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论语》解析孔子君臣观之深意

2013-01-28 08:25武汉大学国学院湖北武汉430072
大众文艺 2013年8期
关键词:君臣君主管仲

(武汉大学国学院 湖北武汉 430072)

孔子的君主观较为开明,并未捆缚在君主的绝对权威之下。这与“礼”的精神、以及孔子在政治观念上的创造息息相关。

一、礼在孔子君臣观中的地位

《论语·颜渊》中记载:“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孔子主张君臣要各安其位,各守其职,才可能政治安宁。

礼的要求体现在对待君主上——“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论语·为政》),君主应用“礼”来教化百姓;“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论语·八佾》),君主本身便应对“礼”保持敬意;“上好礼,则民易使也”(《论语·宪问》)、“动之不以礼,未善也。”(《论语·卫灵公》),君主自身对“礼”推崇与躬行,才能得到民众的爱戴。

礼的要求体现在对待臣子上——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论语·泰伯》)、“君子思不出其位”(《论语·宪问》),臣子应该固守本职工作,不越位;而不得“弑父与君”(《论语·先进》),不犯上作乱,则是为臣应固守的底线。

孔子本身便躬行礼法——“其在宗庙朝廷,便便言,唯谨而。”(《论语·乡党》)、“过位,色勃如也,足蹑如也,其言似不足者。”(《论语·乡党》)“疾,君视之,东首,加朝服,拖绅。”(《论语·乡党》),这都是他对君主尽礼的体现;而“陈成子弑简公。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陈恒轼其君,请讨之。’”(《论语·宪问》),这一句则表现出孔子对维护礼制所作出的努力。

孔子对于春秋无君无臣、违背礼仪的现状是痛心疾首以及无奈的——“事君尽札,人以为谄也。”(《论语·八佾》),自己本应是正当的举动,却不容于世,悲亦甚矣;“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论语·季氏》),诸子坏礼之风如洪水倾崩,岂不心寒至极!他虽然对管仲颇有嘉赏,但在礼制面前,他却一视同仁的——“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论语·八佾》);孔子对逾礼的季氏尤为不满——“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论语·八佾》)“三家者以雍彻。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论语·八佾》)“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论语·八佾》),他多次针对季氏发表言论,用心不可谓不良苦,对礼的维护不可谓不热切。

二、孔子君臣观中的创见

1.敢于挑战君主权威,不唯君主至上

孔子虽然尊重君主,但他的“敬”并不是特对君主而言。他对人皆敬。对君主的“敬”,也完全遵照礼法,并未超出限度。他甚至视过分的“敬”为可耻( “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敬而不媚,才是他的准则。在孔子的观念里,君主并不是神圣而高不可攀的。他曾激赏冉雍说;“雍也可使南面。”(《论语·雍也》),赞其是帝王之才;他敢于直接评论君主过失,指出“晋文公谲而不正”(《论语·宪问》)。

孔子对于“事君不二,从死一君”的迂腐观念也是鄙弃的。齐桓公杀其兄公子纠,公子纠的谋臣召忽自杀殉节,管仲却未从主而死,反而辅佐齐桓公一匡天下。对于管仲另寻他主的这件事,孔子从大节着眼,肯定了管仲脱离陈旧的君臣观——“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论语·宪问》)“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以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这些言语都表示孔子反对“愚忠”,并未将君主看得过于神圣。

2.在极为特殊的情况下,可以为“复礼”而“违礼”

众所周知,孔子对“三桓坏礼”极为愤恨。“佛肸召,子欲往。”“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论语·阳货》)、“公孙弗扰以费畔,召,子欲往。”(《论语·阳货》)。佛肸是晋大夫赵简子之邑宰,公孙弗是季氏家臣。按照礼数,孔子不该有“欲往”之念;然而孔子深恶痛觉的便是季氏逾礼,此番前去,必想借此机会、借彼官位有所作为,兴复礼乐。他是为了“复礼”而先“坏礼”;而对自身定力操守的自信——“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缁。”(《论语·阳货》)则使他敢于、勇于有此一举。

3.对于朝代更迭必然性的认识

“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论语·为政》)

在这一段文字里,孔子语出惊人——“其或继周者”,言下之意,想是已将朝代更迭看成是必然之事。孔子一心维护的是“周礼”,并非“周朝”,或是特定的某个“周王”。这与他并不视君主为绝对权威有关。他的观念与明末清初的顾炎武有殊途同归、异曲同工之妙。顾炎武在《日知录》中提出的“亡国”“亡天下”之辩,正是将特定的君主代表的朝代兴亡与民族的兴衰分列出来。这也再一次显示出了孔子原始民主主义思想的模糊发端。

三、原始君臣观在封建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畸化

孔子的君臣观的形成与当时的时代背景是密切相连的。

先秦时期,中央集权国家正在形成过程中,各诸侯国都在招揽人才、虚位以待,这为思想家们阐发各自的君臣观念提供了一个中国历史上难得的历史机遇。孔子在这一潮流之中提出的君主观念较为开明,带有原始民主主义的色彩。而后秦汉一统,集权国家的专制投射于思想文化层面,钳制其自由发展,君主观念日趋僵化。对此,余英时先生曾有明言:“先秦时代,列国竞争,“势”对于“道”多少还肯迁就。大一统政权建立之后,“势”与“道”在客观条件上更不能相提并论。”于是,君主权威的绝对化和不可转移随着大一统国家的不断发展愈演愈烈,“愚忠”的臣子规范大行于世。于是,后期甚至出现了“君虽不君,臣不敢以不臣”(颜元《颜习斋先生言行集·学人第五》)、“君虽不仁,臣不可以不忠”(曾国藩《曾文正公全集·家训》卷下《谕纪泽》)的思想观念。这些都是与儒家前期,孔子的君臣观念相抵触的,是随时代发展而发生的畸化现象。我们对此应该有清楚的认知。

1.儒家哲学智慧.邵汉明.刘辉.王永平著.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5.

2.人和论.儒家人伦思想研究.徐儒宗著.人民出版社.2006.

3.论语译注.杨伯峻著.中华书局.2009.

猜你喜欢
君臣君主管仲
五张羊皮
当代皇室
和谐君主帝喾
“适宜君王的风度”:论《李尔王》中的新旧君主
出尔反尔的誓言
管鲍之交
管仲:我给你们唱个曲儿
从《氓》看女子的抱怨和依恋
鲍叔牙与管仲
学渣当自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