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原经济区建设中的金融支持

2012-08-20 11:56刘丽丽
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2年4期
关键词:经济区中原金融机构

刘丽丽

(海燕出版社有限公司,河南 郑州 450000)

当前,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入发展,国际产业进一步向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转移,我国东部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趋势也不断加强,随着《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的颁布,为中原崛起、河南振兴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经济发展,金融先行”,如何运用金融的支持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中原经济区发展中金融支持的现状和问题

(一)资金供求严重失衡

1.农业规模化对金融的需求。

农业规模化要求农地的集中化,这一过程必然产生新的金融需求,但现有农村金融供给制度最多只能基本满足农户零星、小额信贷资金需求,对于土地流转后规模化经营产生的大额信贷需求却很难满足。造成农地流转融资难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与土地用益物权相关的抵押担保制度尚未建立,土地流转和市场建设滞后;另一方面是由于农村金融固有问题所导致的农村金融机构创新动力不足。

农业产业化要求大力发展农业产业企业,其中龙头企业的培育是一个关键问题,而龙头企业的发展必须以大量资金投入作为支撑。相对于巨大的资金投入,农业产业化初期的收益回报相对较低,一些项目的经济效益低于社会效益。从金融供给的角度看,现有的农村金融体系以逐利性的商业金融机构为主,这些金融机构大部分将资金运用的安全性和效益性放在首位,严格控制贷款发放,造成许多具有较强发展潜力的优秀龙头企业得不到充分的资金支持而不得不降低企业市场扩张的程度。根据河南省1997-2009年的统计资料,河南省国有及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企业的权益负债率和资产负债率一直在下降,前者由1997年的352.48%下降到2009年的114.20%,后者由1997年的77.38%下降到2009年的52.47%。随着国有银行和信用社商业化改革的逐步深化,以及银行业对外开放的迅速加快,银行越来越重视信贷资产的安全性,发放贷款时更多地考虑企业财务指标的健全和安全。这种困境的出现,归根到底还是农业产业化初期低效益与商业性金融的投资利益驱动之间的矛盾,也即资金需求与供给的不匹配。

2.城镇基础设施对金融支持的需求。

城镇基础设施是“三化”发展的物质载体,随着城镇化水平日益提高,对城镇基础设施的要求也相应提高;同时,城镇基础设施的日益完善,会不断地吸引更多的人到城镇就业和生活,从而促进城镇的发展和城镇化水平的提高。根据河南省“十二五”规划的初步考虑,河南省2015年的城镇化率目标为48%,根据这一目标,利用回归模型测算出2015年之前各年的城镇化率及基础设施投资估算值如表1所示。

从资金供给的角度看,根据河南省固定资产投资各渠道资金来源及基础设施所占比重的历史数据,采用Holt-Winters非季节指数平滑方法进行预测,得出2015年之前各年的基础设施资金供给额及缺口如表2所示。2015年之前河南省基础设施资金缺口预测值合计达3693.8亿元,对于这一资金缺口,单纯依靠金融市场内生性增长是无法充分满足的。

表1河南省城镇化率及基础设施投资资金需求估算表单位:亿元

表2河南省近期基础设施资金供给预测及缺口单位:亿元

3.闲置人口安置对金融的需求。

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导致了大量农业人口向城镇人口的迁移,世界各国的城市化经验表明,中小企业的发展有助于吸纳和消化城市化所带来的就业压力。但河南中小企业的发展一直受制于融资约束。一方面,由于缺乏完整的、经过审计的财务报表,信用记录较短,信息更为不透明等原因,导致中小企业通过资本市场融资的单位交易成本过高,除非预期收益率非常高,否则一般难以通过发行债券或股票的方式实现直接融资。另一方面,就银行贷款而言,由于中小企业缺乏可用于抵押的资产,同时难以向银行提供关于企业的财务报表等易于传递的硬信息,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决策,常常只能依赖于其所了解的经营者品质、经营前景等软信息。在大银行中,复杂的组织结构和较长的委托代理链条使得信息生产者与贷款决策者往往是分离的,软信息的收集者难以向银行的决策者传递。所以,现实经济中,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及部分股份制银行不愿为中小企业提供信贷支持的现象普遍存在。就河南省的情况来看,据河南省中小企业局2008年12月对外发布的关于河南省中小企业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披露,河南新建企业继续增加,但停产、半停产、倒闭企业增多。2008年上半年全省规模以上的中小企业亏损、半停产、停产和倒闭的企业分别约为5.5%、15%、10%、3%。全省亏损、半停产、停产和倒闭的企业中有80%是因为筹集不到流动资金而陷入困境的。

4.产业优化升级的资金瓶颈。

目前以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的培育为标志的新一轮区域竞争已经开始,在建设中原经济区过程中,必须抓住机遇,发挥资源丰富、要素成本低、市场潜力大的优势,积极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大力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高附加值产业的发展。而实施上述发展战略,资金瓶颈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这一问题在传统产业结构升级与高附加值产业培育两个方面尤为突出。从传统产业结构升级的角度看,中原经济区中传统产业比重较大,且多为资源型产业,高耗能、高排放特征明显,原有企业金融需求多集中在“两高一资”行业。在新的发展模式中,原有产业将逐步向低能耗、低污染的产业方向发展,在这一过程中,会带来大规模的项目融资和技术更新等新的资金需求。由于这些项目在实施初期的投资回报率较低且风险较大,所以一般的商业性金融不愿积极介入,从而形成了项目启动时的资金约束。从高附加值产业培育的角度看,其产业特性决定了资金需求的特点。第一,现代服务业企业轻资产、重知识和技术含量、抵押品少,传统以抵押品为主的银行授信经营模式不能满足企业融资需求。第二,与传统产业相比较,高技术产业具有高投入、高风险和高收益,这决定了资金需求规模大、风险高和预期收益高的特征,也使得其更偏好资本市场导向的融资模式。而中原经济区的金融结构以银行体系为主,利用资本市场及风险投资基金等金融手段的程度较低,制约了高科技企业的融资需求,不利于高科技产业的发展。随着中原经济区“三化”建设的推进,新生的金融需求和问题将不断增加,原有金融体系内在的结构性矛盾将更加突出。

(二)金融发展对经济贡献度不足

中原地区金融对经济的发展贡献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中原地区金融资产偏少,2009年中原经济区银行业总资产为24275亿元,仅占全国的3%左右。中原经济区金融发展落后于经济发展。2009年底中原经济区银行业资产总额2427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3%,仅占全国的3%左右;金融资产的缺乏,造成了经济发展资金的缺失,无法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转型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撑。其次,区域内金融资产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09年底中原经济区金融产业增加值为499.92亿元,占全区GDP的比重为2.57%,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占全区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8.8%,远低于全国12%的平均水平;存款余额居全国第10位,贷款余额居全国第9位,占全国3.3%,远低于GDP占全国的比例。金融资产比例偏低一方面源于中原地区的产业结构问题,中原地区以传统的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为主要产业,这两种产业均需要大量的固定资产和基础设施,这些不能流动的资产限制了金融资产的增长,而资金流动最快的第三产业则发展缓慢。另一方面,人们的投资理念滞后,存款贷款不足,造成金融资本的流动缓慢。

(三)资本市场发展缓慢

资本市场亦称长期资本市场,是进行一年以上的长期资本交易的活动市场。资本市场的职能是为资金的需求者筹措长期资金。资本市场的交易活动方式通常分成两类,一是资本的需求者通过发放和买卖各种证券,包括债券和股票等;二是资本的需求者直接从银行获得长期贷款。中原经济区资产货币化、证券化程度低,区内资本市场层次单一,企业融资结构主要以银行借贷为主,直接融资动力不足。2009年底我省境内外上市公司共67家,累计募集资金561.5亿元,其中,境内上市公司41家,总市值达到3222.6亿元,占全省GDP的16.6%;境内上市公司数量仅占全国的2.45%,首发上市融资仅占1.48%,再融资仅占1.13%;当年国内债券筹资227亿元,其中短期融资券筹资额为83亿元,债券融资额仅占全国的0.19%。

(四)存在金融结构性问题

金融结构是指构成金融总体的各个组成部分的分布、存在、相对规模、相互关系与配合的状态。我省金融结构性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企业贷款结构存在问题,金融机构在借贷选择上均受到较多的行政干预,导致大量中小企业、民营企业面临融资的困境。此外,各商业银行的信贷管理权限越来越向省分行集中,中小企业、民营企业申请贷款要层层向上级行报批,程序多,难度加大。2009年底,全区乡镇企业、民营企业及个体贷款总计约499.62亿元,仅占年底贷款余额的3.7%。二是企业融资结构存在问题,2001-2009年全区企业贷款融资占全部融资比重平均高达93.9%以上,银行贷款成为企业融资的主渠道。企业债券、股票融资份额很小,直接融资的比重平均只有6.1%。三是金融市场结构存在问题,2009年底,国有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及农村合作机构拥有的总资产占全区银行业总资产的72.5%,而股份制商业银行总资产仅占全区银行业总资产的12.1%。国有商业银行处于垄断地位,股份制银行发展明显缓慢。

(五)缺乏金融创新

金融创新是指金融内部通过各种要素的重新组合和创造性变革所创造或引进的新事物,包括制度创新、管理创新、业务创新、技术创新等方面。首先,金融机构在业务的拓展,信贷的发放各个方面都受到较多的行政干预,这样不仅限制了金融机构业务多样性的发展,也造成了金融资金难以得到充分的利用。其次,金融业务产品结构单一,金融机构业务主要集中在信贷等传统的业务领域,没有形成全方位金融服务的系列产品;从贷款业务上看,各金融部门信贷政策往往沿袭上级行下发的信贷政策标准,不敢越雷池半步,敢于突破传统思路、真正主动为客户解决资金困难的很少。再次,金融机构没有很好地利用电子化与网络化工具。各银行结算系统独立运行,缺乏合作精神,保守排外,竞争意识不强,增加了银行自身和企业的交易成本。

(六)金融生态环境欠佳

1.金融产权制度性缺陷阻碍了金融业的正常发展。我国现有的国有商业银行都是在以计划经济为大的背景环境下建立并发展起来的。国有商业银行一直都肩负着支持国有企业发展与解困的重任。由于行政上的不当干预、政策性贷款等使得国有商业银行积累了大量的不良资产。统计结果显示: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形成过程中,由于计划和行政干预而造成的约占30%,政策上要求国有银行支持国有企业而国有企业违约的约占30%,国家安排的关、停、并、转等结构性调整约占10%,地方干预,包括司法、执法方面对债权人保护不利的约占10%,而真正由于国有商业银行的内部管理原因形成的不良贷款仅占全部不良贷款的20%。

2.法律环境不完善加大了我国金融业的信用风险。我国已经颁布实施的与金融生态相关的法律法规有 《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保险法》、《合同法》、《银行管理暂行条例》等。近年来,我国银行业立法进展有明显的提高,为整个金融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基本的法律框架。然而,目前还有一些法律条款存在过时和约束力不强等问题。如我国《破产法》是1986年颁布实施的,当时主要是针对全民所有制企业的政策性破产,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相关规定已与时代不相适宜。由于其缺乏对债权人的合法保护,后果是导致大量的逃废债事件发生,加大了银行的信用风险。另外《刑法》对金融犯罪的打击力度不够,难以对违法乱纪行为产生足够的威慑力。

3.社会信用缺失加剧了我国金融业的不稳定性。我国还处于经济的转轨时期,市场经济法制还不成熟,社会信用水平仍很低下,正是由于社会信用缺失已造成了严重的后果。据统计,我国每年因企业和个人逃废债务而蒙受直接经济损失约1800亿元,由于三角债务和为避免信用风险而进行的现金交易,增加的交易成本约2000亿元。2010年底,中原经济区银行业不良贷款余额为124.8亿元,不良贷款率为1.27%,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64个百分点。从中原经济区的实际情况看,生态环境普遍欠佳,且主要表现在信用环境欠佳上,其结果是银行不良资产偏高,从而影响了区内信贷的快速扩张。

二、构建中原经济区经济增长的金融政策支持

(一)加大对中原经济区的金融信贷支持力度

首先,争取国家层面更多的政策性贷款、优惠贷款向中原经济区倾斜,资金投向应该更多的向新型战略产业、中小民营企业以及大型建设项目等倾斜。其次,制定政策鼓励信贷资金流入。商业银行应制订积极的信贷政策,应放松全国性商业银行在中原经济区的分支机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要求,扩大资产比例,扩大中长期贷款比例。最后,协调大型金融机构加大对中原经济区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力度,支持大型金融机构参与中原经济区金融企业改制重组。推动中原经济区资本市场快速发展第一,扩大直接融资规模。大力发展股票、债券、期货、产权等市场,培育中原经济区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加快对上市企业的培育,增强融资功能;扩大债券发行规模,支持资产规模大、资金效益好、偿债能力强的骨干企业和企业集团发行企业债券。

(二)调整中原经济区金融资源分配

1.加大对农村的信贷力度。第一,扩大农业政策性银行的业务范围,将涉农政策性资金全部归口到一个银行管理。将支持粮棉油收购贷款、扶贫开发贷款、农业综合开发贷款等归口管理。凡是商业金融不宜介入或不愿介入的与“三农”密切相关的领域,均由政策性银行承担。同时增加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贷款、退耕还林贷款、生态环境建设贷款、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项目建设贷款等。第二,要使信用社和农民之间有一个接口。这个接口就是信用社下设到村中的分支机构,或新设立在乡村中的真正的、农民自己的互助合作组织。考虑让农民持互助合作金融组织的股金,互助合作金融组织持有信用社的股份,建立自下而上的、贴近农民的金融网络。第三,放开对民间金融的控制。尽快把民间金融法列入立法的议程,从法律上给予农村非正规或民间金融的合法性。允许农村非正规金融的发展,并将之纳入到金融监管的范围中,对于打破农村金融市场上信用社垄断的局面,形成不同金融机构之间的良性竞争,改善农村信贷的供给,从而缓解农民贷款难,具有重要的意义。

2.加大金融对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支出。城镇基础设施是“三化”发展的物质载体,河南省的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缺口除了靠金融市场的内生性增长外,还应大力发展城投债。2010年8月,我国第一只市政项目建设债券贵州金阳建设投资(集团)债券成功发行,获得市场认可的同时也为城投类公司融资打开了新路。随后,楚雄州开发投资有限公司市政项目建设债券也于11月正式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证券简称为“10楚雄债”,共募集资金15亿元,为7年期固定利率债券,票面年利率6.08%,由太平洋证券担任其债券发行的主承销商。自2010年以来,市政项目建设债券获得空前规模的发展。根据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中国债券市场2010年第四季度分析报告》的数据,2010年第四季度,市政项目建设债券出现了一轮发行热潮,当季发行12只共112亿元市政项目建设债券。中原经济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应该借鉴成功案例,大力发展城投债,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3.加大金融对中原经济区产业的投入。就政策层面而言,政府一方面应放松对企业贷款的准入标准,减少政府本身对金融机构业务的干预,鼓励金融机构对企业进行贷款。另一方面,政府应出台相应政策,减少企业贷款所需要的程序,减少各种审核所带来的时间成本。就企业本身来讲,应规范自身的财政报表,向银行传递有利的信息,有利于银行贷款发放。就银行部门来说,应减少贷款业务的手续,开展针对不同企业的各种业务,以增加一些个别企业的贷款可能性。

(三)充分发挥金融发展对经济的促进作用

1.加强和改进信贷服务,满足合理资金需求。坚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原则,支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产业发展。加大对民生工程、“三农”、节能减排、科技创新、技术改造和兼并重组的信贷支持。积极发展面向农户的小额信贷业务,增加扶贫贴息贷款投放规模。探索发展大学毕业生小额创业贷款业务。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同时,适当控制对一般加工业的贷款,限制对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和产能过剩行业劣质企业的贷款。鼓励金融机构在风险可控前提下,对基本面比较好、信用记录较好、有竞争力、有市场、有订单但暂时出现经营或财务困难的企业给予信贷支持。支持中小企业发展。落实对中小企业融资担保、贴息等扶持政策,提高金融机构中小企业贷款比重。对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免征营业税。加大对产业转移的信贷支持力度。加大对农村金融政策支持力度,引导更多信贷资金投向农村。坚持农业银行为农服务方向,拓展农业发展银行支农领域,扩大邮政储蓄银行涉农业务范围,发挥农村信用社为农民服务的主力军作用。县域内银行业金融机构新吸收的存款,主要用于当地发放贷款。建立政府扶持、多方参与、市场运作的农村信贷担保机制。在扩大农村有效担保物范围基础上,积极探索发展农村多种形式担保的信贷产品。指导农村金融机构开展林权质押贷款业务。

2.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采取有效措施,稳定股票市场运行,发挥资源配置功能。完善中小企业板市场各项制度,适时推出创业板,逐步完善有机联系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利用资本市场开展兼并重组,促进上市公司行业整合和产业升级,减少审批环节,提升市场效率,不断提高上市公司竞争力。推动期货市场稳步发展,探索农产品期货服务“三农”的运作模式,尽快推出适应经济发展需要的钢材、稻谷等商品期货新品种。扩大债券发行规模,积极发展企业债、公司债、短期融资券和中期票据等债务融资工具。优先安排与基础设施、民生工程等相关的债券发行。积极鼓励参与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的上市公司发行公司债券和可转换债券。稳步发展中小企业集合债券,开展中小企业短期融资券试点,推进上市商业银行进入交易所债券市场试点,完善债券市场发行规则与监管标准。

3.加大财税政策支持力度。放宽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贷款和涉农贷款的呆账核销条件。授权金融机构对符合一定条件的中小企业贷款和涉农贷款进行重组和减免。借款人发生财务困难、无力及时足额偿还贷款本息的,在确保重组和减免后能如期偿还剩余债务的条件下,允许金融机构对债务进行展期或延期、减免表外利息后,进一步减免本金和表内利息。简化税务部门审核金融机构呆账核销手续和程序,加快审核进度,提高审核效率,促进金融机构及时化解不良资产,防止信贷收缩。涉农贷款和中小企业贷款税前全额拨备损失准备金。对农户小额贷款、农业担保和农业保险实施优惠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三农”的信贷支持力度。研究金融机构抵债资产处置税收政策。结合增值税转型完善融资租赁税收政策。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调动银行信贷资金支持经济增长。建立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基金,对银行业金融机构中小企业贷款按增量给予适度的风险补偿。鼓励金融机构建立专门为中小企业提供信贷服务的部门,增加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投放。对符合条件的企业引进先进技术和产品更新换代等方面的外汇资金需求,通过进出口银行提供优惠利率进口信贷方式给予支持。

(四)促进中原经济区金融市场的发展

1.充分利用金融市场。发挥货币市场功能,引导更多的金融机构成为同业拆借市场成员和银行间债券市场成员,有效开展各类交易。引导商业银行积极开展票据承兑、贴现和转贴现业务,发展商业承兑汇票业务,推广使用电子汇票,进一步增强融资服务功能。鼓励企业积极利用银行间债券市场进行融资。发挥证券市场功能,大力培育市场主体。进一步充实上市企业资源储备库,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在境内外资本市场上市。积极引导大型绩优公司发行公司债券。不断扩大企业债券融资规模。发挥期货市场功能,鼓励各期货经营机构加强业务创新,引导企业利用期货市场进行套期保值和期现套利,降低经营风险。发挥保险市场功能,鼓励和支持保险机构创新保险服务,推动研发与中原经济区相适应的保险产品,支持保险机构积极参与社会风险管理,吸引保险资金为中原经济区重点建设项目提供长期、稳定的资金支持。

2.培育完善特色市场。完善外汇市场,深化外汇管理改革,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鼓励金融机构提供更多的外汇交易品种。开展结售汇业务,逐步将业务范围由即期向远期、掉期发展,推动发展专业外币兑换公司。培育黄金市场,推动金融机构拓展黄金业务,加大产品创新力度,开展黄金的销售、租赁、远期、期权等业务。加大对金融衍生品的宣传推广,引导金融机构正确认识和积极参与衍生品市场交易。

3.探索发展新型市场。搭建投融资交易平台,探索构建全国统一监管下的区域性非上市股份公司股权场外交易市场。有效发挥产业基金、创业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和其它各类股权投资基金的作用,服务企业直接融资。在规范的基础上发展大宗商品交易市场,完善和推广远期现货交易模式。探索建立其他各类富有特色的金融要素市场,增强资源配置能力,扩大市场辐射范围。

4.申请在郑州成立中原证券交易所。中原证券交易所的设立有利于缩小中原经济区与东部地区发展的差距,有利于为中原经济区重大工程建设和各项配套工程筹集资金,也有利于中原经济区国有企业实现股份制改造和企业上市。做大郑州商品交易所,引进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期货经纪公司分支机构、地区总部入驻郑州,支持本地期货经纪公司通过资本手段做大规模,扩大本地交割仓库规模。

(五)加大金融创新力度

1.加强业务创新。第一,发挥信贷引导作用,支持产业转型和升级。积极支持中原经济区现代化交通体系、能源基地、物流体系、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等十大支撑体系建设;支持电子信息、现代生物、节能环保、新材料、新能源、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结合河南省实际,抓好教育、医疗等民生行业和广播影视、新闻出版等文化行业金融支持;加强信贷资源向重点地区、产业聚集区、产业集群、中小企业客户倾斜。第二,创新融资模式,推广供应链融资模式,满足上下游交易型企业、集群式企业的资金需求,提高资金配置和使用效率,实现企业集群中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畅通。强化综合经营概念,从单一的授信支持转向上市融资、发行债券、融资租赁、集合信托等多元化、多渠道的融资支持。加强顾问服务,改“注血”为“造血”。

2.壮大中原经济区的金融机构。支持城市商业银行做大做强,加快战略投资者引进,推动符合条件的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经营;要积极实施“引进来”策略,吸引国内外金融机构前来设立分支机构或投资入股区内金融机构,引进金融机构区域总部或区域管理中心落户中原经济区,提高中原经济区金融开放程度,吸引各类风险投资和股权私募基金投资中原经济区企业集团;鼓励非银行金融机构的成长,鼓励大型企业集团组建财务公司、汽车金融公司、融资租赁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促进中原经济区金融机构市场主体多元化;加快建设覆盖全区的担保体系,以财政投入为引导,以社会投资为补充,着力加强担保体系建设,形成了区、市、县多层次,政策性、商业性、互助性担保机构相互协调促进的担保体系,支持担保机构加大对中小企业、民营企业等弱势群体的信贷投放。

3.加强技术创新。鼓励金融机构加强授信、理赔、支付、结算等环节的流程和机制创新,不断改进服务技术,提升服务效率和水平。更多利用现代通讯手段开展服务,防范经营风险。加强金融创新研发平台建设,鼓励金融机构设立技术密集型金融后台服务机构,有效提升金融创新研发能力。鼓励金融机构根据中原经济区经济特色,细分市场客户,加大对中原经济区新型战略产业、优势资源产业、重点项目和大型企业集团的支持力度,增强对第三产业的融资支持,改善对中小企业金融支持的方式。鼓励银行业务和技术创新,鼓励银行业加快面向非公有制经济与个人的理财产品开发和服务创新;推进银行业电子化、网络化步伐。大力发展票据承兑和贴现业务,重点推广商业承兑汇票,积极开展融资性票据业务;推动郑汴洛区域性票据市场的建立,加快郑汴金融票据同城清算步伐。

(六)优化金融生态环境

1.积极推进金融业产权改革,构建多元化发展的金融业。

金融生态的生命力就在于金融生态中存在自由竞争的机制,使金融生态主体在自由竞争中优胜劣汰。建立和完善自由竞争机制的一条重要途径就是使金融生态中的参与主体多元化。这正是目前我国完善金融产权制度的主要内容。其目标是构建以“产权明晰、权责分明、管理科学、高效运转”为基本特征的,兼有国有和外资,全国性和地方性,大银行和中小银行,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多元金融主体的金融市场。首先,要继续推进国有银行的股份制改造。使国有银行产权明晰化,各级经营者对其经营成果真正负起责来。杜绝一切将经营失败成本转嫁给国家的可能,让国有银行预算约束全面硬化,以实现完全意义上的金融产权。其次,规范地方性金融机构的同时,积极探索对农信社、城信社等产权改革的方案。放低民营资本进入金融行业的门槛,这样才有利于营造一个良好的竞争环境。

2.进一步完善法律制度,加大执法力度。

法律环境是金融生态主体最为重要的外部环境之一。加大执法力度,依据《破产法》、《刑法》相关条款,银行在面对违法违规行为时有最后的“杀手锏”。另一方面,为了保护金融机构债权人的利益,督促金融机构稳健经营,有效引导金融资源合理配置。金融机构的破产要以市场原则为基础,使金融机构的破产成本由其股东和相关利益人来承担,而不能再由国家财政来“兜底”。当然,为了保护广大民众储蓄者的利益,还要建立一套存款保险制度与其配套。这样,金融机构对于欠债不还的企业和个人享有无条件破产起诉权,同样,金融机构的债权人也具有对金融机构的破产起诉权。

3.加快信用体系建设。

现代市场经济是建立在错综复杂的信用关系基础上的信用经济。一个良好的社会诚信环境是金融生态有序运行的基本前提。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信用体系方面,重点要放在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上的建设。加快整合银行和有关部门的信用资源,避免重复建设和信息分割。同时要加快信用立法进程,实现信用市场的有法可依,以营造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和规范的社会信用秩序。积极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大力发展专业化金融中介机构,严格行业准入和中介机构从业人员的素质。强化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规范,促进金融机构提供高水平的服务。

政府要将金融生态建设放在与投资环境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组织、引导和协调社会各方共同参与地方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继续推动信用知识的普及,继续深入开展农村“三信”工程建设,建设诚信企业、建设信用联合征信服务系统、加强诚信宣传,充分发挥信用在促进交易和消费、构建社会信任环境方面的积极作用,全面改善区域信用环境。

[1] 林毅夫.经济发展中的最优金融结构理论初探[J].经济研究,2009(8).

[2] 陈元.开发性金融与中国城市化发展[J].经济研究,2010(8).

[3] 肖兰花.抵押品缺失与农村中小企业信贷融资的逆向选择[J].财贸经济,2010(8).

[4] 中国人民银行武汉分行课题组.土地流转和基于土地的用益物权担保融资创新[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0(5).

[5] 王修华.地方融资平台治理的关键与对策研究[J].现代经济探讨,2010(8).

[6] 谢世清.城市基础设施的投融资体制创新:“重庆模式”[J].国际经济评论,2009(7).

[7] 贝多广.中国货币资金流动性分析[M].上海:上海三联出版,1995.

[8] 骆波.河南省金融发展问题研究[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7(6).

[9] 艾洪德.我国区域金融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04(4).

[10] 高敏.河南金融业发展中的问题与战略重点[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8(9).

[11] 张军洲.中国区域金融分析[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12] 邝雨,范祚军.论北部湾经济区(中国)金融服务支撑体系的构建[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5).

[13] 谢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融资模式创新破题[EB/OL].金融界http://finance.jrj.com.cn/2011/05/26135110063335.shtml,2011-05-26.

[14] 参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当前金融促进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

[15] 白树屏.建设中原经济区金融支持是关键[EB/OL].中国建筑新闻网http://people.newsccn.com/2011-08-19/72727.html,2011-08-19.

猜你喜欢
经济区中原金融机构
沁园春·赞中原
浓墨重彩 绘中原出彩画卷
金融机构共商共建“一带一路”
追梦新时代 中原更出彩
我国金融机构股价和主要财务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御中原 画饼充饥
资金结算中心:集团公司的金融机构
甘肃省主要经济区联动发展战略探讨
图解北部湾经济区同城化
解决小微金融机构的风控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