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文摘》2001~2010年“政治”专栏载文统计分析

2012-10-18 08:58
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2年4期
关键词:权威性新华文摘

金 今

(南京政治学院 上海校区,上海 200433)

一、《新华文摘》的基本动态

《新华文摘》创刊于1979年1月,原为月刊,设有政法·社会、哲学﹑经济﹑历史﹑文学艺术﹑人物与回忆等栏目。《新华文摘》在1997年、1999年被评为 “全国百种重点社科期刊”之一,1999年、2001年连续荣获国家新闻出版署授予的首届和第二届“国家期刊奖”。

随着中国社会科学研究综合化程度不断提高,原有栏目很难承载社会研究内容。2004年,《新华文摘》改为半月刊,并且扩充了原有栏目,比如法学、社会学、教育学增加篇幅,独立设栏;将栏目《读书与出版》改为《读书与传媒》,扩大选编稿件的视野和范围。另外,新设《管理学》栏目,开辟了新的领域;新设《新华观察》栏目,展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交叉学科中的研究成果,反映重要的学术动态和学术走向。每期保持16个栏目,从而加快了传播速度,增强了时效性;加大了承载容量,提升了前沿性;加强了精选精编,体现了权威性。

龙源期刊网发布的期刊网络传播TOP100排行中,《新华文摘》名列第一。同时,该期刊还是各级学术机构和各类大学职称、学位评定的重要指标,各类社科期刊影响因子评定的重要参考数据。

二、国内关于《新华文摘》的研究现状

根据中国知网①汇总,按主题分类搜索《新华文摘》共有1276条记录,按题名分类搜索共108条记录,按关键词搜索共有805条记录。

白雅琴发表在《图书馆建设》2003年第5期的《<新华文摘>的情报功能及其他》首先指出了该刊“学术水平高、综合性强、对学术界影响大”的特点,之后主要论述了《新华文摘》三个层次的情报功能及其在学术图书馆文献情报信息咨询中的作用,并总结了其刊载的自然科学文章的特点,进而指出该刊在出版上存在的不足,并认为《新华文摘》“在新世纪里,必将为中国学术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2008年第9期《新闻记者》刊发的季桂保②的《报纸专副刊的话题选择——以<新华文摘>2006~2007年的选摘为例》将该刊2006~2007年的篇目选题划分为重大时政性话题、重要时效性话题、争论性话题以及域外大师撰写的文章,并由此提出“时效性永远是报纸专副刊话题选择的最高要求”。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在2002年第4期发表了宋玉芝的《简述<新华文摘>的学术文献价值》,作者从《新华文摘》的办刊宗旨、融汇的浩大信息量、哺育的一代学人以及汇集的大量传世之作四个方面分别说明其极高的思想价值、知识价值、学术价值和文献收藏价值。

另外,具有代表性质的还有计雪荣:《<新华文摘>的文献价值》,《图书馆建设》1995年第 3期;徐丽、罗维扬:《文摘期刊的两个杰出代表——<读者>与<新华文摘>之比较研究》,《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周爱武:《摘万种报刊汇百家英华——<新华文摘>1994~1999年载文统计分析》,《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第6期;南化文:《开阔的视野——<新华文摘>的一个显著特色》,《报刊之友》2002年第5期等。

三、《新华文摘》“政治”专栏载文特点分析

2001~2003年《新华文摘》实行月刊时,《政法·社会》专栏是现阶段“政治”专栏的前身,在该刊实行改版后,摘转了大量国家领导人及国内知名学者的文章,影响力进一步提升。笔者通过对《新华文摘》“政治”专栏10年的载文分析,发现它具备了其他刊物难以具备的众多优势和特色,即它的独立性、综合性、导向性、权威性以及现实性等五个特征。

1.独立性。《新华文摘》一直由人民出版社主办,而该社是我国级别最高、历史悠久的政治思想读物专业出版社,主管部门随着国家出版体制的改革先后为国家出版局、新闻出版署、新闻出版总署和中国出版集团。由人民出版社这样的权威机构主办又独立于我国现有的社科院、高校等学术系统,《新华文摘》便拥有了作为第三方的“独立性”,为其公信力、权威性的确立奠定了重要的体制基础。简单的对应联系揭示了出版机构优势、出版资源积累与期刊品牌培育成长的关系。《新华文摘》能在解放思想的风雨中卓然壮大,就因为人民出版社这棵大树拥有一定的抗“风险”能力,因为它积蓄了丰厚的资源优势,新华文摘人也较好地开发了这些资源。

表1:

2.综合性。在2004年以前,《新华文摘》将《政法·社会》作为每期的第一个固定的专栏,坚持将学科研究与社会紧密相连,摘转大量涵盖政治、法学、社会等方面的文章,为引领国内学术研究树立了典范;实行半月刊以后,“政治”作为一个独立的栏目出现,更加关注于政治领域的新动态,刊载国内领导人、知名学者的文章数量得以增加,从理论与学科深度进一步聚焦社会改革的现实,提高了《新华文摘》的思想内涵,为党和国家的决策提供智力咨询,而读者能够更加方便地汲取全方位的学科知识,为国内的政治学科发展与创新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表1说明了近10年《新华文摘》刊载相关文章的数量变化。

3.导向性。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是期刊的立身之本,根据近10年《新华文摘》专栏载文来看,其始终把正确的导向放在首位,坚持将宣讲党和国家的重大决策作为重要任务,充分发挥了对读者的思想行为、科研方向以及社会舆论进行引导的社会功能。2001~2010年,专栏刊发胡锦涛同志的文章7篇,吴邦国2篇,温家宝14篇,李长春10篇,习近平8篇。图1显示近10年《新华文摘》“政治”专栏转载国家领导人文章数量逐年增加,这一方面表达了某一特定时期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和工作重点,具有强烈的导向性,同时指导、促进了政治学科的研究、发展和创新。

4.权威性。《新华文摘》之所以在创刊30余年后仍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与其坚持将学术性、资料性都集中指向或者服从于权威性紧密相连。“政治”专栏不断转载知名学者重要文章以及社会反响较好的文章,与其坚持将促进政治学科发展作为首要任务密不可分。由国内权威机构的学者对中国重大历史现实问题做出理论性、历史性的回答是其持续的学术主题,也是其权威性的来源。如2008年第18期转载俞可平的《中国治理变迁30年》,通过梳理“统治”与“治理”的区别,提出政府都追求“善治”,总结了中国治理变革的主要路线,明确了以往治理改革的重点领域,并提出了社会经济的变化、政治发展的逻辑、新型政治文化的形成和全球化的冲击是在过去30年中决定性地影响中国治理状况的主要变量,同时归纳了中国治理模式“以党组织为主导的多元治理结构、条块结合的治理格局、稳定压倒一切的核心价值、法治与人治同时起着重要作用的治理方式”四个区别于西方治理模式的明显特征。

5.现实性。《新华文摘》始终将现实性作为“政治”专栏的选题倾向,时刻瞄准党和国家重大方针的制定和颁布,紧密联系社会民众关注的热点社会问题,密切关注政治学科发展前沿,选摘学术创新成果以推动学术进步。如:2001年第11期刊载的王邦佐撰写的 《社会整合:21世纪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使命》,把准时代脉搏,为把我党建设成为新世纪出色的执政党建言献策;2008年第13期刊载的李长春的《纪念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30周年》、第18期俞可平的《中国治理变迁30年》以及习近平发表在第22期的《改革开放30年党的建设回顾与思考》都对中国改革开放30年间的变化进行了梳理,兼具思想性、时效性、权威性;2009年第10期更以3篇纪念西藏民主改革50周年的文章开刊,分别从西藏改革50年间社会历史的飞跃、民主改革的成果以及对未来的憧憬3个角度向读者展示了西藏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等。

注释:

①网址:http://www.cnki.net/.

②季桂保:时任《文汇报》理论部主任。

猜你喜欢
权威性新华文摘
踔厉奋进续写新华章
IAPA文摘
乱发脾气的小熊
文摘
民主的悖论
哲学百科全书的经典之作
“全媒体”语境下党报更应坚守权威性
“请您回答”2010年第7期答案:
健康文摘
健康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