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的安全感与应对方式及其关系*

2012-11-20 09:20姜圣秋谭千保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2年3期
关键词:人际指向问卷

姜圣秋 谭千保 黎 芳

留守儿童是当今迫切需要关注与关爱的社会弱势群体,他们由于缺乏直接的家庭教育和亲情关怀,情感和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存在不同程度上的心理健康问题。有研究显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总检出率为57.14%[1]。其中,心理安全感不足就是主要问题之一[2]。心理的安全感指的是“一种从恐惧和焦虑中脱离出来的信心、安全和自由的感觉,特别是在满足一个人现在(和将来)各种需要的感觉”。国内外研究充分表明:儿童安全感的形成及性质对儿童一生的发展有着深刻而持久的影响,安全感是儿童适应环境的一项重要前提,是儿童应对各种困境、压力、不良刺激内在支持力,是儿童走向个性成熟、心理健康、社会化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3]。研究者们普遍认为儿童的安全依恋来自于儿童与父母之间的互动,亲情和亲子关系的稳定性有助于安全依恋的发展[4]。然而由于许多农民将子女安顿在家而外出务工,广大农村地区普遍出现了“情感饥渴”的留守儿童。亲子之间的长期分离,亲子和亲情教育严重缺失,亲子关系和儿童行为应对方式之间的双向作用减弱[2]。那么,这些将对留守儿童的安全感和应对方式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呢?为此,本研究试图通过实证调查,考察初中留守儿童安全感与应对方式的特点,探讨安全感与应对方式之间的关系,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本研究选取湖南省娄底市的2所乡镇中学,采用整体抽样的方法进行问卷调查。总共发放540份问卷,有效问卷493份,其中留守儿童230人,非留守儿童263人;男生245人,女生248人;初一198人,初二164人,初三131人。

1.2 方法

1.2.1 修订后的马斯洛安全感-不安全感问卷[5]此问卷是由曹中平等修订马斯洛安全感-不安全感问卷而成,修订后的问卷包括44个条目,由情绪安全感、人际安全感、自我安全感3个维度组成。本次测得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8,分半信度为0.84。

1.2.2 中学生应对方式量表[6]该问卷由陈树林、郑全全等编制,共36个条目,包括指向问题的应对及指向情绪的应对2个分量表。本次测得的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和分半信度分别为 0.80、0.77。

1.3 数据处理 采用统计软件SPSS 17.0录入各项数据并进行分析。

2 结 果

2.1 留守儿童安全感和应对方式的初步分析见表1。

表1 留守儿童的安全感与应对方式的年级、性别差异比较()

表1 留守儿童的安全感与应对方式的年级、性别差异比较()

注:* P< 0.05,* * P< 0.01,下同

情绪安全 人际安全 自信感 安全感总分 指向问题应对 指向情绪应对初一 10.89±3.82 10.76±4.78 4.25±2.32 25.91±9.11 53.02±9.18 34.36±8.14初二 10.88±4.41 12.19±4.15 4.05±2.33 27.12±8.71 54.02±9.78 36.71±6.74初三 10.68±4.12 12.39±4.38 4±2.46 27.07±9.06 51.95±8.53 35.84±7.06 F 0.04 3.15* 0.24 0.5 0.74 2.24男11.12±3.84 11.53±4.6 4.59±2.3 27.3±8.41 51.2±9.51 35.85±7.12女10.58±4.3 11.72±4.44 3.76±2.32 26.05±9.31 54.82±8.84 35.33±7.74 t 1.12 -0.32 2.71** 1.06 -2.94** 0.52

表1表明,人际安全年级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显著性,多重比较发现,初二和初三年级的留守儿童人际安全明显高于初一年级的留守儿童;男生自信感显著高于女生,而指向问题应对上,男生则显著低于女生。

2.2 初中留守儿童安全感与应对方式的相关分析见表2。

由表2可知,指向问题的应对与人际安全、自信感、安全感总分均正向相关显著,指向情绪的应对与安全感及其各维度负相关显著。

2.3 留守儿童安全感与应对方式的回归分析见表3。

表2 初中留守儿童安全感与应对方式的相关(r)

表3 初中留守儿童安全感与应对方式回归分析

以安全感3个因子为自变量,分别以指向问题的应对和指向情绪应对为因变量,结果显示人际安全能显著预测指向问题的应对(解释量为12.4%),情绪安全感因子能显著预测指向情绪的应对(解释量为11.9%)。

3 讨 论

总体来看,留守儿童的安全感与应对方式的年级差异不显著,说明留守儿童的年级高低对其安全感与应对方式的作用不明显。至于,初二与初三学生的人际安全感明显高于初一,说明随着年龄和年级的增长,留守儿童和同学、老师相处的时间越来越长,能从老师、同学处获得的支持与帮助,以消除与父母分离带来的不安全感。这点与黄月胜等的研究结果具有一致性[2]。

研究结果显示,自信感与指向问题的应对存在性别差异。男生的自信感水平高于女生,这可能与男女生性别特点、调查所指的任务情境等有关。国外一些研究表明,女性比男性表现出更少的自信心[7]。整体上说,留守儿童安全感的性别差异都不明显,表明所测查留守儿童的心理安全感发展状况差不多,即本研究的留守儿童所处的环境基本一致,面临的处境也大致相同。女生在指向问题的应对得分上显著高于男生,具体来说,女生比男生更倾向于采取问题解决、寻求社会支持、积极的合理化解释等方式来解决问题。有研究也显示,流动儿童中男生的寻求支持倾向明显低于女生[8]。

调查结果显示,安全感各因子及安全感总分与指向问题的应对均成正相关,除了人际信任因子外,安全感各因子及安全感总分与指向情绪的应对均成负相关。亲子关系的研究表明,父母要通过鼓励儿童表达情感,让儿童在社会交往中获得积极支持,以促进儿童安全感的良好性发展。如果亲子关系不良或被人为剥夺,儿童就难以获得自我的良好体验,不能产生适当的安全感和自尊心,从而导致心理上的敌意和不信任,并由此影响他们的应对方式。安全感较低的儿童,在遇到应激事件的时候,就更倾向于采取忍让、逃避、发泄情绪、幻想否认的应对方式。具体来说,人际安全能很好地正向预测指向问题的应对,情绪安全能显著地负向预测指向情绪的应对。人际安全主要是指儿童的人际融洽、乐观开朗、尊重友爱、幸福温暖的情况。已有研究表明,不安全感增加了儿童在新环境中适应不良的倾向,比如在形成和保持社会关系时不够灵活、缺乏开放和熟练。人际安全感得分越高,说明儿童对周围环境越信任,在遇到应激事件时,就倾向于采取寻求社会支持等成熟的应对方式。访谈结果显示,相对而言,安全感较高的留守儿童能从家庭其他成员、教师等身上获得更多的抚慰与关怀,在学习与生活中能得到较好的满足,而且也善于利用周边资源处理问题。而情绪安全感指的是儿童的疑虑不安、担忧未来、情绪低落、对世事不满的情况。根据依恋理论,情绪安全在亲子关系与儿童适应性发展之间起着重要联结作用[9],情绪不安全可能增加儿童未来出现适应性问题的风险。本研究的情绪安全能负向预测指向情绪的应对也正说明了这一点,儿童的情绪安全感越高,越不容易采取逃避、发泄情绪等方式,儿童的情绪安全感越低,就越倾向于采取逃避等指向情绪的应对方式。因此,处境不利的留守儿童如何获得更多的亲子关怀,以促进自身安全感的提升,显然对留守儿童的当前发展,乃至未来发展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1]胡昆,丁海燕,孟红.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18(8):994-996

[2]黄月胜,郑希付,万晓红.初中留守儿童安全感、行为问题及其关系的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0,12(3):82-87

[3](美)马斯洛著,(美)爱德华·霍夫曼编,许金声译.洞察未来:马斯洛未发表过的文章[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38

[4]Fang Fan,LinYan Su,Mary K G,et al.Emotional and behavioral problem of Chinese left-behind children:Apreliminary study[J].Social Psychiatry and Psychiatric Epidemiology,2010,45(6):655-664

[5]曹中平,黄月胜,杨元花.马斯洛安全感-不安全感问卷在初中生中的修订[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0,18(2):171-173

[6]陈树林,郑全全,潘健男,等.中学生应对方式量表的初步编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0,8(4):211-237

[7]车丽萍.国外关于自信的研究综述[J].心理科学进展,2002,10(4):418-424

[8]杨秀清.福清市初中留守孩应对方式研究[J].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学报,2007,6(4):19-24

[9]Waters E,Weinfield N S,Hamilton C E.The stability of attachment security from infancy to adolescence and early adulthood:General discussion[J].Child Development,2000,71(8):703-706

猜你喜欢
人际指向问卷
微信聊天自我表扬的人际和谐管理研究
科学备考新指向——不等式选讲篇
人际自立特质、人际信任与合作行为关系研究
搞好人际『弱』关系
中年级“生本写作”教学的“三个指向”
问卷网
问卷大调查
英文歌曲Enchanted歌词的人际功能探讨
问卷你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