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专生到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记共产党员、太重技术中心起重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马天平

2012-11-06 06:42李志江
支部建设 2012年26期
关键词:特殊津贴葛洲坝吊具

■李志江

从中专生到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记共产党员、太重技术中心起重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马天平

■李志江

从事起重机设计研究工作以来,马天平本着科学的态度、以饱满的热情工作着,他圆满完成了宝钢、鞍钢、武钢、太钢等数十项国家重大项目大型冶金起重机的设计审查工作,还担任过100余台各类型起重机的主任设计师。

对于自己取得的诸多成绩,他很谦虚地说:“我这一辈子贡献谈不上,就是为太重兢兢业业地服务了。”

爬上几十米高的铸造吊车,对于年轻人来说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一位64岁的老专家,为了给用户延长产品寿命、提出合理化建议,竟常常要爬到这样的高度工作。

他就是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太重技术中心起重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马天平。

“文革”期间考入职工大学

6月14日上午,记者在太重技术中心起重所见到了马天平。他思维敏捷,讲话逻辑严密,从言谈举止上一点都看不出已是一位年过花甲的老人。对于自己取得的诸多成绩,他很谦虚地说:“我这一辈子贡献谈不上,就是为太重兢兢业业地服务了。”

马天平出生于1948年,1968年中专毕业后进了太重,一直在生产第一线工作。“文革”期间,太重设计人员出现了断档,为了培养自己的设计队伍,1973年,厂领导决定办一所职工大学,从工人中挑选中专毕业、学习比较好的,经过考试择优录取。学校将针对太重的产品、专业对学员进行培养,马天平与其他40名同事通过考试成了该职工大学的第一期学员。三年的学习生活很快过去了,1976年马天平毕业后进入车间当装配工,1978年5月份到了设计科(后来改成技术中心),在这里一干就是34年。1991年,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从事起重机设计研究工作以来,马天平本着科学的态度,以饱满的热情工作着,他圆满完成了宝钢、鞍钢、武钢、太钢等数十项国家重大项目大型冶金起重机的设计审查工作,还担任过100余台各类型起重机的主任设计师。马天平为成都无缝钢管厂开发的部级新产品125/30t吊具回转铸造起重机,填补了国内空白,获得了1994年度山西省新产品开发一等奖、部级1995年度科技进步二等奖,其中“吊具回转机构”还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马天平参与设计的葛洲坝2×250t门机获部级、国家级科技进步二等奖;龙洋峡500t门机获部级科技进步特等奖、国家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000年,马天平成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2006年,他晋升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2007年,又被聘为山西省委直接联系的高级专家。

为葛洲坝工程设计门机

记者问马天平:“您一生最自豪、最兴奋的时刻是什么时候?”马天平说:“能够有幸参与葛洲坝工程2×250t门机设计。看到由我参与设计的数台2×250t门机伫立在葛洲坝这么大的工程上,那种磅礴的气势让我兴奋不已。”

马天平主要参与的是葛洲坝二期工程,设计制造了13台门机,从技术交流、合同签订到设计、生产、现场安装,历时两三年,他参与了全部过程。1985年在葛洲坝安装时,他亲自到现场指导,一呆就是6个多月。6个多月的时间虽然不长,马天平却经历了与父亲的永别。期间,父亲因病住院,家人为了不让他担心没有告诉他。谁知父亲一病不起,致使他没能见父亲最后一面。噩耗传来,马天平匆匆赶回家处理了父亲的丧事,又马不停蹄地赶回了葛洲坝,忍着悲痛继续工作。

设计工作是辛苦的,合同一签订交货期就定了,设计工作是第一道工序,设计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记者问:“遇到国内从来没有设计生产过的产品,您还能保证设计时间吗?”马天平说:“必须保证设计时间,否则将影响到下一工序。”为成都无缝钢管厂开发研制125/30t吊具回转式铸造起重机时,马天平就遇到了这种情况。

该吊具回转式铸造起重机要求吊上120吨钢水包,在空中回转360度,该产品当时在国内还属空白。接到设计任务后,马天平四处寻找可供参考的资料,最后,他在一本国外杂志上看到一张同类型起重机的照片,由此受到了启发。虽然光有照片没有相关数据,但马天平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结合实际情况从结构上重新设计,开发出专利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并由此开发出系列产品,为太重创造了上亿元的产值。

经常爬到几十米高空作业

2008年,马天平60岁时,太重需要他推后5年退休,继续发挥余热。起重机由于工作频率高、吊重量重,使用10多年的时间,会产生主要承载的结构件局部焊缝开裂或母材开裂等问题,这虽属正常情况,但如不及时处理好,就会影响安全使用。为确保起重机的安全使用和使用寿命,用户常常邀请马天平到现场处理此类问题。为了更好地提出解决方案,他常常要亲自爬上几十米的高空进行勘察,去年,马天平出差达18次之多。

2009年,攀钢的一台使用了17年的200吨铸造吊主梁开裂。马天平赶到现场后,亲自爬上了高达二三十米的铸造吊,底下的人都为他捏了一把汗。他仔细观察后发现,该铸造吊开裂10多处,裂纹长度加起来达1.5米左右。随后,马天平在现场提出一套修复和加固方案。按照方案进行修复和加固后,该铸造吊继续工作三四年,至今没有发生问题,给用户节约了一大笔资金。

马天平认为,自己取得的这些成绩都归功于太重。他说:“我很热爱自己的专业、热爱自己的岗位,太重提供了很好的平台让我施展才华。这一辈子我过得很充实,天天有很多活干,没有浪费时间,无愧于企业给我的这个岗位。由我担任主任设计师设计出的产品遍布国内各大企业,还出口到阿尔巴尼亚、喀麦隆、印度、韩国等国,产品的使用情况都很好,我感到很欣慰。”

猜你喜欢
特殊津贴葛洲坝吊具
Say Goodbye,葛洲坝
葛洲坝的最后一份年报
港口集装箱装卸设备吊具的安全维修模式
集装箱起重机吊具智能化管理升级改造
河南新增106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人员
张文发扎根葛洲坝
一种新型集装箱起重吊具设计
葛洲坝情结
宣威市百名优秀骨干教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一种新型搅拌筒专用吊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