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贫困生自我实现需要中的心理体验

2013-02-19 02:50王海芳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3年4期
关键词:贫困生资助理想

王海芳

(阳泉职业技术学院,山西 阳泉 045000)

随着我国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高校贫困生的数量也逐年增加。所谓高校贫困生是指在国家招收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中,由于家庭经济困难,无力支付教育费用,或支付教育费用很困难的学生。这个群体的学生不仅是高校中的一个弱势群体,也是一个倍受社会关注的群体。本文就高校贫困生自我实现需要中的心理问题进行分析,以求探讨更适合高校贫困生心理资助的途径。

一、自我实现需要的内涵

马斯洛在1954年《动机与人格》一书中,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在这一理论中他将人的基本需要分为五大类,分别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其中自我实现需要是最高层次的需要,是指人们希望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和创造力,完成与自己能力相符合的工作,是一种追求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自我实现需要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自我实现需要意味着忘我地工作,全力以赴地投身于某件事,全神贯注地体验生活。自我实现需要是在其他基本需要得到满足的基础上所产生的需要,是一种自我价值得到实现的需要。大学生要满足这种需要,就意味着争取学业上成绩优秀,各方面表现出众,充分展示个人才华,等等。

2.自我实现是一种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是一种时时刻刻、一点一滴地发展个人潜能的过程。自我实现需要虽然是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终极需要,但它并不是一种静止不动的状态,也不是一个终点,而是一个人自我进步、实现人生价值、完成既定目标的过程。人生目标会随着所处环境的迁移而发生变化,因此,自我实现的需要也是不断发展的。在这个发展的过程中,即使经历一个艰苦、困难的过程,也能使个人潜能得以提升,实现个人理想与抱负。

3.自我实现中的人是自由的,具有主观能动性,支配他们的因素是自身内部的主体自我选择。在自我实现需要得以满足的过程中,不一定所有的体验都是成功的,在遇到挫折的时候,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会发挥支配的作用。如果个体能直面现实,不畏困难,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战胜困难,这样才能再次获得成功的体验;反之,则会自暴自弃,放弃自我价值的实现。

二、高校贫困生自我实现需要中的心理特征

青年时期是人一生中寻求自我最重要的时期,处于这一时期的大学生自我意识日趋成熟,世界观、人生观日益稳定,成人意识强烈,开始有意识地发现自我、体会自我,自我实现需要的水平明显高于同龄青年。高校中的贫困大学生一方面具有与普通大学生相同的心理需要,但另一方面由于自身的经济状况所限,在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中又具有其独有的一些心理特征。

1.自我实现需要更具强烈性

高校贫困生大多来自农村,其文化环境和教育条件相对落后,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从小就养成了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优秀品质,这为他们在生活、学习各方面都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在进入大学之前,他们一直是当地的佼佼者,是一个家庭的荣耀,这使他们的自我价值得以充分体现,在成功的同时体验着从自我实现需要的满足中带来的愉悦。然而一个贫困生的背后是一个贫困的家庭,家长往往把这个家庭未来的希望寄托在这个贫困生身上,这样,考上大学就成为了贫困生摆脱贫困、出人头地的唯一途径。进入大学后,贫困生会继续以积极的心理去面对学习,以实现自己以及家庭的理想。因此,相比经济条件较好的大学生而言,贫困大学生的这种自我实现需要更为强烈。

2.自我实现过程中的精神动力与经济压力并存

从上一点我们已经看到,进入大学使高校贫困生有了强大的精神动力,但同时也体会到了经济上的困难给他们的学习、生活带来的压力。这样的压力会导致他们诸多不良的心理体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由于家庭经济收入偏低,而学费、生活费的增加使许多贫困生在刚走进大学校园就已经背负了巨大的经济压力和思想包袱,这时,如果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差的话,很容易在一入校就产生一种“低人一等”的感觉;其次,因经济窘迫,贫困生无力购买电脑、手机等高科技消费品,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同时也限制了他们与其他同学交流的广度,久而久之,就会产生自闭、孤独等不良心理;再次,许多高校的贫困生认定和资助名额采取张榜公示的方法,也加重了贫困生的心理包袱;最后,随着毕业生就业压力的增加,许多贫困生没有坚实的经济后盾予以支持,就会造成就业上的劣势,极易使他们产生消极悲观、萎靡不振的情绪体验。

3.自我实现过程中的“自我”倾向明显

近年来,由于国家对高校贫困生资助问题的重视,资助范围和资助金额也越来越大,对于一些自立能力较差,又贪图享乐的贫困生,会养成等、靠、要的依赖思想,对他们来说接受资助变得心安理得,甚至看作是一种“优待”,错误地认为国家、学校对其资助是理所应当的,对资助对象表现出一种冷漠心理;同时当别人需要帮助时,也会表现出麻木不仁,漠不关心。此外,一些贫困生大学生活单一,很少参加集体活动,凡是凭个人兴趣,以自我为中心。

4.高校贫困生的自我实现需要有时是一种“超越性需要”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低层次的需要基本得到满足以后,其激励作用就会降低,与此同时高层次的需要会取而代之成为推动个体行为的主要动力。高校贫困生由于生活所困,他们的基本生活需要难以得到充分满足,生活上的长期焦虑又会使他们常常处于恐惧不安中,缺乏对生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会表现出对自尊心的过度自我保护,从而产生自闭、抑郁心理。因此,在这些较低层次需要不能得以满足的情况下,作为最高层次的自我实现需要,就高校贫困生而言,就成为了一种“超越性需要”。

三、高校贫困生自我实现需要中的心理矛盾

高校贫困生大多性格坚强,精力充沛,正处于人生很重要的一个转折点上,在强烈地想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又处在一个充满矛盾的自我状态之中,表现出心理脆弱的一面。

1.自我实现需要的强烈性与自卑、焦虑心理

伴随着社会分层化现象的加剧,大学校园也在逐步分化,刚从农村进入城市的贫困大学生,可能与同一宿舍的同学之间就有明显的贫富差距。这种差距不只表现在日常消费上,还表现在价值观、语言、衣着、行为方式等生活中的各个方面,这种强烈的落差会给贫困生一入校就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如果不能正确认识这种差距,便会使其行为及心理标准产生分裂与错乱,自卑感、焦虑感便会随即产生。这种不良心理体验与其入学前强烈的自我实现需要会发生激烈的碰撞,没有正确的引导或自身调节,就会出现心理失衡现象。

2.主观理想与自我客观条件之间的矛盾

据1996年中央教科所的调查表明,有一多半的大学生把未来职业的思考放在首位,而且普遍存在自我期望水平偏高的特点,当然贫困大学生也不例外。大多的贫困生都希望能在大学里接受深造,提高自身各方面的综合素质,而且把毕业后即将获得的工作机会作为自己当前的最高理想。但在实现这一理想的过程中,由于自身经济条件所困,从小除了刻苦读书以外,其他方面的爱好和特长难以得到培养,在大学里便失去了许多展示自身才华的机会,自我价值不能得以充分实现,于是挫折感便油然而生。加之近年来就业难度的增加,贫困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同样会承受着比普通大学生更大的压力,面对不菲的就业成本,原本坚强的他们会变得更加脆弱。这些挫折感的积累会直接影响到他们的主观理想,因此,贫困生的主观理想与自我客观条件之间会存在明显的矛盾。

高校贫困大学生除了与普通大学生有着相同的心理特点外,也有其自身所独有的一些特点,当他们的“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发生矛盾冲突时,就会产生一些不良的心理体验,严重影响到他们的学习与生活。因此,高校教育工作者应更加注重高校贫困生的心理资助问题,使他们真正成为健康向上、全面发展的人才。

[1]马斯洛.人格与动机[M].华夏出版社,1987.

[2]郭利伟.当代大学生自我实现需要中的心理问题[J].邯郸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3).

[3]韩春伶,曾练武.当代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工作对策[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6,(5).

[4]贾淑芳.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压力探析与应对[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5).

猜你喜欢
贫困生资助理想
理想之光,照亮前行之路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2021款理想ONE
理想
你是我的理想型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
“贫困生班主任”李金林
遭车祸仍信守资助承诺
十年筹资千万元 资助八千贫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