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通向小学数学有效课堂的桥梁

2013-02-02 00:59戴燕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3年14期
关键词:圆锥圆柱长方形

■戴燕

多媒体:通向小学数学有效课堂的桥梁

■戴燕

10.3969/j.issn.1671-489X.2013.14.091

多媒体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整合,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增强课堂练习密度,提高课堂效率。

数学学科是一门抽象性、逻辑性较强的学科,有些知识枯燥乏味,理解起来困难较大。恰当地把多媒体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起来,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自主性,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效率。下面就从5个方面谈谈多媒体在小学数学教学方面的积极作用。

1 创设生动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能唤起他们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而巧妙的课堂引入,可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使学生的学习状态从被动变为主动,并能在愉快的学习中获取知识。因此,在课的开始,教师应利用多媒体创设形象生动的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利用多媒体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喜羊羊、懒羊羊、沸羊羊要去郊游。羊村里停了3辆车,一辆车的车轮是正方形的,一辆车的车轮是椭圆形的,还有一辆车的车轮是圆形的。懒羊羊上了正方形车轮的车子,沸羊羊上了椭圆形车轮的车子,而喜羊羊选了圆形车轮的车子,它们谁会先到达目的地呢?”这时,学生热烈地讨论起来,大家一致认为喜羊羊会最先到达。这时教师追问理由:为什么喜羊羊会最先到达?为什么圆形的轮子才开得稳开得快呢?别的形状为什么都不行呢?……多媒体用形象生动的画面、儿童化的语言给学生创造了这么一个感兴趣的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学生个个跃跃欲试,各抒己见。教师抓住时机导入新课,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开始了新的学习。

在课的开始,教师应利用多媒体创设形象生动的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 化抽象为形象,突破重点、难点

在数学课堂中,要提高课堂效率,关键是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但由于部分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单靠教师讲述和教具辅助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这时,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就可以把抽象的问题形象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这样,教学中重点、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

例如,在教学“圆的面积”一课时,把圆转化成长方形是推导圆面积公式的关键。特别是“将一个圆平均分成的份数越多就越接近于长方形”这句话,理解起来有较大困难,最好是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探索。但由于这项操作较复杂且有一定的局限性,这时利用多媒体制作动画,把一个圆平均分成8份、16份、32份、64份……再拼成长方形,学生从动画演示中清晰地看到拼成的图形从平行四边形越来越接近长方形。在动画播放时,教师还对学生提出思考的要求,要求学生思考长方形的面积与原来圆的面积、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有怎样的关系,学生从直观形象的画面中,深刻了解了长方形的面积等于圆的面积,长方形的长等于圆周长的一半,宽等于圆的半径,轻而易举地探索出圆的面积公式,突破了本节课的重点、难点。

3 调动多种感官,引导主动参与

多媒体课件具有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可以通过美丽的图片、悦耳的音乐、生动的动画等调动学生多种感官。漂亮的界面和不断变化的图文、声音深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学生的学习也从被动转为主动,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课堂效率自然也提高了。

在教学“时、分、秒的认识”时,多媒体先出示一个漂亮的钟面,学生通过仔细观察了解到钟面上有12大格,每1大格有5小格,还能看到最细最长的是秒针,最粗最短的是时针,还有一根是分针。接着让钟面上的针都走动起来,让学生静静地、仔细地观察,思考秒针、分针、时针是怎样走动的。在验证1分=60秒,感受1秒有多长、1分有多长时,多媒体起了更大的作用。学生被课件深深吸引,主动参与到探索过程中。学生观察走动的时钟,清晰地看到分针走1小格,秒针走了1圈,也就是60小格,从而抽象出1分=60秒这个时间进率。另外,运用多媒体呈现秒针的走动和嘀嗒声,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看见“时间”一步(1秒)一步走来,听见“时间”嘀嗒嘀嗒地过去,加深对秒的感受,深刻感受到1秒有多长。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从课件中亲身主动去感受,通过观察、验证,总结出知识要点,激发参与学习的主动性,提高课堂效率。

4 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多媒体在数学课堂中的引进,使得课堂教学的形式多种多样。作为课堂策划者、组织者、引导者,教师应抓住教材中的可创造因素,适当运用多媒体,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他们去研究问题、思考问题,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例如,在教学“圆锥体积”时,为了探究圆锥体积公式,多媒体课件先出示一个圆锥和圆柱,通过动画对比发现两者等底等高。接着教师让学生猜想这个圆锥和圆柱的体积会有怎样的关系。学生热烈地交流起来,大胆地发表了自己的想法,到底谁的想法是对的呢?接着用多媒体演示倒水过程,验证学生的猜想:先将圆锥里的水倒入圆柱,结果3次倒满,得出圆锥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1/3。然后演示第二个结论,将圆柱里的水倒入圆锥,结果3次倒完,学生得出圆柱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圆锥体积的3倍。学生已经认识了圆柱的体积的计算方法,从而自主探索出圆锥的体积公式,探索过程中学生的创新思维也得到培养。

5 精心设计练习,提高课堂密度

练习是每节数学课必不可缺的重要环节。练习可对学到的知识及时进行巩固深化,是师生教与学反馈交流的一种重要形式。但如果仅仅依靠书本、小黑板、练习纸等呆板的形式,时间一长学生会感到乏味枯燥,产生厌倦心理,无法起到巩固效果。利用多媒体精心设计练习,发挥多媒体图、文、声、像并茂的优势,使练习、复习等枯燥的环节变得轻松愉快,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能一直保持兴奋愉快、渴求上进的状态,并能使他们觉得做练习是一件非常愉快的事情,从而喜欢数学这门学科,课堂效率也就大幅度提高了。

如教学“两位数乘一位数”时,需要较多的练习以巩固计算方法。在练习环节,笔者创设了学生熟悉的“小马过河”的情境:“电脑在轻松的乐声中出现一个色彩亮丽、形象逼真的画面,有一条美丽的小河,小河的这边有一只可爱的小马。”抓住低年级学生好奇、热情的心理特征,笔者提出帮助小马过河的要求,学生兴趣盎然。河里有3块石头,代表3个关口,如果哪关答错了,就会让小马掉入河中。这么一说,学生计算时非常仔细。来到第一关,是一些非常简单的适合口算的乘法,如20×3、41×2、12×3等,学生都答对了;来到第二关,设计了一些有进位的两位数乘一位数,如23×4、14×7、18×5等,学生带着要帮小马过河的期望,认真仔细地计算每道题,顺利地闯过第二关;来到第三关,难度越来越大,( )3×( )=( )1,好多学生遇到困难,大家主动地讨论起来。最终闯过三关,顺利帮助小马过了河,每个学生脸上洋溢着成功的喜悦。

这样一个充满童趣的情境,其实是一个多容量、多层次的练习设计,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学中玩、玩中学,达到轻松愉快的学习效果,而且加大了课堂密度,提高了课堂效率。

总之,多媒体教学对数学教学产生积极的效应,为学生提供了最理想的教学环境。当然,在运用多媒体教学时,教师要注意以“服务学生、发展学生”为宗旨,不滥用、不泛用,认真考虑课件的使用价值,缜密思考,科学设计,使多媒体真正成为通向数学有效课堂的桥梁。

江苏省太仓市城厢镇第四小学)

猜你喜欢
圆锥圆柱长方形
我爱长方形
圆锥摆模型的探究与拓展
圆柱的体积计算
圆锥截线与玫瑰线
“圆柱与圆锥”复习指导
计算法在圆锥保持架收缩模组合冲头设计中的应用
分类数 不出错
巧替换 妙解答
长方形的困惑
削法不同 体积有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