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教育:新时期学校体育改革的取向

2012-12-07 07:53冉学东王广虎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12年1期
关键词:生命体育学校

冉学东,王广虎

(成都体育学院,四川 成都 610041)

生命教育:新时期学校体育改革的取向

冉学东,王广虎

(成都体育学院,四川 成都 610041)

编者按:

2011年忙碌而充实的编辑工作刚刚结束,2012年的第一期稿件已经呈现在作者、编辑和读者面前。值得欣慰的是,这一期我们为读者奉上了精心设计的栏目和一组带着学术馨香的原创稿件。

近十年来,体育学科已经发展演进出诸多新兴学科和研究方向,如体育文化学、体育人类学、体育传播学、运动技术诊断、公共体育服务、体育产业等,这些新兴领域既是当前体育运动实践的产物,又具有跨学科融合的特点,极大地推动了我国体育科学研究的进程。基于此,本刊自新年第一期开始,调整了栏目设置,将陆续推出“探索与争鸣”、“专题研究”、“博士(生)论坛”、“高端访谈”、“综述”、“学术动态”、“比较研究”、“论点摘编”等新栏目,同时对原有四大栏目进行细化,以期更加及时、准确地反映当前体育学术研究热点问题、焦点问题、难点问题,引起作者、编辑、读者和相关学术机构的共鸣。

本期呈上的文章既有对“新时期学校体育改革取向”的理论思考,也有推动“区域体育差异化发展”的宏观考量,也有对“中外体育新闻传播研究”的微观分析,我们编发这一组稿件旨在以新的观点、新的视角引发新的思考。同时,以《中国政府对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法治推进》领衔的一组文章,从“公共体育服务法治建设”、“公共体育服务实践模式”、“中英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及“非营利组织在公共体育服务中的作用”多个视角进行了专题论述,聚集热点问题,深化我国当下公共体育服务研究。学术探索的大幕已经掀开一角,我们期待您更多的关注、参与和支持,我们也将更加努力办好刊物,与您分享最新的研究成果。

新时期我国学校体育的改革,应以生命教育为发展取向:从可持续发展的全球范围看,这既顺应现代社会“尊重生命”的时代呼唤,也顺应世界性教育本质回归和体育本质回归的时代潮流;从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国情看,这既符合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改革精神,也符合当下学校体育从根本上走出困境的改革需要。

生命教育;新时期;学校;教育;体育

1 问题的提出:新时期学校体育改革的取向选择

学校体育不仅是我国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也是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基础。在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新时期,学校体育如何适应时代的要求,深化改革,积极发展,已不是一个单纯的以学科性为基础的方法与手段问题,更为重要的是一个以人文社会学为基础的方向与路径问题,由此引发了对学校体育历次改革取向的深刻反思和新时期改革取向的努力探寻。

“生命教育是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敬畏生命、热爱生命,提高生存技能和生命质量的一种教育活动。”[1]生命教育旨在关注人的生命发展和价值升华,自1979年提出,立刻成为世界范围内一个备受关注的热点问题。“生命价值是教育的基础性价值,教育具有提升人的生命价值和创造人的精神生命的意义。”[2]生命价值也是体育的基础性价值,体育具有提升人的生命质量和彰显人的生命意义的功效。让青少年珍爱自己的生命并更好地生活,是当代教育和当代体育应关注和解决的根本问题。学校体育兼具教育与体育的二重属性。无论从教育的角度,或是从体育的角度,学校体育都理应以生命教育为取向,在积极的生命探索中认识体育的意义;在积极的生命体会中感受体育的情趣;在积极的生命实践中实现体育的价值。但回顾和总结新中国成立后学校体育的发展历程,最大的失误恰恰是对人生命的漠视而放弃了生命教育的取向。因此,新时期我国学校体育的改革,重新确立以生命教育为发展取向,具有归真的理论意义和矫正的实践意义。从可持续发展的全球范围看,以生命教育为取向,这既顺应现代社会“尊重生命”的时代呼唤,也顺应世界性教育本质回归和体育本质回归的时代潮流。从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国情看,以生命教育为取向,这既符合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改革精神,也符合当下学校体育从根本上走出困境的改革需要。

2 现代社会对“工具理性”的反思和对“敬畏生命”的重申,奠定了学校体育以生命教育为取向的思想基础

人类社会的存在,以人的生命存在为首要,以人的生存为根本;人类社会的发展,以提升人的生命价值为前提,以改善人的生活为基础。因此,“生命神圣”的思想古已有之,中外皆然。如:在古希腊时期,就提出了“人是万物的尺度”,并直言“生命是神圣的”;在中国古代,就提出了“天地之性,人为贵”,并推崇人是“万物之灵”。马克思更是一语中的,“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

然而曾几何时,生命的尊严、生存的价值、生活的意义,却在近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光环中被不断遮蔽。虽然,近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日新月异的发展,为人类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但人们的幸福感并未有太多增长,尤其是面对随之而引发的生态破坏、能源枯竭、环境污染等世界性危机,人们强烈地感受到科学技术的“异化”力量,在忧虑重重中哀叹“精神家园”的失落,“人文情愫”的淡薄,“终极关怀”的缺失。为走出困境,寻求出路,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阿尔贝特·施韦泽提出了“敬畏生命”的伦理思想,继而嬗变和发展为“后敬畏生命观”。他认为:应坚持以敬重生命、珍惜生命、关爱生命为价值判断原则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处理一切与生命相关联的关系,即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3]以“敬畏生命”为原点的生命价值观的提出,唤醒了人类对自身所作所为的反省和检讨,一方面,在对“技术至上”、“工具理性”的不断反思和批判中,重新确立了“以人为本”、“人道尊严”的价值理性;另一方面,在对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和人生存在的“终极意义”的不断反诘和追问中,重新恢复了敬重生命、珍惜生命、关爱生命的价值尺度。

在人的一切活动中以及由此形成的各种关系中,只有通过对生命神圣的积极体认,才能体现和彰显生存的价值,才能体验和充实生活的意义。热爱生命、学会生存、懂得生活的现代社会思潮,为生命教育的提出奠定了思想基础,为人类教育危机的破解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新的途径,并有力地推动了学校教育以生命教育为基础,全面实施“三生教育”(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构建现代教育价值体系的改革与发展。

3 现代教育对“教育原点”的追问和对“教育本质”的回溯,奠定了学校体育以生命教育为取向的教育学基础

教育以培养人为目的。“人是教育的中心,也是教育的目的;人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归宿;人是教育的基础,也是教育的根本。从这个意义上讲,教育就是发展人的生命、生存和生活的本真事业。教育的终极价值就是使人真正成其为人。”[4]但随着人类社会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知识体系急剧扩张,尤其是进入信息时代,知识的“倍增期”更是迅速缩短,对现代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双重影响。从积极的方面讲,现代社会中人的社会化越来越依赖学校教育来完成,这不仅凸显了学校教育在人类社会发展中具有日益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也有力地推动了学校教育的大发展。从消极的方面讲,学校教育面对林林总总、浩如烟云的文化知识,很容易陷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重书本不重人的理论和实践误区,并最终演变为人类的教育危机。

人类的教育危机,不仅表现为学校教育为了学生的社会化急功近利、操之过急,在过度强调传递知识、形成技能的过程中,淡化了人的生命意义,在过度重视培养智能、发展品行的践行中,失落了人的生命价值;更为严重的是学校教育为了学生未来的成年生活而牺牲当下的童年生活,这种本末倒置、舍本逐末的行径,必然导致学校教育偏离教育的本真而日渐工具化,使年轻的一代失去了“学校即社会”的生命体验和“教育即生活”的生命乐趣,从而为未来的人生留下终生的遗憾,为未来的生活留下难逝的阴影。为改变现代教育存在的弊端,在20世纪先后掀起了3次世界性的教育改革浪潮,但收效不大,改观甚微。我国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也针对基础教育的课程和教材进行了8次较大规模的改革,结果同样不尽如人意,尤其是从1999年开始启动、2001年进入实验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仅未能撼动“应试教育”的根基,却落入了“穿新鞋走老路”的窠臼。诚然,教育改革成败的缘由是复杂的,但过分推崇“知识就是力量”,忽视“教育的生命基础”,偏离人的中心地位,是其未能从根本上走出困境的一个重要原因。

“人类教育危机,迫使人们不得不从生命本义纠正对教育本质、功能与作用认识的片面性,这既是一个严肃的理论问题,更是一个普遍的实践问题。”[1]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人们认识的焦点越来越集中在对教育本质的追问,人们思想的分歧越来越统一到对教育原点的回溯,由此奠定了生命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基础地位。“在一定意义上,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2]因此,学校教育在强调和强化传递功能、发展功能、教育功能、审美功能的同时,不能忘记“人的生命是教育的基石”;在总结教育经验、归纳教育规律、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手段的同时,不能忘记“生命是教育学思考的原点”。

4 现代体育对竞技体育的质疑和对“体育本质”的回归,奠定了学校体育以生命教育为取向的体育学基础

马克思从自然的角度把世界分为身外自然和自身自然;从人的角度把世界分为人有机的身体和人无机的身体。以自然为对象,生产劳动改造身外自然,体育活动改造自身自然;以人为对象,生产劳动改造人无机的身体,体育活动改造人有机的身体。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人的活动中,生产劳动与体育活动所具有的这种互补性,奠定了体育活动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具有与生产劳动同等重要的地位与作用。所谓“自身自然”,即人赖以存在的物质生命系统;所谓“有机的身体”,即有生命的形态结构与维生系统。无论是改造“自身自然”,或是改造“有机的身体”,体育活动从根本上讲都以生命为对象,以提升生命质量为目标。因此,体育对人类自身发展的促进作用,不能归结为物质的演化,不能等同于生物的进化,而是以生命为本原、以生存为前提、以生活为内涵的优化。相对教育的生命基础,体育对生命的依存更自然,作用更直接,效果更明显。从青少年的生长发育,到中年人的强身健体,再到老年人的延年益寿,充分体现了体育在人生命历程的各个阶段都具有以生命为本真的积极功效。

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引发了种种弊端,导致了重重危机。这些弊端和危机,不仅存在于人对身外自然实施改造的生产劳动中,也同样存在于人对自身自然实施改造的体育活动中。以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为代表的竞技体育的发展,在“更快、更高、更强”口号的鼓舞和驱动下,一方面,逐渐突破了“非职业化”界限,以科学训练为手段,不遗余力地超越自我,挑战极限,走上了“工具理性”的歧路;另一方面,逐渐跨越了“非商业化”底线,以功利追求为目标,无所顾忌地争金夺银,追名逐利,陷入了“功利主义”的泥淖。人类对身外自然的无度开发和无限掠取,必然导致身外自然生态平衡的破坏,造成严重的生态危机;同样,人类对自身自然的片面开发和过度强化,必然导致自身自然生态平衡的破坏,造成严重的生命危机。体育竞技漠视鲜活的生命,追求身外的物质利益或社会荣誉,不仅使体育在其运动过程中失去了感悟生命、体验生命的内在需要,也使体育在其发展历程中偏离了敬畏生命、提升生命的本真追求。竞技体育手段与目的倒置的异化所造成的人类体育危机,引发了人们对体育本质和意义的反思,对体育地位和功能的追问,进而促使现代体育的发展重新回归生命的本真,重新回返“生活世界”,重新回到大众之中,并以珍惜生命、热爱生命、享受生命为追求,掀起了大众化、生活化的世界性体育浪潮。

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顺应世界体育发展的时代潮流,进入了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新时期。“体育大国”与“体育强国”,虽一字之差,却是不同的概念,有着质的差异性。体育大国主要是对一个国家竞技体育发展水平的评价,评价的指标主要是历届奥运会的金牌数和奖牌数,并据此划分为第一集团、第二集团和第三集团。中国的竞技体育,从2000年悉尼奥运会金牌第三到2004年雅典奥运会金牌第二,再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金牌第一,一步一个脚印,不容置疑地向世界宣告,“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推进,我国大踏步迈入世界体育大国行列”;[5]体育强国是对一个国家体育发展综合实力的评价,评价的指标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维的。衡量一个国家是不是体育强国,不单纯是奥运会金牌、奖牌数,更重要的是看一个国家以人为本的体育观念是否深入人心,以体育人口为参数的国民参与程度,以健康为取向的国民体质发展水平,以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为基数的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等。显而易见,体育大国是以国家为单位、目标外设的发展模式;体育强国是以国民为单元、目标内置的发展模式。体育大国与体育强国,不仅分别代表一个国家体育发展的不同层次或不同阶段,更为重要的是体现了不同的发展理念和实践形态。因此,为适应建设体育强国的需要,必须从生命的本性、生存的本义、生活的本身出发,重新思考体育促进生长发育、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实现人全面发展的真谛,从而为新时期学校体育以生命教育为取向的改革,奠定了体育学基础。

5 学校体育遮蔽生命的双重困境和青少年体质堪忧的现状,为以生命教育为取向的改革提供了现实基础

学校体育兼具教育与体育的两重属性,在教育忽视其生命基础和体育漠视其生命本真的大环境下,学校体育不可避免地陷入了遮蔽生命的双重困境中,使我国青少年的体质与健康长期处于令人堪忧的状态。

从教育系统看,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学校体育过度地偏重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基本技能的传授,忽视了自己直接以自然生命为对象的教学本性,忽略了自己以促进生命的生长发育为目标的教学任务。依据我国一贯的教育方针,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学校教育可分为德育教学、智育教学、体育教学。三类教学在学校教育中既各有择重,各司其责,又相互配合,彼此协同,共同促成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当前的学校教育中,有一个至今未被教育学家和学校管理工作者高度重视的问题,即:在中小学,智育教学是分科展开的,是一种科教学形态;体育教学是整体推进的,是一种类教学形态。科教学形态与类教学形态,是分属不同层次的教学形态。然而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不仅没有注意区分科教学形态与类教学形态的层次差异,更为严重的是我们事实上把体育教学的类教学形态,降格为与语文教学、数学教学、物理教学相等同的科教学形态。体育教学一旦降格为科教学,不仅在学校追求升学率的相互竞争中,迅速沦为不受重视的“豆芽学科”,而且受应试教育教学模式的影响,迅速接受了“只见分数不见人”的教学评价。可以说,体育教学在理论上和实践中的这种错位,是导致现存诸多问题的重要原因。

对应于人类生命的三种形态——自然生命、社会生命、精神生命,体育教学主要以自然生命为对象,德育教学主要以社会生命为对象,智育教学主要以精神生命为对象。人的自然生命相对于人的社会生命、精神生命,更基础,更质朴,更本真。这决定了在学校教育以生命为基础的大前提下,相对于德育教学和智育教学,体育教学与生命的关联更天然、更直接、更基本。因此,在体育教学的实施中,必须在遵从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强调知识积淀的教育规律,必须在遵从生命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强调育人教化的社会规律。在人的生命历程中,青少年阶段是生长发育的关键期,保证学生生长正常、发育良好,是学校体育看是寻常、实为根本的教学任务,尤其在当下学生智育教育的学业太重,压力太大,严重地影响了个体生命生长发育的自然过程,重申和践行学校体育以生命教育为取向,以促进生长发育为目标,就更具有匡正时弊的现实意义。

从体育系统看,在“举国体制”的大格局下,学校体育过度地服务于竞技体育的发展,着力于运动水平的提高,满足于竞技人才的输送,忽视了自己面向学校每一个学生而不是个别体育苗子的全体性,忽视了自己立足人体生命系统而不是局部机能强化的全面性,忽视了自己着眼人的生命历程而不是短暂青春年华的全程性。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体育事业就拟定了“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发展方针。但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为迅速改变“东亚病夫”的民族形象,为尽快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事实上采用了竞技体育优先的“举国体制”,以谋求“更快、更高、更强”的加速化发展,最终实现了体育大国的崛起。我们必须历史地看待为体育大国崛起所付出的艰辛和努力,充分肯定和自豪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我们也必须辩证地看待为体育大国崛起所不得不做出的权衡和让步,以利在向体育强国的迈进中重新认识和处理好竞技体育、群众体育、学校体育的关系问题。为保证“举国体制”有效地运行,在“全国一盘棋”的统筹运作中和“思想一贯制”的统一部署中,我国的群众体育和学校体育纳入了竞技体育的范畴,使群众体育与学校体育的普及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普及,而是隶属于竞技体育的有条件、有限制的普及。这不仅严重地影响了人们自觉参与的广度,也严重影响了人们以生命为追求、以健康为目标的参与深度,并在相当程度上导致了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长期的发展不平衡,青少年的体质状况与竞技体育的辉煌成就存在强烈的反差。

竞技体育从根本上讲,是以个体生命为代价、以人的类生命为参照的极限超越,其过程具有相当的残酷性,其结果具有强烈的排他性。一直以来,学校体育的发展以竞技体育为取向,并直接地与竞技体育的“三级训练体系”相挂钩,在导致体育本质扭曲和体育功能异化的同时,也使生命的意义在体育教学中被日益淡化,生命的价值在体育评价中被日益淡忘。因此,学校体育经常陷入一种尴尬的境地:在积极努力地使“广大青少年成为竞技体育的后备人才”的过程中,却没有得到学生的普遍认可,以至造成学生“不是不喜欢体育、而是不喜欢体育课”的极度反感;在积极努力地使“学校成为培养世界冠军的摇篮”的过程中,却没有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以至造成社会对“为了世界冠军而牺牲一代人的健康”的不解和不满。我们丝毫不否认学校体育为体育大国崛起所做出的突出贡献,但也不能不正视青少年体质持续下滑、令人堪忧的现实。学校体育所处的深度危机,青少年体质目前的严峻现状,引起了党和国家的高度关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表明了党和国家对加强青少年体育的决心和增强青少年体质的信心。青少年正值生命的生长发育期,在人生历程中是最具生命活力的朝气蓬勃阶段。学校体育以青少年体育为主体,以增强青少年体质为目标。因此,重新确立生命教育为学校体育的发展取向,纠正对体育本质、功能与作用认识的片面性,改变传统体育教学中漠视生命或践踏生命的认识误区,对深化学校体育的改革,从根本上改变青少年体质的现状,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6 热爱生命、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体育教学体系——学校体育改革以生命教育为取向的内涵解读

虽然,在我国体育大国崛起的特殊背景下,学校体育发展以竞技体育为取向有其可以理解的历史缘由,但在我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新时期,重新确立学校体育的发展取向具有十分迫切的现实必要性。学校体育兼具教育与体育的两重属性。在教育本质回归其生命基础和体育本质回归其生命本真的世界潮流中,以生命教育为学校体育的发展取向具有合乎适宜的时代必然性。

学校体育以生命教育为取向,不同于学校教育以生命教育为基础。学校教育与学校体育因隶属关系而具有层次差异,使所对应的生命教育具有一般性与特殊性的区分。生命是教育起源的基础,是教育学思考的原点。因此,生命对于教育具有元概念的性质,生命教育对于学校教育具有元教学的性质。在学校教育这个层面,强调生命教育,就是要从教育的生命本体论出发,而不是从教育的知识本体论出发,重新认识和阐释教育的本质、价值和意义,把教育的社会化进程与人的生命历程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学习知识、掌握技能、发展能力、养成个性的教学活动中,充分体验生命的意义、生存的价值、生活的幸福,使人生有一个美好的开端。这既是一种教育理念,也是一种思维方式,必须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德育教学、智育教学、体育教学中,作为具有一般性的教学指导思想;学校体育在学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以生命教育为取向,是体育的本质属性所决定的。体育是把人的生命活动作为自我意志和意识的对象,对自身自然进行改造的人的活动。在学校教育阶段,人的生命活动正处生长发育期,具有较大的可塑性,是对自身自然实施改造的关键期,错过这一时期将难以弥补、贻误终生。因而学校体育与人的生命活动具有更自然、更质朴的关联;对提升生命活力和提高生命质量具有更直接、更重要的作用。从人的生命具有“种生命”和“类生命”的双重性来看,学校教育强调的生命教育是立足于人的“类生命”,主要着眼于人的社会生命、精神生命、文化生命、价值生命、智慧生命;学校体育以生命教育为取向是在重视人的“类生命”的基础上,针对人的“种生命”的积极干预,具体着手于人的个体生命、物质生命、自然生命、自在生命、本能生命。

学校体育以生命教育为取向,不同于开设具体的生命教育课程。学校体育以生命教育为取向强调的是对发展方向和路径的选择,开设具体的生命教育课程强调的是生命知识的普及、生存技能的培训、生活目标的引领。对于学校教育如何落实生命教育,不少学者提出课程化的建议,即:以思想教育课为主体,开设生命教育课程,并纳入学校教育的课程纲要中。这些建议被不少地区所采纳。如:2004年,辽宁省制订了“中小学生命教育专项工作方案”,以此作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有效载体;2005年,上海市颁布了“上海市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指导纲要”,将生命教育纳入国民教育总体规划,着手构建12年一贯的中小学生命教育科学体系;同年,湖南省出台了“湖南省中小学生命与健康教育指导纲要。[6]虽然,使生命教育课程化,对普及生命科学知识、提升安全防范意识、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不失为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但生命教育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过分依赖和局限于课堂教学,会严重削弱其对当前学校教育改革的指导作用;学校体育以生命教育为改革取向,不是要在体育教学中增添具体的生命教育的教学内容,而是从认识生命、敬畏生命、珍惜生命、热爱生命出发,遵循生长发育的客观规律,尊重青少年儿童好动贪玩的天性,用动态生成的观念,重新全面地认识体育教学,构建新的体育教学观。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教学内容以运动项目为取舍,把丰富多彩的、具有浓厚生活气息的民族民间体育活动排斥在外,使体育教学由以生命为本真的内在诉求蜕变为技术至上的外在追求;教学过程以运动训练为参照,把生动活泼的、有助于学生积极参与的教学手段与方法排斥在外,使体育教学由享受生命、感受快乐的过程体验蜕变为靠意志支撑、受纪律约束的目标达成;教学评价以运动成绩为圭臬,把衡量青少年生长发育的维生指标排斥在外,使体育教学由增强体质、增进健康的生命表达蜕变为提升运动能力、提高运动成绩的竞技表现。因此,学校体育以生命教育为取向,就是要反其道而行之,回归以生命为本真的内在诉求,突出享受生命、感受快乐的过程体验,落脚增强体质、增进健康的生命表达,让体育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还儿童以天真活泼,还少年以生机勃勃,还青年以意气风发,使学生在切身经历的生长发育过程中,感知生命、感受生存、感悟生活,从根本上改变”学生喜欢体育但不喜欢体育课“的教学现状。以生命教育为取向,对新时期的学校体育无疑是一次彻底的、全面的改革,不仅要在课程管理、课程设置、课程目标、课程实施、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中得到充分地反映和体现,还要在学校体育工作的方方面面都得到充分地反映和体现。

“理论是灰色的,生命之树常绿。”以生命教育为取向,新时期学校体育的改革,定能走出困境,走进阳光,走向辉煌。

[1]侯晓明.让青少年在生命教育中健康成长[J].新华文摘,2010(4):119.

[2]叶澜.“教育的生命基础”之内涵[J].山西教育,2004(6):2.

[3]夏东民,陆树程.后敬畏生命观及其当代价值[J].新华文摘,2010(3):37.

[4]罗崇敏.全面实施“三生教育”,建设现代教育价值体系[J].新华文摘,2009(14):114.

[5]胡锦涛.在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2008,9.

[6]李高峰.国内生命教育研究述评[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9(6):19.

Life Education:School PE Reform Orientation in the New Era

RAN Xue-dong,WANG Guang-hu
(Chengdu Sport University,Chengdu Sichuan 610041)

School PE reform orientation in China in the new era should be based on life education.From the global perspective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it is consistent with the times'call of"respecting life"and complies with the trend of the times of essence regression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and physical education.From the national condition of constructing people-oriented and harmonious society,it not only conforms to the spirit of developing from a large sports country to a sports power,but also accords with the reform need for school PE to fundamentally break out of the present difficult situation.

life education;new era;school;education;physical education

G807.01

A

1001-9154(2012)01-0001-06

2011-12-09

G807.01

A

1001-9154(2012)01-0001-06

冉学东(1963-),女,重庆人,副教授。

猜你喜欢
生命体育学校
我们的“体育梦”
学校推介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