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认清儒学——评介刘绪贻《中国的儒学统治》

2013-02-19 21:31■高
江西社会科学 2013年2期
关键词:儒生刘先生儒学

■高 放

武汉大学刘绪贻教授是当代中国社会科学界著名大师。近十年来他寄赠我多本著作,其中一本特别引起我重视的是他早年的新奇论著《中国的儒学统治》,此书副标题为“既得利益抵制社会变革的典型事例”。2012年是刘先生100周岁华诞,我想借此百年一遇的良机,对这本书作出简介,并且写下我的学习体会,以深表我对先生的诚挚贺忱和崇高敬意。

刘先生这部大作,从形式上来看有三点新奇之处。

第一,本书原是他于1944—1947年在美国芝加哥大学攻读社会学的硕士论文,曾经被芝加哥大学一位著名人类学家认为较有分量,经过一定加工便可作为博士论文。可是他1947年取得硕士学位后,暑假当即满怀报国热忱回国,执教于武汉大学。这篇英文论文从未发表过。事隔将近半个世纪之后,武汉大学哲学系社会学专业研究生王进认为此书对当今中国社会仍有传播必要和社会价值,就在1991年试译出第一章,得到刘教授的肯定与鼓励。随后又有社会学专业研究生叶巍参与翻译,其间王进夫人唐汉蓉女士也翻译了部分章节。至1995年,历经5年之久才完成这本近18万字的译著。

第二,这个中译本书稿送交刘教授后,他以80多岁耄耋高龄,对译稿进行精心细密的校订。正如译者叶巍、王进在“译后记”中所说:“在本书即将出版之际,我们首先要感谢的是刘绪贻教授,倘若当年没有他的信任和嘉许,没有他的鼓励和教导,没有他字斟句酌的校改,我们是绝对不能完成这件译事的。”正因为有刘教授字斟句酌的校改,所以现在我们通读这本译著,不仅感到译文通达流畅,而且不大像是当今的译作,在很大程度上保有20世纪40年代中文写作的原汁原味。

第三,更为难得的是刘教授还亲自为本书撰写了近2万字的出版说明,其中讲述了他当年写硕士论文为什么要选定这个题目以及在写作中付出的艰辛和曲折的遭遇,例如如何遭到美国教授中思想保守者的反对。同时还细说了他1947年回国后近60年的亲身经历,痛感儒学对当代中国的深重不良影响和负面作用。最后着重指明当今为什么要出版这本半个世纪前写的著作。简而言之,自改革开放以来,他深感当今肃清思想政治方面的封建主义残余影响依然任重道远,而如今儒学又在改头换面抬头,刮起“复古”之风,甚至在幼儿园中要孩子们每天背诵儒学经典达20分钟之久。现在出版本书,旨在帮助读者认清儒学的保守性与反动性,不受新儒教的蒙蔽。

刘先生这部大作,从内容上来看也有三点新奇之处。

第一,作为社会学著作,本书揭示了中国古代社会结构变迁的特点。主要表现为春秋时期孔子(前551一前479)之后中国逐渐形成一个被称为“儒家”或“儒生”的群体,他们不断鼓吹“尊君”、“忠君”思想,备受君王青睐,陆续被录用为幕僚和官吏;这批儒生享有高俸禄,免去赋税、徭役和兵役,与皇室一起形成特殊利益集团;从汉朝起正是这个特殊利益集团成为社会的统治阶级,力图维持现存社会秩序,成为抵制社会变革与变迁的阻力。本书引用美国学者于19世纪80—90年代广泛流行的“既得利益”(Vested interest)这个新概念来证明:如果一个社会的统治阶级的各个组成部分具有共同的既得利益,这个社会就很难实行变革;中国封建社会正是由皇室和儒生阶层这两个组成部分在儒学统治中具有深厚的既得利益,所以儒学统治在近两千年来,必然阻碍中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这在20世纪40年代是研究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个很新的见解。

第二,作为政治学、历史学著作,本书阐明了中国儒学政治统治演进的历史过程。儒生们不仅积极鼓吹尊君、忠君,而且坚决主张恢复周朝初期的封建和宗法制度,即贵贱有别、长幼有序的安定而等级森严的社会,使帝王能够安享“大一统”的太平盛世。在春秋战国时期,各地工商业得到较快发展,于是社会上出现工商业者和游侠这样两个群体。到汉朝初期,他们对统治阶级构成越来越严重的威胁。儒生们重义轻利,重农轻工商,汉朝帝王采纳并推行儒生决策,扼杀了工商业的发展,维持了农业本位的庄园经济。继而用儒学推崇的“六经”作为教育制度中培养新生代的教本,这样造就出来的一代又一代儒生多是墨守成规的平庸之流。正是从汉朝起,君主中央集权制的军事政治官僚制度以儒学为精神思想支柱,较为稳定地建立起来了。后来历经晋、隋、唐、宋、元、明、清各个朝代,儒学在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经济上扶助农业抑制工商,文化教育上注重读诵经书,这样三个方面一脉相承,变本加厉,长期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变革与变迁,梗塞了中国工业化、现代化之路。

第三,本书作为文化史、思想史著作,梳理了儒学本身发展变化的历史。儒学本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中崛起的一支文化流派,从汉武帝“独尊儒术”起被奉为正宗官学,其余诸家遭到罢黜。到汉元帝时推崇儒学五经的官方学派已增至14个,并且形成代代“师传”;东汉以后进而变为“家法”,家家传承。到魏、晋时期,出现以道家的玄远、虚无思想来修补儒家的玄学。随之而来的是道家的复兴与佛家的繁荣对儒学产生了严重挑战与威胁。然而儒家依靠北周和隋唐朝皇室的支持得以重建其统治地位,同时儒学又善于吸纳道学与佛学的精华,从而又削弱了道、佛的影响。尤其是宋朝理学的崛起使新儒学得以重新振兴。理学之集大成者是最著名、最博学的儒学家先祖朱熹 (先慈朱云是朱熹第24代孙女)。朱熹既保留了儒学关注现实政治、注重人伦道德教化的本性,又采撷了道、佛对天道物理的精深思考,既克服了儒学的单薄与肤浅,又避免了道、佛的虚妄与空寂,将儒学中的善凌驾于道家的道和佛家的心之上,自成了儒学的新体系。朱子理学融天理、物理、道理、义理、伦理、心理于一体,达到完满境界。朱熹之后,儒学在明、清两朝代又有过三次大转折,即明末王阳明鼓吹的心学,清初兴起的汉学以及清末今文经学的研究。这三次转折表明儒学已经愈益玄远衰微,然而其后裔余毒犹存,依然在阻碍中国工业化、现代化的进程。

拜读刘先生从形式到内容都有其新奇之处的大作,受益良多,尤其是帮助我提高了对儒学阻碍中国社会工业化、现代化的认识。从1948年秋到1949年春,我被华北解放区华北大学吸收为历史研究室研究生。先师何干之教授 (1906—1969)曾经提出两个问题要我们深入研究,即中国封建社会为什么长期停滞以及中国封建社会如何转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何老师从经济和政治两方面着眼解答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停滞这个问题。1949年春我随华大进入北京城后即开始从事马列主义政治理论课教研工作,没有再去研究这个问题。刘先生的大作使我认清了儒学以及儒生与皇室结合的既得利益集团乃是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停滞的文化原因和社会原因。这样我们就能对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停滞的问题获得了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个方面原因的较为全面的认识。

很高兴近日又接到刘绪贻教授给我寄来的他近几年来发表的三篇文章。从中可见,刘先生对儒学并非全盘否定,而是深刻揭示其糟粕,又充分肯定其精华。就其糟粕与精华的关系而言,他精辟地指出:儒学的总体组成部分是糟粕,我们现在要想继承儒学中的精华部分,“就必须把它们从儒学的总体中剥离出来,让它们同糟粕部分脱离关系,否则是非常危险的,是有可能导致‘文化大革命’那种恶果的。”联想到当今我国还有人企图发动第二次“文化大革命”来打倒“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来解决官商勾结、官场腐败和社会贫富两极分化问题;还有人依然在尊君、忠君思想支配下继续搞对领袖的个人崇拜,不许认清领袖所犯的严重历史错误,以便从中汲取历史教训,切实改正历史错误。足见,当今彻底清除儒学糟粕、肃清儒学余毒的消极影响,依然任重道远,时不我待。因此当下出版和阅读刘先生的《中国的儒学统治》这部力作是很有现实意义,很有启蒙作用的。只有克服封建专制主义和资本主义利己主义,才能全面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文末再赋诗一首敬赠:

祝贺刘绪贻教授百岁华诞(七言绝句)

大智博学数绪贻,

艰勤教研届期颐。

等身著述丹心献,

犹有批儒显特奇。

猜你喜欢
儒生刘先生儒学
汝心如玉何须擦
周礼与儒学的机理
旧事
投 宿
儒学交流在路上
汝心如玉何须擦
父子间的硝烟
葬在时光深处的拇指姑娘
宋代儒学对汉唐儒学的突破
现代儒学的宪政向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