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富裕的内涵、价值及其紧迫性

2013-02-19 21:31孙武安
江西社会科学 2013年2期
关键词:共同富裕目标发展

■孙武安

共同富裕是毛泽东在20世纪50年代明确提出来的一个科学概念[1](P437),但是邓小平讲得最多,提得最高,且部署具体。邓小平把共同富裕视为社会主义的目的、目标、本质、原则和最大优越性,并把它放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三步走的发展战略之中,提出20世纪末进入小康社会后就要把共同富裕作为社会发展的“中心课题”加以解决。进入21世纪,党中央先后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战略思想和发展目标,其目的实际上就是要把发展思路和发展战略由“部分先富”转变为“共同富裕”。但是,长期以来总有人质疑实现共同富裕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认为共同富裕是可望而不可即的空想。实际上,现阶段中国社会所积累的各类矛盾和问题,大多与贫富差距拉大有关。如果说贫富差距扩大是当下中国社会发展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而共同富裕理念和价值观的严重缺失恐怕更加危险。很明显,没有共同富裕的理念和价值追求,就很难形成推进共同富裕的决策和制度,即便有了决策和制度也难以实践。在思想文化日益多元化的当代中国,重建共同建设、共同享有、共同富裕的集体主义意识不仅十分紧迫,而且需要全社会付出巨大的努力。因此,进一步研究共同富裕的内涵、价值及其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统一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共同富裕的内涵

首先,共同富裕不是同步富裕,也不是平均富裕,更不是平均主义,而是先后有序逐步实现的、有底线有层次的、差距适度的社会发展目标。“共同”有两层含义:一是在范围上表示“全体”、“大家”;二是在过程上表示“同时”、“同步”。如果对后一层含义作绝对化的理解,就会把“共同富裕”解释为全体社会成员在同一时间获得同等财富或享有同样富裕的生活。这是平均主义的共同富裕。实际上,与公平正义、自由平等、民主法治、大同社会等价值目标一样,共同富裕也是历史的、具体的、相对的、有条件的。发展没有止境,人类对未来美好生活的追求也没有止境。人类可以持续接近至善、至美的最高境界,却很难实现绝对意义上的公平正义、自由平等、民主法治和大同社会。否则,就会陷入历史唯心主义的空想。

共同富裕是在反对个人主义、两极分化、倡导社会公平正义的背景下提出来的科学构想,旨在使生产力发达基础上的最大多数社会成员能够享有丰富多彩的物质文化生活。但人们达到富裕的时间有先后、水平有高低、程度有差别。当然,这里的先后和差别都需要一个合理的“度”。不同的地区、条件和人“总会有一定的差距。这种差距太小不行,太大也不行。……我们的政策应该是既不鼓励懒汉,又不能造成打‘内仗’”[2](P1357)。根据社会发展的不平衡规律进行分析,“度”也不是唯一的,需要根据不同地区、阶段、人群的具体实际进行适当的调控。社会主义国家把握“度”的标准至少应兼顾三个方面:(1)保证生产力持续发展;(2)使最大多数人都能接受和满意;(3)保持社会稳定与和谐。

有人认为,共同富裕的内涵太抽象,标准不好把握。其实,这只是一个需要研究的问题。小康社会、现代化可以拟定评价标准,共同富裕为什么不能?从量化的角度看,我们可以参照国际上流行的基尼系数来控制贫富差距,也可以参照联合国粮农组织所使用的恩格尔系数来判断共同富裕的实现程度:40%可以作为富裕的底线,40%以下则是富裕的不同层次。当然,作为全面发展和进步的社会目标,共同富裕的具体内涵和评价标准仍需要进行全面、具体、深入的研究。

其二,共同富裕是以经济生活和物质文明为基础,同时包含政治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在内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文明。有人认为,共同富裕只是一个经济学概念,包含物质方面的内容,“不包含精神方面的内容”[3](P204-206)。这是对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的严重曲解。温饱、小康、共同富裕,都是邓小平在思考“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形成的战略构想。小康社会是“三步走”战略的中间环节,上承温饱,下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即共同富裕。从字面看,温饱、小康、共同富裕,着重于经济建设和物质文明,但作为社会主义发展的阶段性目标,又不限于经济,而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政治、文化、社会等全面协调发展的产物。1997年党的十五大把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概括为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所面临的第二大历史任务。2002年党的十六大强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是与加快推进现代化相统一的目标。”[4](P20)2011年胡锦涛在“七一”讲话中强调,要在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基础上,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5]可见,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发展的目标,不仅内含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全面进步,而且在发展水平和文明程度上高于小康社会。关于社会发展,马克思曾提出三个阶段的理论,即:(1)摆脱对人的依赖即奴役和压迫;(2)摆脱对物的依赖;(3)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进入自由王国。历史表明,实现共同富裕是人类摆脱对物的依赖的基本条件,涌流的财富及其创造需要经过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发展,而共同富裕的目标只有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才可能实现。

还有人认为,共同富裕只讲生产关系,不讲生产力,强调共同富裕会影响生产力的发展。实际上,共同富裕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共同”表示公平、合理、和谐的人际关系,“富裕”必然要求发展生产力、创造充分的社会财富。二者互为条件,辩证统一。所以,共同富裕是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社会财富充分增长的基础上建立的公平、合理、和谐的人际关系,是人类文明全面提升的一种社会状态。

其三,共同富裕既包含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包含综合国力的增强,是民富与国富的统一,也是民族复兴的根本标志。有人认为,共同富裕只讲民富,没有涉及国家的繁荣富强,不能作为国家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实际上,共同富裕立足民生,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国家、社会、人民本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人民组成了社会,国家代表着人民。在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民富与国富不可分割。民富是基础,也是国富的目的和归宿,国富是民富之必然,没有民富,就没有国富。国家社会的一切发展最终都是为了人的不断发展、进步和自由。在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中,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与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是统一的。提高国民生产总值、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这些是从增强综合国力的角度描述发展目标,而温饱、小康、共同富裕,是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角度描述发展目标。两个方面互相包含、互相依存,共同构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核心内容,即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人民共同富裕的基本实现。

二、共同富裕的价值

我们为什么要坚持社会主义?老百姓凭什么相信社会主义?其实质就是要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到底能给人民带来什么,就是要搞清楚社会主义的功能、价值、目的、目标和任务。邓小平的回答简洁明晰、朴实生动、丰富深刻:“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6](P373)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目的、目标、本质、原则、中心课题和最大优越性,把共同富裕提到如此高度和深度是社会主义思想史上前所未有的。著名党史专家胡绳曾这样评论,社会主义的终极目的“既不是公有制,也不是发展生产力,而是全社会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直到能够进入共产主义),邓以通俗的语言称之为共同富裕”[7](P108-109)。可见,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所在。

首先,共同富裕既是社会主义的目的、目标和结果,也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原则和中心课题。有人把共同富裕视为社会主义的最终目的、目标和归宿,忽略了其作为社会主义本质、原则、中心课题的重要性。其危害性在于割裂了共同富裕与社会主义发展过程的统一,只把共同富裕视为社会主义的未来,忽视了其现实意义和价值。

目的、目标,一般是指事物发展的结果和未来,本质、原则则是指现存事物的根本属性和要求。本质乃事物的内在规定性,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根据。没有本质属性的事物就没有个性和独立存在的根据。原则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外部条件,没有原则的固守,事物就会失去独立性。因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本质和原则,邓小平才强调只有坚持并实现共同富裕,“才能说真的搞了社会主义,才能理直气壮地说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7](P225);因为中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邓小平才不无遗憾地说我们的社会主义还“不够格”[7](P225);因为中国现在搞社会主义还“不够格”,邓小平才把共同富裕明确纳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战略,设想20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时把它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心课题”“突出地提出和解决”[7](P364、P374);因为实现共同富裕的任务很艰巨,邓小平才反复强调、高度重视。从《邓小平文选》、《邓小平思想年谱》和《邓小平年谱》中,我们不难发现,自1978年以来,邓小平先后30多次直接谈到共同富裕问题,仅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就有4次。晚年的他更加关注并强烈呼吁:共同富裕是一个关系社会稳定的“大问题”,“要利用各种手段、各种方法、各种方案来解决”[8](P1364)。因此,就社会主义而言,共同富裕的意义不仅是理想、目标和动力,也是一个重大的现实问题和发展过程。

其次,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最大优越性,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本质特点。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可以也应当表现在公有制等多个方面,但是,“要建设对资本主义具有优越性的社会主义,首先必须摆脱贫穷”[7](P225),贫困无法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为此,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7](P364)中国只有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并实现了共同富裕,才能“向人类表明,社会主义是必由之路,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7](P224)。资本主义宣扬自由、民主、平等、人权等价值目标,但就是不提共同富裕,而共同富裕恰恰是维护和实现绝大多数人利益的价值目标。

现代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也是世界各国谋求发展的共同目标。但当今世界只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化比较成功,社会主义国家尚无成功范例。那么,社会主义现代化与资本主义现代化有没有区别?如果有,根本区别是什么?就世界现代化发展的历史看,现代化的共性难以避免,但模式多样、道路不同、特点各异也是必然的。中国只能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建设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特色”可能表现在发展道路、模式、内容等诸多方面,但就本质而言,社会主义现代化与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最大区别应在于享受现代化的主体不同。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成果是少数人享有,不仅在国内造成两极分化,还造成了全球的两极分化。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成果是全体人民共同享有。邓小平多次强调,我们搞的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就是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如果导致两极分化,改革就算失败了,社会主义就名不符实了。[7](P139)

再次,共同富裕是现阶段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集中体现,也是践行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质和主题。始终代表、不断实现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中国共产党全部事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民主革命时期,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集中表现为国家独立和人民解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集中表现为摆脱贫困、实现共同富裕。为此,邓小平设计了从温饱到小康、从小康到共同富裕的发展战略。到21世纪初我们解决了温饱,达到了总体小康,实现了局部富裕。如何使十几亿人口共享改革开放发展的成果、达到共同富裕,已成为现阶段中国最广大人民的强烈要求和根本利益。党和政府明确提出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一系列重要思想,无不围绕着共同富裕这个主题。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以实现经济社会和自然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共同富裕就是要使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人人共享,从而使以人为本落到实处,这也是从不平衡到相对平衡,再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要“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国家更加繁荣富强、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好。[9](P19-20)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化解社会矛盾,为发展营造好的社会环境。当前我国社会矛盾的一个焦点问题就是贫富差距扩大。只有缩小差距,实现共同发展、共同富裕,才能从根本上化解矛盾,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以,践行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质和主题就是集中精力促进共同富裕。

其四,共同富裕是公平正义、平等自由、民主和谐等价值目标在现阶段的具体实践。公平正义、平等自由、民主和谐,是人类的永恒追求,因而具有一定的绝对性。但是,社会发展是历史的、具体的,每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只能解决这个历史时期所能解决的具体问题。因而这些价值目标又是相对的,不同的发展阶段会有不同的实践形式。在近代中国,实现国家独立和人民解放,是公平正义、平等自由、民主和谐等价值目标的集中体现;新中国成立后,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成为公平正义、平等自由、民主和谐等价值目标的集中体现。因此,发展生产力,消灭贫困,实现共同富裕,就是公平正义、平等自由、民主和谐等价值目标的具体实践。温家宝总理曾在全球扶贫大会上指出:“消除贫困、实现富裕,是人类梦寐以求的理想,也是人类追求正义、公平和平等的永续实践。”[9]实际上,无论在中国还是在全世界,消除贫困、实现共富,既是一个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既是各国自己的紧迫任务,也是国际社会的共同责任。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使人民大众分享发展成果、达到共同富裕,从而推进公平正义、平等自由、民主和谐等价值目标的实现。

三、实现共同富裕的紧迫性

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是要在不断发展生产力的同时,千方百计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这是最大多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根本要求,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核心价值,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根本宗旨和根本任务,是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长期执政的唯一目标及合法性基础,也是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心课题和客观要求。当前,我们必须站在党的执政地位、国家发展战略、社会和谐稳定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高度,加紧研究“什么是共同富裕,怎样实现共同富裕”,并推动各级党和政府进一步转变发展理念,克服理论滞后、宣传滞后及政策滞后的现实困境。

首先,应站在执政党生死存亡的高度,把实现共同富裕作为现阶段为人民服务的“中心课题”加以明确。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唯一宗旨,也是中国共产党90多年历史的真实写照。民主革命时期,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斗争,是党对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具体实践;和平建设时期,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是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具体实践。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中国共产党战胜一切敌人、克服一切困难的最大法宝,也是中国共产党兴旺发达、长期执政的根本原因。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赢得政权的最大政治优势,而“脱离群众”则是党在和平时期所面临的最大政治风险。能不能继续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断实践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是关系到党生死存亡的根本问题。改革开放、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是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重大政策,另一个重要前提是先富带动后富、实现共同富裕的重大承诺。当前,共同富裕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如果说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只是为人民服务的部分实践,那么,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才是对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全面实践。只有部分富裕,没有共同富裕,意味着党将面临脱离广大人民群众的巨大风险,党的执政基础也将面临巨大风险。贫富差距不断扩大,将导致人心涣散,进而侵蚀并瓦解党的执政基础。因此,把实现共同富裕作为现阶段为人民服务的“中心课题”,是深化改革开放、持续发展的要求,更是实践党的根本宗旨、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迫切要求。

其次,应站在国家意志和国家战略的高度,把实现共同富裕作为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发展的“中心课题”加以部署。一段时期以来,我们把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作为奋斗目标和历史任务,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与实现共同富裕的统一性,忽略了实现共同富裕与实现人、社会、自然全面协调发展的统一性,以致在制定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目标时尚未直接、明确、具体地部署共同富裕问题,甚至把共同富裕作为一个纯粹的经济问题或者未来的一个目标,这与邓小平关于共同富裕的重要论述是不相符合的。确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是必要的、及时的、正确的。“两极分化是现实和今后深层次矛盾的主要根源,实现共同富裕则是破解这一切矛盾的总钥匙。”[10]全面小康是共同富裕的基础和准备,但不能代替共同富裕的目标和任务;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前提和必然要求,没有共同富裕,就没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共同富裕的题中之义和必然结果。共同发展、共同享有、共同富裕已经成为现阶段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和迫切要求,我们必须自上而下、旗帜鲜明地把实现共同富裕作为现阶段各级党和政府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中心课题”加以部署和解决。

其三,应站在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的高度,把共同富裕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和共同理想大力宣传和教育,在全社会营造强大的集体主义舆论氛围。“共同富裕是人民大众的、正义的、先进的文化”,是集体主义精神在社会主义阶段的集中体现,因而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核心问题。有学者提出,共同富裕应成为共产党员在社会主义时期发挥先锋模范和示范带头作用的精神动力,成为社会群众抵御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培育健康生活方式的动力,成为营造相互关心、相互帮助、团结奋斗的社会氛围的一种精神动力。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就是社会主流价值观培育和形成的过程。[11]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社会主义的最大优越性,我们应以共同富裕为主题,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深化并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使共同富裕理念深入人心,建设既能代表当代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又能充分反映当今世界各国人民普遍要求的先进文化和精神文明,从而促进人与社会的共同发展、共同富裕。

其四,应站在理论创新的高度,加紧研究“什么是共同富裕,怎样实现共同富裕”及其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统一的重大课题。邓小平的共同富裕思想极其丰富,他把共同富裕视为社会主义的目的、目标、本质、原则、中心课题和最大优越性等,这些重要定位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到底意味着什么,仍然需要我们从历史、理论与实践等不同角度深入研究和领会。就现有理论研究看,不少人把共同富裕局限在经济学领域,或局限在民富的狭小范畴,削弱了共同富裕思想的丰富内涵,也降低了共同富裕思想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因此,现阶段我们应从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根本思想出发,深入分析当代中国经济社会所出现的各类矛盾和问题,研究并揭示实现共同富裕的基本规律,探讨实现共同富裕的动力机制、制度保证和决策思路,切实搞清楚“什么是共同富裕,怎样实现共同富裕”及其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联系与区别,从而深化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和理解,促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和发展。

[1]毛泽东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2]邓小平年谱(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

[3]刘泽民.社会主义本质论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4]徐久刚.社会主义本质论研究六题[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3,(2).

[5]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6]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1-07-02.

[7]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8]胡绳.马克思主义与改革开放[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9]温家宝.为减少全球贫困而携手行动[N].人民日报,2004-05-26.

[10]杨承训.“共同富裕”是根治深层次矛盾之本[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2,(1).

[11]侯惠勤.论“共同富裕”[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1).

猜你喜欢
共同富裕目标发展
论中国式共同富裕的基本特征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