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

2013-01-30 21:53胡钰
中国软科学 2013年11期
关键词:驱动科技企业

胡钰

(国务院国资委新闻中心,北京100011)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全国人民指明了奋斗方向,提供了奋斗动力。当中国进入新的更具挑战性的发展阶段,最可怕的不是前进征途中遇到的困难,而是畏惧困难、安于现状的暮气。中国梦的提出,点燃了全国人民为了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而顽强奋斗、接力奋斗的激情,成为中国新一轮发展的根本指针。在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全面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具有根本性的战略意义。永葆进取,尊重规律,才能推动中国科技创新再上新台阶,才能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强大、持续的创新动力。

一、把握我国创新驱动发展的新形势与新要求

中国经济已经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科学发展成为主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成为主线,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不断推出,创新驱动发展的紧迫性越来越突出。

1.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已经成为破解中国经济发展难题的根本举措

党的十八大报告对科技创新在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坚持科学发展中的目标、地位、作用、发展途径做了清晰阐释,在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基本要求中指出,要不断推进包括科技创新在内的各方面创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中指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提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在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中指出,要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报告明确提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并且做出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完整部署[1]。

从十八大报告的要求来看,科技创新在国家发展全局中的重要性充分凸显,这种重要性集中体现在以自主创新引领国家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中,体现在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实践中,体现在创新型国家建设的目标中。

党中央提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建立在科学分析我国基本国情之上的。这一战略部署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尽管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经济社会发展成就,但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发展面临的一些深层矛盾和问题已经不容回避。

如何保持经济持续增长?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我国必须保持从改革开放以来到2020年的连续40年7%以上的经济高速增长。一个超过10亿人口的大国维持近半个世纪的经济高速增长,这在世界经济发展史上是绝无仅有的。这种持续增长的根本动力来源不能是资源或投资,只能是科技进步。创新驱动发展的需求从没有现在这样强烈!

如何突破资源环境瓶颈?我国人均能源、水资源等重要资源占有量严重不足,生态环境脆弱,真所谓“地大物不博”,面临着日益严峻的发展瓶颈约束。从1993年起,中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进口量逐年增加,现在石油对外依存度达到56%,今后这一比例还会增加[2]。北京等大城市频发的严重雾霾天气,各地频发的源于环境问题的群体性事件,都已表明我国发展的环境瓶颈到了何等严重地步!与此同时,由于技术落后和长期粗放经营,进一步加剧了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实践表明,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的路子已难以为继。这些问题使得创新驱动发展的需求从没有现在这样强烈!

如何提升国际竞争力?在经济全球化和知识化并行的进程中,中国面临着竞争日趋激烈的国际环境,不具备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就很难把握竞争的主动权。目前,全世界绝大多数的研发投入和发明专利都掌握在发达国家手里。凭借科技优势和建立在科技优势基础上的国际规则,发达国家及其跨国公司形成了对世界市场特别是高技术市场的高度垄断,从中获取超额利润。由于缺乏核心技术,我国企业不得不将各种高科技产品的相当利润支付给国外专利持有者,而我国企业获得的利润微乎其微。更重要的是,在页岩气、智能电网、物联网、新型制造技术等新兴产业的发展进程中,美国等发达国家又占据了技术优势。如果说过去发达国家是用暴力掠夺殖民地资源,那么今天发达国家更多地是利用技术手段控制国际资源及财富分配。严峻的竞争态势使得创新驱动发展的需求从没有现在这样强烈!

如何获得技术积累?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还可以通过购买国外技术来获得技术积累,但当中国逐步从“技术洼地”成为“技术平地”并迈向“技术高地”时,再寄希望于向国外竞争者购买技术是很困难的,甚至可以说是不可能的。2013年出现的美国航天局作出禁止中国研究人员参加会议的歧视性决定,以及著名的国际科学合作项目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反应堆(ITER)中对中国科学家的歧视都表明,中国要想单纯依赖国外技术来获得自身的技术积累已经越来越难。只有基于自主创新的发展路径,才能积极参与全球创新合作。创新驱动发展的需求从没有现在这样强烈!

面对发展的新形势、新问题,中央提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就是充分提升科技创新在发展中的战略地位,依靠科技创新解决发展面临的诸多矛盾和问题,推动经济增长向创新驱动型转变,使经济社会发展真正走上科学发展的轨道。

2.根据创新规律和时代要求,明确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的着力点

为了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创新”与“人才”成为两个关键词,我们必须以更加开阔的视野和扎实的举措,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和自主创新战略,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

着力点之一,坚持用全球视野推动本土自主创新。当代经济竞争的突出特点是超越一国界限在全球范围配置资源和市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吸引了大量国际资源,推动了中国竞争力的持续快速提升,成为了全球化的受益者之一。在未来的时间里,这种全球融合的发展背景依然存在,而且会越来越强烈。在经济全球化日益深入的时代,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世界越来越关注中国,这为中国进一步获取全球资源和市场提供了良好条件。

今天,创新和生产在全球的地理分布越来越分散,原本局限于一定区域的价值链被拉伸到不同的国家,全球价值链因此形成。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关起门来竞争只能让自己的创新能力萎缩,让自己始终处在价值链的低端。在新的竞争态势下,中国必须坚持搭建自主开发平台与有效利用国际资源结合,这是中国向全球价值链高端迈进的基本路径。

着力点之二,坚持尊重创新规律来营造完整创新生态。创新是有规律的,支持创新是要尊重规律的。在技术创新活动中,企业是主体;而在推动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中,政府是营造环境的主体。新时期科技管理的内涵和模式发生了重要变化,科技管理的重心从研发管理转向创新管理,科技创新也由研究开发延伸到整个创新链,延伸到产业化过程,延伸到经济社会更加广泛的领域。因此,创新需要一个完整的生态,政府支持自主创新,重要的是围绕完善创新链来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

创新不同于发明、研发,它是一个新技术成为新产品、新产业的实现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的各个环节都会成为制约创新效率的瓶颈。技术创新活动是一根完整的链条,这一“创新链”具体包括:孵化器、公共研发平台、风险投资、围绕创新形成的产业链、产权交易、法律服务、物流平台等。政府就要做创新链上的“清道夫”,就要依靠投入和政策来疏通整个创新链,让整个创新链完整起来、活跃起来。事实上,从疏通创新链的角度建设完成的创新生态,可以让最大多数的企业享受到政策的支持,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企业的创新成本,也可以最大效率地使用有限的公共财政投入。

着力点之三,坚持以创新导向政策体系推进人才队伍建设。所有的创新投入和创新项目都需要人来完成,没有合格的创新型人才,不可能有创新的成果。引起广泛共鸣的“钱学森之问”提出的就是“为什么我们的学校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钱学森先生认为,“创新型人才不足是现行教育体制的严重弊端,也是制约科技发展的瓶颈”。在人才政策体系中,要突出创新导向,鼓励每一个社会细胞的创新活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需要全方位全过程的创新人才政策体系支撑,尤其要建立适应科技人才成长规律人才政策体系,重点是评价政策和使用政策。

科技人才的评价重在社会和业内认可,政府要减少微观层面的干涉。在科技人才使用上,要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当其时,使人才在最适当的岗位发挥其长,让人才在最佳的年龄段尽显其长。要努力做到鼓励学术冒尖,提倡学术民主,反对学术官僚主义。

3.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要在“驱动”上下功夫,切实将技术进步作为经济发展内生力量,促进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

推动科技与经济结合是中国科技、经济发展中的老话题,也是中国科技、经济发展中的新话题。1985年邓小平同志就指出:“现在要进一步解决科技和经济结合的问题”,“新的经济体制,应该是有利于技术进步的体制。新的科技体制,应该是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体制。双管齐下,长期存在的科技与经济脱节的问题,有可能得到比较好的解决”[3]。习近平总书记在一系列讲话中指出,我们要充分发挥科技资源丰富、科技人才众多的优势,促进科技和经济深度融合[4]。要坚决扫除影响科技创新能力提高的体制障碍,有力打通科技和经济转移转化的通道[5]。

中国领导人对科技非常重视,从1988年提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到1995年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再到2005年提出“自主创新”战略,直到十八上提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从国家战略层面对科技的重视越来越高。但问题出在这种战略认识没有转化为经济发展中的普遍行为,粗放型的增长方式依然占据主要位置。尽管“九五”期间中央就提出“把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任务,但十余年过去了,这种增长方式依然普遍存在。在2013年博鳌亚洲论坛上,美国经济学家、200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费尔普斯谈到中国经济发展时认为,中国必须进行改革,鼓励本土自主创新。他还认为,中国目前最重要的改革,是把中国的高储蓄的很大部分,从建设摩天大楼、高速铁路等项目中转移出来,重新把资金用于建设中国公司的创新项目,尤其是新兴公司[6]。

经济学新古典增长理论倡导者、198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索洛通过分析1909-1949年美国经济数据发现,资本和劳动力只能解释一小部分经济产出,因此发现了技术进步贡献率。在其理论中,把技术进步看作是一种外生的力量。到了1980年代,以斯坦福大学教授、经济学家罗默为代表的新增长理论学者发现,技术进步在很大程度上是内生的,技术创新行为取决于经济中的规则和制度。罗默分析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发展战略,得出结论认为,能否提供和使用更多的创新或知识品,将直接关系到一国或地区经济能否保持长期增长[7]。

20世纪以来,科技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得到各国普遍认同,但建立起科技与经济有效结合的体制却不那么容易。前苏联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与西方国家竞争过程中,尽管意识到了科技的重要性,大规模增加科技投入,其研发支出占国民收入比重超过4%,远高于西方发达国家2%-3%的水平,但由于没有把技术进步作为经济发展的内生力量,没有建立起科技与经济结合的制度体系,因此除了取得人造卫星等少数领域成就外,经济竞争力没有获得明显改善。

在实现中国梦的新的发展阶段,为了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讨论创新驱动发展问题,不仅要解决“科技工作面向经济建设”的问题,也要解决“经济建设依靠科学技术”的问题,不仅要解决企业创新能力不强的问题,也要解决政府和社会创新环境供给不足的问题,要切实把“创新驱动发展”作为全部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理念,并依此理念不断完善鼓励创新的制度环境与社会生态,要防止旧体制的惯性与新体制的滞后阻碍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

二、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的途径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为中国梦提供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不能无所作为,也不能盲目作为,必须坚持科学作为,以更符合创新规律的方式来推动。

1.技术创新不仅是一个研发活动,更是一个经济活动,要以占据产业链高端位置、获得高附加值为目标

IBM公司负责人在向笔者解释什么是技术创新时用了一个简单的公式:创新=发明+市场价值。换言之,技术创新不仅是一个研发活动,更是一个经济活动,研发只是创新流程中的一个环节。国际创新理论和经验表明,研发靠近市场、靠近产业才能获得成功。创新驱动发展,最重要的标志就是创新成果获得市场认可,取得市场价值。

笔者曾经调研的我国中小企业板的一家制药企业,委托专家做研发,但拿来的成果却是“原料比产品还要贵”的所谓成果。尽管专家发表了学术文章,但对企业来说,这种技术创新毫无用处白白浪费资金。事实上,不能把技术变成钱,就不是真正的技术创新。

在我国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进程中,急需技术创新支撑。创新驱动发展的需求不仅体现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也体现在传统产业发展中。对技术创新来说,要能够支撑发展转型,重要的不是选择做计算机产业还是做圆珠笔产业,而是选择做产业链上高附加值的环节。做计算机如果只是组装,依然没有意义;做圆珠笔如果做笔头、墨水,却是很有价值。明确技术创新的经济属性,有助于明确技术创新的方向和方式,实现技术创新对经济发展的有效驱动。

2.以企业为牵头开展产业共性技术研发,避免企业在产学研合作中“被结合”,确保产学研各主体定位清晰、利益分配清晰、风险分担清晰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就要求科技创新为产业结构调整提供坚实的产业共性技术支撑。这种产业共性技术,出发点和立足点还是产业,是产业发展需要的技术。在推动产业共性技术研发时,首要问题是谁来牵头?这需要把产业共性技术做分类:一种是基础性的共性技术,一种是竞争性的共性技术,直接和产品挂钩。对于前者,可以让高校院所牵头,但对于后者,必须明确由企业牵头。从实际情况来看,后者的需求占多数,也更薄弱些。在中关村调研时,笔者就听到许多企业家谈到“被结合”的问题,高校院所牵头,经费拿大头,企业实际做项目,但却拿经费小头,这应该引起重视。

产业共性技术开发过程组织产学研合作,不能“拉郎配”,应是一种有机的结合、利益的扭合、市场的融合。这种深层次的紧密契合是合作开发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在合作过程中,确保产学研各主体定位清晰、利益分配清晰、风险分担清晰,坚持企业主导研发过程,才能加快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应用,才能有效整合产学研力量。

从产业共性技术开发的出资上看,政府出资可以作为引子,不应是全部,也不应是大头。要鼓励企业资金作为主体进入,鼓励社会各类资金进入,采取市场机制来组织。产学研合作的利益分配是决定产学研合作能否顺利有效的重要条件,高校院所与企业利益分配问题,参与企业间的利益分配问题,参与企业和未参与企业的利益分配问题都要提前设计好。

3.改革科技评价和奖励体系,由市场来检验应用导向的研究,实现科技奖励的多层次、多样化

科技评价和奖励对许多科技人员来说是指挥棒,这个指挥棒直接决定了科技人员的行为取向。从推动科技与经济结合的角度看,改革科技评价和奖励体系是引导科技工作面向经济建设、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手段。

对从事应用研究的科技人员的评价,不能单纯地以论文来衡量。尽管发论文是重要的科技活动,但如果过于看重论文,所有科技人员、科技活动都是去发论文,所有科技人员的评价都是去数论文的数量,忽视研究成果的应用价值,再多的所谓科技创新成果也无法真正驱动发展转型。实践证明,应用开发类的科研机构转企改制,激发了科技人员的创新意识、市场意识和竞争意识,促进了科技与经济的结合。这种改革方向应该坚持,鼓励应用研究更好地面向市场、面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自主开展技术研发和创新。

在奖励机制的改革中,重点应大幅度减少政府设立的科技奖励,尤其是面向应用研究成果的奖励。现在,对科技的重视越来越体现在设立各种奖励和资助计划上,其初衷是为了鼓励科技人才健康成长,但过犹不及,结果却是科技人才面对名目繁多的奖励和资助计划眼花缭乱。更重要的是,在评价应用导向的研究中,专家评奖远没有市场认可有说服力。笔者调研中就发现,一些优秀的技术开发者因为在市场中实现了自己的价值,对政府奖励不太关心,倒是一些只能在实验室中出样品、关心职称评定的科技人员更在意政府奖励。因此,应实现科技奖励的多层次、多样化,鼓励民间奖励、业内奖励,政府应更加关注中上游的研究成果奖励。

4.需求拉动对提升本土创新能力至关重要,要将技术创新的应用环节与研发环节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把国内市场作为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的战略资源

从技术创新的规律上看,新技术新产品的市场应用是最大动力。尤其是首先应用,这是给与本土创新产品的第一动力。或许新产品会有不完善,但没有基于市场的反馈,就没有新产品的持续改进动力。在对待本国创新产品上,韩国给我们树立了良好的榜样,当现代汽车一问世,政府开始采购作为公务用车;当韩文OFFICE系统研发出来后,政府和学校率先使用。与其说韩国科技界的创新能力强,不如说韩国本土市场提供的创新动力更强。

对处于追赶进程的发展中大国来说,我国的创新成果必须找到应用者才能生存和发展,现阶段其主要应用者首先是本国市场。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的C919客机能够获得来自国航、东航、南航、海航等公司的数百架订单,给予了企业极大的动力。试想,如果不是政府引导下的本土市场支持,谁会去采购对安全性要求极高的航空创新产品?准确地说,国内市场资源已经成为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战略资源。我国的市场资源具有规模性、差异性、增长性的特点,这为我国的各类型、各层次创新活动提供了最宝贵的市场需求动力。这一动力的作用还远未发挥出来!要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就必须将市场资源的重要性提高到足够高度,将应用环节视为与研发环节同等重要。

从企业技术创新的规律来看,政府研发资助只是外部条件,来自市场的对创新技术和产品的需求,才能激发企业技术创新的内生的、持续的动力。从推动本土企业创新能力提升的效果上看,给市场的作用远大于给项目。因此,启动、发挥本国市场对自主创新活动的牵引作用,将市场应用作为自主创新实践不可或缺的环节,对建立创新驱动发展机制至关重要。

5.鼓励国有大中型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生产、应用和投入的主体,在创新驱动发展中发挥骨干带动作用

近些年来,我国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尤其是中央企业取得飞速发展。在2013年《财富》世界500强企业中,中央企业达到45家,还有22家地方国资委监管国企。如此好的业绩得益于中国市场的发展,得益于这些企业的创新能力与管理能力提升。

“十一五”期间,中央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总额由1244亿元增长到3079亿元,年均增长25.4%;研发经费由701亿元增长到1911亿元,年均增长28.5%,初步建立了科技投入稳步增长的长效机制。中央企业在国家技术创新体系中承担着重要任务,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确定的我国需要突破的11个重点领域,中央企业都有涉及。16个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中央企业参与了15个。历年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及大部分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均由中央企业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二等奖的获奖比例均保持在同类奖项的60%和30%左右。在载人航天、绕月探测、特高压电网、支线客机、4G标准、高速动车、3000米深水钻井平台等领域和重大工程项目中,中央企业取得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先进水平的创新成果[8]。

国有大中型企业不仅是盈利载体,更担负着提升国家创新力的重大责任。从中央企业的分布来看,主要分布在一些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涉及国计民生的关键领域。这些行业和领域的健康发展是整个国家经济健康发展的基础。要进一步通过业绩考核机制、干部任免导向等手段,强化国有大中型企业在技术创新上的投入积极性,使国有大中型企业成为引领和推动行业技术进步的主要力量。

6.大力发展创新服务业,构建围绕创新链的全面服务支持体系,形成有利于创新驱动发展的创业创新生态

在中国劳动力成本日趋升高、劳动力比较优势逐渐降低的情况下,中国的竞争优势逐渐转向低成本研发。这是中国新一轮发展的新的人口红利。与发达国家研发人员情况相比,中国的研发人员还处于规模大、成本低的状态。中国的科技人力资源总量超过5000万人,居世界首位。按专家预测,如果按10%的增长率,中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2015年将超过1亿,2020年将超过1.6亿人[9]。要用好中国的低成本研发力量,就要以发展创新服务业为抓手,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创业创新生态,充分鼓励国民尤其是年轻人创业创新,大力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

以创新实现创业的年轻人是天然的创新驱动发展的力量,也是全社会最具活力的细胞。要让这种细胞真正活跃起来,就要解决创新中介体系薄弱的问题,让新点子、新技术能够便捷地进入市场。良好的创业创新生态可以让700万人口的以色列成为“创业的国度”,在纳斯达克上市的新兴企业总数超过全欧洲在该市场上市企业的总和[10],也可以让13亿人口的中国成为充满创新活力的巨人,走上创新驱动发展的大道。

创新服务业解决的是技术转化成产品并进入市场的中介环节,关注创新活动全过程,涵盖了企业的研发、生产、销售、管理、流程、商业模式等多方面的业务领域,提供研发设计、科技咨询、信息服务、生产力促进、金融服务、创业孵化、人才猎头、软件及服务外包、现代物流、战略咨询等等不同类型的服务。发展创新服务业,就要构建围绕创新链的全面服务支持体系,推动创新要素全面渗透进经济活动中,形成科技与经济水乳交融的深度融合的良好局面。

7.把企业家作为最重要的创新资源,发挥企业家在推动企业创新发展中的主导作用

在技术创新体系中,企业是主体,客户是导向,市场是机制,品牌是目标,院校是支撑,政府是环境。而在整个企业创新进程中,企业家是灵魂。纵观国内外企业创新能力强的企业,每个企业都有一个灵魂式的企业家带领,正如乔布斯之于苹果公司、任正非之于华为。

企业家是创新要素的整合者,是创新方向的发现者。他们带领企业在市场上拚搏,根据市场需求去开拓、研发新技术,促使企业迅速成长,走出企业创新之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造就的企业家,成为创新中最核心、最宝贵的资源。笔者在许多企业调研中,听到企业家说,之所以要创新,就是为了要活下去。这种创新不是上级要求的,不是学术导向的,而是市场逼住来的。在全球化与知识化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适者才能生存,而具备持续创新能力的企业才能成为真正的“适者”。

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推动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我们最稀缺的人才资源不是技术专家,而是具有企业家精神、创新精神的企业家。“面对着企业家数量短缺、企业家精神缺位的现实,造就这样的队伍,更是一个浩大的社会系统工程。这个无形工程的意义,一点不亚于‘三峡工程’、‘西气东输’、‘南水北调’之类的有形工程[11]”。保护企业家就是保护创新,推动企业家成长就是推动创新发展。因此,要把握企业家成长规律,努力营造有利于其成长的市场环境、政策环境和社会环境,在全社会形成尊重企业家的良好氛围,构建以企业家为服务目标的政策体系,让具有强大创新力的企业家队伍越来越壮大。

8.建立鼓励创新导向明确的资本市场,建立技术与资本对接的有效机制,推动创新梦想实现市场价值

资本市场对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至关重要。硅谷的成功不仅仅因为有一流的技术,更是因为有一流的技术与资本对接的机制,大规模的风险投资、天使投资成为激发硅谷创新梦想的最大动力。从中国的现实来看,尽管开办了创业板,有了大量的私募股权和风险投资,但真正对技术创新的支持还远远不够,短期利益导向严重阻碍了科技与经济结合。

要明确创业板的创新导向。目前在创业板上的许多公司的创新性并不强,大量创业板募集资金在银行,长时间没有任何投向。创业板开办20个月,挂牌上市236只股票,居然有118只、恰好50%破发。喧嚣过后,我们必须反思,对比发现众多创新企业的纳斯达克,我们更应加强创业板的创新引导功能,而不应让创业板成为圈钱场所。

要形成鼓励创新的投资市场。中国现在的私募股权和风险投资大多关注短期项目,希望速战速决,越来越向创新下游靠,回避创新的风险性。这使得许多原本很有创新潜力的初创公司,因为投资者短期利益要求,也会削弱长期的创新能力培养。在我们的政府资金越来越充裕的条件下,应该下大力气引导投资市场关注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关注创新型企业培育。

9.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促进区域内创新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

分析国内外创新型城市的成功典型,可以发现创新型城市的内涵是丰厚的,那种以为多产出一些论文、专利,多引进一些院士、专家就能建成创新型城市的认识是片面的。创新不同于研发,创新型城市不同于科学城。从总体上看,创新型城市的核心内涵是城市创新驱动发展能力较强,具体表现在:科技创新制度设计较完善,科技投入较大,科技基础条件较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较强,科技创新支撑和引领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能力较强。

建设创新型城市,不是简单的策略和举措,而是一种发展道路的选择,是城市发展战略的重大转型。这种转型要求把城市发展的驱动力从单纯的资源、资本、劳动力投入转变成为主要依靠科技创新上。在一个创新型城市中,拥有完备的创新活动领导机制与协调机制,可以有效降低城市创新活动管理和执行成本,保证城市创新发展战略的实施。这种制度旨在鼓励创新型人才成长,规范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实现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以及围绕科技创新提供良好的政府服务等。

事实上,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最根本要求就是实现城市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使得科技进步和创新成为城市产业结构调整的根本动力,成为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节友好型城市的重要支撑,成为提升城市竞争力的中心环节。

10.加强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为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提供人才保障

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是开展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始创新的中坚力量,在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中提供技术的上游来源。要按照整体规划、宏观管理、分类指导、加强服务的原则,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要求和专业技术人才成长的基本规律,制定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体系。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力度,依托863、97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重大科研课题,以及科技基础条件建设和国家重点科研基地建设,整合高层次人才资源,形成一边出成果、一边出人才的良好局面;加强以人才培养为主线的国际合作交流,发展和完善各种形式的专业技术人才国际化培养模式。

高技能人才是实现技术创新和经济结构调整结合的重要力量,是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骨干。与创新驱动发展的强烈需求相比,目前我国高技能人才还非常短缺,而高级以上技工更是稀缺,导致一些国际合作中中方获得技术但没有合适高技能人才来实施的局面。高技能人才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中国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重要瓶颈。能否尽快培养造就大批高技能人才已经直接关系到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为此,要不断加大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力度。根据国家经济结构调整需要,采取学校教育培养、企业岗位培训、个人自学提高等多种方式,大规模开展技能人才培训。企业是高技能人才成长的主体,要通过强化岗位培训、推动以师带徒、组织技术攻关,为技能人才岗位成才创造条件。

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对推进农业现代化、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面貌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是破解“三农”问题的重要力量。为此,要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多种需要,积极建设多样性的农村实用人才队伍,重点加强农村科技、经营、管理、金融等多方面的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围绕创新驱动农业发展,重点加强将现代科技导入农村的技术推广人才、技术乡土人才队伍建设。以发展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农业为出发点,把农村实用人才服务内容由产中向产前、产后延伸,由单一技术服务向综合服务转变,包括技术服务、生产资料供应、信息服务、市场销售、储运加工、社会融资等综合性服务。

11.政府在推动创新发展中要尊重创新规律,以激发企业创新热情为目标,做到科学作为

在创新驱动发展的目标上,各级政府用力不少,投入不少,但从现实看,许多企业都能拿到成百上千万的经费,效果却常不尽如人意。有的企业因为拿到政府经费很多,不再愿意瞄准市场开发;有的企业因为政府提出的创新目标不符合市场实际,认为不可能实现。“政府调节的科学与不科学的基本分界线在于是否按照客观经济规律来进行调节,也就是是否与客观实际相符合[12]。”创新是有规律的,政府支持创新要尊重规律,才能避免无所作为、盲目作为、低效作为。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在推动创新发展上务必要以创新生态建设为核心目标,把握“科学作为”的原则。“如果说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那么政府最重要的责任就是如何充分调动起这个‘主体’创新的激情[13]。”

“培育土壤”比“拔苗助长”更重要。良性的创新活动一定是创新企业群的活动,而不是少数几个企业的活动。创新企业群在技术上互相支持,在人才上互相流动,在精神上互相鼓励。这样的创新企业群中包含的主体数量越多,越符合生物多样性的原则,越可以形成一种可持续的内生的创新机制。一旦这种创新企业群形成,一个区域的创新实践就会从自发行为转向自觉行为,从局部行为转向全局行为。因此,对政府来说,要在宏观的“培育土壤”上下功夫,这比微观的项目支持、关注少数对象更符合创新规律。

“维护场地”比“下场比赛”更重要。在创新速度越来越快的时代,政府要想准确把握创新方向,变得越来越难。能够及时把握创新动态的,只有身处在市场竞争中的企业。调研中,许多企业对创新政策环境提出明确希望:不要命令,支持就行;不要优惠,公平就行;不要太多,有用就行。因此,对政府来说,要把维护企业竞争的良好场地作为首要任务,不要去做教练员、运动员。好的竞赛场地应该是基础条件完善、竞赛规则完备的。要让创新者愿意创新,政府就要鼓励竞争性市场的形成,就要通过各种法律和经济手段,完善赛场规则,保护企业的技术创新利益,让真正的创新者受益。

12.把握国际经济新竞争环境特征,提升全球化条件下创新领导力

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国际经济竞争格局日益呈现出全球化、创新、中国价值的三大特征。在强大的信息、交通技术的支持下,全球化的速度、深度、广度愈发强烈,从市场全球化、生产全球化、资本全球化到研发全球化、人才全球化直至治理全球化。从现实看,国际贸易的增加、经济整合的深化、生产过程的进一步地域分化,使更为复杂的全球价值链得以形成。

在全球竞争与合作愈发紧密的背景下,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都力图占据全球价值链的制高点,紧紧围绕绿色、智能产业发展,纷纷出台国家创新战略,大力推进技术创新,创造新的增长点,创新驱动经济增长逐渐成为各国经济、科技政策的核心内容。而在全球创新热潮中,中国的创新实力和整体竞争力显著跃升引起世界关注。美国国家情报委员会2012年底发布的《全球趋势2030:可能的世界》认为,中国经济将超过美国,美国独霸世界的单极格局将终结。事实上,“世界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追赶超越世界最发达的、也是最强大的美国,这将成为21世纪中国影响人类发展进程的、令人关注的重大事件[14]”。

在新的发展阶段,中国要以全球视野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就需要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创新人才吸引上,不仅要吸引华人科学家,也要吸引外籍科学家;在创新活动国际合作上,不仅要将国外创新成果引入国内,也要积极“走出去”参与国际科技项目;在创新技术和产品的市场目标上,不仅要占领国内市场,也要瞄准国外市场。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迈克尔·斯宾塞在给笔者的一封邮件中曾经谈到,“中国的发展转型没有先例,面临许多障碍,必须依靠于人力资源的充分发挥和创新政策的灵活调整,这一过程对世界可持续发展非常重要,如完成将是历史性的”。这可被视为世界对中国发展的期待,也可被视为中国积极融入世界发展的通途。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提高全球化条件下的创新领导力,已经成为推动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

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的问题,实质上是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问题。要实现这一目标,关键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重点在推动科技与经济的深度融合。尽管解决这个问题不容易,但不能仅把这个问题看作是一个困难点,其实这更是一个增长点。当前,我们正处在最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历史阶段,正处在最接近登顶的攀登进程,尽管推进各项工作的难度越来越大,但创造新业绩的条件也越来越好,信心也应越来越强。切实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也就能够早日实现。

[1]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6-20.

[2]张国宝.指尖集[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13:23.

[3]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08.

[4]习近平在天津考察时强调:稳中求进推动经济发展持续努力保障改善民生[OL].中国政府网,http://www.gov.cn/ldhd/2013-05/16/content_2403680.htm,2013-05-16.

[5]习近平:坚决扫除影响科技创新体制障碍[OL].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finance/2013-07/18/c_125025725.htm,2013-07-18.

[6]中国投资高铁不如投资草根创新[OL].光明网,http://news.gmw.cn/newspaper/2013-04/08/content_1208361.htm,2013-04-08

[7]吴敬琏.当代中国经济改革教程[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10:363-365.

[8]王勇.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努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OL].国资委网站,http://www.sasac.gov.cn/n1180/n1566/n258237/n258854/13732864.htm l,2011-06-23.

[9]郭铁成,孔欣欣.中国正在进入科技人力资源红利期[OL].人民网,http://theory.people.com.cn/n/2013/0325/c40531-20899564.htm l,2013-03-25.

[10](美)丹·塞诺,(以)索尔·辛格.创业的国度[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

[11]林左鸣.用企业家精神点燃时代引擎[M].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2013:76.

[12]厉以宁.非均衡的中国经济[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58.

[13]陈清泰.企业自主创新的几个政策性问题[OL].人民网,http://mnc.people.com.cn/GB/54849/69892/71874/71875/4879989.htm l,2006-09-30.

[14]胡鞍钢.中国道路与中国梦想[M].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208.

猜你喜欢
驱动科技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基于模糊PI控制的驱动防滑仿真系统分析
屈宏斌:未来五年,双轮驱动,砥砺前行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轨旁ATC系统门控柜接收/驱动板改造
在808DA上使用WIFI进行驱动数据同步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