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掖市肉牛产业发展路径与态势分析

2013-01-23 21:08杨瑞基朱跃明杨建春甘辉林
中国牛业科学 2013年2期
关键词:肉牛秸秆

杨瑞基,朱跃明,杨建春,甘辉林

引言

一个地区主导产业的确立和发展,对一个地区的现在和将来产业的发展、民生问题以及人文社会、生态环境的影响都有直接关系。肉牛产业作为张掖市的特色优势产业,特别是自2008年“张掖百万头肉牛基地建设工程”实施以来,肉牛产业发展迅速,至2012年底,全市肉牛饲养量达到100.3万头(其中:基础母牛存栏量38.5万头),出栏26.1万头,牛肉产量7.83万t,养牛产值28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来自养牛业的收入达845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7 310元的12%。肉牛产业已成为引领张掖现代畜牧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其集聚效应已凸显和放大。

1 张掖肉牛产业发展的自然禀赋

1.1 地理条件优越

张掖市地处青藏高原与蒙新高原的交汇地带,是“古丝绸之路”和“新亚欧大陆桥”的咽喉要道,南据祁连山,北据巴丹吉林沙漠和合黎山,中部平畴沃野、河流湖泊、沼泽湿地、戈壁沙漠纵横交错,为动物防疫创造了天然屏障,并且处在人口密集区向稀疏区过渡地带和世界玉米肉(奶)牛带的中心位置。地势高亢,气候干燥,昼夜温差大,日照充足,紫外线强烈,细菌病毒等有害微生物繁衍生存条件较差,具备生产优质畜产品的自然条件。

1.2 饲草资源丰富

张掖具有两千多年高度发达和不朽的农耕文明史,历代王朝实现移民实边的政策,屯垦屯军、精耕细作、农牧结合,形成了具有西北内陆河流域特征的冲击平原型绿洲,其地势平坦、土壤肥沃、阡陌纵横、灌溉便利,适于牛耕和机械化作业,易于种植玉米、小麦、油菜等农作物,是国家级玉米制种基地和肉牛养殖基地。每年玉米种植面积稳定在6.6万hm2以上,其玉米秸秆近230多万t,加上4万hm2人工牧草基地及豆科牧草复种,年产饲草350万t以上,完全满足养殖100万头肉牛的饲草料需要。

2 张掖肉牛培育成果显著

2.1 良种化程度高

从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引进乳肉兼用型品种西门达尔与当地品种河西黄牛(蒙古牛河西走廊型)开展杂交改良,经过30多年的杂交改良(期间进行了提纯复壮、核心群建立、选种选配、本品种选育等选育工作)。目前,已形成了具有张掖地方特色的西门达尔肉牛种群。至2012年底,全市肉牛饲养量达到100.3万头,出栏26.1万头,基础母牛存栏38.5万头。全市累计建成肉牛改良人工授精点339个,牛改授配率、受胎率和冻配繁活率分别达到88%、90%和89%,肉牛良种率由2008年的85%提高到目前的90%以上,个体产肉量由2008年的129kg提高到300kg。

2.2 发展模式先进

张掖在发展肉牛产业的过程中,始终强调现代化引领产业的主导作用,以专业化、规模化和标准化为发展技术路径。形成了“政府抓良种、农户抓繁殖、小区吊架子、大户抓育肥、协会抓流通、企业抓加工、站所抓防疫”的肉牛发展模式,在全国肉牛行业中产生了巨大影响。全市肉牛养殖小区累计达到163个,千头以上的肉牛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达到19个,年出栏百头以上的肉牛规模养殖场(小区)达到130个,农户规模养殖肉牛占到总量的55%以上。

2.3 服务体系完善

全市已建成肉牛冻配改良站点339个,从事肉牛冻精配种改良工作的技术人员达380多人,年冻配改良西门达尔良种母牛28万头以上,配种技术人员技术过硬,素质较高。其次,已形成市、县(区)、乡(镇)三级畜牧兽医技术服务体系,从事肉牛产业的专业技术人员820多人,常年为广大肉牛养殖户提供选种选配、人工授精、暖棚建筑、营养调控、兽医卫生、疫病防控、精准饲养、秸秆饲料化以及新品种、新技术等全程技术服务,为肉牛生产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障。

3 思路与目标

3.1 发展定位

进入新世纪以来,肉牛产业在我国北方地区迅速崛起,我市30多年不间断的杂交改良的成果-张掖肉牛(西门达尔杂种肉牛),从理论和实践上可定性为肉牛配套系。借鉴国内肉牛产业发展的先进经验,实行“面上保种,点上改良,坚持肉用发展方向”[1]。即:要保持以西门达尔为主的高代杂种肉牛类群的唯一性与规模化,同时强力扶持高台博峰肥牛公司等龙头企业,使其做大做强,跻身于国内肉牛高端企业的行列,达到与秦宝、科尔沁、雪龙等著名企业发展的同等水平。促使企业在点上进行肉牛品质改良,进行高端牛肉及其产品生产,推进我市牛肉产品进入国内外高端市场,引领肉牛产业提质增效、转型跨越,快速健康发展。

3.2 建设重点

我市肉牛产业发展应采取逆向规划和正向开发的方式进行。即依托肉产品加工企业,按照“餐饮连锁→屠宰加工→产品开发→肉牛育肥→牛源建设→饲草料基地”路径进行逆向规划。重点做好牛源基地、育肥基地、饲草料生产加工基地等3大基地建设。

3.2.1 牛源基地建设 在甘州、临泽、高台3县区建设1000头规模核心群10个、500头核心群30个、5~10头母牛养殖户5万户。总规模达到35~40万头,确保牛源稳定。

3.2.2 肉牛育肥基地建设 新建20个千头规模的肉牛育肥场,其中,甘州10个、临泽5个、高台5个,3县区达到40个千头规模的肉牛育肥场,达到年出栏优质肉牛10万头以上。通过建设规模育肥场,可为肉牛屠宰加工企业提供稳定的牛源保障。

3.2.3 饲草料基地建设 张掖市农区秸秆以高茬还田、就地焚烧、烧炕取暖等形式进行处理,造成物质能量的极大浪费。面对新的形式和任务,必须进一步加大秸秆资源的利用率,以农作物秸秆青贮、氨化、微贮等加工利用技术为主,积极开发利用饲用玉米、苜蓿、垂穗披碱草、张杂谷等饲草资源,在甘州、临泽、高台3县区种植4万hm2紫花苜蓿,其中,鼓励和支持利用部分饲料田种植青贮饲用玉米1.3万hm2以上。

3.3 主要任务

张掖肉牛产业正处在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肉牛产业作为现代畜牧业的核心产业,必须坚持以现代发展理念引领肉牛产业,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手段装备肉牛产业,坚持集聚发展、集约经营、产业融合、高效安全的发展方向,努力在规模扩展、品种改良、精深加工、品牌培育、市场开发上实现新突破,全面提升肉牛产业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数字化水平,努力把张掖打造成中国西北肉牛产业第一大市[2]。到2015年,全市肉牛饲养量达到130万头,出栏达到45万头,较2010增长12%,养牛业总产值达到100亿元以上,占畜牧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80%以上,占农业总产值的46%,占全市GDP的比重达到11%,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来自养牛业的收入达到4 640元。其中2013年肉牛养殖总量达到112万头,出栏36万头,增长12%,养牛业产值达到36亿元;到2014年达到125万头,出栏40万头,增长11.6%,产值40亿元;到2020年,六县区整体进入国家肉牛优势区域带,建成国家肉牛活体储备库、成为西北最大的优质肉牛繁育与产品加工供应基地。

4 实施策略

4.1 建立肉牛优势产区,突出重点、分类指导

以甘州、临泽、高台3县区为主,建立肉牛优势产区。重点推广西门达尔、夏洛莱、安格斯等品种,开展二、三元杂交,按照5千米的辐射范围设立人工授配站(点),扩大以西门达尔为主的基础母牛核心群,杂交改良覆盖率达到70%。大力发展肉牛养殖小区,积极推行肉牛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生产,规模化饲养比重达60%以上,肉牛优质率达到80%以上,平均胴体重达到300kg以上,初步形成涵盖良种繁育、标准化养殖、疫病防控、质量安全监管、屠宰加工、营销网络的现代肉牛产业体系[3]。黑河沿岸肉牛集中繁育优势产区。本区域以甘州区的大满、沙井,临泽县的沙河、鸭暖以及高台县的巷道、合黎等24个乡镇,本区域耕作先进、农业生产发达,饲草料资源丰富,可大规模青贮氨化,以村为单位建立养殖场(小区),组建肉牛繁殖和架子牛培育产区。甘州区肉牛标准化规模育肥优势产区。本区域以甘州区的万禾、沅博、希望、丰盛等肉牛育肥龙头企业为主,育肥大户为辅,全面开展高新技术和实用技术集成配套,按照肉牛无公害生产技术规范的要求,开展标准化规模养殖育肥,为牧沅、博峰等肉牛屠宰加工龙头企业提供优质肉牛。沿山区西杂牛繁殖优势产区。本区域以甘州区的安阳、花寨,高台县的新坝,山丹县的清泉、西屯,民乐县的新天、六坝等15个乡镇为重点,实行西门达尔杂种母本繁殖,应用性控技术,集中扩繁西杂母犊,为第一优势产区提供优秀母本。建立肃南县牦牛优势产区。本区域以肃南县的皇城、康乐、大河、马蹄等四乡镇为重点,利用牧区天然草原和现有的牦牛品种资源发展牦牛产业。

4.2 严肃品种引进,坚决杜绝引进品种的多杂乱,清除杂交污染

在品种上严格按照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确定的改良方向—肉牛,终端父本—安格斯、夏洛莱等,坚决取缔和杜绝任何部门和领导轻诺的乳肉兼用型品种[4]。已经确立的发展方向要一如既往、持之以恒、保持不变,决不允许个别地方引进乳肉兼用型品种,实行母牛挤奶、牛羊混养的养殖模式的推行。

4.3 用高科技和现代化引领肉牛产业,推进肉牛标准化生产

当前,个别地方出现的大而全、小而全的小农经济意识,只能消弱产业转型跨越的机遇,破坏产业体系的形成和扩张,递减发展势头,遗害无穷。要坚持专业化分工、规模化养殖、标准化生产的现代畜牧业理念,采取宣传发动、服务拉动、示范带动等一系列有效措施,力争90%以上肉牛养殖户能按养殖标准来进行生产,切实推进肉牛生产标准化。尽快整顿市内中小型饲料厂,取消和关、停、并、转"三无"饲料企业(无化验室、无技术人员、无产品批号)。

4.4 建立基础母牛电子档案管理系统,实现肉牛产业的数字化、信息化管理

针对拥有38万头以上的基础母牛种群,实现对数量庞大分散在全市六县区不同地点的基础母牛实现信息化管理。畜牧部门的数据信息通过计算机等智能设备终端,输入或采集到各县区畜牧兽医局信息中心的数据库,通过互联网通讯技术,数据适时汇总到市畜牧部门肉牛综合信息管理平台中央数据库数据,适时获得各县区基础母牛群信息,便于市畜牧部门在基础母牛群,分县区、乡镇不同层面,适时对数据进行分析,为有效监督和科学决策提供依据。实现对肉牛养殖户、村级、乡镇级、县区级、市级的肉牛良种登记、防疫、后裔测定、DHI(肉牛群体改良)测定以及肉品安全等信息的管理,为区域肉牛发展,品种改良,防疫系统的监督检查,肉品安全体系的监督检查和可追溯性提供数据支持。实现养殖者,政府机关,防疫部门,畜牧服务企业,科研教学单位的信息沟通与互动,为全市肉牛产业发展提供数字化平台。

4.5 用现代商业物流手段引领秸秆饲料化工作,提高农作物秸秆利用率

瞄准内蒙、新疆、青海、西藏等牧区以及大型畜牧企业冬春季节缺草的现状和机遇,采取政府购机补贴的方式配套推广大型玉米秸秆收获加工机械设备,集成推广机械化收获、揉草、青贮窖青贮、包膜青贮、堆贮、黄贮等技术,扶持建立秸秆饲料化整村整乡推进示范点,以整村推进的方式组织玉米秸秆的机械化收获加工,以点带面引领带动推广秸秆机械化收获、包膜青贮、生物发酵等先进实用技术,提高秸秆饲料的营养品质和转化利用率,成立大型饲草加工公司,实现秸秆饲料商品化、产业化[5]。在农区立足百万亩玉米制种基地产生的秸秆,坚持循环经济理念谋划秸秆饲料化工作,集成推广秸秆饲料化开发利用技术,积极推进秸秆资源转化与畜牧高新科技的有效组合,建立“秸秆饲料化利用—肉牛产业—有机肥—有机种植业生产”的环境友好型循环农业体系,从而实现节粮型畜牧业在更高层次的跨越发展。

4.6 源头控制肉品安全,建立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

建立全程质量跟踪追溯体系,从母牛繁育、肉牛生产、投入品管理、疫病防控等生产管理环节建立质量监控体系和追溯体系;从屠宰加工→熟食品生产→连锁超市→餐饮服务,全程实行条码标识管理,推广HACCP认证,使每一个环节都能够追溯到产品来源,实现动物源性食品从生产到消费的全程有效监控,并建立从产地到餐桌的市场准入制度[6]。

4.7 扶持龙头企业,打造优势品牌

张掖市肉牛产业发展的瓶颈是产业链条断路,没有从根本上形成产、供、销一体化,贸工农一条龙的产业格局,特别是龙头加工企业规模小、肉牛产品精深加工滞后,产业化水平低,缺乏品牌带动效应。因此,要以扶优扶强高台博峰肥牛等龙头企业为切入点,结合“张掖肉牛”地理商标,加快牛肉商标注册,树立精品名牌战略意识,促进肉牛产品由原始产品向加工产品转变,提高产品附加值,打造中高档特色品牌,使肉牛产业步入产业化的轨道。

4.8 建立肉牛产业研发机构,开展牛肉品质检测与评定

牛肉品质评定方法和标准是促进肉牛产业发展的重要环节。为此,国内不少肉牛主产区经过系统研究,建立了自己的评定标准,形成了自己的品牌。如陕西的“秦宝”,大连的“雪龙”,内蒙的“科尔沁”等。我市由于处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优质的饲养条件,肉牛产品销售到外地后很受消费者欢迎。然而,由于缺乏完整的肉牛品质评价体系,导致我市肉牛品牌不响,销路不广,附加值不高。为此,我市应建立四大研发机构,尽快建立肉牛品质评价体系。主要包括生物技术研发中心。建立遗传基因库、系祖公牛利用、冻精生产和胚胎移植实验室、基因工程室、酶工程实验室、细胞生物学实验室、生物产品制备室和微生物研究室等;肉食品研发中心。实行校企合作开发,与科研院所联合组建肉食品研发实验室,建设研发检验厅、生产操作流程车间、展示接待厅、内外包装车间等,研制开发各类牛肉新产品,牛肉制品加工工艺、保鲜技术;饲草料研发中心。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开发饲料资源,提高饲草料的利用率,对玉米秸秆采用青贮、氨化、碱化、热压力加工、高强度冷压、微生物等方法进行处理,降低粗纤维含量,提高秸秆饲料化利用率及其营养价值。针对肉牛不同生长阶段的营养所需,研发专用预混料、浓缩料、快速增肥添加剂、新型饲料酶制剂、新型饲料蛋白资源产品等;产业循环发展研发中心。积极开发“秸秆养牛—牛粪种菇—菇料还田”、秸秆—肉牛—粪肥—沼气利用—沼渣还田、沼液防病虫以及饲料加工—肉牛养殖—畜产品深加工—废弃物处理—饲料原料等循环发展模式,促进肉牛产业在更高层次上实现良性循环。

[1]杨瑞基,冯国廷,魏玉明,等.张掖市西门达尔肉牛新品系选育及肉牛优势产区建立的研究[J].甘肃畜牧兽医,2010,41(1):43-46.

[2]彭 涛,卢凤君,杨世柱,等.张掖市甘州区肉牛产业升级的战略思考[J].中国畜牧兽医,2010,51(2):214-217.

[3]张英汉,陈 宏.论中国的肉牛育种问题[J].黄牛杂志,2002,28(1):1-5.

[4]程振煌.我国畜禽养殖业的特点存在问题及对策[J].当代畜牧,2009,27(1):1-4.

[5]林祥金.加强宏观调控和政策支持促进肉牛产业健康展[J].农村养殖技术,2009,14(14):4-6.

[6]郭爱珍,彭远义,吴清民,等.中国肉牛产业技术需求的调研与分析[J].养殖与饲料,2009,8(6):71-74.

猜你喜欢
肉牛秸秆
冬季肉牛咋喂精料
冬春如何提高肉牛采食量
老挝肉牛输华实现突破
肉牛口炎咋防治
肉牛舍自走式牛场清粪车的研究
解读“一号文件”:推进秸秆综合利用
推广秸秆还田 有效培肥土壤
关于农作物秸秆禁烧工作的思考
秸秆计划烧除 吉林打算这样干
青贮饲料在肉牛养殖中的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