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虞舜“南巡”与“江南九疑”之“疑”字解

2012-09-28 02:52曹定云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2年11期
关键词:南巡后裔司马迁

曹定云

(中国社会科学院 考古研究所,北京 100710)

一 舜“南巡”与“葬于江南九疑”的文献记载

虞舜是我国古史传说中的重要人物,是“五帝”中最后一位“帝王”,为华夏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作出过重要贡献,在中华儿女的心中,享有崇高的威望。

虞舜一生有着不平凡的经历。《史记·五帝本纪》载:“舜年二十以孝闻,年三十尧举之,年五十摄行天子事,年五十八尧崩,年六十一代尧践帝位。”《孟子》曰:“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之人也。”《尚书·尧典》云:“舜生三十征庸,三十在位,五十载陟方乃死。”

虞舜一生推行“德”政,主张以“德”治天下。帝尧在位时,南方的“三苗”不服,常与中原的炎黄部落发生冲突,故尧派兵征讨,但没有解决问题。舜即位后,开始也曾派兵征伐,成效甚微;后推行“德”政,从改变“三苗”的民风民俗入手,使“三苗”心悦诚服。舜在“三苗”部落中,享有崇高的威望。舜生长在“音乐”世家,其继父“瞽叟”就精通音律。舜即位后,咏《南风》之歌,制“九韶”之乐,以变民风,成为推行“德”政的重要补充。

对于“舜之死”,文献记载有不同的说法。《竹书纪年》云:“四十九年居鸣条,五十年陟。”“陟”就是“升天”(仙逝)的意思。《尚书·尧典》亦云“舜生三十征庸,三十在位,五十载陟方乃死”。可《史记·五帝本纪》却云:“(舜)年六十一代尧践帝位,践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史记》的记载同《孟子》、《竹书纪年》、《尚书·尧典》等记载有很大的出入,从而导至了几千年来学者对这一问题的争论。

“舜葬九疑”说见诸文献。《山海经·海内经》云:“南方苍梧之丘,苍梧之渊,其中有九疑山,舜之所葬,在长沙零陵界中。”西汉孔安国注《尚书·尧典》“五十载陟方”时云:“方,道也。舜在位五十载升道南方巡狩,崩于苍梧之野焉。”由于舜死于南巡路上,葬于九疑,又衍生出舜的妻子和女儿长途跋涉,跳洞庭而死的动人传说。这也有两个不同的版本。一说是舜之二妃娥皇、女英来到洞庭。《列女传》云:“舜陟方,死于苍梧,二妃死于湘江之间,俗谓之湘君。”并广为流传着“斑竹泪”的故事。唐代文人韩愈《黄陵庙记》云:“湘旁有庙曰黄陵,自前古应以祠尧之二女,舜之二妃者。庭前古碑断裂分散在地,其文剥缺。”伟人毛泽东著名诗句:“九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萃薇;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描述的是“湘君”的传说。另一说则认为,不是二妃(娥皇、女英)死于洞庭,而是舜的第三妃北登氏。据说,北登氏是舜的第三位妻子,是舜七十岁左右时所娶。北登氏生有两个女儿(宵明、烛光),被舜视为掌上明珠。《帝王世纪》载:“舜有三妃,元妃娥皇无子,次妃女英生商均,次妃北登氏生霄明、烛光。”舜死于苍梧的恶耗传来后,北登氏和两个女儿悲痛万分,立即南下,行至洞庭(今湖南岳阳)时,北登氏悲痛而死,两个女儿遥望父亲哭祭,跳湖而亡。《路史·发挥》云:“其之巴陵(今岳阳)者,北登氏,盖从之,故其墓在于巴陵。”关于这一传说,杨东晨先生有详细记述,可以参阅[1]。传说帝舜当年南巡,到了今湖南湘潭韶山地方,奏了首曲子叫“虞韶”,此山因此得名,这就是湘潭“韶山冲”的来由。

二 舜“南巡”与“崩于苍梧之野”辨

关于虞舜“南巡”与“崩于苍梧之野”,历史上一直存在争议。明代李卓吾《洞庭湘妃辨》:“鸣条有苍梧山,舜死遂葬焉。”明司马銮复李卓吾书云:“读《洞庭湘妃辨》援引博而弹驳精,大快人意!今鸣条岗即在安邑,舜陵亦在安邑,以《孟子》一言断之,确乎无疑。再考《竹书纪年》舜三十二年命夏后总师陟方岳;三十三年夏后受命于神宗;三十五年夏后征有苗;四十九年帝居鸣条;五十年陟。”《孟子》和《竹书纪年》均早于《史记》,内中并无“南巡”的记载。故清人张京俊说:“舜无南巡之事,洞庭又何以有二妃哉?”[2]28

《说苑·修文》云:“天子曰巡狩,诸侯曰述职。巡狩者,巡其所守也。”这说明“巡狩”是“天子”之事。《孔丛子·巡狩》:“古者天子将巡狩,必先告于祖祢,命史告群庙及社稷,圻内名山大川,告者七日而遍。”又云:“所过之诸侯各待于境……有功德者,则发爵赐服,以顺阳义。无功者则削黜贬退,以顺阴义。”这进一步说明:天子(部落联盟首领)在“巡狩”过程中,要考查各地诸侯的政绩,给予奖惩。这就是说,只有“天子”(部落联盟首领)才能“巡狩”,诸侯和大臣都不能“巡狩”。

《史记·五帝本纪》载:“尧老,使舜摄行天下事,巡狩。”此记载表明,尧让位给舜以后,不再管事,而是让舜去“巡狩”。尧、舜、禹三代是“禅让”制,九十六岁的舜让位给禹以后,亦应当不再管政事,而是安度晚年,“巡狩”之事,应当由禹去做。所以,以尧比舜,舜不会再有“南巡”之事。再者,“舜践位三十九年,南巡狩”,此时,舜已是100岁的老人,行动十分困难,到湖广千里迢迢,山高水长,那时的交通又极为困难:是否有车,目前没有证据;船(独木舟)可能会有,但从山西到湖广,陆路多,水路少,靠的是步行,一个百岁老人如何承受得了?故以情理度之,舜要“南巡”基本上是不大可能的。

关于“苍梧之野”,《山海经》云:“中条、桐梧,古通名,山产梧桐苍玉。”此意味着鸣条有“苍梧”。《孟子·离娄下》:“(舜)卒于鸣条”,今本《竹书纪年》则云:“鸣条有苍梧之山,帝崩,遂葬焉”。以此推之,舜“卒于鸣条”即是“死于苍梧之野”。此“苍梧之野”是鸣条的“苍梧之野”,而非湖广的“苍梧之野”。鸣条岗,在中条山之北,柏王山之南,东起夏县,西延临猗的一脊黄土岗丘。《汉征土卫公讳皓之墓碑》称鸣条岗“北稷山,带涑水,面中条,如列屏障。中开广原,为虞夏帝都所在”。因此,舜卒于鸣条,应不存疑义。

三 洞庭“湘妃”辨

在舜南巡的传说中,莫过于“洞庭湘妃”之动人故事了。前文已经指出,此传说有两个不同的版本:一是指舜妃娥皇、女英;另一个是指舜三妃北登氏和她的两个女儿宵明、烛光。其实,这两种传说都是不可靠的。

第一种关于娥皇、女英之说,基本上不能成立。娥皇、女英是尧之女,据说,舜在三十一岁时娶娥皇、女英,她们的年龄起码应当在二十岁前后,与舜之年龄相差充其量也就十来岁。在所谓“舜南巡”(100岁)时,娥皇、女英早已仙逝。据说,娥皇随儿子去了陈仓(今宝鸡),后来病逝就葬在陈仓。《路史发挥》载:“育既葬于陈仓,则其先去矣。”罗萍注“育即娥皇。《汉志》:陈仓有黄帝孙舜妻育冢。”关于女英,其子叫“商均”,《史记·五帝本纪》云:“舜子商均亦不肖”,《正义》引谯周云:“以虞封舜子,今宋州虞成县。”《括地志》:“虞国,舜后所封邑也,或云封舜子均于商,故号商均也”。其母女英随商均生活,舜“南巡”时,早已亡故,其墓应在“商”,根本不可能在江南洞庭。

第二种说法,是舜三妃北登氏和她的两个女儿宵明、烛光。此说同样经不起“推敲”:舜在七十岁左右时,娶北登氏为妃,而且生了两个女儿。男性在七十岁左右“结婚”,古今有之。但“结婚”后要生两个儿女就很“罕见”了。从人的生理角度分析,女到五十,男到七十就基本停止了“生育活动”,这是一般的常识。舜在七十岁“结婚”以后,居然生下两个女儿,“挑战”人之生理极限,这在一般人的认识上是很难通过的。况且,前面已经指出,舜根本就无“南巡”之事,故“北登氏悲逝和二女跳湖而亡”之说,也就很难成立了。

四 关于九疑山舜陵的思考

以往关于舜之葬地的争论中,“鸣条说”学者坚持的一个主要观点,就是司马迁在《史记》中的误记。所指误记的一段文字即为:“(舜)年六十一代尧践帝位,践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清代学者张京俊在《鸣条舜陵考略》中云:“有虞帝舜之有天下,泽披万世,其始封之邑,倦勤之都,升遐之宫,园陵之葬,皆在安邑。自《史记》一误,后世悠谬之谈,因之罔惑千古。”[2]p25司马迁是一位严肃的学者,他看过不少文献,也亲自跑过不少地方,一般情况下是不会误记的。他在《史记》中关于“舜葬九嶷”这段文字是否是“误记”?确实值得认真思考。

“舜葬江南九嶷说”在司马迁之前就已经存在。《山海经·海内经》:“南方苍梧之丘,苍梧之渊,其中有九嶷山,舜之所葬,在长沙零陵界中。”屈原《九歌》:“帝子降兮北渚,目渺渺兮愁予……九疑缤兮并迎,灵之来兮如云。”辞中的“帝子”,即是指舜妃娥皇、女英。屈原乃战国时人(约公元前340—278年),早于司马迁约200余年。这足以说明:至少在战国时代,舜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嶷,就已经在楚地广为流传。

1973年12月,在长沙马王堆三号墓出土的帛书中,有一幅《长沙国南部地形图》。此图中最引人注目的地方,是在该图东部偏南之处,绘有“九嶷山”;在“九嶷山”的南面绘有一排九个圆形柱状物,柱旁注有“帝舜”二字;九柱间的空隙处露出五幢高低不一的人字形建筑物。学者推断:这是一幅清晰的舜帝陵庙图。[3]p27马王堆3号汉墓中,出有一木牍记“十二年十二月乙巳朔戊辰”字样。这标明该墓下葬时间是汉文帝十二年(公元前168年),比司马迁诞生之年(前145年)早23年。这说明:在司马迁诞生之前,湖南零陵九嶷山舜陵就已经存在。因此,司马迁在《史记》中没有误记。

马王堆3号墓帛书《地形图》的发现,为考古工作者寻找舜庙提供了依据。从2002—2005年,湖南省文物考古工作者,在九嶷山瑶族乡九疑洞村玉琯岩附近进行发掘,发现了唐代和汉代的建筑基址,并在汉代建筑基址上,发现了一批排列整齐,间距一致的椭圆形柱坑及汉代建筑原始地面。[4]这应该就是“舜庙”遗址,同《地形图》的记载完全吻合。

九嶷山汉代舜庙遗址的发现,是否意味着《史记》所记“舜葬江南九嶷”就成为“定论”呢?我认为不见得,事情并非如此简单。世间上许多事情,并非都是“非此即彼”。司马迁距帝舜时代约2200余年,他对帝舜时代的记述比我们今天对汉代的记述基本差不多(他的时间略长一点)。那个年代文字记载贫乏,许多事情多是口耳相传。在一代代的口耳相传中,有些事情难免发生变异;而且,历史也会发生一些变化,且又无文字记录下来。不然的话,为什么那些传说中的领袖人物,例如炎帝、黄帝、尧、舜等等,其出生地和葬地都会有好多处呢?此中的原因是什么?确实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五 虞舜族群的后裔南迁

传说中的“舜南巡”、“舜葬江南九嶷”等,都不可能是舜发生的历史事实。但从历史的长河中考查,这些“传说”的产生有它的“历史原因”,有它存在的“根据”。这个“原因”和“根据”就是虞舜族群的后裔南迁。

人们把舜称作“虞舜”,是把他当作“有虞氏”的首领。其实,《孟子》说得很清楚:“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之人也。”这说明,舜本“东夷”之人(姚姓),后因母改嫁,随母到了“有虞氏”(妫姓)。因其品行出众,能力超群,逐渐成为有虞氏的首领,并被帝尧看中,最后成为华夏部落联盟首领。舜在原东夷族、有虞氏和后来的商族中,都享有崇高的威望。

古代居民经常处于迁徙之中,这有自然条件的原因,也有深层次的社会变革原因。而古代居民的迁徙,一般多是集体行动,很少有单个独自迁徙的。舜所在的氏族,其后裔中有不少向南迁徙,今分述如下:

有虞氏中的“象”(舜弟),其封地本在山西太谷,而他的后裔则迁到了湖南道县。何光岳先生曾考证,“象有鼻是在湖南道县的有鼻亭,那是象的后裔迁到那里”[5]。“象”这一支迁徙的时间,大约是在商末周初。杨东晨先生考证:“周武王灭纣前,先攻灭象国,部分象人退居祖先故地鲁(今山东),部分南逃。今河南淅川县南的象山、桐柏县的象河、象河关、湖北荆门市北的象河、湖南岳阳有象骨山、象湖、临湘县西北的象骨山、宁乡县的沩山、沩水、道县有象亭,均与象国余民迁经或有人留居有关。”[5]我们根据这些地名,可以勾画出“象”后裔南迁的足迹。

舜之直接后裔亦有南迁湖南者。元代罗泌《历山辨》中云:“《郡国志》言:‘邑西今有地名舜田,然进潭之益阳,岳之沅江,故梁之重华县,有舜帝城,记亦谓是所都。’而《述异记》:‘去湘水岸三十里,有相思宫,望帝台志,为二妃之迹。冷道、临武、桂阳、蓝山等处,悉有帝舜之祠。蓝山更有舜水、舜乡。县西十五里,与永明西十五里,皆有娥皇、女英之庙。江华太平乡有舜女寺,即按黎城东南十里之庙。’三晏氏《三齐记》:‘在县东南,后人息舜而置庙也。’《湘中记》云:‘地有舜之遗风,人民纯朴,故志犹弹五弦之琴,为渔父辞,莫不以为虞帝之居。’”[6]p116元人罗泌这段文字,是对舜后裔迁入湖南的最好描述:他们不但人来了,而且把地名(舜帝城、舜乡、舜水),祖宗庙宇(帝舜祠、娥皇庙、女英庙)统统搬来了。这是舜的后裔进入湖南的最佳证据。

商族出自“玄鸟”,“玄鸟”是“东夷”的重要一支;而“虞舜”本东夷之人。商族与有虞氏关系密切,故商族尊舜。在商代后期,尤其是在商代灭亡之后,商族大量南迁,湖南至广西北部一带,发现不少商人青铜器;广西桂林有“虞山”,应是舜之后裔迁居到此的结果。

六 解九疑山“疑”字义

在南迁的尊舜后裔族群中,最重要的是商族。而商族中有一支很大的氏族,即“亚燕”。“燕”字,过去一般都释为“疑”;后来,我释为“燕”,“亚燕”即殷代“燕国”。[7]今天看来,这个字仍可细分:带“卜”字者(卜人燕的徽号)可以释为“疑”;不带“卜”字者仍释为“燕”。“疑”、“燕”二字实际同源。“疑”是专指“卜人燕”这一支的氏族徽号;而“燕”则泛指“燕国”氏族族徽(见下表)。

殷代燕国族徽表

“卜人燕”这一支是殷代望族,在武丁后期,就享有很高的权力和地位。至殷代末年,可能发展到相当庞大。周武王伐纣,殷王朝灭亡,殷代“燕国”也随之“鸟兽散”,在这块土地上,建立起新的诸侯国——西周匽国。殷代“燕国”的臣民,除少数仍留故土外,大部分可能逃离,其中不少迁往南方,相当一部分,到了今天的湖广。因他们是“卜人燕”的后裔,其族徽是“疑”,都是“疑”族的分支。由于来的分支很多,故称“九疑”,他们所居附近之山也就叫“九疑山”。这可能是“九疑山”名号的来由。由于他们来的人很多,过去又是望族,有一定的经济势力,又都崇拜“舜”,自然想到要在这里建一座“舜庙”(陵),成为众族人祭祖之所。这可能就是“九疑山舜庙”(陵)的来由。

结 语

湖广地区关于虞舜的传说很多,而且都是由“舜南巡”所衍生。就历史的真实性而言,年满100岁的舜是不可能“南巡”的,虞舜的势力在那个年代也不可能到达南方。但湖广地区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虞舜传说,这个问题的根源是虞舜族群的后裔南迁。本文用了“族群”二字,表明它不是一支,而是有很多支。他们迁徙的时间和所走的路线并不完全相同,到达湖广的时间也不会完全一样。在这些先后南迁的族群中,有“象”的后裔,有“舜”之直接后裔,有原东夷族中“舜”之亲族,有殷代“燕国”中的后裔。他们都崇拜舜,都视舜为他们的始祖。帝舜族群的后裔南迁,不但人来了,而且风俗习惯、风土人情、人名、地名、祖宗庙宇统统都“搬来”了。当然,这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是历史的长期积淀。九疑山“舜庙”(陵)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它是多支最重要的尊舜的后裔聚居于此的结果。这个时间有可能在西周初年,它距司马迁至少有一千余年。所以,司马迁在写《史记》时,九疑山早就有“舜庙”(陵)。司马迁没有“误记”,后来的人们也就把“九嶷山舜陵”当成“真实的历史”了。

九疑山虞舜帝庙无论是何种原因建造的,也无论是何时所建,它都是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九疑山舜帝庙的存在,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产物,有其发生的原因,有它存在的根据。它是华夏民族大迁徙、大融合的产物。我们今天弘扬虞舜文化,就是要继续保护好舜庙遗址,将其作为联系中华儿女的纽带,研究舜文化的基地,使虞舜文化更加发扬光大。

[1]杨东晨.帝舜家族史迹考辨[J].零陵师专学报,2002,(1):21.

[2]张京俊.鸣条舜碑考略[A].鸣条舜陵古碑录[C].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3.

[3]高至喜.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地形图》与舜葬九嶷的对应及其他[A].2007年湖南永州舜文化学术讨论论文集[C].又见:曹定云.论《史记》“舜葬江南九嶷”及其相关问题[A].舜文化论文集:第一辑[C].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

[4]何强.印证“舜葬九嶷”的考古发掘[J].舜风,2005.原载:人民日报(海外版),2005-08-20,(8).

[5]何光岳.东夷源流史[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0.

[6]罗泌.历山辨[A].鸣条舜陵古碑录[C].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3.

[7]曹定云.殷代燕国考——兼释甲骨、金文中“燕”字[J].人文与社会,2003,(2).

猜你喜欢
南巡后裔司马迁
《乾隆南巡图》研究述略
寻找恐龙后裔
专家学者为“司马迁与《史记》研究”栏目三十周年题词
一路向南
泰国游大事记
人故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
假如司马迁没有《史记》
《哥伦布后裔》中的历史改写与杂糅叙事
稀见史料与王安石后裔考——兼辨宋代笔记中相关记载之讹
论康乾南巡与苏州剧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