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2012-12-29 07:23周西臣蒋秀燕于颖敏
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学报 2012年2期
关键词:技能型化工课程体系

周西臣,马 勇,蒋秀燕,徐 鸣,于颖敏

(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 化学化工系,山东 东营 257000)

化工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周西臣,马 勇,蒋秀燕,徐 鸣,于颖敏

(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 化学化工系,山东 东营 257000)

加强校企合作、实现工学结合是培养化工技能型人才的关键。根据化工企业岗位需要,化工专业要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目标,调整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以工学结合为主线,建立实践教学基地;以岗位技能为核心,建立双向人才培养模式。“基础平台+课程模块”的课程结构模式,基础教育、专业教育、职业教育三阶段运行模式,单独开班、校企共同管理的双重管理模式是落实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载体。

化工;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

石油和化工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行业,同时也属于高危行业,对从业人员有特殊的要求。目前,化工技术型、技能型、应用型人才严重短缺,满足不了行业对人才的需要;行业从业人员素质低,专业知识缺乏,存在着潜在的安全隐患;高校传统的“学院化”单一培养模式,导致企业需求与培养实际脱节,出现了“企业选人难”、“学生就业难”的尴尬局面。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中大力推行校企结合的培养方式,对“工学交替”、“订单式”培养模式进行了初步的探索[1],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以下简称“胜利学院”)结合高等化学化工教育发展现实与专业属性,把握高等教育的普遍规律和化学工程教育的特殊规律,以培养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化学化工人才为核心,借鉴国内外的先进办学经验和研究成果,对“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一、以地方经济发展为核心,构建人才培养模式

胜利学院地处山东省东营市,是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双中心城市和特大型企业——胜利油田所在地,形成了以石油化工为主导产业的产业结构,区域内有上百家大型化工企业,化工类专业人才具有非常广阔的需求市场。胜利学院作为东营地区的高等院校,具有为区域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和技能型化工人才的责任和义务。几年来,胜利学院结合办学实际和化工专业特点,利用区域石油化工经济优势,按照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指导思想,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教学与生产的结合,校企双方互相支持、互相渗透、双向介入、优势互补、资源互用、利益共享。在化工专业中开展校企合作培养技能型人才模式的研究,不仅可以满足化工企业用人需求,推动企业科技进步,提高经济效益,也可以为学校和专业的发展注入生机和活力,并为学生就业增加畅通的渠道。既发挥了学校和企业各自的优势,又能共同培养社会与市场需要的人才,是高校与企业双赢的模式之一。

(一)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目标,调整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

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表现和核心内容。只有根据用人单位具体岗位需求的变化、毕业生的反馈意见,对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和调整,才能保证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通过对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重组,使基础理论课程更好地体现以应用为目的,使专业知识的教学进一步体现针对性和实用性。通过各门具体课程的教学改革实践,切实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技能的能力;开展课程实践环节教学改革的探索和研究,进一步提高培养人才的质量。

(二)以工学结合为主线,建立实践教学基地

实践教学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基础,只有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加强与企业之间的联系,才能建成基本满足本专业人才培养需要的具有特色的校内、校外双平台专业实践教学基地。目前,胜利学院在齐鲁石化公司、胜利化工集团、山东海科集团、山东京博集团、石大化工、石大科技等企业已建立了相对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通过选派实习指导教师到实习基地学习与交流,聘请企业专家作为兼职教师,参与学校的教学与管理,提高专业教师的工程技术能力,为培养应用型和技能型化工人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校内,主要是通过实验课程教学培养学生的基本动手能力;通过化工仿真实训、化工单元实训,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通过认识实习、化工生产实习、顶岗操作实习,完成化工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

(三)以岗位技能为核心,建立双向人才培养模式

针对目前学术型人才过多、高级应用技术型人才大量缺乏的事实,以岗位技能为核心的双向人才培养模式需要突破传统的“学院化”单一培养模式思维的束缚,在注重学生专业知识培养的同时,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和岗位技能的培养。该模式中的岗位技能的培养通过学校与企业双平台,对学生进行双向培养。通过工厂认识实习,让学生明确专业课程的学习目标,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好地完成专业课程学习。基本完成专业课的学习以后,安排学生到工厂进行生产工艺实习,使学生了解生产工艺、过程控制、事故处理、生产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为下一步岗位训练打下良好基础。然后再回到学校完成部分专业课程和技能课程的学习。最后一个学期,结合岗位实际布置毕业设计课题,让学生进行毕业设计的同时开始岗位技能实习。按照这种模式培养的学生毕业后很快就能上岗,减少了企业培训和实习环节,可为企业节约大量培训资金,同时也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二、根据人才需求和地方经济发展需要,设计与实施人才培养方案

胜利学院通过对我国应用化工行业现状和发展趋势的深入调研,对未来本地区应用化工行业发展专业人才的需求特点进行了预测,并结合企业对人才知识结构的需求,制定与生产实践、社会发展、特别是地区经济发展需要相结合的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方案。

(一)课程体系设计

构建与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课程体系,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校企共同制定联合培养方案,共同确定培养目标、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这样的课程体系才能更好地为企业服务。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化工专业可以实行“基础平台+课程模块”的课程结构模式。

1.搭建三个基础平台

第一,通识教育平台。主要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大学英语、计算机文化基础等为核心课程。

第二,学科基础平台。主要以大学物理、大学物理实验、高等数学、程序设计语言(C)、电子电工学等为核心课程。

第三,专业基础平台。主要以无机及分析化学及实验、有机化学及实验、物理化学及实验、化工原理及实验、化工制图等为核心课程。

2.建立三个课程模块

第一,专业课程模块。主要包括精细有机合成化学及工艺学、仪器分析、化工仪表自动化、化工安全技术、石油炼制工程及与用人企业协商的符合企业生产实际的专业课程,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完成。

第二,职业教育模块。主要包括企业文化、化工安全、化工经济、生产工艺等,主要由企业高管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来完成。

第三,实践课程模块。主要包括认识实习、化工仿真实训、生产工艺实习、顶岗实习、毕业设计等课程,按照“往复式”教学程序,由企业和学校共同承担。

(二)培养过程设计

第一阶段:基础教育阶段。通过学校基础平台教学,使学生初步掌握较系统的化学、化工专业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掌握必要的数学、物理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和计算机应用能力;掌握一门外语,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

第二阶段:专业教育阶段。通过与化工企业双向选择,签订就业协议,到工厂进行专业认识实习,了解行业的发展动向,结合企业需求及就业方向,建立专业教育模块。根据岗位需要,与用人企业联合制定专业课程计划,使人才培养更具有针对性。在此期间,穿插安排学生到工厂进行生产工艺实习,使专业课程的学习更加结合生产实际。

第三阶段:职业教育阶段。在基础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基础上,学生进入工厂进行顶岗操作实习,同时参加企业组织的各种岗前培训。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和主要工程技术人员完成对学生进行企业文化、经营理念、安全生产、工艺流程、生产技术等方面的培养。在此阶段,学生还要结合所在企业实际,在学校教师和工程技术人员的共同指导下完成毕业设计。

三个阶段的运行见图1。

图1 培养过程运行图

(三)运行管理设计

学生与企业签订就业协议后,单独开设班级,由企业和学校共同管理。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按学校的各种管理规定进行管理;学生实习、培训期间按学校和企业的管理规定进行双重管理,实践课程的成绩评定由企业和学校共同进行。

三、实践成效

基于此种培养模式所培养的学生具备上岗快、业务精、能力强的优势,很快成为企业的技术骨干。几年来,胜利学院与山东海科化工集团有限公司、山东京博控股公司、山东富海集团有限公司等三家大型石化公司签订了合作培养协议,按照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为企业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化工技能型人才,受到用人企业的一致好评。

[1] 林洁.“工学交替”及“订单式培养”教学模式初探[J].南方论刊,2009(7):111.

G642 < class="emphasis_bold">[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673-5935(2012)02-0071-02

2012-03-07

周西臣(1958-),男,山东莘县人,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化学化工系副教授,主要从事油田应用化学研究。

[责任编辑] 徐月欣

猜你喜欢
技能型化工课程体系
《化工管理》征稿简则
《化工管理》征稿简则
《化工管理》征稿简则
《化工管理》征稿简则
应用技能型人才培养框架下《PLC与变频器应用技术》课程改革与实践
供给侧改革驱动下高职院校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措施分析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构建优质学前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三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