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科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估指标体系研究*

2012-11-20 09:20谢长勇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2年3期
关键词:医科指标体系专家

鲁 娟 谢长勇 王 悦

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即整体素质,是在大学生入学前原有素质基础上,经过高等教育和社会环境影响所形成的整体素养和基本品质[1]。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估是我国目前许多高校采用的对学生素质进行综合考核的方式之一,是对素质教育实施的条件过程及其结果做出的价值判断,是一种教育评价的改革与完善[2]。以往考核大学生综合素质多强调德、智、体三育,忽视了对学习能力、实践能力、领导能力、科研能力等发展性素质以及心理素质、创新精神、人文精神等新的素质导向范畴的评价。而这些都是目前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迫切要求,也是最能表现其综合素质高低的重要指标。此外,各院校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内涵、指标赋分值不统一,需进一步明确和精简。本文以医科大学生为例,建立科学合理、可行性强的综合素质评估指标体系。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为保证咨询结果的权威性和可信度,专家遴选标准按照知识结构合理、专业特长互补的原则,参与专家的规模根据数理统计原理[3],遴选出全国10所医科大学的60名专家作为咨询对象,其中北京市2所,上海市2所,陕西省2所,浙江省2所,重庆市1所,广东省1所。60名专家中,30~39岁12名,40~49岁35名,50岁及以上13名;学历:专科5名,本科25名,硕士及以上30名;职称:中级9名,副高级32名,正高级19名;从事教育管理工作21名、医学教育研究工作23名、学生行政管理工作的16名。

1.2 方法

1.2.1 指标体系方案的初步拟制 按照中央文件精神和医科大学生专业培养目标,通过文献查阅、专家咨询、召开小型专家会议(5名专家)进行讨论认证,建立了由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5项一级指标,14项二级指标和12项三级指标构成的医科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估指标体系初步方案,确定了各指标的内涵和权重。

1.2.2 专家咨询 使用德尔菲(Delphi)法进行2轮专家函询。指标体系初步方案设计为半开放式调查问卷,请专家确定是否同意所列指标,指标命名是否规范,权重是否客观,并将修改原因及方案填写在问卷上。咨询活动以专家“背对背”填写方式进行,每轮咨询都有详细的填写说明,然后将上一轮的应答情况反馈给参加者。同时通过现场访谈和电话沟通、电子邮件等方式与专家进行深入沟通。

1.3 统计分析 同一指标专家认同率<95%者,则根据专家意见进行修改。同时,对调查所得权重进行汇总,所有数据使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处理,计算修均权重、标准差及变异系数,决定是否需要进行下一轮咨询。如专家对指标认同率均达到95%以上,权重变异系数均<0.15,则不再进行下一轮函询。

2 结 果

2.1 咨询结果的可靠性 本研究共组织2轮专家函询,第一轮发放问卷70份,有效回收64份(91.4%);第二轮发放问卷64份,有效回收60份(93.8%)。根据专家自我评价,绝大多数专家对指标都比较熟悉(见表1),说明专家的权威程度较高,从而保证了咨询结果的可靠性[4]。

表1 专家自我评价对各指标的熟悉情况[n(%)]

2.2 咨询结果 第一轮函询调查中,专家对一级指标的认同率为91.7%,有5名专家提出一级指标应增设基本能力素质,包括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基本同意其它指标的设置。二级指标中有13项认同率在95%~100%;1项指标认同率<95%:10名专家认为发展潜能不好评价,建议改为专业意识;8名专家认为心理素质下应增设心理健康状况和精神状态。根据专家意见,经课题组讨论,对指标命名进行了修改,同时增设基本能力素质下的4项二级指标(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外语应用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和心理素质下的2项二级指标(心理健康状况和精神状态)。在三级指标中,全部指标(12项)认同率均在95%~100%,7名专家提出二级指标科研能力下应增设三级指标科研创新。经汇总整理后,增设7项三级指标(二级指标科研能力下增设三级指标科研创新,二级指标表达能力下增设语言能力和文字能力,二级指标外语应用能力下增设等级考试和课程学习,二级指标计算机运用能力下增设等级考试和资格认证),总数增至19项。在本轮咨询中指标权重符合正态分布,各指标的变异系数分布于0.03~0.26,权重分布集中程度较高,同时也存在一定程度的离散。

第二轮函询过程中,专家对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的认同率均为100%,未对上述26项指标进行修改。三级指标中,15项指标的专家认同率达到了100%,2项指标的专家认同率分别为96.7%和95.0%,因此未对上述17项指标进行修改。另有2项指标专家认同率均为93.3%,根据专家意见,对指标命名进行修正(将理论学习和时政学习分别改为课程学习和自觉学习)。本轮权重咨询结果满意,各指标的变异系数分布于0.00~0.10,权重分布集中程度较高,离散程度较低,专家的意见比较集中。

经过2轮咨询显示:专家对指标体系的命名及权重设置明显趋于集中,不需要再进行新一轮的专家咨询。

2.3 医科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估指标体系确定方案 根据2轮专家函询,最终确定了由6项一级指标、20项二级指标和19项三级指标组成的医科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估指标体系,见表2。

表2 医科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估指标体系

3 讨 论

3.1 医科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估指标体系的科学性 近年来我国对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估进行了大量研究。在评估内容方面,大多将大学生综合素质分为德育、智育和文体3方面[5],有的分为4方面[6]或6方面[7],有的将医科大学生综合素质分为家庭背景、智力及自信心等12个方面[8],评价内容有较大差别,总体来说,强调对德、智、体三方面的考查,忽视了对学习能力、实践能力、领导能力、科研能力等发展性素质以及心理素质、创新精神、人文精神等新的素质导向范畴的评价。而这些都是目前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迫切要求,也是最能表现其综合素质高低的重要指标。本研究在对教育评估的目标和功能有深刻认识的基础上,充分认识到对学生的德、智、体、美及个性心理和基本能力素质等各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价的重要性。不仅评估素质培养的结果,也评估素质形成的过程;不仅评估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等认知因素,还要评估情感、意志、个性、人格、创造力等非认知因素。评估内容具有全面性的特点。

3.2 医科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估指标体系的目的意义 目前,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估的目的有待于进一步明确。注重强化激励,忽视了促进、形成与管理作用。此外,评估结果常常被作为奖学金发放、三好生评比和毕业分配的重要参照,这与评估的根本目的不相符。评估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评估的根本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自己的不足,加以改进,帮助学生成才。本研究建立的医科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估指标体系,各评估指标能产生航标灯式的作用,坚持了正面导向性的评估目的。通过本指标体系的应用,可以测量不同学生的个体素质状况和差异,可以掌握学生在不同阶段各方面素质的提高情况,全程跟踪学生的成长过程。不仅为学校评估人才、用人单位选用人才提供准确可靠的信息来源,而且有利于学生正确检验、评估和认识自己,引导学生自觉主动地提高综合素质。

[1]赵书超,陈新景,陈新巧,等.Y型人才与本科课程体系重建[J].中国成人教育,2009(17):123-124

[2]刘平安,刘粤惠.大学生综合测评与综合素质的培养[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16):42-43

[3]Frith L.Priority setting and evidence based purchasing[J].Health Care Analysis,1999,7:139-151

[4]何晓群.现代统计分析方法与应用[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79

[5]于琳琳,纪羽宁.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之我见[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4:34-37

[6]陈玉君,万秋萍,李大治.大学生综合素质模糊评价法[J].高等函授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2(2):416-418

[7]汪慧,瞿斌.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与方法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08(53):200-202

[8]吕军城,陈景武.多元logistic回归在医科大学生综合素质影响因素研究中的应用[J].中国卫生统计,2009,8(4):411-413

猜你喜欢
医科指标体系专家
2022城市商业魅力指标体系
致谢审稿专家
新医科背景下医学院校图书馆阅读推广工作实践研究
生命教育视域下医科院校思政工作的实效性探究
网络空间攻防对联合作战体系支援度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开放式创新性实验教学在医科生科研思维培 养中的应用
层次分析法在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应用
供给侧改革指标体系初探
医者难自医
请叫我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