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视域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特色”*

2013-02-01 06:37陈红娟
中州学刊 2013年12期
关键词: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

陈红娟

30多年来,我国改革开放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出现了市场竞争、贫富差距、通货膨胀、失业等过去我们认为仅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的问题。改革开放过程中,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等,产生了这些与资本主义似乎越来越相似的现象。国外有些人断言中国搞的是资本主义,如2004年9月在法国巴黎召开的“第四届国际马克思大会”上,一位中国学者在发言时被埃及学者萨米尔·阿明多次打断,指责中国不是搞社会主义,而是搞资本主义,所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中国特色资本主义。国内有些人,尤其是部分青年学生,也产生了困惑和不解。正确理解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前提,是当前理论界迫切需要澄清的重大问题。

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存在的四种误区

1.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国家资本主义”

持此观点的学者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国家资本主义,中国经济上成功的主要原因在于国家干涉经济的能力。持这样观点的有政治风险专家伊恩·布里默、美国前国务卿赖斯、美国学者韩丁、黄亚生、约书亚·科兰兹克等。其中,麻省理工学院黄亚生教授所写的著作《中国特色资本主义:企业与国家》入选美国《经济学人》“2008年度最佳图书”,书中把中国过去30年奇迹般的经济增长及其全球性影响力的提高归功于中国持续稳定地走向资本主义。①

2.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封建资本主义”

持此观点的学者强调中国儒家文化、封建官僚主义等在中国发展中的作用。持这样观点的有日本综合研究所首席高级研究员吴军华、早稻田大学教授毛里和子、中国学者李泽厚等。其中,吴军华在其著作《中国寂静的革命:官僚资本主义的终结与民主化的瞭望》中,用官僚资本主义指代中国,并认为中国改革促使官僚资本主义隆盛。②国内学者李泽厚在与FT中文网总编辑张力奋对话中指出:我主张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但是现在还没有,现在的中国是有封建特色的资本主义,就是官本位,政府权力过大。官本位不是封建特色吗?封建特色的资本主义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3.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非资非社”

持这类观点的学者认为,中国社会处于一种既非资本主义也非社会主义的社会形态,如英国剑桥大学教授彼得·诺兰、波兰马克思主义者亚当·沙夫等。彼得·诺兰在《处在十字路口的中国》中指出,如果我们所说的“第三条道路”是指国家与市场之间的一种创造性的、共生的相互关系,那么中国2000年以来一直在走它自己的“第三条道路”。③

4.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既资又社的混合体”

持这样观点的学者认为,中国的发展道路既有资本主义的特征又有社会主义的特征。美国学者查尔斯·德伯在《中国:超级社会主义还是超级资本主义》一文中指出,中国的发展隶属于亚洲模式,而“亚洲模式是一种混合体,把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社群主义混合起来”,“在某些表现形式上,中国同时是最无情的资本主义和最公开的社会主义”。④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本内涵

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特别提出了“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问题。这一问题本身就蕴含着一个基本前提,即社会主义是多种多样的。其实,自20世纪下半叶以来,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就打破了“一个中心”、“一条道路”、“一个模式”的僵化局面,无论是社会主义理论还是社会主义实践,均出现了多元化的趋势。就理论而言,存在着多种社会主义流派,如生态社会主义、市场社会主义、合作社会主义、非洲社会主义、伊斯兰社会主义等。就实践而言,存在着对社会主义道路的多样化摸索,如苏联式社会主义、社会党(民主党)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主义等五种社会主义道路。⑤那么,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走的是怎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三种形态:一是实践形态,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二是理论形态,就是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三是制度形态,就是建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党的十二大报告中,邓小平第一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突破苏联模式、西方模式,探索一条符合中国实际的现代化发展道路。党的十六大报告第一次使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概念。党的十七大报告第一次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并第一次明确概括了其内涵,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⑥在从总体上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同时,党的十七大报告还提出了与之相配套的五条具体道路,即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中国特色新兴工业化道路、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相信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我们将探索出更多具体的发展道路。这些具体的道路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了更为明晰的走向和更为具体的支撑。

党的十八大报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内容进一步完善,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⑦与党的十七大报告中的表述相比较,党的十八大引人注目地增加了三个内容:一是增加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将十七大提出的“四位一体”的总体格局拓展为“五位一体”,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容更加丰富;二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与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相互映衬,突出在发展过程中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性;三是“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这里的“逐步实现”说明“共同富裕”不能一蹴而就,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而强调“全体人民”,则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是为了实现少数人的富裕,而是要实现发展的成果人人共享,惠及全体人民。

三、正确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特色”

我们究竟该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其他社会主义道路、资本主义实现现代化的道路相比,存在怎样的“特色”?笔者认为需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突破了苏联模式

无论是有些学者绝对化地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对苏联模式的根本否定”⑧,还是委婉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对苏联模式的扬弃”⑨,都说明与苏联模式的比较是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可或缺的视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特色”首先是与苏联社会主义相比较而言,其首要的意义是摆脱苏联发展模式的影响,探求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模式。正如邓小平所言:“我们过去照搬苏联搞社会主义的模式,带来很多问题。我们很早就发现了,但没有解决好。我们现在要解决好这个问题,我们要建设的是具有中国自己特色的社会主义。”⑩那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苏联模式的不同在哪里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苏联模式最为突出的不同就是道路发展方式的不同。马克思、恩格斯创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苏联建立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时都没有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经验可借鉴,仅有社会主义的对立面资本主义作为参照。因此,无论是马克思建立科学社会主义的初衷,还是斯大林对苏联模式的探索,社会主义的原生态或次生态理论都是建立在对资本主义社会批判的基础上。没有现实的社会主义可参照,又负载着对未来社会的美好憧憬,社会主义理论建构时主要是通过剔除、否定资本主义的弊端,通过否定资本主义来建构社会主义自身。即使是苏联将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实践以后,这种批判式的探索思维依然没有改变。在探索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时,首先想到的是资本主义是什么样子,那么社会主义就应该是其反面。斯大林在探讨工业化道路时指出,在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通常都是从轻工业开始,共产党当然不能走这条道路,而是要从发展重工业开始实行国家工业化。(11)同样,在农业方面,经济有两种,一种是资本主义的,另一种是集体的。共产党绝不能走资本主义的农业发展道路,只能走农业集体化的道路。(20)这样,实践中社会主义社会呈现出一系列与资本主义社会特征相对的因素,如与自由、私营企业为主的市场经济相对实行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与私有制相对实行了单一的公有制等。可以说,“苏联模式”主要遵循的是一种对资本主义“外在否定式”的发展方式,这种方式导致在摒弃资本主义制度弊端时将其内在的、有利于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因素一并摒弃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立在中国自身发展客观需要的基础上,以“自我肯定”的方式围绕自身建设为中心展开。在这一视野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首先不再是以对“资本主义”外在否定形式出现,而是以自我肯定形式存在。对于这一视野的转换,邓小平曾有一段著名的谈话:“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13)这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再是为了批判和否定资本主义社会而存在,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与否定不过是自我肯定形式的推衍,批判和否定资本主义是为了更好地实现现代化,更好地促进社会主义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方式实现了由“外在否定”向“自我肯定”的转换。就这方面而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苏联模式相比,其不同表现是:其一,具有试验性。“中国经济搞活的一切试验都不是那种依靠某种口号动员群众,一举在全国实行的试验。完全相反,开始是在某个单位和地方进行初步试验,当这试验在其他的某个单位和地方也被证实是有效的,并且这种有效性被大家都承认时,才在制度上和法律上追认这些试验,并在全国范围内普及和扩大。”(14)其二,具有开放性和兼容性。在发展过程中我们吸收和借鉴了社会主义国家实现现代化的历史经验。其三,我们打破了冷战以来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二元对立的观念,吸收和借鉴了资本主义实现现代化过程中产生的人类文明优秀成果。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的中国在经济、技术、文化等方面现在还不如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因此,我们要向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经营管理方法以及其他一切对我们有用的知识和文化,闭关自守,故步自封是愚蠢的。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突破了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

既然不再以批判和否定资本主义为主,甚至在发展现代化过程中吸收和借鉴了资本主义的长处,那么是否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过程中要照搬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模式呢?“我们既不能照搬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做法,也不能照搬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做法,更不能丢掉我们制度的优越性。”(15)可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种非资本主义的现代化道路,摒弃了采用资本主义制度实现现代化的道路选择。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在生产力发展上处于共时态,二者都是以实现现代化为目标,目标的同一性使二者的相互竞争、相互借鉴成为必然。“近一个世纪以来的历史事实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不是简单的一方吃掉另一方、一方消灭另一方的问题,而是既相互竞争、相互对立,又相互渗透、相互借鉴,资本主义吸收社会主义因素,社会主义借鉴资本主义长处,相互取长补短,从而生成一个新东西。这种新东西,可以叫作新资本主义、新社会主义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等。”(16)

其实,不仅是社会主义在借鉴资本主义的长处,资本主义也在借鉴社会主义的长处。罗斯福新政大胆借鉴社会主义的长处,通过加强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宏观控制和管理,用改革的方法挽救了资本主义危机。当时也有人质疑其改革将把美国带向社会主义,在《社会保障法》的听证会上,有人高喊,这个法案是从《共产党宣言》第18页逐字逐句抄来的。历史告诉我们,罗斯福新政并没有把美国带向社会主义。也就是说,我们不能因为资本主义社会中出现了某种类似于社会主义的现象就说它是社会主义,也不能因为社会主义中出现了某种类似于资本主义的现象就说它是资本主义,不能用现象代替本质。

国家资本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社资混合体等观点用现象代替了事物的本质,存在一定的片面性。我们对资本主义长处的借鉴不会改变社会主义制度的性质,不会走向资本主义。诚然,在全球化背景下,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相互借鉴,但都是以对方为手段和方法,而不是目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虽然也主张利用外国的和本国的资本,主张学习资本主义的先进技术、管理经验,然而,我们一直在强调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强调我们实现的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正如邓小平曾反复强调的,在四个现代化前面有“社会主义”四个字,“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我们现在所干的事业,就是努力把中国变成一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国家。在党的十八大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阐述中,“五位一体”的总布局都含有“社会主义”四个字,发展目标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可见,我们只是将借鉴资本主义的长处作为“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手段,利用资本主义的前提是制度主体为“社会主义”,我们强调“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注重社会发展的成果为人民共享,反对走“两极分化”的邪路。正如威尔·赫顿在2004年5月9日英国《卫报》上所言:中国的发展道路非常独特,极具中国特色,它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对待资本主义,它从没有把资本主义当成目标,而是把它作为实现目标的手段。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条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符合中国自身实际的现代化发展道路

历史和现实已经证明,东方落后国家面临经济社会发展的三种道路和前景的选择(17):其一,为反对西方化而反对现代化。这主要是某些伊斯兰宗教激进主义国家的态度。其二,照搬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道路,认为要现代化就必须彻底西方化。例如,土耳其“凯末尔主义”的全盘西方化道路,其结果则是成为“自我撕裂的国家”。其三,追求现代化但拒绝西方化。亨廷顿认为,这一类现代化道路以东亚国家为代表,并认为是最成功的一类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正是拒绝了现代化等于西方化的错误观念,积极探索一条适合中国自身发展的道路。“如果把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看作是对资本主义工业道路的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则达到了否定的否定,走出了一条有可能把现代文明发展的两条道路中发现的社会进步成果加以综合的新的工业化和现代化道路。”(18)

一是中国的现代化道路不同于“东亚模式”。20世纪30—70年代日本和“亚洲四小龙”独创了这种有别于西方现代化的发展模式。东亚模式在政治方面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就是实行了威权主义政治,然而中国现代化虽然也是以政府为主导,但是改革开放后,以毛泽东为中心的威权主义逐渐解体,并没有威权主义的政治痕迹。此外,由威权体制向民主体制过渡正是东亚政治模式的另一重要特征(19),如,日本自民党一党独大格局的改变、台湾国民党一党专政时代的结束等。显然,这一特征更不适合中国,因为“中国经济改革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它是在社会保持相对稳定、政治结构相对不变的前提或者说条件下取得和推行的”(20)。

二是中国的现代化道路不同于市场社会主义的东欧模式。20世纪50年代,南斯拉夫、匈牙利、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等国家先后突破苏联计划社会主义模式,开始进行以市场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60—70年代的市场社会主义促使东欧进入“黄金时期”。有人认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市场社会主义的成功范型。(21)确实,这种模式为中国实现现代化道路过程中将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体制结合起来提供了重要依据,但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自己的特点。中国的现代化道路并不是像东欧社会主义国家那样政治上实行多元民主,经济上也不是将公有制作为手段而是作为基本经济制度,政府在经济中的作用不是补充而是主导,等等。可以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克服了市场社会主义外部结论等局限的同时,又基于我国社会主义的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国情,在市场与公有制的结合形式等方面进行了理论创新,从而实现了对市场社会主义的越超”(22)。

三是中国的现代化道路更不同于自由市场经济的欧美模式。以私有企业为主、政府较少干预经济的欧美市场经济模式曾为一些经济学家“推崇”,甚至将其视作中国改革的目标(23)。然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蕴涵一个不可逾越的界限,即在社会主义制度框架内对现代化探索以实现共同富裕为现代化目标。就这点而言,政府干预经济范围较小的“欧美模式”根本不可能解决“符合社会上绝大多数人”的利益问题,正如美国著名经济学教授、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保罗·萨缪尔森在与威廉·诺德豪斯合作的《经济学》中所言:我们的经济是一种冷酷无情的经济,美国人收入差距的扩大,许多人穷于无出路的工作,不过是市场经济加剧不公平的一种并非夸张的写照。此外,北美、西欧、东亚一些富国,还有世界上其他一些国家的分配也极不公平。(24)这点在“占领华尔街”示威者的标语“在美国,1%的富人拥有着99%的财富。我们99%的人为国家纳税,却没有人真正代表我们。华盛顿的政客都在为这1%的人服务”中也能窥知一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可能与欧美模式一样,走权贵资本主义的道路。

总之,在发展过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既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结合中国实际,在自身实践的基础上独立自主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实际的现代化发展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最实质的内容。

注释

①参见Yasheng Huang:《Capit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8.②参见呉軍華:《中国静かなる革命:官製資本主義の終焉と民主化へのグランドビジョン》,日本経済新聞出版社,2008年。③参见 Peter Nolan:《China at the Crossroads》,《Journal of Chinese Economic and Business Studies UK》,2005,Jan.④[美]查尔斯·德伯:《中国:超级社会主义还是超级资本主义》,《人民文摘》2013年第4期。⑤董德刚:《破解“姓社姓资”难题,促进中国更好发展》,《科学社会主义》2012年第2期。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1页。⑦《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3页。⑧王书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对苏联模式的根本否定》,《探索与争鸣》2007年第12期。⑨王志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对苏联模式的扬弃》,《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 年第5 期。⑩ (13) (15)《邓小平文选》第3 卷,人民出版社,1993 年,第 261、372、256 页。 (11) (20)《斯大林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79 年,第496、497页。 (14)[日]渡边利夫:《邓小平的经济思想与改革开放》,《国外中共党史研究动态》1994年第6期。 (16)董德刚:《破解“姓社姓资”难题,促进中国更好发展》,《科学社会主义》2012年第2期。 (17)毛立信:《从现代化视野对中国道路的整体认识》,《经济纵横》2010年第2期。 (18)陈国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道路》,《马克思主义研究》2004年第4期。 (19)陈峰君:《东亚模式的争议与我见》,《教学与研究》2001年第2期。 (20)王逸舟:《东欧方式·东亚模式·中国道路》,《天津社会科学》1993年第1期。 (21)段维:《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社会主义的成功范型》,《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5期。 (22)张金才:《市场社会主义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研究》2002年第1期。 (23)吴敬琏在2012年接受香港《经济导报》第17期采访时强调,中国改革的目标是走向“欧美模式”;此外,在2008年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以及在2010年出版的《当代中国经济改革教程》一书中,吴敬琏也曾反复提出,中国应当走向体现“普世价值”的“欧美模式”。 (24)[美]保罗·萨缪尔森、威廉·诺德豪斯:《经济学》第17版,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年,第607页。

猜你喜欢
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是新型帝国主义
坚持中国道路——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
道听途说
边疆治理现代化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两重批判——基于《资本论》第一卷的思考
我们的道路更宽广
一次骑行带来的感悟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发展趋势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
武器装备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