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生心理压力与应付方式的关系研究

2012-11-20 09:20杨炳丽葛雪琴张丽娜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2年3期
关键词:应付合理化心理压力

杨炳丽 葛雪琴 张丽娜

大学阶段是一个特殊的时期,大学生面临着一系列的变化与挑战。不论是重大创伤或灾难,还是日常生活中的问题都有可能造成大学生产生心理压力而影响心理健康。国内有许多研究表明,大学生的应对方式对心理健康产生影响[1-4]。采用不同应对方式的医学生是否会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为此笔者进行了本次调查,同时也为缓解大学生心理压力,制定适宜的减压策略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包头医学院在校大学生,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分别在临床、基础及护理专业的一年级、三年级本科及专科学生中随机抽取,共调查450名学生,收回有效问卷426份,问卷有效率为94.7%。其中男生99例,女生327例,男女比例为1:3,平均年龄(21.8±2.4)岁。

1.2 方法

1.2.1 测试工具 ①心理压力测试:采用“国际压力与紧张控制学会”推荐的,由华莱斯研究开发的心身压力测试量表(psychosomatic tension relaxation inventory,PSTR I)[5]进行测评,量表共50个题,依据每项题目中所述情况出现的频率,写出评分:4分(总是),3分(经常),2分(有时),1分(很少),0分(没有)。总分在49~70之间,表明压力适中;低于48分为低压力组,高于71分为高压力组;②应对方式问卷:采用肖计划等人编制的应付方式问卷[6]。该问卷为自评问卷,共由62个题目构成,包括解决问题、自责、求助、幻想、退避、合理化6个分量表。每个条目有两个答案“是”“否”,如果选择“是”,则继续对后面的“有效”、“比较有效”、“无效”做出评估,如果选择“否”,则继续下一个条目。每个分量表得分愈高,说明愈多采用该种应付方式。

1.2.2 调查方法 在新学期开学1个月后,以班级为单位进行调查,使用统一的指导语,完成一般情况调查和心理冲突问卷调查。

1.3 数据分析 应用SPSS 11.5统计分析软件包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

2 结 果

2.1 大学生心理压力基本情况 104名大学生心理压力程度较高,占总人数的24.4%;167名大学生心理压力适中,占39.2%;155名大学生心理压力程度较低,占36.4%。

2.2 不同程度心理压力大学生应付方式的比较 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高、中、低3个不同程度心理压力组学生应付方式各因子得分都有显著性差异。高压力组学生主要采取的应付方式的排序是:幻想和解决问题排在第一位,下来是退避、自责、求助、合理化;压力适中组应付方式排序是:解决问题、求助、幻想、退避、合理化、自责;低压力组应付方式排序是:解决问题、求助、退避、合理化、幻想、自责。

表1 不同程度心理压力大学生应付方式的比较()

表1 不同程度心理压力大学生应付方式的比较()

注:★3个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别。

应付因子 高压力组(n=104) 压力适中(n=167) 低压力组(n=155) F P解决问题 0.56±0.23 0.66±0.19 0.76±0.16 15.797 0.000★自 责 0.47±0.24 0.31±0.21 0.19±0.17 26.284 0.000★求 助 0.46±0.27 0.56±0.23 0.57±0.24 5.086 0.007幻 想 0.56±0.21 0.44±0.20 0.35±0.19 16.327 0.000★退 避 0.53±0.18 0.42±0.17 0.43±0.25 7.630 0.001合理化 0.43±0.20 0.37±0.16 0.38±0.15 3.073 0.047

2.3 大学生应付方式对心理压力的预测分析 采用多元逐步回归,以心理压力总分为因变量,应付方式6个因子分为自变量,进行多元逐步回归(P<0.1),自责、幻想、解决问题3个因子进入回归方程,见表2。

表2 以心理压力为因变量的多元逐步回归

3 讨 论

张春兴认为压力(即应激)是指刺激与反应的交互关系。个体对环境中具有威胁性的刺激,经认知其性质后所表现的反应[7]。由此可以看出压力是由刺激事件引起的,当刺激事件打破了有机体的平衡和负荷能力,或者超过了个体的能力所及就会体现为压力[8]。当环境向个体提出挑战和要求,个体没有有效的方法去应对威胁性的刺激时,个体就会面临心理应激,产生心理压力。

应对方式是指个体在面对挫折和压力时所采用的认知和行为方式。它是心理应激过程中一种重要的中介调节因素,个体的应对方式影响着应激反应的性质与强度,并进而调节着应激与应激结果之间的关系[9]。

本次研究表明,有24.4%大学生处于较高的心理压力当中,与他们面临的学习、就业、生活、人际交往过程中一系列的变化有关。面对这些压力,如果处理得当,他们的能力和自信会得到迅速的发展从而会更快地适应新环境;如果这些变化太大、太快或太久,超出了大学生的自我调控能力,他们的身心健康将受到严重的威胁。

本次研究显示,医学生在面对压力时,不同程度心理压力组的学生所采取的应付方式是不同的。心理压力较高的学生倾向于更多地使用非成熟的应对方式:幻想、自责、退避,而较少使用解决问题、求助这些成熟的应付方式。而心理压力适中和心理压力较低的学生却正好相反,倾向于更多采用成熟的应付方式,较少地使用非成熟的应付方式。从表1的结果看出,3个不同程度心理压力组的学生在解决问题、自责、幻想这3个因子上的得分,在组与组之间都有显著性差异,心理压力适中和低压力组学生求助因子的得分要明显地高于心理压力较高的学生,而这两组学生退避和合理化因子的得分则明显地低于心理压力较高的学生。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提示,自责、幻想及解决问题对心理压力有非常显著的预测作用,也就是说较多地采用自责、幻想,而较少地使用解决问题的应付方式的医学生,他们要承受较高的心理压力。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压力,培养大学生采取正确的应付方式,帮助大学生应对学习和生活中的挫折和困难,进而缓解他们的心理压力,提高心理素质。

[1]王渭玲,汪勇.276名医科大学生应对方式、人格与心理健康调查[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17(2):118-119

[2]谭平,彭豪祥.710名大学生应对方式与其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28(5):86-88

[3]原军超.不同背景大学生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差异[J].国际中华应用心理学杂志,2006,3(4):306-308

[4]董旭冉,童辉杰.大学生应对方式、应对效能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社会心理科学,2010,25(4):459-463

[5]张厚粲.大学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346-348

[6]汪向东,王希林,马弘,等.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增刊):109-115

[7]张春兴.现代心理学-现代人研究自身问题的科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551-552

[8]理查德·格里格,菲利普·津巴多.心理学与生活[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5:362-366

[9]张林,车文博,黎兵.大学生心理压力应对方式特点的研究[J].心理科学,2005,28(1):36-41

猜你喜欢
应付合理化心理压力
Task 6
机械制造工艺的合理化机械设计
基于认知合理化的会计舞弊治理:研究基础与框架策略
基于BSTL与XGDT算法对多级别心理压力的评估
我国产业结构合理化程度的差异研究
我国产业结构合理化程度的差异研究
The Most Beautiful English Sentences
指尖上的形式主义——基层微信工作群手中应付工作、心中应付群众
合理化建议为交通企业发展注入活力
通过图片看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