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雷锋精神传承常态化的思路和载体创新性研究

2013-02-19 02:50伟1李艳文2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3年4期
关键词:学雷锋雷锋常态

贺 伟1李艳文2

(1.辽宁科技大学 2.鞍山师范学院,辽宁 鞍山 114000)

雷锋精神是时代的要求。“学雷锋”、传承雷锋精神,对于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凝聚民族精神力量,营造奋发向上、互敬互助、刻苦专研的社会文化氛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高校中加强雷锋精神传承常态化建设,对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培养高素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进一步加强教风、学风、干部作风的“三风”建设,充分调动广大师生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加快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具有积极作用。

一、新形势下校园学雷锋常态化的理念解析

校园学雷锋常态化作为校园道德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校园学雷锋的理念转变指明了新的发展方向,使校园学雷锋活动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

(一)从政策性到常态化的发展

雷锋精神是在政策环境中不断传承的,学校每年都组织开展“学雷锋月”、“学雷锋周”等各种活动来学习、践行雷锋精神。但这种方式容易形成阶段性、形式化的不良效果,造成“为了学雷锋而学雷锋”、“雷锋三月来四月走”的尴尬局面。学雷锋常态化是突破此类难题的关键。校园学雷锋常态化是将学雷锋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推进雷锋精神的校园文化建设,培养具备雷锋精神的一代新人,引导广大师生努力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传播和弘扬雷锋精神。

(二)从模仿行为到内化精神的转化

优秀的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虽然对先进人物和事迹的效仿是提升道德觉悟和修养的直接途径,然而学雷锋需要从模仿行为向文化内化进行转化,这既是提升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需要,更是丰富和发展雷锋精神,扩大其影响力的需要。学雷锋常态化作为一种日益成熟的文化传承模式,正是符合了这一需要。雷锋精神的实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用雷锋精神作为一种文化体系来感化思想、提升觉悟,把雷锋精神内化为价值观来指导实践活动,相对于模仿行为更具有科学性和稳定性。

(三)从雷锋精神到民族精神的升华

雷锋精神作为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一种优秀本土文化,在融合与创新中不断发展,逐渐上升为一种民族精神,为广大人民所接受,并视为正确的价值取向,其中蕴含的各种理念也不断地丰富、发展并形成体系。例如“希望工程”、“志愿服务”等雷锋精神就体现了扶危济困、无私奉献的民族精神。校园学雷锋常态化是对雷锋精神的弘扬,更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践行。以校园学雷锋常态化为契机推进学生的民族精神建设,是校园道德建设的现实需要,是培养振兴民族的高素质人才的必然要求。

二、与时俱进,不断赋予雷锋精神新的时代内涵

雷锋精神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就在于它能够始终站在时代的最前沿,与社会的需求相接。作为一种先进的文化,雷锋精神不是僵化的教条和空洞的说教,而是坚持把民族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思想观念和优秀特质融入其中,总是在诠释社会变革中最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并不断的自我充实和完善,是我们与时俱进的宝贵精神财富。

坚持和倡导的雷锋精神,既包括雷锋本人和郭明义等雷锋式先进人物的个人事迹、崇高理念,更是热爱祖国、无私奉献、刻苦钻研、爱岗敬业等精神的结晶和升华。雷锋精神体现了中华文化的传统和内涵,是一面永远的旗帜。

随着时代的变迁,做好人好事、为人民服务的内容也在发生变化,我们要从实际出发,注重雷锋精神传承的广泛性,不能只唱高调,或者是把学雷锋局限于某一方面。热爱祖国,振兴民族是学雷锋;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做好人好事是学雷锋;保护环境、护粮节水是学雷锋;做好本职工作是学雷锋;大学生努力学习,奋发向上也是学雷锋。我们既要肯定学雷锋的先进典型,树立学习的榜样,也要肯定每一个普通劳动者。要根据时代的需要,不断赋予雷锋精神新的内涵,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到学雷锋的文化体系中来,推进雷锋精神传承的常态化。

三、高校雷锋精神传承常态化的载体创新

实现雷锋精神传承的常态化还需要解决活动载体和方法的创新问题。只有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简单易行的方式,增强学雷锋的感染力,才能使学雷锋活动常做常新,不断焕发出生机与活力。

(一)创新组织方法,使学雷锋成为师生党员的自觉行动

可以把学雷锋活动与“创先争优”活动紧密结合,号召广大师生党员争做学雷锋、当先锋的模范引领者,把各基层党组织打造成传承雷锋精神的道德高地。将“模范践行雷锋精神”作为党员和党组织公开承诺的重要内容,作为党员和基层党组织评先评优的重要条件,作为入团入党的考评条件;在党员干部中广泛开展以“如何做一个雷锋式的好党员”等主题讨论,通过多种形式,加强当代雷锋精神宣传,增强理解和认同,提升内驱力;在基层党组织全面开展党员教师家访活动,组织教师深入学生家庭,不断掀起学雷锋活动的新高潮。

(二)加强理论研究,不断创新学习内容

在内容上,着力进行雷锋精神、雷锋文化的研究与创新,把研究雷锋精神纳入到社会科学的研究规划中,支持与鼓励专家学者推出相应的研究成果。在高校、科研院所建立对应的研究体系和部门,把雷锋精神的研究作为一项长项工作,进一步探索雷锋精神的实质,阐释雷锋精神的时代内涵,创新雷锋精神常态化的载体、机制和方式方法;鼓励学生建立学雷锋社团和研究协会,构建学生雷锋精神研究体系,丰富雷锋文化;设立雷锋精神研究论坛,增进交流,加强指导,推动雷锋精神的常态化发展。

(三)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充分发挥课堂的主渠道作用

可以创新传播方式,采取“教学做合一”的方式,将雷锋精神传承纳入教学,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坚持课内课外互动、教学与实践互通,收集社会教育资源补充、延伸和增益学雷锋活动常态化;积极将雷锋精神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教材中去,科学制定教学大纲,充实教学手段,在教研组中开展相关课程改革研究,深入挖掘新时期雷锋精神与培育全面发展一代新人的内在联系和融合方法,把育人工作与学雷锋的主题教育相结合;根据各自区域和高校本身的特点,围绕开展学雷锋实际,逐步建立起较为完善的教学体系,培养大学生努力提高道德修养,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四)建立完善的评优机制,选树典型,表彰先进

在机制上,制定完整的学雷锋评优制度,促进活动开展。设立“校园爱心大使”“雷锋团队”、“雷锋班级”、“学雷锋先进典型”、“雷锋式的好干部”等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大学生参与学雷锋活动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自觉践行雷锋精神。在此基础上,重点抓好学雷锋典型创评工作,善于挖掘和选树校园中学雷锋、传承雷锋精神的先进典型,及时给予评奖评优,利用师生身边的人和事来激励大家,推动广大师生学先进、赶先进、当先进。同时,对于选树的典型,要积极宣传,经常举办校园的宣讲活动,在校园中不断营造学道德模范、见实际行动的氛围,激励青少年争当雷锋精神新时代的传人。

(五)宣传方式多元化,充分发挥网络和新媒体的作用

校园里应大力宣传雷锋的先进事迹和不断涌现出的雷锋式先进人物,宣传先进典型和师生学雷锋的活动。可以利用学校中的宣传条幅、宣传板和广播、校园电视、校园网络等手段,充分宣传报道反映高校学雷锋活动的特色和亮点。支持和鼓励师生创作出有校园特色的,反映雷锋精神的诗歌、戏曲、相声、小品、话剧、舞蹈、书画作品等各种形式演绎雷锋精神,赋予学雷锋活动新的文化样式。校图书馆等部门应积极引进有关雷锋故事和雷锋精神的优秀图书、影视剧等,满足大学生了解相关情况的需要。

学校要拓展工作空间,改进教育手段,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开放性、延伸性、可选性特点,把网站建成弘扬雷锋精神和加强德育的阵地、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的家园,服务爱心人士和困难群体的窗口。同时通过网络与社会各层面爱心机构结成爱心联盟,扩展爱心传递,吸引更多网民和群众传播和践行雷锋精神。努力打造网上雷锋纪念馆,综合运用网上平台的优势,把现实中的雷锋展陈通过图片、视频、讲解说明等方式转移到网络上,扩大雷锋纪念馆的影响,增加大学生的兴趣。应积极搭建有效载体,综合运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新媒体技术组织开展学雷锋活动,突破时空的局限,把雷锋精神的宣传由平面引向立体,调动大学生客体的主动性、自主性与参与性。

(六)开展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打造学雷锋品牌

充分发挥高校青年志愿者的骨干作用,打造具有鲜明教育特点的学雷锋品牌项目,建立一批“雷锋号”志愿服务示范队,构建青少年学生志愿服务体系,并设立典型。在养老院、福利院、纪念馆等机构建立校外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广泛开展学雷锋、送温暖、树新风的活动;联合团组织、街道办事处、企业等开展志愿服务。建立学雷锋宣传小组,联合高校各类学生社团,利用课余时间深入社区、乡镇等,在扎实开展送科技、送文化等活动的同时,采用多种形式进行雷锋精神的宣传和普及。在校园中更应积极倡导志愿服务工作,通过长期有效的志愿服务工作体系保证学雷锋的常态化。

雷锋精神作为一种中华民族的自生文化,既有普世性又有持久性。高校开展学雷锋活动,促进雷锋精神传承常态化,对于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学习知识本领,磨砺品德意志,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要在校园中形成人人学雷锋、时时学雷锋、处处学雷锋的浓厚氛围,着力培育出符合时代需要,能够承担重任的人才,让他们在伟大祖国的繁荣和民族的复兴过程中贡献智慧和力量,让青春在为党和人民事业奋斗的过程中焕发出绚丽的光彩。

[1]张光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实施研究[D].西南大学,2008.

[2]胡娟.论榜样的激励作用及其机制的重构[J].职业圈,2007,(6).

[3]文晶晶.榜样教育的当代价值及实现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

[4]徐美元.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吗?——对我国榜样教育的反思与构想[D].湖南师范大学,2007.

[5]李祖超,邵敏.青少年榜样激励与励志教育现状研究——基于全国8省(市)青少年问卷调查[J].中国青年研究,2011,(11).

[6]张伊丽.青少年榜样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

猜你喜欢
学雷锋雷锋常态
助人为乐的“小雷锋”
接过雷锋的“枪”
“新常态”需要新举措
我眼中的医改新常态
主动适应新常态 积极争取新作为
新常态下的艰辛与希望
写给雷锋
学雷锋,他们一直在路上
学雷锋 知感恩
他们二十四年学雷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