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医学生心理控制源与社交焦虑的相关性研究

2012-11-20 09:20张雪芹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2年3期
关键词:医学生程度社交

张 艳② 张雪芹

自美国社会学习理论家罗特提出心理控制源的概念以来,心理控制源与心理健康,人际关系,社会适应之间的关系成为临床心理学领域非常关注的问题。所谓心理控制源,是指个体对强化物或后果究竟是由自己所控制还是由外部力量所控制的一种泛化预期,即对事件的后果是否取决于自己的一般信念。心理控制源指的是人们对行为或事件结局的一般性看法。如果把心理控制源看作一个连续谱,则一极是内在性心理控制源(内控性),另一极是外在性心理控制源(外控性)。内控性是指人们相信自己应对事情结果负责,即个人的行为或态度;而外控是指人们认为事情的结果主要有诸如运气、命运、机会、有影响力的人或其它外部因素[1]。

近年来,社交焦虑成为影响大学生交往的一个重要因素,给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带来一些困难,也影响着他们的身心健康。社交焦虑是指对某一种或多种人际处境有强烈的忧虑、紧张不安或恐惧的情绪反应和回避行为[2-3]。Thomas等的研究只单纯讨论了影响社交焦虑的个性因素主要是自我效能和自我形象[4],而现在大多数的研究讨论了社交焦虑与大学生人际关系[5-6],心理健康的关系,心理控制源与抑郁、焦虑的关系,大学生心理控制源与社交能力和情绪的关系[7]等,而对大学生心理控制源与社交焦虑的研究尚未见报道。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心理控制源与大学生社交焦虑之间的关系,为改善大学生的社交焦虑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对我校107名医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其中6人没有完成问卷,有效问卷为101份,占94.4%。被试平均年龄(23.37±1.19)岁。

1.2 研究工具 采用多维度心理控制源量表(MHLC)[8]、社交焦虑量表(I A S)[9]和自制一般情况调查表。

1.2.1 多维度心理控制源量表(MHLC) 用于测量个人信念,此量表有18个项目构成,由3个不同部分组成—内控性(I)、有势力的他人(P)、机遇(C)。每一部分有6个条目。评分从1(很不赞成)至6(很赞成)计算总分。高分代表有较强的倾向性。分数越高,表示外控性越强,分数越低,内控性越强。

1.2.2 社交焦虑量表(I A S) 社交焦虑量表含有15个条目,回答时采用5级分制,从1(本条与我一点也不相符)至5(本条与我极其相符)计分时将注有(R)标记的题反序评分(即5改为1,4改为2,2改为4,1改为5)后再计算总分。总分范围为15~75分,焦虑程度与总分呈正比,大学生平均分为38.9,标准差为9.7。一般来说,分数越高,焦虑程度越大。

1.2.3 自制一般情况调查表 姓名、年龄、性别、家庭所在地、是否是学生干部,是否为独生子女,父母文化程度,家庭经济,家庭关系及同学之间的关系。

1.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1.5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组间比较应用t检验或者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应用Person相关性分析。

2 结 果

2.1 大学医学生心理控制源状况见表1。

表1 大学医学生心理控制源与常模比较()

注:* P< 0.05,* * P< 0.01,下同

因 子 大学医学生 常 模 t内 控 20.56±4.59 26.0±5.0 -11.913**有势力他人 17.74±3.88 20.0±5.5 -5.847**机 遇 15.85±35.70 15.0±6.0 2.258*

表1可见,大学医学生心理控制源各因子与常模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说明大学医学生的内控性较差,不依赖于有势力他人,较相信机遇。

2.2 大学医学生社交焦虑与常模比较情况见表2。

表2 大学医学生社交焦虑与常模比较()

表2 大学医学生社交焦虑与常模比较()

大学生 常 模 t SA 41.72±7.20 38.90±9.70 6.583*

表2可见,医学生社交焦虑得分为(41.72±7.20)分,与常模(38.9±9.7)相比高出近3分,存在显著差异(P<0.05),占样本含量的58.4%。这说明58.4%的大学医学生存在社交焦虑。此外,不同年龄和性别的大学生社交焦虑情况均无显著差异(P>0.05)。是否是学生干部,是否为独生子女对大学生的社交焦虑无明显影响(P>0.05)。家庭经济水平不同的大学生社交焦虑无显著性差异(P>0.05)。家庭关系及学生间的关系对大学生社交焦虑无显著性影响(P>0.05)。

2.3 家庭所在地不同的大学生社交焦虑情况比较见表3和表4。

表3 不同家庭所在地大学生社交焦虑情况的比较()

表3 不同家庭所在地大学生社交焦虑情况的比较()

项 目 城市(n=16) 城镇(n=29) 农村(n=56) F P社交焦虑38.31±7.18 39.90±7.84 43.64±6.34 5.095 0.008*

表4 不同家庭所在地组间大学生社交焦虑情况比较

表3和表4可见,不同家庭所在地的大学生社交焦虑存在显著差异(P<0.05),农村大学生的社交焦虑显著高于城镇和城市大学医学生(P<0.05,P<0.01),而城市与城镇大学生的社交焦虑状况不存在差异(P>0.05)。

2.4 父母文化程度不同的大学生社交焦虑情况比较见表5和表6。

表5 父母文化程度不同的大学生焦虑情况比较()

表5 父母文化程度不同的大学生焦虑情况比较()

项 目 初中以下 中专及大专 高中 本科及以上 F P社交焦虑 42.66±6.49 36.76±9.31 42.80±6.30 42.56±6.52 3.468 0.019*

表6 父母文化程度组间大学生社交焦虑情况比较

表5和表6可见,父母文化程度对大学生的社交焦虑存在显著影响(P<0.05)。父母文化程度在高中以下的大学医学生社交焦虑程度明显高于其父母文化程度为中专及大专的大学医学生(P<0.01),父母文化程度为中专及大专的大学医学生的社交焦虑程度明显高于父母文化程度为本科以上的大学医学生(P<0.05)。

2.5 大学医学生心理控制源与社交焦虑的相关见表7。

表7 大学医学生心理控制源与社交焦虑的相关(r)

表7可见,内控因子与社交焦虑成负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大学医学生的社交焦虑与内控有着密切的关系。

3 讨 论

3.1 大学医学生心理控制源的状况分析 心理控制源作为一种泛化预期,与个体的行为模式直接相关,高内控者的泛化预期是强化物或后果主要取决于自己的行为或态度,而高外控者的泛化预期则为,后果主要依赖于运气,命运,机遇,有影响势力的他人或其它外部因素[1]。心理控制源因预期具有个体差异不仅对工作的人有影响,对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也存在着影响,本研究结果表明大学医学生内控较差,不依赖于有势力他人,较相信机遇。其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第一、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对人的要求越来越高,学习、就业、社交等多方面的压力席卷而来。作为80后的当代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他们由于从小集父母亲属宠爱于一身,所受到的压力应激源很少,因而心理承受及调节能力很差。面对现在社会多种压力,他们不知何去何从,从而产生焦虑、抑郁等各种心理问题。过度的压力源使他们不能正确的摆正态度,从而产生不良行为,即他们的内控能力较差。同时由于压力的过大,使大学生对自己未来前途的掌控能力较差,对于学业、就业、社交等的把握往往会寄托于运气、命运、机会等,故他们较相信机遇。第二、作为医学生,由于医学心理课程的开展,他们自认为对自身心理健康比较了解,因此,当感觉压力大、心理焦虑与郁闷时,一般进行自我调节,而较少依赖他人。第三、随着医学的发展,众所周知:信念与健康密切相关。作为大学医学生更加相信信念效应。他们相信强烈的希望、积极的期待能帮助缓解身体和精神的痛苦。第四,现在大学生多成长在多元文化的时空中,在社会主流文化影响的同时,各种形形色色的新潮思想冲击着他们还不够成熟的心灵。跟以往的人群相比,有明显的精神特质,即新现象、新思想、新潮流一方面增加了大学生预测结果的难度而难于控制自己的行为与态度的变化,另一方面,使大学生注重对新生力量和新奇事物的尝试体验和认识把握,从而使他们更加相信机遇。

3.2 医学生社交焦虑的状况分析 大学生的社交焦虑明显存在,已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本调查显示,大学医学生的社交焦虑量表得分为(41.72±7.20)分,与常模(38.90±9.70)相比高出近3分,医学生存在社交焦虑的占样本的58.4%,这说明医学生普遍存在社交焦虑。方差分析显示,性别,是否独生,是否担任班干部,家庭经济,家庭关系及同学之间的关系对社交焦虑的主效应不显著,这与张翔,王旭峰的研究结果不一致[10],可能与医学生较其他大学生具有较高的自我调节能力有关;而家庭所在地和父母的文化程度对医学生的社交焦虑具有显著的主效应,农村大学生比城镇和城市大学生的社交焦虑程度更高,父母文化程度低的大学生比父母文化程度高的大学生的社交焦虑程度更高。究其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其一,部分农村大学生在经济状况上与城镇大学生有所差距,可能会导致自卑心理,造成社交适应不良;其二,由于家庭背景,城乡社会文化环境方面的差异,城镇大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比农村学生更占优势;其三,城镇学生在入学前也比农村学生有更多的社交机会,拥有多样化的社交经验和社交技能,实践机会也多[11];其四,文化程度低的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式不科学,导致社交时采取的方法不当以致产生社交障碍,从而增加了社交焦虑程度。但研究显示,城市与乡镇大学生的社交焦虑状况不存在差异,这与李朝霞[12]、周向欣[13]等人的研究结果一致,其原因是乡镇经济、文化与城镇接轨,两者差距越来越小,因此在社交焦虑方面没有差异。

3.3 大学医学生心理控制源与社交焦虑的相关性分析 本研究中大学医学生心理控制源与社交焦虑存在着相关性,尤其是内控与大学医学生的社交焦虑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即个体内控性越强,社交焦虑程度越低;相反,个体内控性越低,社交焦虑程度越高。这与许多研究心理控制源与焦虑相关性[7,13]的结果大致相符。

一般来说,内控型个体更相信自己应对行为的结果负责并且是有能力改变环境,而低内控者,由于对自己应对行为能力缺乏信心,故在处理事情时表现出焦虑与担心。就社交方面,高内控者预测社交的结果关键在自己,所以更可能主动与人交往,从而不断提高社交能力,增加社交自信;而低内控者由于对自己缺乏自信,在社交时就会变得比较被动,比较消极,从而产生社交焦虑。此外,据TSB I[14]测量的社交能力反映,社交自信者对自己控制社交结果的预测更高,不易产生焦虑;而社交缺乏自信者对自己控制社交结果的预测比较低,故容易产生焦虑[1]。

心理学很多理论认为认知是影响个人心理的重要因素,心理控制源作为一种认知现象对于个体的期望、情绪和动机都有作用[15]。心理控制源对大学医学生的心理健康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大学生的社交作为一种公众行为影响着大学生期望,情绪与动机。而社交焦虑正是大学生由于对心理控制源没有很好的控制与调整,使得对自身社交的期望与动机没有达到预期的结果而造成对情绪的影响。心理控制源与社交焦虑的这种相关性为我们改善医学生的社交焦虑情况提供了依据,对医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1]钟慧,李鸣.心理控制源与抑郁[J].心理科学,2004,27(1):171-174

[2]郭晓薇.大学生社交焦虑成因的研究[J].心理学探新,2000,20(1):55-58

[3]彭纯子,邓盘月,马惠霞,等.大中学生社交焦虑特征初探[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2(4):241-243

[4]Thomas F C.Body image in an interpersonal context:Adult attachment,fear of intimacy and social anxiety[J].Journal of Social and Clinical Psychology,2004,23(1):89-93

[5]王晓刚,张甜,陈永进,等.大学生社交焦虑与班集体人际关系的调查研究[J].Health Medicine Research and Practice in Higher Institutions,2005,4(2):23-26

[6]胡秦.大学生社交焦虑与人际信任关系研究[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0,7(4):76-77

[7]钟慧,李鸣.大学生心理控制源、社交能力与情绪的关系[J].Shanghai Archives of Psychiatry,2004,16(1):26-28

[8]江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增刊):50-55,161-167

[9]任顺元.大学生社交焦虑的调查与分析[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7,11(6):75-78

[10]张翔,王旭峰.当代大学生人际信任与社交焦虑因素分析[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36(3):87-92

[11]李霞,杨孝.大学生社交焦虑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10):77-80

[12]李朝霞.大学生的社交焦虑及其自我和谐关系的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4

[13]周向欣.大学生学业心理控制源与焦虑的相关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9,18(23):109-110

[14]江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增刊):324-325,142-147

[15]Rapson Gomz.Locus of control and avoidant coping:Direct,interactional and meditational effects on maladjustment in adolescents[J].Person Individ Diff,1998,24(3):68-72

猜你喜欢
医学生程度社交
社交牛人症该怎么治
聪明人 往往很少社交
医学生与非医学生对减肥与断食晚餐认识的比较研究
医学生科研能力培养中人文精神教育策略的思考
精致和严谨程度让人惊叹 Sonus Faber(意大利势霸)PALLADIO(帕拉迪奥)PW-562/PC-562
男女身高受欢迎程度表
医学生颈痛情况及相关因素分析
社交距离
以医史学史料为载体提高医学生人文素质
你回避社交,真不是因为内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