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高专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初探
——以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为研究个案

2012-10-27 08:01徐礼才陈立富
湖北开放大学学报 2012年8期
关键词:校园高职体育

徐礼才,陈立富

(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淮安 223003)

高职高专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初探
——以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为研究个案

徐礼才,陈立富

(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淮安 223003)

本文探讨了高职院校校园体育文化的概念和功能等问题。在构建校园体育文化的途径和方法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加强体育理论教学来提高其体育文化素养;实行体育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相结合的一体化教学模式,通过健身指导和制度完善改善身体素质;组建院体育运动委员会组织机构;构建有层次性 、丰富性和开放性的课程体系。

高职高专;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实践

高职生身体素质持续下降、健身意识差、体育观念淡薄,虽然各高职院进行了一些体育教学改革探讨,但是却难以从根本上解决他们体育锻炼行为缺失等关键问题。要想唤醒他们的体育意识,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笔者认为,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探索已成为高职体育教育工作的迫切需要。

1.高职高专校园体育文化的概念

校园体育文化是高职师生在高职校园这个特定的环境中,为人才培养实施传播精神与物质文明的文化现象。从广义上讲,是师生员工在体育教学、运动训练、课外锻炼、休闲娱乐等过程中所形成的内容总和。从狭义上讲,是指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在高职校园体育这个空间所形成的文化形态:包括物质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1](见图1)

图1 校园体育文化结构图

2.高职高专校园体育文化的功能

2.1 教育导向功能

校园体育文化对高职生的教育功能是隐形的,是锻炼过程中无意的心理反应,一般情况下学生不易察觉。他们在充满校园体育文化氛围中学习生活,伴随左右,长期积累,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受其感染,然后积极主动参与其中,实现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目标。他们在尽情地享受着体育运动的益处,沉浸在体育运动的美感之中,逐渐形成了吃苦耐劳、勤于锻炼、克服困难、团结互助等优良品质。无意中接受体育文化的显性教育功能,发挥了体育文化隐性的教育功能。

2.2 休闲娱乐功能。进入 21世纪,人们的生活和工作节奏普遍加快,在高职校园里,繁忙的教科研工作和学习使师生感到紧张和疲劳,而放松情绪、消除疲劳的最佳方法,莫过于参加体育活动。丰富的校园体育文化活动内容,不管是竞技项目还是休闲项目,普遍都带有浓厚的娱乐色彩,这正迎合了师生生理、心理特点的需要。在这些活动中,使师生暂时忘掉了工作和学习的烦恼、焦虑和紧张等心理压力,获得精神愉悦与自由,保持乐观情绪,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而且,还能通过活动的氛围达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享受生活乐趣的目的,有利于人们的身心得到和谐、健康的发展。

2.3 强身健体功能。科学实践证明,人们通过参加校园各种体育活动,就能发展人的力量、速度、灵敏、柔韧、耐力等身体素质,提高对各种环境的适应能力,从而促进身心健康,这是不争的事实。学生通过自身的实践和参与,在运动中不断体会参加体育锻炼的好处,清楚自己进行体育运动的重要性,就会形成长期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良好的身体素质是高职学生服务社会的一个基本保障,所以让他们懂得并理解体育运动的健身功能,并找到适合自己的体育锻炼项目,掌握科学锻炼方法,传播体育文化,是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根本体现。

2.4 社会功能。高等教育大众化使高职学生这一特殊群体面临的将是一个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环境,他们在学习、实践过程中,除了要获取各种社会知识和专业知识外,还必须不断提高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水平。当然要达到这一目的,需要依靠学校、社会、家庭其他教育形式的相互配合。校园体育文化建设过程中,“竞技”类遵循的优胜劣汰原则、公平竞争意识、顽强拼搏精神、裁判员的公平、公正执法;休闲类的相互协作,多人共同完成一项任务时,都是个体与集体、社会环境、社会要求之间某种平衡与协调的缩影,达到社会化教育的目的。

3.高职高专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途径与方法

先进的校园体育文化不仅能够为整个校园创造一个良好的对外形象和学习生活环境,而且能够形成一种氛围,成为校园共同体得以发展和共同进步的维系力。笔者在综合多名学者意见的基础上,结合地方资源特色,构建了符合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特点的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方案:即加强体育理论教学来提高其体育文化素养;通过健身指导和制度完善改善身体素质;实行体育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相结合的一体化模式,营造体育氛围,实现环境育人的教育理念;组建以分管院长为主任、体育部和学工处等负责人为副主任的院体育运动委员会组织机构,形成管理的科学认知体系;构建有层次性 、丰富性和开放性的课程体系。使终身体育观念在这些高职生身上能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2]。

3.1 体育显性课程内容设置

加强体育理论教学,提高其体育文化素养,促进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我国高职院现在体育课程理论课时的比例较小。2002年教育部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要求,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应安排约10%的理论教学内容,即4学期体育理论教学时数为16学时左右[3],可想而知,要在这么少的学时中完成体育理论知识讲授是不现实的,而且目前没有专门的体育理论教材可供使用,实际操作中由于牵涉到教室可供资源部门之间的协调,教师的教学习惯,往往连这16学时也不能保证落实到位,上课时各自为政,造成了仅有的体育理论课发挥不了它应有的作用。

由于人类文化的差异,教育理念的不同,相对而然,国外高校就非常重视体育理论教学。例如日本名古屋大学一年级第一学期的体育课全部都是理论保健课;韩国高校体育理论课占总学时的20~30%;美国占50%比重的学分[4]。结合国内外体育实训课与体育理论课设置上的差别,不管是学时比例还是学分制完全照搬照抄哪个国家都是不可能的,而且实践起来难度也是比较大,可以结合地方气候及资源特点,在现行的理论教学比重从原来的10%左右提高到20%左右,即每学期约8学时,具体安排在学期结束前1个月左右进行,这样正好避开了炎热的酷暑和寒冷的冬天体育实训课的“艰苦时光”,所授内容为运动保健、常见运动项目比赛规则、健身方法、运动损伤的预防等,做到健身性与文化性相结合。

3.2 体育隐性课程内容设置

体育隐性课程指在学校范围内,按照人才培养目标和体育教学目标,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程现。是对体育显性课程的补充,其主要作用是让学生获得关于体育态度、价值和规范的非理性文化[5]。体育隐性课程涉及的范围很广,主要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

3.2.1 校园体育物质文化建设。体育设施、场地器材是师生员工进行体育锻炼的平台,是提高他们身体素质的关键因素。因此,学院领导应加大体育经费安排及运动设施的投入,多渠道筹资修建一些简易、实用性强的场馆,长期免费供学生锻炼使用,改善现有的条件,为他们健身提供一个良好的锻炼环境。创建丰富多彩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是高职体育及整个高职教育适应素质教育需要。校园体育文化环境是显性的,同时又是隐性的,具有有形和无形的双重育人功效,它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显而易见的,所以应该充分利用好校园时间和空间,构建良好的体育物质文化环境。

3.2.2 校园体育精神文化建设。体育精神文化是维系学校群体的一种精神力量,因此要树立和营建具有校园特色的一种团体意识和精神氛围。例如可以定期举办体育知识讲座和体育知识竞赛、体育文化节及周活动,每年进行一次校园“十佳运动员”评选,每周或每月出版一次体育报,场馆周围布置体育标语、校园广播设置体育新闻节目,餐厅电视播放NBA或CBA比赛、在校园网上解绍“十佳运动员”等,还可以通过定期举办田径运动会、趣味运动会、篮球、排球、足球等单项比赛,营建具有本校特色的体育氛围,形成师生共同的体育意识、体育观念和体育精神,从而构成体育精神文化环境。

3.2.3 形成良好的学校体育传统风气。体育传统指的是一个学校在体育方面形成并具有普遍性、经常出现的相对稳定的一些运动项目,例如篮球传统项目、足球传统项目等等,学生表现出自觉、主动、自我内在需要的基本特征。加拿大作家斯蒂芬.刊考克在其著名散文《我见之牛津》一文中写道“对学生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是它周围的生活环境 ——牛津给了学生某种东西,一种生活和一种思想方式”[6],显而易见,校园环境对学生的影响力可想而知。浓厚热烈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能够对高职学生体育观念产生良性影响,否则,很难使沉迷于网络世界的他们获得思想和生活方式上的改变。要想形成长期稳定的校园体育氛围,必须在学校建立鲜明的体育传统项目,这需要学院的领导、各职能部门的管理者、体育教师的共同参与,精心设计、科学引领以及不懈努力。

3.2.4 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体育社团活动。体育社团活动是实现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基本路径,对于营造校园体育氛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是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实践平台。首先学院领导要积极参与其中,带领有关职能部门共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管理系统,引导学生组织和举办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锻炼活动,丰富他们的闲暇生活;努力创造条件,开展多种形式的学生喜闻乐见的业余体育比赛,激发他们体育锻炼兴趣,使要我练变成我要练。在院体育运动委员会的组织领导下,成立健身健美协会、球迷协会、传统体育协会、女生体育协会等,组建篮球、足球、排球、 网球、 羽毛球和乒乓球俱乐部等等;同时办好各个项目的代表队这股龙头势力,来影响和带动全体学生,激发他们的进取精神和体育锻炼的热情,使更多的人主动参与到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来。

3.2.5 加强舆论宣传,营造体育氛围。校园体育文化宣传除了利用体育课外,还需要学院各有关职能部门的密切配合,通过学院广播、电视、校刊、校园网、板报等介绍有关体育信息、体育新闻、体育竞赛、学院体育工作计划和学院体育活动情况等,组织学生观摩体育比赛方法进行。以培养、强化其自我体育意识,使之形成一种自觉的、内在的驱动力,促进锻炼习惯的养成。让他们将学校优良的体育精神彻底内化为自我要求,不需要更多外在的制度约束。但是在外部环境达到这种最高境界之前,即自我要求逐步内化的过程中,适当的监督和锻炼制度也是必要的。

3.2.6 加强组织领导,建全规章制度。体育锻炼过程是一个身理、心理逐渐适应的过程,身体肯定会出现一些疲劳等不适反应,意志坚定的人就能克服困难坚持下去,渡过困难期,而意志不够坚定的人有可能半途而废,此时如果有制度约束一下他也有可能坚持到底,这一点在体育课耐力素质测时已得到证实。要想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得到顺利开展,必须要有制度保证,但制度要创新,首先组建以分管院长为主任、体育部和学工处负责人为副主任的院体育运动委员会组织机构,形成管理的科学认知体系;其次构建有层次性 、丰富性和开放性的课程体系;做到组织落实、措施落实,充分发挥党、团组织,辅导员、学工处、学生会、班委会的组织动员与管理监督作用,形成齐抓共管。

4.结语

经过2年的实践,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在高职高专校园体育文化建设进程中进行了初步探索,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同学们在课余时间锻炼的人数明显增多、锻炼时间延长,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由开始的制度要求变成后来的主动参与。通过测试,身体素质、运动技能和比赛成绩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我们的相关研究还在继续探索,相信未来会有更完善的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方式方法。

[1] 陈媛媛,马小平.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4,(3).

[2] 王晖,季浏.基于文化视角的高校“健全适龄体弱者”体质改善策略[J].体育学刊,2009,(11).

[3] 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Z].教体艺

[2003]13号.

[4] 赖炳森.高校体育课程内容体系研究[J].体育与科学,2007,(2).

[5] 姚蕾.体育隐性课程论[D].北京体育大学,2000.

[6] 孙承武.谁与争锋——全球十大名牌大学智慧[EB/OL].

http://www.wsfy.cn/sdmxweb/zh/zh13.htm.

G71

A

1008-7427(2012)08-0029-02

2012-06-02

江苏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高职生体育锻炼行为缺失转变策略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GYB26。

作者徐礼才系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副教授。

猜你喜欢
校园高职体育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关于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思考
谈体育实践课中知识的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