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三师型”教师队伍素质研究

2012-08-15 00:47郑心灵
焦作大学学报 2012年4期
关键词:职业指导双师德育

郑心灵 鲁 雷

(焦作大学,河南 焦作 454003)

课题组认为,“双师型”教师的提法,容易使专业课教师重视在讲授专业理论知识、传授实践技能方面的教书要求,而轻视在德育、心理素质以及职业指导等方面的育人要求。“立德树人”是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的根本任务,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为全面提高我国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课题组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三师型”素质教师队伍的师资观,明确强调专业课教师首先应当具备国学素养、爱国情怀以及国际视野,具备良好的师德和与时俱进的品质,从而具有大学生德育与职业导师的育人素质。“三师型”素质教师队伍的建设研究并不是简单地将德育与职业导师同“双师型”教师进行组合,而是进一步深化在管理模式与制度建设方面的改革创新,从而打造一支热爱教育事业、专业功底与职业技能扎实、能从多角度指导学生成长的师资队伍,以优质的人才资源形成高职院校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关于“三师型”教师队伍的内涵认识问题如同对“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内涵认识问题一样,高职教育界一定会有一个不断研究、深入探讨的过程。当前,不少学者提出“双师 +职业指导师”,有的对制造类专业提出“双师+技师”,有的提出“双师 +虚拟课软件开发师”,等等。这些都没有突出教师在教书育人中“德育为先”的首要地位和“育人为本”的根本要求。关于“三师型”内涵问题,课题组认为,这里的“三”首先是相对于“双师型”的“双”而言的,同时还应当包括“多”的意思。一方面要求高职院校教师个体向“一专多能”的复合型多师方向发展,另一方面要求高职院校教师队伍整体建设向“多师型”素质与科学合理的结构方向前进。

当然,“三师型”素质教师其实并不是简单地将“双师型”教师同德育与职业指导师进行组合,而是两者在道德品质、知识和能力等三方面的有机融合。对“三师型”素质教师内涵的研究,应以“素质”为视点展开。从外延上讲,“三师型”教师属于专业课教师,应具备相应行业的知识和技能。从本质上讲,“三师型”素质教师,首先应成为大学生的德育与职业导师。教师应以自身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来教育感染大学生,做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然后才是专业理论知识传授的讲师、教授和专业技能实务指导的技师、高级技师、工程师、高级工程师等。

1.研究“三师型”教师队伍素质的意义

1.1 符合国家发展高职教育文件的精神要求

《国家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教师要关爱学生,严谨笃学,淡泊名利,自尊自律,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聘任(聘用)和评价的首要内容。采取综合措施,建立长效机制,形成良好的学术道德和学术风气,克服学术浮躁,查处学术不端行为。

完善培养培训体系,做好培养培训规划,优化队伍结构,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通过研修培训、学术交流、项目资助等方式,培养教育教学骨干、“双师型”教师、学术带头人和校长,造就一批教学名师和学科领军人才。

结合上述文件精神,课题组提出,加强高职院校“三师型”素质教师队伍建设,将有利于把国家对高职院校专业教师的各项素质要求融为一体,将有利于对高职院校专业教师素质的全面要求和建设,将有利于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原则的贯彻和落实,将有利于完成国家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对高职院校提出的人才培养要求。同时,也完全符合国家发展高职教育文件的精神要求。

1.2 符合高职院校提升办学水平的需要

当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德育与心理指导、就业与创业指导、专业学习指导、专业技能指导等没有很好地结合起来,没有发挥专业教师有针对性的、专业性的指导,使学生的人生与职业发展规划浮于表面。课题组认为,高职院校才培养的主要任务是培养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具有较强职业能力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端技能型应用人才。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必须首先激发起学生对人生与职业的热爱,而这一点又基于其对人生的正确态度以及对所学专业的正确认识。这时,“三师型”素质教师可从如何正确树立人生价值观、如何正确认识专业与职业的关系、如何选择专业及进行有效地专业学习、如何树立正确的职业心态、如何进行择业创业等方面进行全程、全面的指导,指导学生端正人生与学习态度,指导学生对人生与学习进行科学规划,为学生顺利就业、提高就业质量打下良好的基础。基于此,将大学生德育与职业指导同专业学习指导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对提升高职院校的办学水平有着非常明显、有利的促进作用。

1.3 符合专业教师一专多能的职业发展趋势

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的不断变化,对高职院校专业教师所提出的要求将越来越多、越来越高,专业教师工作内容的丰富化、扩大化是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成为一专多能的教师将会是职业生存的必然要求。

在现阶段,高职院校专业教师的岗位职责被赋予了更多更新更高的要求。除了以“双师型”教师的身份来完成专业理论教学、专业实践教学任务之外,专业教师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职业观,指导大学生设计职业规划,实现既教书又育人,还要长期关注专业领域内职业发展趋势及人才需求情况,将其及时反映在专业教学过程中,及时调整专业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指导大学生更有针对性地学习专业知识与职业实践技能,实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之间的良性互动,进一步提高教学的可接受性,缩小所培养的人才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差距,不断提升高职院校的办学水平,从而增强市场竞争力。因此,高职院校“三师型”素质教师在履行岗位职责时,能够更进一步地提高教书育人的专业水平,从而获得更为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

2.“三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素质要求

2.1 具备良好的师德和与时俱进的品质而成为学生的德育导师

长期以来,广大高职院校教师自觉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学为人师、行为世范、默默耕耘、无私奉献,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事业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涌现出一大批优秀教师和先进模范人物。在他们身上集中体现了新时期人民教师的高尚师德,体现了教师职业的崇高和伟大,赢得了全社会广泛赞誉和普遍尊重。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在市场经济和开放的条件下,高职院校师德建设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有的教师责任心不强,教书育人意识淡薄,缺乏爱心;有的学风浮躁,治学不够严谨,急功近利;有的要求不严,言行不够规范,不能为人师表;个别教师甚至师德失范、学术不端,严重损害人民教师的职业声誉。这些问题的存在,虽不是主流,但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及时加以解决,以保证高职院校办学目标的顺利实现。

师德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专业教师要能够正确对待自己所从事的教育事业,认识到教育者所担负的社会历史责任,从而具有热爱教育的思想、意识和敬业精神,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与时俱进的品质。

教师的道德素质并不等同于规范、准则本身,而是要把这些规范、准则逐步实现行为内化,成为教师从事教育教学的自觉行动。在学生心目中,教师是社会的规范、道德的化身、人类的楷模、父母的替身。学生们都把师德高尚的教师作为学习的榜样,效仿其态度、情趣、品行,乃至模仿其行为举止、音容笑貌、板书笔迹等。“润物细无声”的浇灌与培育,即潜移默化。因此,可以说,教师的道德素质比教师其他专业文化素质更为重要;可以说,师德就是教师的素质灵魂。

在现阶段,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师更应当注重自己高尚道德素质的养成。在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中,要特别注重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和自强等,并时时处处要做到以身作则,言行一致,为人师表。要求学生做的,教师自己首先要做到;禁止学生做的,教师自己坚决不做,在一言一行上为学生做出表率。因此,可以肯定地认为,要求专业课教师具备良好的师德和与时俱进的品质,自觉遵守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是顺利成为大学生德育导师的基本前提。

2.2 具备较好的职业发展知识结构而成为学生的职业导师

在近30年的高职教育教学实践中,课题组成员体会到:专业课教师要成为合格的大学生德育导师一定是关心大学生的未来、具有大学生职业指导能力的教师,而不是只对大学生进行空洞说教的教师。因为大学生正确人生观的形成必然和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紧密相联。职业指导作为贯穿整个大学阶段的一项课程,应该和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德育指导紧密结合起来,对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全面发展有极大的帮助。德育与职业指导相结合的教育模式与新时期职业学校德育的指导思想和工作原则是完全相符的。首先,有效的职业指导能够促进大学生树立良好的就业观。通过职业指导对学生自身和职业前景的分析,能够促进学生将自我实现的目标和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不再抱着“天之骄子”的光环,只想着要去大城市、规模大的公司和薪酬高的企业,将自己的能力需求和社会的要求达成统一,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其次,职业指导能够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在职业指导活动中,学生通过对自己进行客观的评价,能够形成对自己的客观认知。让毕业生通过就业咨询和心理咨询,克服心理障碍,化解心理矛盾和危机,摆脱心理误区,用良好的就业心境取得满意的工作。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尊重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不拘一格培养人才。”目前,高等职业教育改革重点强调“教”,即“教什么、如何教”,注重对本专业的传统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改革,主要从专业层面配置教学资源。然而,作为教学活动主要参与者的学生,在专业建设中基本处于缺位状态。忽视学生的“学”,对学生“想要学什么、如何学”不重视,认识不足,其结果是教师教的内容和方式不适合学生或根本不是学生想要的。如不从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角度进行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教学质量就难以提高。

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已经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学生可以依据市场需求自主择业。但是,随着毕业生队伍的不断壮大,高职大学生的就业问题逐渐凸显。与此同时,各高职院校开始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在多年来的职业指导活动中,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在学生就业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就业指导工作没有做到全程化,没有发挥众多专业课教师对大学生的职业指导作用,把就业指导做成毕业生的“职业介绍”,在高职院校实际学生管理工作中,也出现了职业指导和学生需求实际脱节的情况。课题组总结原因,发现问题的要害在于学校对就业指导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不足。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因此,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师,除自身的专业能力外,具备合理的职业生涯发展知识结构,结合职业生涯发展实施专业课程教学,成为大学生的职业导师一定会对促进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和顺利成长成才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3.3 具备较强的职业能力而成为学生学知识习技能的讲师、工程师

现阶段,关于“双师型”教师的职业能力研究成果在高职教育界已基本形成共识,因此,本课题不必赘述。“双师型”教师应该具有的相关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的传授能力应当是“三师型”素质教师必备的基础。这突出了“三师型”教师的专业理论教学能力和岗位实践操作能力。

专业课教师主要从事专业课程的教学工作,是高职院校教师中的重要部分,因此,专业课教师必须将生产、管理、服务知识和能力吸收内化,并能有效地再现、传授给学生。这就要求专业课教师不仅要熟悉工艺操作过程,而且要精通其原理,并能将行业、职业知识、能力和态度融合于教育教学过程中。因此,专业课教师应该具备宽厚的行业、职业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岗位实践能力;具备把行业、职业知识及实践能力融合于教育教学过程的能力。即根据市场调查、市场分析、行业分析、职业及职业岗位群分析,及时调整和改进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注重对学生进行行业、职业知识的传授和岗位实践技能、综合职业能力的训练和培养,进行专业开发和改造。专业课教师具备相关岗位实践能力而成为学生学知识习技能的讲师、技师、工程师一定会更进一步体现“为人师表”、“以身作则”的效果,一定会极大地促进高职院校培养目标的实现,提升高职院校的办学水平。

[1]潘光永.制造类专业“三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初探[J].辽宁高职学报,2009,(8).

[2]课题组.高职“双师型”教师与“三师型”教师队伍论[J].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学报,2010,(2).

[3]冯克江,张连绪.论“双师型”和“三师型”师资队伍建设[J].皖西学院学报,2011,(1).

[4]毕红艳.高职院校教师素养探析[J].河南教育(高校版),2007,(4).

[5]蒋晶.时代呼唤“三师型”教师队伍[J].中国培训,2010,(1).

[6]刘扬军.职业院校“三师型”教师队伍的现状及建设的必要性研究[J].职教论坛,2011,(7).

猜你喜欢
职业指导双师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建筑室内设计专业双师培养授课实践探讨
林秀娟 茶业“双师”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小学科学“双师课堂”中双师角色功能定位研究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试论如何实现更高质量的职业指导
依托附属医院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
浅谈高校职业指导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