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心理实验在电大开放教育师范类心理学教学中的应用

2012-10-27 08:01吴丽华
湖北开放大学学报 2012年8期
关键词:短时记忆组块定势

吴丽华

(克拉玛依广播电视大学,新疆 克拉玛依 834000)

课堂心理实验在电大开放教育师范类心理学教学中的应用

吴丽华

(克拉玛依广播电视大学,新疆 克拉玛依 834000)

我国目前电大开放教育的心理学教学往往是囿于理论讲授而缺乏实验的,这种脱离心理实验的教学直接影响了心理学教学的质量。将课堂心理实验引入电大开放教育师范类心理学教学中是一种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员学习兴趣,加强学生科研意识并使学员较好掌握心理学理论知识和原理,提高心理学教学效果的较好的教学方法。

课堂心理实验;开放教育;心理学

一、课堂心理实验重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一)师范类心理学课程需要课堂心理实验

在我国构建学习型社会和终身教育体系的大背景下,现代远程开放教育定位于继续教育平台,以高等教育大众化为己任,其培养目标是“适应21世纪社会经济发展和信息化社会需求,具有创新能力和较高综合素质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要达成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目标,各学科教学承担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如何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实用性是各学科教师首先要思考的问题。开放教育师范类心理学的教学内容虽然打破了纯普通心理学的内容体系,但仍然是以普通心理学知识为主线,适当渗透了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以及心理健康等的相关内容,普通心理学阐述的基本理论和原理的科学性和规律性都很强,是学员必须切实掌握的基础知识,这些基础知识在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中也有广泛的应用,心理学的教学应力求让学员透彻理解、熟练掌握并运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和规律解决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具体问题,以适应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要达到这种要求,仅靠教师的讲授是远远不够的。科学心理学自1879年诞生以来,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已取得长足的进步,现代心理学提出的理论、原理和规律大都来自实验研究,这些研究成果成为当今心理学大厦的坚固基石,可以说没有心理实验,心理学就是死水一潭,因此在心理学的教学过程中,心理实验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但我国目前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的心理学教学却往往是囿于理论讲授而缺乏实验的,这种脱离心理实验的教学直接影响了心理学教学的质量,学员普遍认为:“对心理学学前很有兴趣,学中抽象乏味,学后毫无用处”,使心理学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应用价值大打折扣。

(二)课堂心理实验具备多方面的功能

把心理实验引入心理学课堂教学中,首先能够直观地验证某一理论规律,或将抽象的心理学理知识具体化,增加学员的感性认识,加深学员对心理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把握,改变单纯理论教学导致学员对心理学理论和概念一知半解,单靠死记硬背来学习心理学的状况,打破文科学习“上课-记笔记-背笔记-考试-遗忘”的怪圈,促进学员有效学习;其次通过师生互动、学员亲身参与、体验,可使学员领悟心理学理论教学的实用性,有利于学员学以致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再次课堂心理实验活跃了课堂气氛,有利于激发学员学习兴趣和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提高学习心理学知识的积极性;最后学员感受到心理学的科学性与趣味性,课后广泛阅读心理学书籍,撰写学术论文,将心理学的实验方法用于自己的调查研究中,有利于增强学员科研意识,培养其科研能力。总之,课堂心理实验能切实有效地提高心理学教学效果,有助于达成开放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的。

(三)课堂心理实验在开放教育心理学教学中的可行性

课堂心理实验(包括演示实验和操作实验)是一种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的,无需专门的仪器设备与实验场地,没有严格的变量控制,实验操作简便易行,不用对实验结果进行专门处理,实验结论就一目了然的实验方式。由于我校没有专门的心理实验室,缺少心理学仪器,再加上开放教育学员参加面授的时间不多,基本不具备开展实验室心理实验的条件,而课堂心理实验所花时间不多,不会耽误理论课的教学,却可以收到与实验室实验相同的教学效果。因此利用课堂教学的有利条件,以心理学的教学内容和目标为依据,选择简便易行、操作性强、费时少的实验项目(如感知觉、注意、记忆、思维、情绪、个性、社会知觉等内容)进行课堂心理实验,以揭示其基本理论知识的事实和规律,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来学习和理解心理学知识,在开放教育心理学教学中是切实可行的。

二、将心理学的经典实验引入课堂教学

心理学课堂教学中可以进行的心理实验很多。比如在讲感知觉时可利用事先准备的图片做错觉实验和知觉特性实验;讲注意时,可做双耳分听实验说明注意的选择性,可利用图片做注意起伏现象实验;讲记忆时,可用自编数字卡片做短时记忆广度实验,可重做彼得逊夫妇的实验来验证复述是信息保持在短时记忆中的条件,可做系列位置效应实验来帮助学员理解“前摄抑制、倒摄抑制”的概念;讲思维时,可做思维过程的影响因素实验,如功能固着实验、思维定势实验等;讲技能时,可用双手协调器演示动作技能的形成过程及其特征,描绘学习曲线;讲情绪、个性和心理健康时,可准备一些简易团体测验量表,对学员进行心理测验,一方面帮助学员了解自己的情绪、行为模式和人格特点,以加强自我教育,完善个人心理品质。另一方面学员通过亲身实验,可以了解对测定个体差异方法和原理;讲社会知觉时,可在课堂上重现经典实验(如卢钦斯实验)让学员亲身体会第一印象、社会刻板印象、从众心理等等对社会知觉的影响。

(一)思维定势实验

思维定势是由先前的活动而造成的一种对活动的特殊的心理准备状态,或活动的倾向性。在环境不变的条件下,定势使人能够应用已掌握的方法迅速解决问题。而在情境发生变化时,它则会妨碍人采用新的方法。消极的思维定势是束缚创造性思维的枷锁。定势消极作用的经典实验,当属心理学家陆钦斯所作的取水实验研究,实验时要求被试用A、B、C三个大小不同的容器去解决“取一定量的水”(D)的问题,如下表所示:

?

如果只是简单的介绍实验,说消极定势会影响问题的解决,学生会嗤之以鼻或认为实验不可信,难以留下深刻印象,上课也缺乏兴趣。因此在我们的课堂上,也将取水实验重演,让学员通过亲身体验,验证定势的消极作用。先将学员分为实验组(8人)和控制组(7人),实验组完成例题之后,从第一题开始做起,直到第8题。控制组只做6、7、8题。结果表明:实验组的学员受1—5题解决过程的影响(形成了问题解决的定势:D=B—A—2C)而对于6、7、8题,实验组有7名学员(占总人数的87.5%)利用D=B—A—2C的方法解决,只有1名学员利用D=A±C的简便方法解决6、7、8题。而控制组的学员则100%的采用了简便方法解决了6、7、8题。通过比较两组学员在解题方法上的不同,再介绍陆钦斯的实验,学员都惊叹不已。通过亲身体验,发现现实和陆钦斯实验真的相吻合。学员的学习由原来单纯的记忆变成实验、探究的过程,对所学知识印象深刻,还会主动去思考下一个问题,怎么避免定势的消极影响,学习积极性高涨。

(二)短时记忆广度实验

记忆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短时记忆指信息一次呈现后,保持在一分钟以内的记忆。记忆广度是指短时记忆的容量,也就是在单位时间内能够记忆的材料的数量,这个数量是有一定限度的。短时记忆的容量约为 7±2个信息组块。以往的教学发现学员对短时记忆和组块等概念往往理解不清,基于这个原因,在教学中进行了如下实验:课前自编7组随机数字,每组3串数字,依次为三位数到九位数,做好幻灯片,一张幻灯片上一串数字。第一步:从三位数开始依次给学员呈现幻灯片,要求学员努力记住,每个幻灯片呈现1秒钟,中间停顿5秒钟,学员在每个幻灯片呈现之后将刚看到的数字全部默写出来。实验第二步与第一步操作方法相同,只是给学员呈现的是一组有规律的九位以上数字,如 1357902468。实验结果发现第一步实验中大部分同学能正确默写到5位数到8位数之间,存在个体差异,第二步实验中尽管每串数字的个数都超过9,但学员都能正确默写下来,引导学员去思考,然后再来给学员说明组块是以某种方式形成的信息单位,实质是一种信息的组织和再编码。第一步实验中数字是随机的选择的,基本没有规律,一个数字就可以看做一个组块,学员可以记到6到8位数,符合短时记忆的容量约为7±2个信息组块。而第二步实验中的数字串 1357902468,我们可以将每五个数字看做一个组块,这个数字串就只包括了13579和02468二个组块,通过这种划分,整个数字串都融入在短时记忆的广度之内,所以能被很容易记住。也就是说人们也可以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来扩充每个组块的信息量,从而达到增加短时记忆容量的目的。通过课堂实验,学员印象深刻,更好地理解短时记忆的特点,短时记忆的广度,个体短时记忆容量的差异,以及记忆材料的差异对记忆广度的影响,并为之后探讨如何提高个人记忆能力打好了基础。

(三)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实验

心理学家说,我们对于他人的印象,来自于首因效应以及近因效应。首因效应又称第一印象效应,指陌生人第一次见面时所获得的印象,对客体以后的认知产生主导作用。近因效应是指在总体印象形成过程中,新近获得的信息对人们认知的影响,远远大于以往所获得的信息。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在人际交往的初期,彼此还比较生疏的情况下,首因效应起着较强的作用;而在交往的后期,在彼此已经相当熟悉时,近因效应的影响相对更大。此外,一般心理上开放、灵活的人容易受近因效应的影响;而心理上保持高度一致,具有稳定倾向的人,容易受首因效应的影响。对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进行研究的最著名实验的是心理学家卢钦斯所做的关于吉姆印象的实验。卢钦斯编撰了两段文字作为实验材料,内容主要是写一个名叫吉姆的男孩的生活片断,这两段文字描写的情境是相反的。一段内容把吉姆描写成一个热情外向的人:另一段则把他描写成一个冷淡内向的人。在课堂教学中将此实验重演如下:将学员分成四组,第一组阅读热情外向的材料;第二组阅读冷淡内向的材料;第三组先阅读热情外向的材料,再阅读冷淡内向的材料;第四组先阅读冷淡内向的材料,再阅读热情外向的材料。阅读之后,让学员判断吉姆是一个怎样的人。实验结果显示:第一组100%的同学认为吉姆是一个热情外向的人; 第二组仅有5%的同学认为吉姆是一个热情外向的人; 第三组有85%的同学认为吉姆比较热情外向;第四组有 20%的同学认为吉姆热情外向,其他人都认为吉姆较冷淡内向。实验结果与卢钦斯实验的结果接近,学员并不知道每组阅读的内容或顺序不一样,有的学员说吉姆热情外向,有的说吉姆冷淡外向,学员觉得很奇怪,激起了学员强烈的好奇心,这时再来介绍卢钦斯实验,以及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学员兴趣盎然,教学效果非常好。学员亲身感受到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就会积极主动地去思考,认识到在人际交往中,尽管第一印象有时是不全面、不真实的,但对社会知觉却有重要影响他以后一系列行为的解释,因此在人际交往中,要注意自己的外表、言谈举止,增长才能,加强个人修养,给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

从学员的反馈来看,课堂心理实验激发了学员学习心理学的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原来抽象乏味的教学生动有趣了,学员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深刻了,感受到了学习心理学的意义,教学的质量得到了提高。很多学员,尤其是文科学员之前接触实验研究的机会很少,这对他们今后开展教育教学科研工作将带来一定的困难,通过课堂心理实验,学员发现,心理实验并不神秘,它就在我们身边,极大地激发了学员对心理实验研究的兴趣,培养了学员的科研能力。另一方面我们将课堂心理实验引入开放教育师范类心理学教学中尚处在摸索阶段,也遇到了很多问题,比如在心理学课堂教学中利用实验手段进行教学,这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老师的实验技能如何提高?如何利用多媒体技术手段进行心理实验教学以提高心理实验的效率?如何利用网络平台进行心理实验等等。还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进一步摸索和研究。从事开放教育心理学教学的同仁首先应对课堂心理实验抱积极态度,不断学习,及时总结归纳,在教学中积极使用心理学的实验手段,提高心理学在学员心目中的地位指日可待。

[1] 郭德俊.心理学[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1.

[2] 宋志英.课堂心理实验:创新高师公共心理学教学的手段[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6,(6).

[3] 李寿欣,孟庆茂.关于在高师院校心理学教学中开展心理实验教学的思考[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0,(1).

[4] 陈宏.建立高师公共心理学实验教学体系的思考与构想[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0,(4).

G72

A

1008-7427(2012)08-0018-02

2012-05-10

作者系新疆克拉玛依广播电视大学讲师。

猜你喜欢
短时记忆组块定势
基于非稳态调和分析和长短时记忆神经网络的河口潮位短期预报混合模型
基于长短时记忆神经网络的动力电池剩余容量预测方法
横浪作用下大型上部组块双船浮托安装动力响应特性试验研究
文化定势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研究
组块理论的解读及启示
以处理“圆周运动问题”为例谈思维定势的形成与对策分析お
陆丰7-2油田导管架平台上部组块低位浮托安装关键技术
短时记忆理论的影响
论戏剧《耻辱》在西方人眼中的穆斯林文化定势
基于驾驶员短时记忆的可变信息标志布设密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