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产业链的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国际合作策略

2012-09-28 02:52冯正强涂婧玥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2年11期
关键词:高端装备制造业

冯正强 涂婧玥

(中南大学 商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3)

一 我国开展高端装备制造业国际合作的原因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装备制造业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行业生产主要集中在中低端市场,高端装备制造业产值在装备制造业总产值中占比不足10%。在我国高端装备领域,80%的集成电路芯片制造装备、40%的大型石化装备、70%的汽车制造关键设备及先进集约化农业装备仍依靠进口,多数出口产品是贴牌生产,拥有自主品牌的不足 20%。高端装备制造产业能力、实力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

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不仅没有世界通用的技术,而且没有世界著名的品牌,在资金、人才、经营管理等方面都与美国、日本、德国等高端装备制造业强国存在较大差距。在开放的国际环境下,要想更好的发展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只有通过不同层面、多种形式的国际合作,才能在每一单元和系统整体上获得最大的效益。另外,高新技术产业具有风险高、产品生命周期短、市场前景较难把握等特点,为提高技术的生命周期,减少风险,提高竞争力,高端装备制造业跨国公司也必须加强和深化国际合作。

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在关键技术攻关上需要国际合作,分享国际科技进步的成果;在推广技术上需要与先进国家携手;在发展模式上需要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一方面,利用国际合作特别是研发合作能分散各国的研发风险,减轻研发成本压力,并有效弥补研发经费的不足。因为技术的先进性和稳定性都不可避免地存在很多的不确定性,而开展研发合作不仅能够实现优势互补,同时也会有效地分散研发风险,形成风险共担机制。另一方面,开展国际合作可以为各国开拓国际市场创造有利的条件,从而达到双赢的目的。

二 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国际合作现状分析

随着市场竞争的不断升级、国际分工的不断发展,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无可逃避的融入国际合作的大潮。国际分工是制造业在全球范围内对产品制造链的拆分和选择不同地区的零部件采购和装配,从而实现分工的国际化的理论基础。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国的装备制造业采取的都是三来加工的国际合作模式,这种传统的三来加工虽然使我国制造业与国际分工供应链和价值链的接轨,但不适合我国长远发展。相对于三来加工国际合作模式,另外比较广泛的国际合作策略有转包业务生产,它不但使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全面融入世界经济生产供应链中去,而且强调企业必须依据自身核心竞争力把企业内部的智能和资源集中在竞争优势活动上,而把非核心竞争力业务外包出去。

为了有效降低交易的成本,我国装备制造业主要采取海外销售与生产模式以及跨国并购。通过跨国并购,我们学习到了国外先进的制造技术和管理技术,培养了一批技术、管理和制造方面的人才,促进了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的进一步完善以及自身效率和竞争力的提高。但是这种国际合作策略很多情况下并未有效解决国内高端装备制造业产业结构不合理的情况。因为合并后,收购的国外企业部继续保持其在国际高端市场的地位,而国内大企业仍专注于开拓中国国内中低端市场。

在高端装备制造业技术引进方面,据统计,1997至2007年我国技术引进合同金额累计达1743.6亿美元,是1979至1996年引进技术合同总额的近两倍。通过设备进口、技术引进基础上的消化、吸收、改进,以及与跨国公司合作、合资过程中的技术溢出效应和学习效应,使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获得了较快发展。但是,从另一方面来看,我国进口装备制造成套设备项目上所占项目总数是非常高的,占到近80%,而以技术许可等方式引进“软件”技术的项目比例较低,技术引进仍然处于以硬件为主的阶段。长期的重硬件轻软件、重引进轻消化吸收,自主开发和创新能力弱,片面追求技术的先进性和规模化,重复引进严重,使我国陷入“引进—落后—再引进”的恶性循环。

目前我国制造业企业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支出的比例则为1:0.07,与韩国、日本制造业企业(分别为1:5和1:8)的水平相比反差巨大[1]。我国历次国际合作生产项目或计划都是标准的“市场换技术”模式,但最后的失败表明试图采取这种方法获得先进技术基本是行不通的。外方真正愿意转让的技术只有一些低级别、较落后的技术,中国不可能获得核心技术。

三 影响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国际合作的主要因素

应该讲,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企业对参与国际合作的重要性和迫切性的认识在不断加深,并通过加大创新投入、完善创新机制,积极参与国际合作,来实现技术进步,提升管理水平,使企业规模化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有了明显提高。但客观地分析,依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 缺乏竞争优势和核心竞争力

从目前来看,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国际合作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劳动力价格和设备方面,但这些优势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竞争优势,因为真正的竞争优势不光具备人力、设备的优势,还应具备产品的技术开发和研制能力,以及价格和服务等方面的优势。正是由于我们缺乏竞争优势和核心竞争力,导致我们在国际合作中处于劣势,承揽项目的价格偏低[2]P256-260。要想通过国际合作真正获得国外先进技术,前提条件是合作双方都有先进的技术和潜在开发技术能力,合作以实现技术共享,这也是很多中外技术合作成功的出发点。

(二)自主创新的机制和能力不够

技术进步和自主创新是企业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企业与国外先进企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研发能力和转化生产能力的不足。多年来我们在技术与创新方面重研制、轻转化,许多企业虽然重视技术创新的研究,出了不少科技成果,但应用转化率较低;重引进、轻消化和改进,使技术创新水平提高不快。另外,行业内重复引进、只重视引进先进设备,不重视软件技术等,导致后续应用中不能发挥出应有效能。

(三)经营管理尚不能完全适应国际合作的需求

当前,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企业在组织结构、运行机制、竞争力水平等方面,与西方发达国家差距甚大,普遍存在的问题包括:被动的市场需求导向运作,主动研究和依照市场规律办事的理念有待进一步成熟;企业对市场的快速反应能力比较差,表现为产品的研制周期过长,应对市场和客户变化的能力不够;企业对技术进步和核心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缺乏深层次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的能力和条件,特别是在管理模式、技术支援与保障、客户服务等“软件”能力方面差距较大。

四 高端装备制造业国际合作的有效策略和途径

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企业之间,有比较明确的专业生产分工,一般来说可由此分化出5级成员:核心制造企业、配套企业、原材料企业、服务企业和最终客户,[3]这五类集群成员通过产业链形成密切的上下游链接关系。

从图1可以看出,装备制造业产业链上游涵盖和波及了钢铁业、化学原料及制品制造业、炼油业、涂料、塑胶、橡胶制品业、电子元器件等制造业的多数门类;下游联系制造、服务及运营等不同产业。另外,由技术、资金、人力资源、政策及其他支持支撑着整个产业链的发展。

图1.高端装备制造业产业链示意图

(一)高端装备制造业上游产业国际合作策略

相比消费资料制造业或一般装备制造业,高端装备制造业和新兴产业装备的产业链较长,往往需要跨行业配套,如核电装备制造业覆盖或波及的产业有金属制造业、冶金、化工、通用设备制造业、专业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仪器仪表制造业、运输起重机械制造业等等。正是因为其所需原材料复杂、配套零部件高度多样化,使得在国际合作中,企业往往根据其核心能力和关键资源重点从事价值链上的某一环节或某一工序。我国作为新兴工业国家,在劳动力、土地等资源上具有一定的相对优势,往往担负着发达国家高端装备制造业原材料采购及配套设施生产的任务。

但是这种国际分工体系所造成的利益机制扭曲,一方面限制了我国装备制造企业自主创新;另一方面将我国本土装备制造企业约束在价值链中高物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环节。一旦需求萎缩或原材料、运输等中间投入品的价格上涨,有限的利润空间就会受到严重挤压,企业也将难以进行持续性的自主创新。

(二)高端装备制造业核心制造企业国际合作策略

位处产业链高端的公司是能够带动整个产业升级关键力量,是能最早和最充分的受益产业景气度提升的部分。这里所说的位处产业链和价值链高端的公司也就是核心制造企业,它是指在装备制造业集群中处于生产制造关键环节、具有较高市场地位的制造企业,与装备制造产业联系密切的制造企业,往往以某一个或几个核心企业为主导。它具有技术水平高,表现为知识、技术密集,涉及多学科和多领域的高、精、尖技术;处于价值链高端,具有高附加值;处于产业链的核心部位,能带动多个相关产业的技术进步和发展,其发展水平决定产业链的整体竞争力的特征。基于我国的研发技术水平不高,与发达国家有着较大差距,因此开展研发的国际合作显得尤为重要。

一般情况下,研发主体会根据自身的需求和条件选择合作对象,并采取有效的合作方式开展研发活动。从研发合作的具体形式来看,研发合作的模式从低层次到高层次来分主要有基于转包生产的研发合作、基于风险合作伙伴关系的研发合作以及基于联合研制项目组的研发合作等。[4]这些模式在研发合作的紧密程度上、研发合作的层次上以及具体的运作管理机制上都各有不同。

表1.核心制造企业针对技术研发的国际合作策略选择

1.利用转包生产开展研发合作。这种模式主要是在国际转包生产过程中开展相关的研发合作。转包生产在高端装备制造领域非常普遍,发包方主要是掌握核心技术、处于垄断地位美、日、德等发达国家的主制造商,而承接方多为后发国家的供应商,我国在国际转包生产过程中一般扮演着供应商的角色。在承接转包生产任务过程中,我国往往会针对某些具体内容与发包方进行一定的技术合作。但是应该看到,转包生产本身是发包方出于成本考虑与后发国家和地区开展的生产合作,发包方并无技术转移和技术分享的想法,转包生产任务的技术含量相对较低。虽然承接方希望通过承接转包任务并开展相关的技术合作能够获得先进技术,但从转包生产的实践来看,后发国家的获益十分有限,这种研发合作的层次也比较低。

2.建立风险合作伙伴关系开展研发合作。这种模式主要是国际合作各方在建立全面伙伴关系的前提下开展相关研发合作。在这种模式下,研发合作往往是在某一方的主导下开展的,其他各方则处于相对附属的地位。在研发合作中,处于主导地位的主体厂商不仅对研发方向、内容等具有决策权和绝对控制权,而且在产权收益上也把握着控制权。相对而言,其他合作方尽管在研发资金投入以及风险分担上占有相当的比例,但并不享有平等的地位,而处于主导地位的主体厂商也不会因此轻易释放部分控制权。这种基于全面伙伴关系的研发合作通常是围绕双方或多方合作的具体项目开展研发活动。

3.成立联合研制项目组开展研发合作。这种模式主要是由来自不同国家的厂商共同出资开展研发合作。在这种模式下,合作各方以共同开展关键技术研发为核心、以共同开拓国际市场及占有知识产权为目的开展研发合作。合作各方在研发合作中具有平等的地位,各方按照出资比例分享权力和利益、分担成本和风险。一般来说,合作各方往往在技术实力、经济实力、市场地位等方面大体相当,各自本身都具有独立研发的能力,而且在相关技术领域处于领先地位。开展研发合作的目的主要是通过强强联合和优势互补,实现关键技术领域的重大突破,进而强化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这种模式的研发合作起点相对较高,无论是在研发实力还是市场开拓方面都具有突出的优势,属于研发合作中的高层次合作,能有效提高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技术水平进而促进产业升级。

(三)高端装备制造业下游产业国际合作策略

随着用户的产业需求进入多样化,无论是传统的装备制造业还是现代高端装备制造业,其最重要的发展趋势就是都必须高度重视并突出位于产业链下游的服务,并将服务化作为行业未来发展的首选。在发达国家,装备制造业特别是装备制造业的跨国公司以服务化作为行业发展首选的趋势早已开始。这种服务不仅以客户需求开展研发生产和销售,而且还包括售后服务,有时不仅包括对本公司产品销售客户的服务,而且还包括对非本公司产品销售客户的服务,在相当多的情况下不仅包括单向服务而且还包括成套服务。

诸多发达国家装备制造业特别是装备制造业中的跨国公司,在以服务化为行业发展首选的过程中不仅提高了国际竞争力,而且通过提高服务水平还大大增加了盈利的空间。如通用电气公司在把服务作为该公司独立领域过程中,所创造的价值已相当于其海外工程承包总额的70%。基于这些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我国将会有越来越多的装备制造业中的企业考虑将服务化成为未来发展的首选。在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国际合作中,应大力发展生产前的市场和定位调研服务、研发中的设计服务、研发合作,生产中的人才培训、法律和产权服务、管理咨询服务,以及生产后的品牌服务、物流服务、出口服务等,把大量的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引入到装备制造业的服务和生产过程中。

[1]徐建平,夏国平.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国际比较及对策研究[J].中国机械工程,2008,(20):2510-2518.

[2]梁超军,周建东.强化自主创新 推进国际合作[A].中国科协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

[3]李凯,李世杰.装备制造业集群网络结构研究与实证[J].管理世界,2004,(12):68-76.

[4]韩霞.推进我国在大飞机领域研发国际合作的对策分析[J].中国科技论坛,2010,(10):156-160.

猜你喜欢
高端装备制造业
好装备这样造
高端油品怎么卖
港警新装备
冰雪制造业的鲁企担当
Polk(普乐之声)推出高端Reserve系列音箱
防晒装备折起来
喜看新中国七十年突飞猛进的制造业
高端制造业向更高端突围
“澳”式无双开启高端定制游
2014上海民营制造业5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