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时期军队党组织能力建设的历史考察

2012-08-15 00:43丁晓宇
军事历史研究 2012年1期
关键词:军队国民党部队

●丁晓宇

党中央和毛泽东在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领导中国革命的时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从小到大、由弱到强不断发展壮大的时期,也是各级军队党组织能力不断提高、不断成熟的时期。这一时期,我们党坚持通过发挥党组织核心领导作用来完成各项中心任务,通过党组织能力的建设来提高部队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为最终夺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今天,对延安时期军队党组织能力建设的基本经验进行考察,对当前加强军队党组织能力建设,提高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四种本领”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始终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不断提高把握部队建设正确方向的能力

坚持中国共产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是部队思想政治建设的核心所在,也是反映军队党组织能力建设的根本体现。延安时期,我们党同各种否定、放弃、破坏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思想和行为进行了坚决斗争,确保了对军队独立的且直接的领导,使我军成为一支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新型人民军队。

(一)坚持与国民党妄图取消我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阴谋作坚决斗争 由于代表不同阶级的利益,国民党当局一直把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作为心头大患,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一直妄图取消共产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改变人民军队的本质。西安事变后,国民党不得已开始同中国共产党就如何联合抗日进行谈判。在红军改编问题上,国民党竭力压缩红军编制和人数。对于红军改编后的指挥机构,以统一为借口,不让设总指挥部,同意设政治训练处来指挥部队,并指定由国民党特务康泽任副主任、还要向各师派出参谋长,师以下(至连)派副职,甚至荒谬地要求毛泽东、朱德到国民党中去“做事”或出洋,企图取消中国共产党对八路军、新四军的绝对领导,从根本上改变这支人民军队的性质。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在实现“和平”的旗号下,又要求中国共产党“交出军队”,以取得“合法地位”。为此,我们党在维护抗日大局和民主救国的前提下,对国民党的这一企图进行了坚决的抵制。1937年8月25日,中央军委发布关于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的命令,强调:“各师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后,必须加强党的领导,保持和发挥十年斗争的光荣传统,坚决执行党中央与军委会的命令,保证红军在改编后成为共产党的党军,为党的路线及政策而斗争,完成中国革命之伟大使命。”①中共中央于9月25日作出《关于共产党参加政府问题的决定》(草案)重申,在原有红军及一切游击队中,共产党绝对独立领导之保持,是完全必要的;共产党员不许在这个问题上发生任何原则上的动摇。陈毅也强调:“必须坚决主张在地方武装、人民自卫武装中,党的领导权应该保持,一切武装均应控制在党的领导之下,才能有坚持抗战的保证。”②正是我们军队中从上而下各级党组织的坚决抵制,使我军官兵认识到了国民党当局的欺骗性,更加坚定了政治信念。

(二)提高阶级警觉,加强对部队的马列主义教育 加强中国共产党对八路军、新四军等人民武装力量的绝对领导,除了要同国民党作斗争外,还要同自己党内军内的不良倾向,同“左”倾关门主义特别是右倾机会主义、新军阀主义作斗争。为此,必须提高阶级警觉,加强对部队的马列主义教育。1937年11月12日,毛泽东在总结实行统一战线以来同取消共产党对八路军领导的倾向和行为作斗争的情况时指出:新军阀主义倾向表现为个别分子不愿意严格地接受共产党的领导,发展个人主义,以受国民党委任为荣耀(以做官为荣耀)等等。这种倾向带有特别大的危险性,所以特别值得注意,需要坚决地加以反对。“因受国民党干涉而取消的政治委员制度,因受国民党干涉而改为政训处的政治部的名称,现在已经恢复了。”“拒绝了国民党派遣他们的党员来当八路军干部的要求,坚持了共产党绝对领导八路军的原则。在各革命的抗日根据地,同样提出了‘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这个原则。”③1938年7月,毛泽东针对抗日军政大学一些学员自由主义和极端民主倾向比较突出的情况,专门给抗大全校教职员和学员作了关于抗大民主问题的报告,其中着重指出,抗大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军事性质的学校,不是什么统一战线的组织。1941年7月10日,华中局出版的《真理》创刊号发表了陈毅《论建军工作》一文。文章旗帜鲜明地指出,新四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武装,我们建军从政治上着手,首先保证党在本军中的绝对领导权,排斥一切非革命意识的侵蚀。1942年9月,毛泽东又进一步明确指出:“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和无产阶级组织的最高形式,它应该领导一切其他组织,如军队、政府与民众团体。”④这些论述为军队中各级党组织开展马列主义教育指明了方向,也更加坚定了各级党组织的阶级责任感。

(三)建立健全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组织机构体系 红军改编时,根据国民革命军的统一编制,实行单一首长制。在此种情况下,为加强对军队的领导,中共中央于红军改编前即作出规定,在师以上及独立行动之部队组织军政委员会,以集体领导方式来代替以前的政治委员制度。军政委员会是党的组织,它指导全部的军事和政治及党的工作,并向中央或上级军政委员会负责。同时还决定,在团以上政治机关中设党务委员会,连队建立党支部。为加强党对军事工作的领导,洛川会议决定组成11人的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毛泽东任主席,朱德、周恩来任副主席。1937年8月29日,中共中央决定成立中央军委前方分会(后改称华北军委分会)。随着新的杂色部队被收编,八路军各部队不断扩大。为防止人民军队的优良政治制度丢失,1939年2月29日,毛泽东等向全军发出指示,规定“以后无论何项性质之部队,一经编入八路军建制,必须从中建立党的组织,其指导员、教导员及各级政治机关的主要工作者必须是党员,接受党的领导,否则宁缺乏毋滥。”⑤1941年2月7日,中央军委颁发了《军政委员会条例》,规定在军、师、旅、团及纵队、支队、分区等各级成立军政委员会,作为各级的集体领导机关。这种由上而下、体系完整的各级党的组织机构的建立,从根本上保证了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实现。在全国解放战争期间,为了更好地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人民解放军各部队又健全了党委制。早在1945年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在毛泽东的主持下,中共中央就决定根据古田会议的原则,在军队中恢复1932年以后被取消的党委制。抗日战争结束后,这一决定开始在各部队中贯彻落实。1945年秋,晋冀鲁豫军区率先在部队中恢复了各级党委,实行对军事工作和政治工作的一元化领导。1947年总政治部颁布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党委会条例草案》,从法规制度上保证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二、始终坚持依法从严治军,不断提高加强部队正规化建设的能力

部队正规化建设水平是依法从严治军的直接体现,是反映军队党组织能力建设水平的一个重要方面。延安时期,随着革命形势的推进,我军的力量逐步发展壮大,正规化建设也在党的领导下取得重大成就。正如毛泽东指出的那样:“军队向前进,就要生产长一寸,而要如此,就要加强纪律性,作战方式就要逐渐正规化,这是方针。”

(一)加强军队纪律建设 坚持贯彻党的政治路线和军事路线是军队行动的最高行为准则,是军队纪律建设的最高标准。毛泽东把军纪与军队担负的政治使命相结合,指出:“军纪问题是红军一个很大的政治问题。”⑥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毛泽东把政治纪律视为革命战争和军队建设的原则问题。军队纪律的政治性,就是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这是维护军队高度集中统一和稳定,夺取战争胜利的重要保障。这一阶段军队纪律主要以通令、条例、训令、守则、规定和指示等形式体现,如《晋冀鲁豫军区政治部关于新区借粮条例》、《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关于重新颁布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训令》、《切实优待回民战俘各项守则》等。与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军纪相比,延安时期的军纪规章制度不断完善和细化,有了量和质的飞跃。如,在抗日战争时期,颁布了规定优待俘虏的六项命令:一、不杀敌军俘虏,优待俘虏。二、不取俘虏财物,唯军用品应没收之。三、医治敌军伤兵。四、在可能条件下,将俘虏放回,并给路费。五、愿在我部服务者,给予适当工作。六、不干涉俘虏的宗教信仰。这六项命令展示了我军对待俘虏政策的基本精神。另外,在战场纪律建设方面也更趋于严密,如1946年10月发布的《晋冀鲁豫野战军关于严申战场纪律的命令》规定:在一处敌人已被消灭或大部消灭时,首先派出战场内的追击队追击逃走之敌。然后打扫战场,肃清残敌。其余部队应即迅速集结,扩大战果,不得有乱抢胜利品和私物而不重整力量,甚或互相争夺伤害战斗团结,放松彻底追歼逃敌,放松再攻他处敌人时机的现象。这些纪律的出台使我军的正规化建设有了基本遵循,为维护军队的高度集中统一,夺取战争胜利提供了重要保障。

(二)利用作战间隙整训部队 整训是延安时期部队正规化建设的重要步骤。由于发展迅速,部队中的新成分大量增加,政治质量有所下降;新组成的部队成分比较复杂,还不巩固;加上战争频繁,许多部队未经很好的教官训练,干部的组织指挥能力和部队的战术技术水平较低,与日益复杂艰苦的斗争环境不相适应。为提高军队质量,达到稳步而健康地发展,八路军、新四军总部于1939年2月、6月和1940年2月连续发出指示,要求对全军各部队进行普遍整训,以巩固和加强党在部队中的绝对领导。政治、军事整训后,部队又进行了整编。根据八路军总部的计划,1939年两期共整编62个团,1940年整编50个团。整编中除加强充实原有的各主力旅以外,还组建了许多新旅。1944年7月1日,为适应战争形势发展的需要,为将来进行全面的战略反攻做好准备,同时为准备对付从国民党方面来的可能的突然事变,中共中央再次作出关于整训部队的指示。对此毛泽东明确指出:“军事整训与政治整训应该并重,并使二者互相结合。整训开始时,还应着重政治方面,着重于改善官兵关系,增强内部团结,发动干部与战士群众的高度积极性,军事整训才易于实施与更有效果。”⑦通过两次整训,极大地提高了部队的战斗力,使部队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的正规化程度大大提高一步,对迎接并战胜后来的极端困难局面起了重要作用。

(三)坚持官兵一致、军民一致 官兵一致、军民一致是从严治军的外在体现和基本要求。毛泽东总结北伐战争时期国民革命军和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红军政治工作的经验,明确提出了我军政治工作的三大原则。1937年9月29日,毛泽东在《国共合作成立后的迫切任务》一文中指出,要实行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和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推动抗日战争的胜利进行,国民党军队的制度必须改变,以充分发挥广大将士的积极性。“改变的原则就是实行官兵一致、军民一致。现在国民党军队的制度是基本上违反这两个原则的。”⑧10月25日,毛泽东在和英国记者贝特兰的谈话中,完整地提出了政治工作的三大原则。他说:“八路军更有一种极其重要和极其显著的东西,这就是它的政治工作。八路军政治工作的基本原则有三个,即:第一、官兵一致的原则,这就是在军队中肃清封建主义,废除打骂制度,建立自觉纪律,实行同甘共苦的生活,因此全军是团结一致的。第二、军民一致的原则,这就是秋毫无犯的民众纪律,宣传、组织和武装民众,减轻民众的经济负担,打击危害军民的汉奸卖国贼,因此军民团结一致,到处得到人民的欢迎。第三、瓦解敌军和宽待俘虏的原则。我们的胜利不但是依靠我军的作战,而且依靠敌军的瓦解。”⑨正是由于实行了官兵一致、军民一致,才使部队内部团结、外部和谐,民族民主革命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之景象,使广大人民群众看到了希望,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人心人气之基础。

三、始终坚持实事求是,不断提高把握战争规律,打赢战争的能力

把握战争规律,打赢战争是部队建设的落脚点所在,也是军队党组织能力建设的根本任务,而坚持实事求是是完成任务的关键。延安时期,部队的中心任务是在党的领导下进行民族民主革命,为此,军队中的各级党组织坚持从中国革命实际出发,研究指导战争的客观规律,推动着中国革命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

(一)善于根据战争进程,灵活采取不同作战样式应对战争 针对抗战初期敌强我弱的态势和国民党反动派当局始终不忘“溶共”、“反共”的方针,1937年8月4日,毛泽东等在发给准备出席南京国防会议的周思来、朱德、叶剑英的电报中,提出了中国共产党关于国防问题的意见。电报强调:对日作战应实行“正规战与游击战相配合,游击战以红军与其他适宜部队及人民武装担任之,在整个战略部署下给与独立自主的指挥权。”[10]1938年初,八路军总部出版的《前线》周刊陆续发表了朱德《论抗日游击战争》一书的部分章节,论述了抗日游击战争产生的历史条件及重要意义。1938年5月,毛泽东《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的发表标志着抗日游击战争理论的全面形成。以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作为对日抗战的主要作战样式,是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等依据对抗日战争时期我党我军所处的环境及面临任务的全面考察与深刻认识所作出的正确决策,是对国民党正规军正面作战的有力补充,是对后方群众发动的有力组织,对赢得抗日战争的胜利起着支点的作用。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共中央、中央军委根据国民党积极准备全国性的内战,以及我军力量已经空前壮大的新形势,很快向全军提出了由游击战向运动战转变的思想,为赢得全面内战的胜利奠定了战略思想基础。这些转变都是在延安时期,我党根据作战对象和敌我力量对比的变化提出的,这也标志着军队党组织在驾驭战争能力上的逐步成熟。

(二)积极总结战争经验,将经验上升到作战指导原则 毛泽东曾风趣地说过,“我是靠总结经验吃饭的。”[11]这个通俗的做法却是接近真理的捷径。事实上,在延安时期,马列主义指导下的军队各级党组织正是在大大小小的战争中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汲取教训,才慢慢地提高了指导战争的能力。比如周恩来在《关于目前抗战形势及任务》(1939年6月6日在中共南方局举办的训练班上所作的报告)中创造性地运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红军游击战的“十六字方针”,并认真总结八路军、新四军的新经验,提出了抗日游击战争的4条战术原则:(1)敌击我隐。(2)敌分我袭。(3)敌进我伏。(4)敌围我散[12]。朱德在《论抗日游击战争》中总结“在抗日根据地的机动战的原则,就是小股进退,分支袭扰,集中主力,乘弱伏尾,昼伏夜动,声东击西,有意暴露,及时隐蔽,利害变换,毫不犹豫,拿定火色,转入外线。”[13]另外还有彭德怀、刘伯承、陈毅、贺龙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在各自的指挥实践中总结出了符合战争规律的作战原则。毛泽东是总结经验的集大成者,其中,十大军事原则的提出就是一个重要标志。在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的新形势下,1947年12月,毛泽东在《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的报告中,提出了著名的十大军事原则。这十大军事原则,是毛泽东对长期的中国革命战争的特点和丰富经验的总结,正如毛泽东之后所说的:“十大军事原则,是根据十年内战、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初期的经验,在解放战争进入反攻时期提出来的,是马列主义普通真理同中国革命战争实践相结合的产物。”[14]它生动地体现了毛泽东军事辩证法和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是我军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法则,是解放战争期间我军指挥艺术的集中体现。

(三)勇于面对各种矛盾,坚持从实际出发寻找对策 革命本身就是矛盾冲突的最高形式。在延安时期,中国革命面对外忧内患,处于各种矛盾的包围之中。能否正确面对这些矛盾,寻找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走向自由、民主的道路,是对军队党组织能力建设的巨大考验。抗战前,毛泽东以伟大马克思主义革命家的远见卓识,运筹帷幄,对未来的抗战形势,对新形势下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相互交错的状况及其发展趋势,作出了科学分析和准确判断,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思想,为中国共产党正确制定自己的政治策略和军事战略奠定了基础。面对这种复杂的斗争形势,军队各级党组织一方面坚定不移地贯彻我党坚决抗战的政治主张,把推动民族抗战,争取民族解放大业放在首位。另一方面又对国民党、蒋介石政权保持清醒头脑,在努力同国民党结成并注意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同时,坚持自己的独立性,独立自主地制定自己的政策和行动纲领,并在一定限度内同反共势力作必要而又坚决的斗争。这既是确保我党、我军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也是确保抗日战争胜利的需要。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内阶级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我党与国民党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和平谈判,但美帝国主义支持下的国民党坚持对我根据地发起进攻,挑起了全面内战。为此,军队各级党组织及时将全军的思想统一到以自卫战争粉碎蒋介石的进攻上来,最终确定了以武装斗争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解放全中国的战略方针。延安时期,军队各级党组织所做的这些工作为之后全面内战的胜利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四、结 语

在党中央和毛主席的正确领导下,延安时期军队党组织能力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第一,用马列主义及在革命实践中形成的毛泽东思想武装全军,打牢军队政治坚定的思想基础,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确保部队听党的话、跟党走、服从党的指挥,使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军队面貌焕然一新,彰显人民军队本色。第二,坚持从严治军,加强军队法规纪律体系建设,突出政治性,保证党的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强调平等性,做到官兵一致,军民一致;同时,开展整风、整训、整军活动,极大地促进了军队正规化建设,使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军队纪律严明,官兵团结,内部纯洁,外部和谐。第三,在军队中开展强大的政治工作,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无产阶级革命家和数以百万计的无产阶级先进战士,使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军队成为团结和推动中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中坚力量。第四,服从和服务于中国革命的需要,围绕部队建设的中心,根据战争实际,研究和提出了一系列科学的方针政策,指导和推动着中国革命从胜利走向胜利,使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军队蓬勃发展,不断发展壮大。

而贯穿延安时期军队党组织能力建设举措的,是我们党一直坚持的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我们党遵循马列主义的原理,根据中国的社会实际、革命实践,大胆突破,勇于创新,制定和实行了切合军队党组织能力建设实际的政策、原则,从而保障了军队各级党组织能力建设的顺利进行和健康发展,使军队党组织能力建设取得了历史性的辉煌成就。延安时期,军队党组织能力建设的许多理论和实践,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对我们搞好今天的军队党组织能力建设有着长久的、深刻的现实意义。

注释:

①⑤⑦⑩《毛泽东军事文集》第2卷,军事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35页、第454页、第741-742页、第22页。

②《陈毅军事文选》,解放军出版社1996年版,第149页。

③⑧⑨《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93页、第370页、第379页。

④《人民日报》1970年1月22日。

⑥《毛泽东军事文集》第1卷,军事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75页。

[11]转引自《新湘评论》2011年第8期。

[12]《周恩来军事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232页。

[13]《朱德军事文选》,解放军出版社1997年版,第385页。

[14]《毛泽东军事文集》第6卷,军事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375页。

猜你喜欢
军队国民党部队
俄部队军演
快过关了
儿在部队又立功
拆弹部队 勇者之盾
开战!过年也不停火的古代军队
老部队
军队的4月1日
军队组织形态解读
忆和平改编国民党第16军第94师
国民党军曾大量使用过化学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