集部词曲类),影像为清光绪三十三年徐乃昌刻本,收于《怀豳杂俎》丛书之中,而后与江宁王氏影印手稿本,互有出入,予曾辑录为《重校集评云起轩词》,对于《云起轩词》的刻本及手稿本、批注本、抄本的情况较为复杂,在词学研究方面具体论及。文廷式、吴大澄的许多随笔、日记登载在《青鹤》刊物上,1976年由中华书局作为近代史料笔记丛刊中的一种书——《〈青鹤〉笔记九种》——出版,《旅江》、《南轺》为其载,他本不载,《丙子》、《旋乡》二种据稿本收录,为首刊。 《南旋》、《湘行》、《东游》三种常见,赵铁寒先生的《文芸阁先生全集》收录。《大元官制杂记一卷》由文氏所辑,清光绪二十二年缪氏刻藕香零拾本,并由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影印出版。文氏的《知过轩随录》、《旅江日记》、《经义业钞续编》的手稿本主要藏于美国芝加哥大学东亚图书馆。此外文氏还从《永乐大典》中辑出了许多现已散佚的书籍,如宋代人篡修的《寿昌乘》,光绪二十三年(1897)武昌柯氏息园刻本影印,清光绪33年再次刊本。《文廷式四种》(年谱、文芸阁词话、云起轩词、芸阁先生书牍)由台北广文书局于1970年印行,也是对文廷式文献整理做出了重要贡献。以上这些文献整理都较为分散,而且版本大都源于清末及民国时期,以词、诗、日记类别分册出版,且版本较多,雕版技术落后,多次印制,难免有错讹,衍脱之处,而且零散难以收集,对于全面研究人物造成了许多困难,因此从民国至上世纪70年代末,对于文廷式的研究基本上没有什么进展。70年代以来,对文氏文献进行整理做出重大贡献的是赵铁寒和汪子叔。他们在前人研究与整理的基础上,广罗文献资料,查阙补遗。先后出版了《文芸阁先生全集》[1]和《文廷式集》[2],这标志着文廷式的文献整理达到了高潮,文集是研究人物成熟的标志,这两部文集几乎收录了留存的所有关于文廷式的文本资料,包括他的词、诗、传记、日记、奏议、书牍、杂著、札记、辑佚书、考据等方面的内容,两部文集相比,赵氏的收录较全,内容充实,汪氏从赵本移植了部分内容,此外还搜罗所藏文氏手稿,整理出许多其他著作,如手稿本《撷芳录》和《冒淑人墓志》,所以两者可以相互对照。他们也是考证《文廷式年谱》的学者,《文廷式年谱》编辑的最早学者是钱仲联先生,此外还有钱萼孙的《文芸阁先生年谱》[3]四卷,后来钱仲联先生根据文氏族谱及陈氏族谱进行了再次补证:《文芸阁先生年谱补正》[4],当然这些年谱错误在所难免,只有将许多文献相互对证,力求准确无误。在两部“文集”问世以来,对文献的利用率显著提高,随着出版业的发展,文廷式的许多著作渐趋流传。本世纪以来,如今对文献整理的工作主要以搜集散佚的文献片断为主,如从2003年至2005年,先后发现了佚文四篇:“救赠儒林郎彭公晓沧传”、“三修序”、“续修序”、“德圃公夫妇八旬寿序”,[5]文廷式的许多文献还需要以事实相互补证,尤其是年谱的一些细节还存在着争议。上海图书馆藏有文廷式族谱四修文本,对于文献再次校对和整理也有很大的帮助。而谱牒资料的搜集也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社会各界,包括文氏家族、国家书馆、博物馆的大力支持。此外民国修《昭萍志略人物志》、胡思敬的《文廷式传》、汪曾武的《萍乡文希道学士事略》等有关记述文廷式文献也算是对他资料的一个整理与研究。

二、词学研究

文廷式被誉为“清季四大词人”。一般来说,1924年“胡先骕在《学衡》杂志第27期发表的《评文芸阁〈云起轩词钞〉、王幼遐〈半塘定稿〉、〈剩稿〉》一文,开文氏词研究之先河。”[6]胡先骕在此文中评价文氏词“意气飙发,笔力横恣,诚可上拟苏辛,下俯龙洲。其令词禾农丽婉约,则又直入《花间》之室。 ”[7]而后龙榆生在《清季四大词人》一文中曰“廷式词虽力崇北宋,而因性情环境关系,不期然而与稼轩一派相出入,故绝非以模拟为工者。”[8]二位学者对文氏词风 “拟苏辛、出稼轩,入《花间》,而非模拟为工”的评价对后来学者研究文氏词具有导向性的作用。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大多学者认为:“文氏词风接受了北宋东坡、苏辛之风而大胆创新,从而表现出自己独特词风。”这些观点实际上都承袭了胡先骕和龙榆生二位先生关于文氏词风的最初定位,没有太多深入,即使看到了文词与苏辛的不同,如“廷式的器识才情,正与苏、辛相仿佛。但又并非袭其皮毛,徒事摹拟,而能自辟境界,独具风标。”或曰:“不排除苏、辛以外各家词格的优长,而是取精用宏,融会贯通,有所发展,有所创新,形成豪婉兼容、富丽多采的艺术风格。”[9]但这也只是把文氏与苏辛的词作比较而发现的不同之处,并没有真正将文氏词放在中国诗词发展的背景下去宏观地研究他的词风。刘梦芙的《清末词坛的擎天玉柱论文廷式〈云起轩词〉》[10]也着重探讨了文氏与苏辛在词风上的不同之处,陈雪萍的《文廷式“差能学苏”阐释》引用叶恭绰对文廷式词“差能学苏”的评价,指出文氏词在对苏辛的扬弃,[11]黄敏等的《论文廷式的词学思想及其创作》及《论文廷式对苏辛的接受》虽认为文廷式的词接受了苏辛之风,但因两代词人的社会背景、个人经历、个性气质等方面不同使得文词独具特色。[12]

对此研究较为深入的是程华庚、刘仕婉、陆有富,程华庚认为“其词步武苏、辛,雄旷沉郁,承袭花间,深美闳约,”并提出了文氏词的“词史”和“词心”之说[13];刘仕婉附程华庚之说对词的思想进行探讨,陆有富明确地指出了文廷式词风学步苏辛,追拟花间,词论观戛戛独造,不主故常,其词作能远绍花间、东坡及稼轩,受其影响,确实具有花间与苏辛之神韵。[14]晚清蔡嵩云按清词发展前后时期,将其分为四派,浙西词派、阳羡词派、常州词派、临桂词派,文氏之词虽受中期常州词派的影响,但它追步苏辛的风格,多元并融,与临桂词派迥然不同。[15]

对于文氏词研究的另外一个可喜的进展即是对词之辑佚及校释。手稿本、刻本、因流传版本各异,散佚较多,只能从文献中找到相关的一些信息,有确认它的存在,现在见之稀少。《文起轩词》的手抄本及批注本对其中的错讹进行了批注。此讨论者主要是《文起轩词》校释,是词学研究的基础工作。校释必以他校为主,减少雕刻及传抄中的错误,还原词之原貌。根据程庚华的研究发现,手稿本:王木斋、叶恭绰、马天驷皆藏手稿本,江宁王氏娱生轩藏手稿影印本;刻本:收于《怀豳杂俎》的徐乃昌刻本、上海开明书店的 《清名家词》本、长沙振华书局刊本、“沪上本”、“岁寒本”,此外还有台湾文海本、钱仲联本、汪叔子本等;批注本:王瀣手批徐刊本、龙榆生校本(《重校集评云起轩词》);手抄本:“荣宝斋本”,而《重校集评云起轩词》出于手稿本而最为精湛,汪叔子《词录》最为赅备,其他的许多版本多已经散佚。

目前关于文廷式词存世数量的研究,学者多有辩驳。赵伯陶认为廷式传世之作共有162首,陈邦炎则得出文廷式词现存者实应为176首,林枚仪则认为文氏词共有171首。其实文氏尚有几首词作历来淡出研究者的视野,又有两首为传世词集收录的词作难以断定真伪,如果将此二首计算在内,其存世之作应起码有173首。《卜算子》、《浪淘沙》《六么花十八·旅馆咏灯花》、《瑶台聚八仙》、《蝶恋花》两首、《长相思》、《菩萨蛮》、《点绛唇》十首词是汪子叔《词录》没有收录。[16]其实研究词不仅仅是探寻风格、考证数量,对于词之审美、词之品格、词之影响以及词史所反映的社会现实等都成为我们研究的目标。张来芳从词之审美特征发微,认为文氏词具有雄豪俊迈的风格美、抗直兀傲的个性美、凄楚悲凉的情境美的特征,表现出气势雄浑、品性兀傲、意境悲怆爱国文人的政治抱负和郁愤情愫。[17]上世纪20些年代,学者即开始对文氏词进行研究,但从目前研究的现状来分析,主要围绕“词风”,以此为热点探讨至今,也取得了一些成绩,如文氏词与苏辛、花间、东坡词之渊源,与清末词派的比较中肯定了文氏词地位及社会价值,并且还考证了词之数量,辑佚等,但大部分的研究仍然徘徊在“词风接受苏辛而有创新”的观点上,从创新的角度上来看,只是对胡先骕、龙榆生观点的简单重复,唯一有区别的即在研究深度上的进步。

三、思想研究

文廷式的词固然引人注目,但他一生之所以受到后代人的尊敬与爱戴,除了饱读史书、学贯中西外,更重要的是他在清末政治浪潮中,能以国家利益至上,爱国忧民,反对侵略、变法图强,为民族复兴而奔走呼号。因此研究文廷式并不能停留在对他词学的文学探讨上,对他思想的研究更是一个必须涉猎的领域。从目前思想研究的现状来看,主要集中在政治思想、教育思想、经济思想、学术思想等方面。当然从研究的专题来看,这些思想基本上以变法和抗战为线索。谢景芳在《文廷式变法思想评析》中认为文廷式是 “19世纪末叶地主阶级改革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孜孜以革新为志,时时欲奋扬国威,是一个值得称赞的爱国学者和爱国官员。”[18]政治方面,受维新派思想影响,抨击封建专制,主张君主立宪,欲想以变法促使政治制度的自然过渡。教育方面,反对封建科举制度,主张变法图强,改革教育,设立学校,重视儿童教育,倡导“妇学”,培养人才。[19]王启海对文氏的人才思想做了较为深刻的论述。[20]文廷式早期的政治思想深受维新派的影响。戊戌变法失败后,当康、梁堕入保皇派,鼓吹君主立宪政体时,文廷式能辨识时务,大力宣传资产阶级革命思想,与地主阶级又有所不同,因此说他是一个地主阶级改革派有些不妥。曹鹤鸣在《清末维新派思想家文廷式》一文中列举了文廷式反对封建专制主义、反对科举制、抗击日本,并以认为文廷式是维新派思想家,[21]但资料有些淡薄,没有很强的说服力。宾长初在《文廷式政治身份辨析》一文中认为:“文廷式要求变革晚清统治现状,提出过不少颇有见地的主张。但在变革封建制度和发展民族资本主义这两个根本问题上,却没有超出地主阶级所允许的范围而达到维新派的高度。因此,把他称为倾向于变法的地主阶级改革派人物比较合适。”这种观点有待商榷,文廷式是戊戌变法的倡导者,他的许多主张言论都表现了一个民族资产阶级早期的思想,不能就其一些词句的理解将其归入地主阶级的行列,客观地看待历史人物应该是对他历史全面把握,宾长初在论述文廷式的政治身份时,以用资产阶级民主反对批判改造封建政治和扶植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双重标准将文廷式从维新派思想家群体中剥离出来,而对他这种观点的支撑则来源于一些零散的史料,史料分析也是断章取义的自我理解。如文氏对“民主议会制度”的理解,开办萍乡煤矿后垄断等,评价人物不能从史料中挑出一些利于自己观点的支撑性材料,而应将所有关于他的史料加以对比,发现规律。宾先生显然只抽出一些有利于自己观点的史料,而对文氏那些关于兴办教育,废除科举、学习西方、开办工厂等长篇大论的文献却只字未提。尤其是他说:“文廷式对经济问题谈得不多,但从一些零散的资料中可以窥见其思想概貌。”我们翻阅史书不难看出,文廷式谈论经济的史料较为丰富,如《养民》条奏议,在《皇朝经世文统编》卷六十三中记述了因文廷式的《养民》一折:“令仿照设立商局章程,招集绅商,……开渠、种树、缫丝、艺茶、植棉等项,……,近年设处教民能仿西法酿酒,其味浓厚芳冽,诚能设局开办,延请洋人之精此业者教之酿造设法,销售其利,当可与泰西香饼等酒相敌”[22]在《文芸阁先生全集》及《德宗清实录》、《皇朝经世文编》以及清代笔记丛书中都有关于他学习西方、巩固国防、开矿办厂、兴修水利等富国强兵的奏议。因此对于文廷式是地主阶级改良派还是维新派思想家还有待学者进一步研究。当然目前对于文廷式经济思想研究学者很少涉猎,但是在史料方面却很富有,这些宝贵的史料即是研究他经济思想的基础,应该进一步探讨。学术界忽视对他的抗战思想研究并不是因 “他是帝党人物而不予重视”[23],而是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从80年代才起步的文廷式研究大部分集于词学的讨论;二是因为许多政治思想方面的研究实际上已经包括了对他抗战思想的评述,学者所提出的爱国思想主要源于他抗战的行为。如《文廷式变法思想评析》中,以甲午战争中文反对割让台湾主张抗击日本来标明他爱国情怀。《文廷式近代化思想浅探》一文即以政治思想,教育文化思想、经济思想三个方面论述了文廷式思想的近代化特点。值得一提的是作者提到了他的经济思想,但是在论述方面却只以对外学习西方为其经济思想的主要体现,这有很大的局限性,所用史料也为文集中的奏议,其实要论述他的经济思想,除了言行,更应该从实践方面加以佐证,这才是思想的闪亮点。在思想研究方面,注重其政治思想、教育文化思想,忽视了经济思想的探讨,政治教育文化思想的发掘也只是从他在维新变法中所倡导的措施入手进行了,这难免掩盖了他政治思想演变过程,戊戌变法是文廷式思想的转折点,以变法之前的记述去敲定他的政治思想难免会将其定为地主阶级改良派,因此要将他放在当时社会背景之下,从他政治活动的全过程来分析,这将会得出一个客观的评价。

四、交谊及学术研究

最早对于文廷式家世的了解来源于钱仲联先生的《文廷式年谱》及《文廷式年谱补证》,后来赵寒铁、汪叔子、钱鄂孙的补证,再加上一些对萍乡之文氏、黄氏、叶氏、彭氏族谱的重修,对文氏家世的脉络基本清楚,只是在一些细节上进行补证,如何东萍以湖南郴州 《陈氏族谱》与《文廷氏年谱》相互参照发现了陈氏的家世,她与文廷式可谓是门当户对,[24]与文廷式值得参考的是钱仲联先生的《文廷式年谱补证》。文廷式一生交友甚多,在政治、学术活动及各种社会交往中,可谓是广交天下诸僚,如志锐、徐建寅、翁同和、张謇、陈宝箴、梁启超、康有为、那珂通世、李文田、沈曾植等,当然最引人注目的便是文廷式与翁同和交谊,在高阳的《翁同和传》中对二人的关系已经作了较为详细的交侍,刘方在《翁(同和)、文(廷式)交谊与其政治背景》一文中将他们关系进行了梳理,从翁同和与文廷式的关系变化谈及社会政治背景下两人关系的变化。[25]何东萍在《文廷式与徐建寅的交谊》中则将文廷式与近代杰出科学家徐寿次子徐建寅交友的全过程展现在我们面前,并指出了与徐建寅交往对文廷式的影响。[26]除了这两篇论文外,关于文廷式的交友信息主要散布他或友人文集、传记及各类史书当中,没有对其进行梳理的研究,这将是文廷式研究中另外一个较为新颖的角度。学术思想或学术贡献也是对文廷式研究的重要内容,根据文氏所遗留的著作来看,他的学术活动主要有写词、撰书、补证古籍、对音《秘史》、编排目录,在文学、史学、文献学等方面都有杰出的贡献。此外他在古典目录学理论、古籍的辑佚和整理方面厕身其间。遗憾的是对此研究的学者很少,周秋生在《文廷式与古典目录学》中对他在目录学方面所做贡献给予了客观的评价。他认为文廷式补《晋书·艺文志》六卷、辑《四库全书》未收清人著述,而编成《清人著述目录补编》等工作对目录学的发展有很大的贡献。[27]胡迎建在《文廷式政治思想与学术成就述评》中也对他的学术成就作了客观的评述,如对学术史的见解、中外政治制度、引进西方科技方面的见识、宗教学、史学、文献、旁及诗学词学方面。[28]对于他的一些学术著作,在此文之第一部分已经提及,他的学术成果较为分散,但现今信息方便,前人研究成果及资料丰硕,想必收罗专辑也非难事,有望学者不辞幸劳,能将他的学术成果分类辑出,以便适宜不同研究者的口味,如文献学研究的《晋书·艺文志》六卷、《清人著述目录补编》等;历史学研究的《元朝秘史》蒙汉对照本、《永乐大典辑佚》、《奏义、日记类》等,文学研究的《云起轩词》等。这将是对他学术著作研究的有益推动。

五、综合及其他研究

《晚清悲风——文廷传》[29]虽是肖麦青先生的长篇历史传记文学作品,但她却是在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结出的一枚硕果,带有文学性质的生动的艺术表达无形中提高读者的阅读兴趣,带有普遍性的阅读空间会在非研究者普通人群中推广,这将是文廷式正式走向社会与观众见面绝好时机,这本书对文廷式的评价以及社会价值具有重要的影响。此书以客观的史实为依据,采用文学传记的写作手法,赋予文廷式生动人物特色,栩栩如生地再现了当年人物的个性特征,其中也包括了许多关于文廷式的信息。作者功不可没,而前期对于文廷式研究,尤其是胡思敬的《文廷式传》对他撰写此书启发很大。关于戊戌脱险与东渡日本,学者根据史书的相关记载,一是刘方的“藏匿上海说”。刘方利用《关于救助前任翰林院侍读学士文廷式的文件》的电文和《文廷式与文廷楷》、《文廷式兄弟一行》的一份报告作为旁证,认为文廷式在政变后的路线应是:长沙→汉口→上海。此后一直藏在上海,并末去日本。二是“东渡日本说”。此观点最早源于《文道希先生遗诗序》中的记述:“戊戌政变,虑祸及,走日本,与扶桑诗人游处。庚子乃归国。”[30]而后因关于他的一些著述发现有诸多说法,张求会最后根据文氏词稿及陈寅恪记述等推断,戊戌政变后,初十日,上谕密电访拿文廷式,押解归京。文廷式在湖南巡抚陈宝箴及其长子陈三立等人的帮助下,自长沙出逃至湘潭一粟河唐氏家中避难。秋冬之交,在日人小田切万寿之助及绪方二三的策划下,由族兄文炜、族嫂冒氏夫妇护送,经汉口乘日船抵上海。是冬,遂避居沪上。至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庚子,应日本同文会之邀渡海东行。当然对于两次东渡日本之说目前尚无有力证据支撑。随着科技发展,研究队伍扩大,为了提高文廷式资料共享及利用率,推动这项研究,有的学者提出建立文廷式文献数据库,如周欣娟在《文廷式资料数字化开发的可行性研究》中“从建立文氏特色专题文献数据库的实践经验、资源基础、技术力量、保障经费等方面详细分析了文廷式资料数字化开发的可行性,并就采集信息资源、建立管理系统和检索系统等方面探讨了如何构建文廷式特色专题文献数据库。”[31]

结语

百年来对文廷式研究成绩不可否认,从上世纪开始,先是从文献的整理出版开始,并伴随着学者对其词学的初步探讨。从文革后至70年代,这项工作处于沉寂阶段,而后至90年代,《文芸阁先生集》、《文廷式集》的问世将文献整理推向了高潮,学者们在此基础上展开了更为深入的研究,词学、思想、文化、家世、交谊,百花齐放,取得了令人喜悦的成绩,2006年《晚清悲风——文廷传》正式出版,标志文廷式走向全国,深入巷闾。但是研究中还有一些不足的地方,一是文廷式词的地位及词风的深入探讨,二是文廷式维新思想家还是地主阶级改革派,三是文廷式年谱继续补证研究不能停留,四是搜罗族谱考证家族成员要继续进行,五是不仅仅是对词学的研究,如一些很少涉足的领域也可尝试,如文廷式的经济思想、学术思想、海外游迹、交友考证等。

[1]赵铁寒.文芸阁先生全集[M].台北:台湾文海出版社,1976

[2]汪叔子.文廷式集[M].北京:中华书局,1993

[3]钱萼孙.文芸阁先生年谱,四卷[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0

[4]钱仲联.文芸阁先生年谱补正[M].台北:台湾广文书局,1948

[5]高洪年.文廷式佚文四篇[J].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2):45

[6]程华庚.〈云起轩词〉研究[D].苏州大学,2007:2.此外田惠敏在学位论文 《文廷式词研究》(中南大学,2009年,第1页)和刘仕婉在学位论文《文廷式词研究》(南昌大学,2009年,第1页)中也附此说。

[7]胡先骕.评文芸阁〈云起轩词钞〉,王幼遐.〈半塘定稿〉、〈剩稿〉[J].学衡,1924(27):1

[8]龙榆生.龙榆生词学论文集[D].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453

[9]刘梦芙.文廷式《云起轩词》的艺术成就[J].晋阳学刊,1997(5):89

[10]刘梦芙.清末词坛的擎天玉柱论文廷式〈云起轩词〉[A]//山东近代文学会——第十届年会论文集[D],2004

[11]陈雪军.文廷式“差能学苏”阐释[J].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4):40—42

[12]黄敏,邱昌员,谢精兵.论文廷式的词学思想及其创作[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2(5):80—82;黄敏、李茂茂.论文廷式对苏辛的接受[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03(5):43—46

[13]程华庚.〈云起轩词〉研究》[D],苏州大学,2007年。“词史”具有诗史之意,词心风格论。陈邦炎的《论云起轩词》和林枚仪的《文廷式甲午后词作探微》也对词心进行了阐发

[14]论花间与苏辛对文廷式词学思想之影响——文廷式词学渊源探论之一[J].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2):42

[15]陆有富.临桂之外卓然一家——文廷式词论抉微[J].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2):36—38

[16]程华庚.关于文廷式词存世数量的商榷[J].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1):29—32

[17]朱丽霞、孟申畅.晚清芸阁词对稼轩词的接受[J].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5):5—7

[18]谢景芳.文廷式变法思想评析[J].求是学刊,1987(4):85

[19]谢景芳.文廷式变法思想评析[J].求是学刊,1987(4):85—90。

[20]王启海.人才立国之大本也(下篇)——文廷式人才思想初探[J].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5):10—15

[21]曹鹤鸣.清末维新派思想家文廷式[J].历史教学,1980(8):23—25

[22]《皇朝经世文统编》卷六十三,理财部八

[23]张丽春.文廷式抗战思想评析[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1):50

[24]何东萍.文廷式夫人陈氏及其家世[J].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1):17—21

[25]刘方.翁(同和)、文(廷式)交谊与其政治背景[J].史学月刊,1986(1):55—59

[26]何东萍.文廷式与徐建寅的交谊[J].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5):33—38

[27]周秋生.文廷式与古典目录学[J].赣图通讯,1985(4):24—27

[28]胡迎建.文廷式政治思想与学术成就述评[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57—64

[29]肖麦青.晚清悲风——文廷式传[J].江西人民出版社,2006

[30]钱仲联.文廷式年谱[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310

[31]周欣娟.文廷式资料数字化开发的可行性研究[J].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2):38

K24P

A

1008-3537(2012)01-0009-05

2012-01-10

高晓波(1979-),男,甘肃正宁县人,西北师范大学2009级博士生,主要从事近现代史研究。

钟晓红

校 对:里 仁

猜你喜欢
文氏词学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分春馆的词学传承
思想与“剑”
清代词学的体系建构及其现代传承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文氏桥式振荡器电路探析
2016年山东词学理论研讨会在济南召开
南宋中期词学理论的拓展与新变
文氏电桥正弦波振荡电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