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真人千金方》“拗”新义产生原因分析

2012-10-18 08:58周孟战张永发
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2年4期
关键词:新义分离式谓词

周孟战,张永发

(湖南科技学院,湖南 永州 425100)

《孙真人千金方》作为初唐的道家医学文献,处于从中古汉语到近代汉语的转变时期,经历了一个动荡不安的南北朝时期到统一的大唐的转变。《孙真人千金方》出现了许多新词和新义。判断新词新义的标准有两个:一是以现有的研究成果作为参照标准,大型的权威字典词典未收,或与之相较所收时间较后;二是以语言自身的发展为标准,确是初唐才产生。本文所讨论的“拗”的新义是两者兼而有之,并分析新义产生的原因。

一、“拗”的新义

“拗”在《孙真人千金方》中只出现了一次,在卷第二《子死腹中第六》:

又方:酢二升,拗口开灌之,即出。

《说文解字》:“拗,手拉也。 从手糼声。 ”这说明,“拗”的最初意义是“手拉”的意思。此处的“开”作为“拗”的补语,根据宾语“口”,“拗”当为“撬”义。《汉语大词典》所举例为前蜀贯休《偶作》:“口如暴死人,铁尺拗不开。”《汉语语大字典》(八卷本):“拗”条未收“撬”义。清吴语色彩较浓的医学文献《寿世编》:“候凉研细,铁钳拗开病人牙齿,搽舌上,即愈。 ”[1]西南官话,如成都方言“拗[耷au212]开箱子找东西”、云南昆明话“挨石板拗[蘅212]开”、贵州沿河话“你把岩头拗[耷au24]起来点儿”等,“拗”都作“撬”解。[2][3]

作为“撬”义的“拗”在隋、初唐的出现频率是很低的,多集中于医学作品中,佛典中还没有出现。如下表:

《诸病源候论》 《千金翼方》 《孙真人千金方》 《外台秘要》 初唐佛典①0 1 1 3 0

这说明,医学作品更接近于老百姓的生活,而由一些高僧说讲的佛典相比较而言要高雅一些,离老百姓的生活距离更远一些。

二、“拗”新义产生的原因

词义的发展不是任意的,而是建立在隐喻或转喻的认知方式之上。转喻通过理解事物的显着部分来认识整个人、物体或事件,是发生在同一概念内的突显。Ungerer和Schmid把转喻分为九种[4],其中一类是部分代替整体(PART FOR WHOLE),词义由下层概念转变为表上层概念,词义就扩大了;一类是整体代替部分(WHOLE FOR PART),词义由表上层概念下移为表下层概念,词义就缩小了;另一类是部分代替部分,从而使得原来表部分概念的词义有了新的意义。“拗”的新义“撬”的产生由“手拉”引申为以工具使之开,在“打开”这一大的语义场下产生了新义,由突显部分由以“手”这种方式和“拉”这种行为转为以工具这种方式和物体发生位移这种结果。

词义通过转喻进行的引申必然在句法上得到体现,满足“拗”与其他词的组合在语法规则和语义条件两方面的要求。

1.“拗”的意义与跟“拗”共现的谓词或补语有关。

与“拗”共现的是谓词或补语有时很难判断。如:

(1)竹沥饮三二升,若口已噤者,可以物拗开纳之,令下,禁冷冻饮料食及饮酒,竹沥猝烧难得多,可合束十许枚,并烧中央,两头承其汁,投之可活。(唐·王焘《外台秘要》卷第二十九《折骨方三首》)

我们如果对动补结构的发展历史不很了解的话,就很难判断“开”是“拗”的补语还是同作谓词。在句法层面,我们很难给出一个满意的答案。

根据志村良治(1984)的研究,动补结构来源于两类结构:一是多动共宾结构,一是可分离式动补组合。[5]如:

(2)射而杀之。

(3)吹我罗裳开。

而石毓智(2002)认为,多动共宾结构是动补结构的一个竞争形式,只有可分离式动补组合才是动补结构的直接来源。多动共宾结构中两个并列动词融合的结果是并列复合动词,属于词汇范围;而可分离式动补结构VXR(X=受事名词、副词或否定标记)中动词和结果补语一旦发生融合,必然带来一个外在形式的变化:原来插入其间的X成分必须移出,或位于VR前,或位于VR后。其融合的程度高低,在于VR后面是否接受事宾语:不能带受事宾语的是低度融合,能带受事宾语的是高度融合。[6]

我们同意石毓智先生的观点,并在我们原有语料的基础上扩充了语料的范围:《大正藏》的佛典和《全唐诗》。我们发现,“拗”的多动共宾结构的出现要早于可分离式动补组合。“拗”的多动共宾结构早在东汉已经产生;而“拗”的可分离式动补组合到唐代才产生。

(4)又中分其针篾,拗去其半,令其半之际正直,与两端针半相直,令篾半之际从冬至起,一度一移之,视篾之半际少多,赤道几何也。(《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后汉文》张衡《灵宪》)

(5)还魂汤,主卒忤鬼击飞尸,诸奄忽气无复觉,或已死口噤,拗口不开,去齿下汤,汤入口活不下者,分病患发左右捉踏肩,引之药下,复增取尽一升,须臾立苏方∶麻黄,四两,去节;桂心,二两;甘草,一两,炙;杏仁,七十枚,去尖皮、双仁。上四味,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三服。(唐·孙思邈《千金翼方》卷第二十《杂病下·还魂汤》)

我们由此可以判定,晋代的“拗+开+n”是多动共宾结构,原因唐代以前还没有出现过“拗”的可分离式动补组合。即:拗+开+n=(拗+n)+(开+n)。 如:

(6)泥犁旁即各各取其人身扑着烧热地。以钳拗开其口。以烧铁丸着人口中。唇舌咽皆燋。五脏肠胃尽燋。便不过去。毒痛不可忍。过恶未解故。不死在其中甚长久。乃从饮泥犁中出。便走求解脱。有泥犁名一。铜釜纵广二万里。尽入中。(西晋·法立共法炬译《大楼炭经》卷2)

“拗开其口”即“拗其口”+“开其口”,是多动共宾结构。

到唐代,可分离式动补结构的出现,“拗+开+灌+之”“拗+开+纳+之”诸类的结构可视为两解:既可以把它视为多动共宾结构,也可把“拗+开”视为动补结构,因为“拗+开”没能直接加受事宾语,可视之为动补结构的低度融合。如:

(7)又疗猝被火烧,苦剧闷绝不识人方。取新热小便饮一升,及冷水和蜜饮之,口噤不开者,可拗开灌之,其闷瘥,然后疗外乃善。(唐·王焘《外台秘要》卷第二十九《火烧疮及火油天火疮方三首》)

如果与“拗”共现的谓词或补语是“折”,则“拗”是“拉折、折断”的意思,如:

(8)家童拾薪几拗折,玉润犹沾玉垒雪。(《全唐诗》顾况《露青竹杖歌》)

2.与“拗”的宾语有关。

“拗”的宾语是“柳”“花”等物,“拗”是“拉折、折断”的意思。如:

(1)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长笛,愁杀行客儿。(《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梁诗卷二十九《横吹曲辞·折杨柳枝歌》)

(2)试问酒旗歌板地,今朝谁是拗花人。(《全唐诗》李贺《酬答二首》)

我们暂时还没有发现唐代及其以前的“拗”作“撬”义解且单独作谓语的例证,由此可以推断,“拗”在唐以前的常用义是“拉折、折断”,而作“撬”的“拗”须在特定的语境中,如上所说的后面接并联谓词“开”或补语是“开”“不开”。

3.与“拗”的主语有关。

根据石毓智先生的研究,融合中的动补结构的X从VXR中挤出,若作为受事宾语的X可以出现在VR的前面,也可以出现在VR的后面。X出现在VR的前面,VR是低度融合的动补结构;X出现在VR的后面,VR是高度融合的动补结构。唐宋时期是动补结构的出现和迅速发展时期[7],作为常用义“拉折、折断”的“拗”,低度融合的“拗R”的主语往往是受事。如:

(3)真玉烧不热,宝剑拗不折。(《全唐诗》顾况《赠别崔十三长官》)

(4)家童拾薪几拗折,玉润犹沾玉垒雪。(《全唐诗》顾况《露青竹杖歌》)

而作为“撬”义的“拗”,低度融合的“拗R”的主语往往是工具。如:

(5)口如暴死人,铁尺拗不开。(《全唐诗》贯休《偶作》)

我们在石毓智先生研究的基础上还要补充一点:工具作主语时,VR已经是高度融合的动补结构。我们的理由有二:一是在我们所掌握的语料中,还没有发现“工具+V+宾语+R”的形式;二是“工具+V+R+宾语”中,“宾语”只能是受事宾语,且R一般为否定性的补语,然而受事宾语是高度融合的动补结构的标志。这与现代汉语的工具作主语,其谓语的补语一般是否定的,否则就不成立。例如:

(6)a.钥匙打不开门。

b.?钥匙打开门。

c.*钥匙打开。

三、小结

作为“撬”义的“拗”到唐初才产生,但比《汉语大词典》所举用例最早为前蜀贯休例要早,而《汉语大字典》未收此义。“拗”的“撬”义由本义“手拉”发展而来,是通过转喻这一途征来实现的,在句法上体现为“拗”与其他语言单位的组合关系上:与跟“拗”共现的谓词或补语有关;与“拗”的宾语有关;与“拗”的主语有关。

注释:

①我们共考察了初唐佛典75部,皆依据王绍峰《初唐佛典词汇研究》所定初唐作品。

[1]石汝杰,宫田一郎,主编.明清吴语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

[2]李荣,主编.成都方言词典[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

[3]许宝华,宫田一郎,主编.汉语方言大词典[M].北京:中华书局,1999.

[4]Ungerer F.,H.J.Schmid.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M].Addison-Wesley Pub Co,1996.

[5]蒋绍愚.近代汉语研究概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6]石毓智.汉语发展史上的双音化趋势和动补结构的诞生——语音变化对语法发展的影响[J].语言研究,2002(1).

[7]祝敏彻.《朱子语类》中的动词补语——兼谈动词后缀[C]//王力先生纪念论文集[A].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猜你喜欢
新义分离式谓词
被遮蔽的逻辑谓词
——论胡好对逻辑谓词的误读
焊机设备在分离式立交桥钢箱梁制作中的作用
党项语谓词前缀的分裂式
旧裙新义
从异解看成语新义的形成
浦仪公路上坝大桥分离式钢箱梁设计
“奇葩”一词的发展变化及原因
基于分离式电磁矢量传感器阵列的相干信号波达方向估计
也谈“语言是存在的家”——从语言的主词与谓词看存在的殊相与共相
分离式车体运输装备的设计思路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