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极肌电图与神经传导检测的法医学应用

2012-11-18 03:01朱广友范利华
法医学杂志 2012年4期
关键词:动作电位法医学肌电图

夏 晴,高 东,朱广友,范利华

(司法部司法鉴定科学技术研究所 上海市法医学重点实验室,上海 200063)

针极肌电图与神经传导检测的法医学应用

夏 晴,高 东,朱广友,范利华

(司法部司法鉴定科学技术研究所 上海市法医学重点实验室,上海 200063)

目的 探讨针极肌电图与神经传导检测在法医学鉴定中的应用价值,为建立规范、统一的周围神经检测评价方法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选取周围神经损伤者164例(损伤组)和正常者138例(对照组),分别应用针极肌电图及神经传导检测两种方法进行检测,对两种方法的检出率进行比较及统计分析。 结果损伤组中,应用针极肌电图与神经传导检测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中,两种方法的阴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应用两种方法在损伤组中的假阴性率和正常组中的假阳性率均为0%。结论 在法医学鉴定中对疑有周围神经损伤者,同时应用针极肌电图与神经传导检测有助于提高鉴定结论的准确性。

法医学;周围神经;肌电图;神经传导检测

随着人们维权意识逐渐增强,涉及人身伤害、医疗损害、交通事故、工伤赔偿等纠纷案件也越来越多,其中周围神经损伤的案件十分常见,因此,如何采用客观、准确的检测方法对周围神经损伤进行科学的评价直接关系到定罪量刑或民事赔偿等。

本研究通过对受试者分别进行针极肌电图及神经传导检测,对两种检测方法进行比较分析,旨在为建立规范、统一的法医学周围神经检测方法提供科学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09年7月—2011年10月,按照知情同意原则,从在本所鉴定中心进行司法鉴定的被鉴定人中收集了164例周围神经损伤者作为损伤组,均有肢体外伤史、伤后有周围神经功能障碍等临床表现且经手术证实有重要神经损伤、无神经系统疾病史和糖尿病史,年龄22~52岁,平均37.2岁。并收集138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均无肢体外伤史、无神经系统疾病史和糖尿病史,年龄18~50岁,平均28.9岁。

损伤组中有94例(57.3%)进行上肢神经(包括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经等)检测,70例(42.7%)进行下肢神经(股神经、腓总神经、胫神经等)检测。对照组中有85例(61.6%)进行上肢神经(包括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经等)检测,53例(38.4%)进行下肢神经(股神经、腓总神经、胫神经等)检测。

1.2 检测指标

检测指标主要包括针极肌电图检测中的失神经电位,运动神经传导检测中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复合肌肉运动电位的波幅,感觉神经传导检测中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感觉神经动作电位的波幅[1]。

针极肌电图检测中有失神经电位是判断神经损伤的依据之一,神经传导检测中神经传导速度和动作电位波幅比健侧(或正常参考值)低10%以上也是判断神经损伤的依据之一[2]。

1.3 检测及评价方法

采用丹麦Medtronic公司生产的Keypoint多功能神经诱发电位仪,使用针极电极、表面电极、环状电极、马鞍桥电极等进行检测。在室温环境下,刺激强度由小到大,达到超强刺激以保证待检测神经纤维完全兴奋。

在损伤组中,对双侧肢体的同名神经分别进行针极肌电图检测及神经传导检测,检测均在伤后6个月进行,记录伤侧出现失神经电位的例数以及伤侧神经传导速度和动作电位波幅比健侧低10%以上的例数,计算假阴性率。在对照组中,取右侧肢体作为检测对象,记录右侧出现失神经电位的例数以及右侧神经传导速度和动作电位波幅比左侧低10%以上的例数,计算假阳性率。两组分别对上、下肢进行检测。

1.4 统计学分析

运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采用配对设计的χ2检验对损伤组中两种方法的检出率进行比较;对正常组中两种方法的阴性率进行比较。检验水准α=0.05。

2 结 果

2.1 损伤组检测结果

在94例上肢损伤者中,通过针极肌电图检测,89例出现失神经电位,5例未出现,假阴性率为5.3%;通过神经传导检测,84例神经传导速度和动作电位波幅比健侧低10%以上,10例未低于10%以上,假阴性率为10.6%。两种方法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同时应用两种检测方法的假阴性率为0%(表1)。

表1 上肢损伤者针极肌电图与神经传导检测的结果(例)

在70例下肢损伤者中,通过针极肌电图检测,64例出现失神经电位,6例未出现,假阴性率为8.6%;通过神经传导检测,61例神经传导速度和动作电位波幅比健侧低10%以上,9例未低于10%以上,假阴性率为12.9%。两种方法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同时应用两种检测方法的假阴性率为0%(表2)。

表2 下肢损伤者针极肌电图与神经传导检测的结果(例)

2.2 正常组检测结果

在85例上肢正常者中,通过针极肌电图检测,6例出现失神经电位,79例未出现,假阳性率为7.1%;通过神经传导检测,4例神经传导速度和动作电位波幅比左侧低10%以上,81例未低于10%以上,假阳性率为4.7%。两种方法的阴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同时应用两种检测方法的假阳性率为0%(表3)。

表3 上肢正常者针极肌电图与神经传导检测的结果(例)

在53例下肢正常者中,通过针极肌电图检测,5例出现失神经电位,48例未出现,假阳性率为9.4%;通过神经传导检测,7例神经传导速度和动作电位波幅比左侧低10%以上,46例未低于10%以上,假阳性率为13.2%。两种方法的阴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同时应用两种检测方法的假阳性率为0%(表4)。

表4 下肢正常者针极肌电图与神经传导检测的结果(例)

3 讨 论

肌电图是检测周围神经损伤的重要方法之一,主要包括针极肌电图和神经传导检测,涉及失神经电位、神经传导速度和动作电位波幅等[3]。

随着近年来临床神经电生理检测技术的不断发展,肌电图检测技术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但尚未在法医学鉴定中引起足够重视。临床上,肌电图检测在大多数情况下仅起到辅助参考作用,如神经损伤的定性、定位等[4],在行肌电图检测时往往被许多诊断信息影响,如临床表现、影像学资料、实验室检查等,故需选择性地进行检测,但对检测结果进行评价时则缺乏统一、规范的标准[5],大多是根据临床经验去判断损伤与否。在法医学鉴定中,我们面对的被鉴定人往往为了达到追究他人更重的刑事责任或获取更多的赔偿利益等目的,可能存在伪装、夸大,甚至不配合等情况[6],一般的体格检查较难真实、有效地反映其神经损害后果,这就更需要鉴定人在现有的肌电图检测条件下,寻求并运用更为合理、客观的检测方法、指标,去伪存真,准确评价周围神经的损伤情况[7]。

本研究中,对于已证实周围神经损伤的受试者均予针极肌电图及神经传导检测,结果显示,无论上肢还是下肢神经损伤,两种检测方法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均存在一定的假阴性率(上肢损伤者的假阴性率分别为5.3%、10.6%,下肢损伤者的假阴性率分别为8.6%、12.9%),而同时应用两种检测方法的假阴性率则为0%。对于确证存在神经损伤者,仅行针极肌电图检测或神经传导检测,可能由于神经损伤类型不同、针刺部位不够准确、神经损伤后恢复较为理想以及个体差异性较大等因素,未能检测出明显的失神经电位或异常的神经传导速度,从而出现假阴性结果。因此,仅行单一的针极肌电图检测或神经传导检测,均存在漏诊的可能性,会将神经损伤者误认为正常人,而同时应用两种检测方法可有效避免假阴性的发生,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率。

在上、下肢正常对照组中,两种检测方法的阴性率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但均存在一定的假阳性率(上肢正常者的假阳性率分别为7.1%、4.7%,下肢正常者的假阳性率分别为9.4%、13.2%),而同时应用两种检测方法的假阳性率则为0%。对于正常受试者而言,仅行针极肌电图检测或神经传导检测,出现假阳性结果可能与检测时设备未安置妥当受到干扰、针刺部位与信号接收部位间距离测量不够准确以及受试者肌肉不能完全放松等因素有关,以致将正常受试者误认为神经损伤者,从而出现假阳性结果。因此,仅行单一的针极肌电图检测或仅行神经传导检测,均存在误诊的可能性,而同时应用两种检测方法可有效避免假阳性的发生,辨别是否伪装。

临床上,对于肌电图检测结果有时模棱两可,但这并不影响临床诊疗方案,有些临床医生仅根据针极肌电图检测中发现失神经电位即判断存在周围神经损伤,也有临床医生仅根据神经传导速度的异常即判断存在周围神经损伤。但在法医学鉴定中,应尽可能明确的检测结果,以此得出准确的鉴定结论。通过本研究发现,将针极肌电图检测与神经传导检测同时应用于疑似周围神经损伤者,有助于去伪存真,提高鉴定结论的科学性。

[1]刘志雄,张伯勋.周围神经外科学[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2]党静霞.正常成人神经传导远端复合肌肉动作电位参数值正常范围的建立[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06,27(6):558-560.

[3]汤晓芙.临床肌电图学[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5.

[4]王俊峰.临床神经电生理检查的应用现状与进展[J].现代医学仪器与应用,2008,20(1):54-57.

[5]张馨元,刘技辉,崔勇,等.周围神经损伤的电生理检测及其法医学意义[J].法医学杂志,2008,24(4):280-283.

[6]张馨元,徐晓明,刘技辉,等.158例“周围神经损伤”法医学鉴定分析[J].法医学杂志,2011,27(1):30-32.

[7]夏文涛,范利华,朱广友,等.人体损伤程度鉴定标准若干条文的理解与适用(第八讲 肢体、周围神经及其他损伤)[J].法医学杂志,2007,23(3):238-240.

2012-05-22)

(本文编辑:王亚辉)

Application of Needle Electromyography and Nerve Conduction Study in Forensic Appraisal

XIA Qing,GAO Dong,ZHU Guang-you,FAN Li-hua
(Shanghai Key Laboratory of Forensic Medicine,Institute of Forensic Science,Ministry of Justice,P.R.China, Shanghai 200063,China)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application value of needle electromyography(EMG)and nerve conduction study(NCS)in the forensic appraisal;to provide scientific basis for establishing normative and unified assessment methods of the peripheral nerve study in forensic medicine.Methods One hundred and sixtyfour samples with injured peripheral nerve(injury group)and 138 samples with normal peripheral nerve(control group)were collected and tested with methods of EMG and NCS respectively.The relevance rate of two methods were compared and statistical analysis was performed.Results In the injury group,there was no statistical difference on the relevance rate between the application of EMG and that of NCS(P>0.05). In the control group,there was no statistical difference on the negative rate between the two methods(P>0.05).The false negative rate of the injury group and the false positive rate of the control group were both 0%when using the two methods together.Conclusion When the injured peripheral nerve in forensic appraisal is in doubt,application of both EMG and NCS could disclose truth from falsehood.The accuracy and credibility of identification results could be enhanced.

forensic medicine;peripheral nerve;needle electromyography;nerve conduction study

DF795.1

A

10.3969/j.issn.1004-5619.2012.04.008

1004-5619(2012)04-0275-03

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技术标准专项基金资助项目(10DZ0502000)

夏晴(1984—),男,上海人,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法医临床学科研和鉴定工作;E-mail:xiaqing0128@126.com

范利华,女,主任法医师,主要从事法医临床学科研和鉴定工作;E-mail:fanlh@ssfjd.cn

猜你喜欢
动作电位法医学肌电图
54例鼻骨骨折诊断的法医学鉴定分析
听觉诱发电位在法医学上的应用价值
肌电图在司法鉴定中的应用(续)
肌电图在司法鉴定中的应用(续)
细说动作电位
肉豆蔻挥发油对缺血豚鼠心室肌动作电位及L型钙离子通道的影响
肌电图在司法鉴定中的应用(续)
肌电图在司法鉴定中的应用(续)
腰椎外伤并椎体血管瘤法医学鉴定1例
个体年龄推断的法医学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