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教学中训练学生创新思维

2013-01-31 07:51李艳梅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2年5期
关键词:教学艺术创新思维阅读

【摘要】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根本特征。创新是“要迎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迅速兴起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教育水平提高了,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才有后劲。”因此,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成为我国教育发展的战略选择。然而创新教育如何从理论到实践,从口号到行动,根植于各科日常教学中,在创新征途上,很多老师感到茫然。作为小学语文教师的我,如何在语言文学学习和感悟中,训练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呢?在实际教学中,我结合教材、学生和自身教学等多方面特点,吸收前辈丰富的经验,运用发散性阅读、扩展性阅读、评价性阅读、延伸性阅读的方法,训练学生创新思维,极大地调动了学生思维的挑战性,为他们思维的流畅性、批判性、变通性、新颖性的形成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阅读;创新思维;教学艺术

一、寻找发散点,有的放矢

“语文中关键之处、点睛之笔、意深之语往往蕴含着丰富的内容。它们既是理解课文的重点,也是学生学习的兴趣点,又是训练创造思维的发散点。教学时可以凭借这些发散点,启发学生以此生发开去,将思维的触角伸向不同方向,进行发散性阅读。”《鸟的天堂》一课中,在学生初读课文前,我抓住题眼提出要求:根据课文主要内容,谈谈你读后的多种感受,分别用一句话来表达,用上“鸟的天堂”这个词组,看谁说的句子多,看谁说的句子好。学生在这一问题的牵引激发下,说出各种各样的句子:“鸟的天堂”在南方一个四面环水的地方;“鸟的天堂”是一棵充满生机的大榕树;“鸟的天堂”里,鸟儿种类繁多,生活快乐;“鸟的天堂”附近的人们很爱护鸟;作者两次经过“鸟的天堂”,看到了不同的景象;作者离开“鸟的天堂”依依不舍;读了这一课,我特别喜欢“鸟的天堂”等等。学生从“鸟的天堂”本身,从附近的人们的态度,从作者以及自己对它的情感这些不同方面,并采用了不同句式表达了对课文的初步理解。所需注意的是发散最终是为了解决问题,不是为了发散而发散,要的是发散的目的。像上面所述的对“鸟的天堂”的不同感受是为了进一步理解这儿为什么是“鸟的天堂”,进如上述句子中哪些句子最切合课文的主要内容。由此把学生的思维引向重难点,避免学生为了追求新异,将思维引进偏狭的死胡同。发散思维训练还需落实到每一个学生。学生你答一种,我答一种,最后凑出几种不同答案,这虽然也是发散思维训练,但仔细分析,对于每一个学生来讲,仅仅是一种思路,发散思维还未真正落实到每一个学生身上。所以我在提出问题时注意强调每一个学生有多种答案,运用多种形式。

二、寻找扩展点,丰富想象

课文中常有概括、略写、省去的内容,这些未展开的因素可作为发挥学生创造性的“扩展点”。依据这些“扩展点”,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将概括性语言具体化,略写部分详细化,还可补充作者省略内容,或推测事件的今后发展等等,把“潜台词”、“画外音”显现出来。因为它带有创新的特点,是创造思维的表现。我在备课中特别有心地寻找这些“发散点”,激发学生情感,丰富学生想象,发展学生思维。如在教学古诗《示儿》时,让学生透过“但悲不见九州同”,想象:见不到国家统一,却见到什么?以此启发学生从中原人民的苦难、侵略者的残暴、统治者的荒淫这些不同方面的情景想象中,感受沦陷区人民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的惨痛,感受金兵铁蹄踏遍中原大地,烧杀掳掠的暴行,感受南宋统治者歌舞生平、花天酒地的颓废,从而深刻体会作者的“悲”,体会他深层次忧国忧民的爱国之情。

三、寻找评价点,变换角度

学习者要真正掌握知识,必须有对知识的独到见解。它既需要“入乎其内”,更要能做到“出乎其外”。我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横看”、“侧看”、“远近高低”地看,在阅读中质疑。发动学生对课文进行探索、评议,甚至怀疑、否定,发表独立见解,对课文多角度多层次地评头论足,或批判性的质疑,或鉴赏性的品析,以训练学生创造思维。如在评价少年闰土知识丰富、见多识广时,有学生认为这都是海边的孩子应该知道的,算不上什么,根本不能称其为见多识广。课文中的“我”知书达理,远比闰土知识丰富得多,而且后来成为我国的大文豪就足以证明了这一点。老师鼓励全班讨论这个问题,让学生从课文中“我”当时的角度去看,去对比,体会“我”对闰土农村生活的向住,对高墙深院读书生活的厌恶。从而启示学生从各自不同的角度看问题,会得出不同的答案。什么事情都是相对的,我既鼓励作者创造性的表述方法:独特的布局谋篇,新颖的遣词造句,别具匠心的题材选择等等,为他们习作练习打下铺垫。如在写《我爱戴的老师》一文时,有些学生舍弃了以往写人外貌、叙说事情、点明题旨的老套路,采用《再见了,亲人》的“劝说安慰、追忆往事、抒发真情”一唱三叹的形式,以及反问句的表现手法,写出了对老师的爱戴之情。如果不站在更高层次上品评文章,他们怎么能进行移花接木式地创造呢?尽管学生生活经验与课文内容有距离,学生会产生疑问,尽管意见可能不太正确,评价并不十分科学,方法的运用也不那么纯熟。但要看到,这却能培养他们敢于发表与众不同意见的思维品质,以及敢于尝试、勇于挑战的独特的创造性。

作者简介:李艳梅,亚布力林业局第一中学,研究方向:中学教学。

猜你喜欢
教学艺术创新思维阅读
教师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中的影响
提升教学智慧 落实核心素养
新课程理念下生物课堂教学艺术的“变”与“通”
高中英语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