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比兴”手法在李商隐诗歌中的运用

2012-08-15 00:49陈智强陈智钢
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2年1期
关键词:比兴李商隐赣州

陈智强,陈智钢

(1.赣州广播电视大学 江西 赣州 341000;2.赣州市第三中学 江西 赣州 341000)

试析“比兴”手法在李商隐诗歌中的运用

陈智强1,陈智钢2

(1.赣州广播电视大学 江西 赣州 341000;2.赣州市第三中学 江西 赣州 341000)

李商隐是晚唐著名诗人,其诗工于比兴,意境曲折,寓意深远,韵味隽永。其特殊的人生经历以及统治者对他不公正的待遇,使他在自愿和无奈中选择了比兴,并把这一手法广泛地运用于诗歌的创作中。

李商隐;诗歌;比兴

比兴手法是我国古代诗歌的重要特色和优良传统,《诗经》中就已广泛地运用了比兴。屈原发展了《诗经》的比兴手法,使比兴从简单的以某物比某物或触物起兴的朴素状态发展到象征、寄托或者寄寓的高级状态。唐代著名诗人陈子昂、白居易等也大力提倡诗歌要有“兴寄”,讲求“美刺比兴”。但是,他们都过分强调诗歌要蕴含深刻的社会政治内容,即“诗歌合为事而作”,而忽视了具体的比兴寄托艺术手法的运用。李商隐善用比兴手法,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受了《诗经》《离骚》等的影响,另一方面是看中了比兴寄托深,既能传达情感又能隐藏情感的特点。对当时的他来讲,既是他自愿的选择,更是他无奈的选择。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谿生,是晚唐诗坛上占据主要地位的诗人之一。他身世颠簸,仕途坎坷,终生郁郁而寡欢,遂含情于笔,以诗咏怀,以诗写志。他的诗作尖锐地揭露了腐朽的上层统治集团,深刻地反映了唐王朝衰颓期危机四伏的时代面貌,曲折地表现了一代知识分子被压抑的心理和悲剧性的命运。诗歌在风格上、手法上、语言的运用上均独具一格,自成一家,对我国诗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众所周知,李商隐生活在晚唐,这一时期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重重,斗争激烈。这其中有朝官和宦官的尖锐矛盾,更有在朝官吏牛僧孺和李德裕的党争。诗人自受崔戎、令狐绹的知遇之恩到娶王元茂之女为妻就开始了他不幸的生活。天真的诗人无辜地卷入了这场政治争斗,牛党斥之忘义,李党斥之背信。他处处受排挤、打击,一生不得居高位,且四处外放,天涯飘泊。这对于心有壮志,身有才华的诗人而言是相当残酷的。活在这样的时代,这样的境遇里,他该怎么办?是默默沉沦,还是盲目追随其中一派?诗人非常矛盾。他既不想沉沦放弃,因他还抱有被赏识被提拔被加官进爵的幻想和渴望;也不愿意丧失自己的气节而盲目地去追随其中一派。于是乎他拿起了自己的笔,选择一种比较隐晦的手法,借助于外物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意愿。这种手法就是比兴。它们的使用,能够很好地表达诗人的看法和情感,避免遭受残酷的政治迫害。在这一点上,诗人极象屈原。缪钺在《诗歌散论》中说:“义山之心情,固近于屈原,而其作诗之法,亦多取自《离骚》。屈原借美人香草之辞,发抒忠爱,芳馨悱恻,为中国文学开一美境,后世诗人多承其风,而义山尤喜用其法。”(《诗词散论》缪钺著·上海古籍出版社P27)

在李商隐的作品中,比兴手法用得最多的当为写爱情的诗歌。其中当然也存有为写情而写情的纯情作品,但有一部分却是借男女之情以喻他事。正如他自己在《有感》诗中云:“非关宋玉有微辞,却是襄王梦觉迟。自《高唐》赋成后,楚天云雨尽堪疑。”以下面三首《无题》诗为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东家老女嫁不售,白日当天三月半。

——金蟾齧锁烧香入,玉虎草丝汲进回。

例一中用春蚕到死才停止吐丝,蜡烛燃尽方停流烛泪比喻对所爱者到死不喻的挚爱思念,以及终身不已的别离之恨。这一类是用比喻手法专写情。例二诗句以美女无媒难嫁而触景生情喻才士不遇,这一类为以比兴手法而另有寄托。例三句虽专写情,却是寓含比兴,“烧香”,“草丝”谐音相思;“金蟾”,“玉虎”即香炉,辘轳,古时常用作男女欢爱的象征。所以这一句既借室内外的物象衬托女主人公长日无聊,深锁春光的惆怅,又暗示情之不能深藏久闭,见“烧香入”,“汲进回”而不免草动情思。

李商隐作品中有相当一部分写景状物诗也大量使用比兴。作者用比兴来抒发一种内心的感慨。如《柳》中“曾逐来风拂舞筳,乐游春花断肠天,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作者自比柳,借柳抒发先荣后悴的感慨,诗一方面能写尽柳的情态,一方面又很主观化,这种主观化不在于变化景物的情态以就我,而是借柳作自我写照,自我表现非常明显,身世的感慨便真真切切地流露了出来。再如《秋月》中“楼上与池边,难忘复可怜……姮娥无粉黛,只是逞婵娟”,细参首尾两联,似有以秋月喻人之意。类似的诗句还有《李花》《微雨》《细雨》《霜月》《桔颂》等,此中的寄托大多与作者遭遇有关,比兴的使用相当明显。

在李商隐的咏史诗和其他一些无法归类的诗歌当中,有没有使用比兴呢?答案是肯定的。在他的笔下,不仅是公正地评议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更重要的是探求功过成败的原因,讽喻现实中人与事,抒发自己的遭遇,感慨。例如咏史诗中之名篇《隋宫》:

紫泉宫殿锁烟霞,欲取芜城作帝家。

玉玺不缘归日角,锦帆应是到天涯。

于今府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

地下若逢陈后主,岂宜重问后庭花。

诗人借杨广荒淫之国的历史史实暗寓了晚唐的衰败现实,隐约感觉到了唐王朝统治最终也逃不过灭亡的命运,尾联中反问杨广自然不可能回答能否请张思华舞一曲《后庭花》的问题。但诗人内在的用意是明显的,他希望当时和以后的统治者能作出回答。这才是作者的良苦用心。

纵观李商隐创作的诗歌,从爱情诗到写景咏物诗,从咏怀诗到咏史诗,几乎处处有比兴,有的诗歌是通篇用比兴手法,有的则是局部的一两句;有的是单纯使用,有的则是混合其他手法使用。不管上面是哪一种情况,代表他比兴手法纯熟、圆润技艺的诗歌当属他创作的大量的无题诗。比兴的使用不仅使这类诗歌主旨扑朔迷离,成为后世批评家关注的焦点,而且使诗歌形成了绵密幽远的独特意境。其中的《锦瑟》便是其中的精品。

可以这么说,《锦瑟》一诗既是他晚年回顾生平、感慨身世的一次情感上的一次总结,也是他比兴手法最具特点的一次成功尝试。无论是纯比兴还是用典等方面都可以说是最能体现李商隐创作风格的代表作。这也使该篇历来都成为了研究者关注的焦点。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苍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锦瑟》)

首联即起兴,睹瑟(一说弹瑟)而发慨叹,以五十弦抒发时光已流逝,事业却无成的感慨。“思华年”可以说是文章的题眼。诗句在篇首便确定了诗篇感伤的基调。

颔联引用一个典故和一个民间传说,为其一生为官与治学作概括。上句庄周梦蝶,入而难出,疑周为蝶,疑蝶为周,疑梦为醒,疑醒为梦,这种梦醒时分的迷惘与作者在官场上苦苦拼搏仍旧终老而无所成的心态颇为相似。下句可以说是对其诗人生涯的概括。李商隐官场失意,终为下僚,可以说无所成就,但其诗久负盛名,作为诗人他还是颇为成功的,作者在此以望帝自比,以杜鹃喻诗,表明其寄托之意。此句诗中,比与典故结合,又与象征融合。

颈联又用两个典故,一是沧海遗珠,二是蓝田生玉。两典故中暗含拟人化手法,意境颇美,形象极为生动。作者以沦海珠、蓝田玉,比喻才俊之士,遗珠有泪,美玉埋没,这不是珠玉的悲剧,而是人才的悲剧,更是诗人李商隐自己的悲剧。

尾联拢末全篇,明白提出“此情”二字,充分展示了作者的无奈与哀怨,人到半百,许多往事尽成过眼云烟,蓦然回首,是很容易得出只是当时已惘然的感慨的。

观其全诗,诗人将自己的悲剧身世和悲剧心理幻化成一幅幅各自独立的朦胧图景,借助于比兴、拟人、象征、用典等技巧,为诗歌笼上了一层层神秘的面纱,笼上了一层层哀愁凄迷的情调气氛,引起读者多方面的联想,不愧为苦心托寓的真情力作。

可以这么说,《锦瑟》一诗既是他晚年回顾生平感慨身世的一次情感上的一次总结,更是他比兴手法最具特点的一次成功尝试。无论是纯比兴还是与其他手法的融会贯通,都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综上所述,李商隐在自愿和无奈中选择了比兴,并把这一手法广泛地运用于诗歌的创作中。他的“比”,简单说来就是以甲物比乙物,以具体事物比抽象道理,以客观事物比主观感受,即所谓寄情于物,托物言志;而他的兴,简单来说就是联想,由甲物联想起乙物,看到外界景物而触发内心感慨,即所谓触景生情。比兴常常交合在一起,比中有兴,兴中有比。比兴又常常与其他手法结合使用。诗人凭借他丰富的想象力,渊博的知识和独特的感悟力,把比兴手法发挥得淋漓尽致,他不仅扩充了比兴所依托的对象,而且加强了比兴与其他表现手法的联系和融合,使作者笔下的比兴手法呈现出了新的面貌。这是李商隐的幸运,更是中国文学发展的幸运。

I222.7

A

1008-3537(2012)01-0034-02

2012-01-20

陈智强(1975-),男,赣州广播电视大学教师,主要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陈智钢(1971-),男,江西省赣州市第三中学高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中学语文教学。

刘石玉

校 对:里 仁

猜你喜欢
比兴李商隐赣州
赣州城市中央公园
嘲桃
石榴
赣州就业扶贫“251”模式成榜样
赣州:“1+100”为青年办实事 做青年贴心人
比兴、咏物辨说
论李商隐《夜雨寄北》的“朦胧美”
赋比兴之当代运用
从《诗经》比兴循环解释现象探究“兴”的起源——以《关雎》《汉广》《樛木》三诗为例
风赋、比兴、雅颂新论——兼比较章必功、王昆吾先生的“六诗”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