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生命之生 体验生命之美
——高中生物图片的教学研究

2012-11-08 01:11岳良举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12年6期
关键词:细胞器生物模块

岳良举

☆教学采风☆

感悟生命之生 体验生命之美
——高中生物图片的教学研究

岳良举

一、生物图片教学的综合概述

生命之“生”是鲜活的、生生不息的,包含了新陈代谢等许多生命体征;同时生命也是美丽的,我们欣赏、赞扬生命的美丽、灿烂和辉煌,赞赏生命的伟大,就要破解生命的玄机。在人教版编著的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编排了大量精美的插图,而且种类繁多,这些图片几乎全部为色彩鲜艳的彩图。组织实施这些插图的教学,是广大生物学教师面对的共同课题,这将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科素养具有正确的导向作用。

生物图片的彩图编排是人教版教材的最大亮点之一。运用生物图片进行教学,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重点知识更加直观化。打开教材,目录中也编排了插图,都与本章教学内容相关;必修模块的正文中也含有大量的生物图片,这样可以让学生走进图片的生命世界中学习,同时还激发了学生热爱生命科学、学习生命科学的激情,生物图片成为教师教学,指导学生学习的重要工具,因而正确使用生物图片教学,是值得广大生物学教师研究的。

在生物课堂教学的实际工作、教学研究和课题研究中,发现不同的教师对生物图片的教学方式是不同的,而恰好不同的教学方式又会带来不同的教学效果。主观上讲,表现在识图、填图的试题中,教学效果反映在分数上,只要学生机械地、生硬地记住了图片中的名称、作用,就可以获得理想的成绩,这完全是一种片面、肤浅的认识,它反映的只是一种有形的教学效果;客观上说,生物图片的教学,是教师教会学生识图的方法和技巧,面对种类繁多的生物图片,能在图片上找到更多的图文信息,并对图文信息进行有效的整理、加工、转换,提炼出图中包含的各种概念、原理、规律等,对这些图文信息能进行有效处理,能够“看图说话”,并能实现图文转化,可以说这是一种圆满的、理想的、无形的教学效果,也是生物图片教学追求的最高目标和境界。

在课程改革中,大量的生物图片既出现在必修模块中,又出现在选修模块中,根据统计,篇幅约占教材的1/2,构成教材的主体结构。这些图片的编排,与倡导的探究性学习,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师的教学方式转变,一脉相承,生物图片的教学内涵是特别丰富的。

二、必修模块中生物图片的统计

对必修1、必修2、必修3教材的生物图片进行分类统计,分类的方法是:将不属于生物图片又与学生学习生物知识有关的图片,如坐标图、原始海洋景观图、酶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图片、温室中红色日光灯、汽水、渗透现象示意图等,将这些不好归类的图片全部归类到其他图片中,表中的流程图包含很多的小图片,如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图有9幅小图,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包含6幅小图片,只计算为一幅流程图片,所有遗传图解,都归类于流程图;表中的人物图片包含科学家肖像和实验图片,还有普通的人群(如白化病患者)等。图片统计中包含必修模块三册教材,除练习题中的概念图以外的一切图片,均属于统计范围,不完全统计见表1:

表1 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必修模块中各类图片的统计表(单位:幅)

三、生物学图片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在教材中,栩栩如生的动物、植物图片,使学生在学习中享受美的熏陶,认识生命之美(形态美);对科学家的肖像,让学生热爱科学家,记住他们为生命科学做出的巨大贡献,体验科学家是没有国界的,凡是为人类做出贡献的科学家都值得尊敬和学习。模式图、细胞或细胞器图、分子结构图、流程图都是教学的重点所在,有的甚至是突破难点,如“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的流程图片,说明细胞是一个最基本的生命系统。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模式图,说明这两类细胞的区别是以有无核膜为界线来界定的,用来突破教学的难点。细胞器图片中叶绿体和线粒体是教学重点。动、植物细胞亚显微结构图,有利于学习中对比和区分。因此,生物图片既是高中生物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学生获取生物知识的一种重要途径和窗口,是文字所不能取代的,它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和地位是不言而喻的。

生物图片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可以让学生获得新知识,可使学生快速获取信息,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使抽象的概念、复杂的原理更加形象化,同时也促进教学重点、难点的突破等,还有启发学生思维、以图代文之功效。

四、科学识图,注意方法

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都向学生介绍这是什么结构,有什么作用,简单几句话就完成了肤浅的识图,这是最常见的。在这种教学方法中,教师对图片蕴藏的知识未作剖析,又因图片小,远处的学生无法看清楚,既没热情,又没激情,识图的效果无疑是较差的。因此,要注意识图的方法。

1.识图方法探索

在指导学生识图中,教给学生识图方法,对每一幅图片都应该有明确的交代,不同种类的图片,尤其是具有代表性的图片,教师应注意用不同方法引导学生,使学生掌握不同的方法和技巧,以应对今后相似的图片。

(1)课堂案例1——“模式图”:面对结构模式图(如动物、植物细胞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1],识图方法围绕:仔细观察,抓住重点,辨别结构,记住名称,找出差异,知其功能,总结规律。

识图流程围绕:预习→对比→观察、讨论→结论(定性)。在动物、植物细胞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中,实际上有一幅归纳总结图,该图片前每一种细胞器由一幅模式图和一幅亚显微结构图组成, 即上述有线粒体、叶绿体、内质网、高尔基体共8幅小图片。对线粒体等图的识图流程:双层膜→分工:动力车间(细胞本身就小,车间面积是越大越好,还是越小越好?要想面积大,怎么办?)→引导学生观察:内膜发生折叠(有利于化学反应的进行)→观察叶绿体(双层膜)→分工(养料制造车间和能量转换站,为什么?)→观察(内膜发生折叠了吗?它依靠囊状结构薄膜重叠使叶绿体内表面积变大)→内质网图片观察(单层膜发生折叠,使细胞的内表面积变得更大)→高尔基体(单层膜,大小囊泡和扁平囊,内表面积大)→结论:细胞小,但面积大,更有利于细胞内复杂的化学反应的进行,是细胞新陈代谢和生命活动的主要场所。认识以上的细胞器“组装”成的细胞,的确是一个特别精细的结构,再观察“动物、植物细胞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品尝两个不同材料的“中秋月饼”, “品尝方法”依次围绕(外→内):膜→质(细胞器)→核,师生、生生互动,在各细胞器学习中贯穿探究、合作和讨论。教师小结:看到了细胞是一个比智能电脑更精巧的机器;发现了动植物细胞形态和结构上的不同,功能也存在差异;想到了生命的奥秘就在细胞内,值得探究;感悟到了生命的伟大和艰辛,在于其内部结构的完整和精巧;得到了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结论是不同细胞器,有不同的结构,决定了不同的功能;教会学生注意以下比较:①动物、植物细胞的区别;②与细菌、蓝藻细胞结构模式图 比较,加深对核膜的认识,澄清原核细胞及真核细胞分类标准的界定,有复习之功效。教师总结规律时,关注动植物细胞的共性和个性的统一(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尤其是细胞的结构决定功能,结构和功能和谐统一的学科思想[2],建构细胞在生命活动中“膜为边界,质为场所,核为司令”的生命体系。

(2)课堂案例2——“流程图的导言设置精彩,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生物圈是地球上一切生命发生、发展、繁荣的家园,是生命兴旺发达的基础。我们来到可爱的动物王国里,倾听鸟语;穿越植物家族的密林,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我们细嗅花香,品尝甜美的花蜜;欣赏清澈见底的池塘和那小溪潺潺的流水。生物圈是我们人类的天堂,生命世界是如此的绚丽多彩,展开这幅美丽的生命画卷,让我们走进细胞,走进五彩缤纷的生物世界,让我们在“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流程图中畅游吧!

2.注重识图的科学性

在观察“动物、植物细胞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中,要注重科学的讲述方式,准确而不含糊。不同的颜色有利于区别不同的细胞器,具有不同的形态,而有的细胞器确实是绿色,如含有叶绿素的叶绿体。

预习中的识图,要求学生对生物图片具有大致的印象,方法是将与图有关的文字全部“溶解”在图中;新课中的识图,尤其是模式图、结构图、流程图,是教师引导下,学生主动参与的“自由活动”;复习课中的识图,是要求学生对学过的生物图片进行“加固”,防止遗忘,并注意相关知识的“串联”。

[1] 朱正威,赵占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2] 岳良举.解读细胞结构和功能的教学[J].生物学教学, 2008,33(8):18-21.

2011-10-28

岳良举,硕士,中教高级。

贵州省习水县第一中学。

从表1中可以看出:模块一,细胞或细胞器插图多,与 “分子与细胞” 正相关;模块二,流程图和分子结构图片多,与“遗传与进化”正相关;模块三:动物体、植物体图片多,则属于本模块(生态学方面)的重点教学图片,与“稳态与环境”正相关。

猜你喜欢
细胞器生物模块
生物多样性
28通道收发处理模块设计
“选修3—3”模块的复习备考
生物多样性
上上生物
我国科学家绘制“生命暗物质”图谱
第12话 完美生物
植物细胞器DNA的新功能
——可作为磷酸盐库再利用!
集成水空中冷器的进气模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