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烟曲霉菌病的诊断与治疗

2012-11-22 05:22李卫东
中国兽医杂志 2012年6期
关键词:外排曲霉菌孢子

李卫东

(德州学院农学系,山东 德州253013)

曲霉菌病是由曲霉菌定居、繁殖于禽类,尤其常见于鸡、火鸡、鸭、鹅和鸽等体内所引起的真菌感染性疾病。幼禽常引起暴发,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而成年禽则多为散发,以组织器官(特别是肺和气囊)发生炎症和小结节为特征。早在19世纪就有鸟类感染霉菌的报道,1842年Rayer首次发表了由白曲霉菌引起的曲霉菌病,1863年其他学者发现了由烟曲霉菌引起的曲霉菌病。近年我国各地报道了很多养禽场曲霉菌病的发病情况,但是土鸡的发病少见。2011年9月在德州市夏津县某土鸡养殖场发生了曲霉菌病病例,报道如下。

1 发病情况

某鸡养殖场8月下旬购回选育的土鸡雏3 000只,在引进后按常规方法投药预防鸡白痢,使用常规疫苗预防鸡新城疫、腔上囊病等。第14周龄开始出现发病和死亡,因养殖户认为外观似鸡白痢症状,马上使用治疗量的抗菌药物拌料饲喂,但是,疾病不仅没有控制住,反而病情加重,死亡率逐渐增高,发病6 d后死亡数达到242只,死亡率为8.07%。兽医人员发现,饲料是自配饲料,饲料袋包装不具备防潮防水作用,饲料袋直接堆放在饲料加工间和育雏室旁的饲料贮藏间,加工贮藏间的地面没有水泥结构,不具备防潮作用,打开饲料袋发现饲料有结块变色,有发霉味。

2 临床症状

雏鸡发病初期精神沉郁,两翅下垂,闭目呆立一处,食欲减少甚至废绝,对外界反应淡漠。随后出现呼吸困难,喘气,头颈伸直,张口呼吸,有时可见甩头,有啰音,冠髯发绀。个别雏鸡眼睛感染,瞬膜下形成黄白色干酪样小球状物,眼睑突出。有下痢症状,最后倒地死亡,头向后弯曲,喙发紫。检查采食量与死亡的关系发现,采食量越多的鸡只,死亡速度越快。

3 剖检病变

剖检9例病死鸡,发现本次鸡感染病变主要见于肺和气囊。肺脏可见典型的霉菌结节,从粟粒到绿豆大小不等,结节呈灰白色、黄白色或淡黄色,均匀散布在整个肺脏,捏上去质地较硬。肺脏弹性消失,质地变硬。气囊壁、腹腔和内脏浆膜也有与肺脏相似的霉菌结节,切面有层状结构,中心为干酪样坏死组织,内含丝绒状菌丝体。病程较长者,气囊增厚,表面有白色的霉菌性假膜和墨绿色的曲霉菌落,形成钙化灶。少部分鸡在肝、心、肾和脾脏也见到少量类似的结节。

4 诊断

4.1 根据发病日龄、饲料发霉、群发、症状特点以及剖检发现曲霉菌结节初步诊断为禽曲霉菌病。

4.2 病理组织学检查 发现病鸡发生弥漫性肺炎,病灶呈纤维素性肺炎和卡他性肺炎,肺泡和支气管充满黏液、核碎片、纤维素、白细胞等炎症细胞和霉菌菌丝。

4.3 取结节病灶压片直接显微镜镜检 取肺部结节,用两块载玻片压碎,加一滴生理盐水,在显微镜下观察见有分隔的菌丝,但没有见到成串分生孢子和顶囊。

4.4 取霉斑表面覆盖物涂片镜检 发现有球状成串分生孢子,孢子柄短,顶囊呈烧瓶状,连接在纵横交错的分隔分支的菌丝上。

4.5 分离培养 取霉菌结节病灶,接种于萨布劳氏(Sabouraud)培养基,经37℃培养10~12 h,可见白色致密丝绒状菌落。经24~48 h培养后,菌落形成大量孢子,其中心区浅蓝色,表面深绿色、灰绿色甚至为黑色丝绒状,而菌落边缘呈白色,取菌落涂片染色镜检,见顶囊长出分生孢子链,菌丝、孢子梗和孢子的形态与体内霉斑所见的霉菌形态相同。

4.6 动物试验 将分离到的烟曲霉接种于20日龄雏鸽4只,胸肌注射,4 d后发病,发生症状及病理变化与雏鸡相同。

4.7 饲料霉菌检查 取1 g饲料样品,加9 mL生理盐水,摇匀,吸取上清液0.2 mL,接种于萨布劳氏琼脂平板2个,培养3 d,检查菌落,再换算成孢子含量,经检查换算,每克饲料中曲霉菌孢子含量为138个。

5 治疗与处理

5.1 立即停喂发霉的饲料,全场检查所有垫料、饲料原料等,处理已经发霉的各种材料物品,保持垫料与环境的干燥,注意通风防潮,严防发霉。

5.2 做好周围环境、鸡舍、用具等清洗消毒工作,每天带鸡消毒1次。

5.3 用制霉菌素拌料,雏鸡按5 000 IU/只,每天2次,连用3~5 d。食欲废绝的重症患雏,适当增加药量,直接灌服,连用3~5 d。

5.4 饲料中添加多种维生素,连用5 d,增加机体的抗病力。

5.5 每天用1次阿莫西林饮水,连用5 d,防止其他疾病的继发感染。

通过以上治疗与预处理方法的应用,土鸡群死亡数量明显降低,4 d左右控制了病情。

表2 7株动物源性大肠杆菌对6种抗菌药物最低抑菌浓度 (MICμg/mL)值

多重耐药株的大量出现,可能与耐药性质粒[2]、菌体细胞膜通透性,菌体上存在的主动外排系统有关[3-5]。菌体细胞膜通透性的改变仅能引起低程度的耐药,多重耐药主要与存在于膜上的主动外排系统有关,菌体细胞膜通透性的改变与主动外排系统的超量表达共同作用可引起细菌对多种抗菌药物高频率高水平耐药,耐药性质粒的存在可使多重耐药水平提高数倍。大肠杆菌膜上存在Ecr、EmrE、EmrAB、EmrD、QacE、AcrAB、AcrEF等主动外排系统。其中染色体DNA上的AcrAB基因编码的AcrAB蛋白是最主要的主动外排系统,可完成多种药物的外输,如果使该系统失活,则菌株即从多重耐药状态变为相对敏感状态。多重耐药性的产生是由于外输泵转录增加或相应的mRNA稳定性增加所致。AcrAB基因的转录水平增加相应的mRNA稳定性增加引起的多重耐药程度和范围尚待进一步研究。

临床应用较多的庆大霉素、链霉素、复方新诺明、氟哌酸等的耐药株已显著增加,只有极少使用的头孢氨苄对大肠杆菌的抑制作用强,因而,应尽量避免使用临床应用较多的药物,一方面影响临床治疗效果,另一方面促进耐药因素的扩散。

[1] 王晶钰,于艳荣,张彦明,等.鸡源大肠杆菌某些生物学特性与致病力相关特性的研究[J].中国家禽,1999,11(6):5-10.

[2] 赵静,杨汉春,查振林.规模化猪场大肠杆菌耐药性监测 [J].中国兽医杂志,1998,24(11):12-13.

[3] 张小林,李家泰.主动外排系统在大肠杆菌中的分布与表达[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1999,15(3):171-174.

[4] Martin J,Everett,Yu Fang Jin,etal.J V Piddock Conrtribution of Individual Mechanisms to Fluoroquinolone Resistance in 36Escherichia coli Strains Isolatated from Humans and Animals[J].Antimicrob Agents Chemother,1996,40:2380-2385.

[5] John D,Goldman,David G,etal.Multiple Antibiotic Resisrance(mar)Locus Protects Escherichia coli from Rapid Cell Killing by Fluoroquinolones[J].Antimicrob Agents Chemother,1996.40:1266-1268.

猜你喜欢
外排曲霉菌孢子
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RND外排泵基因调控研究进展
多粘菌素外排转运蛋白的研究进展
生物制剂治疗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菌病的研究进展
肺曲霉菌感染患者的微生物检验与临床诊治研究
介导鸭疫里默氏杆菌耐药的外排泵系统
佩特曲霉菌次生代谢产物的研究
三排式吻合器中的双吻合钉推进器对
艾滋病合并肺孢子菌肺炎23例临床分析
制作孢子印
无所不在的小孢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