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颂平从经络、脏腑理论认识带下病

2013-02-20 10:00朱淑惠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广州510405
江苏中医药 2013年3期
关键词:带脉胞宫任脉

曾 蕾 朱淑惠 郜 洁 曹 蕾(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广州510405)

指导:罗颂平

带下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带下乃泛指女子束带以下之病,亦即经、带、胎、产诸症之统称[1]13。如《扁鹊仓公列传》载:“扁鹊过邯郸,闻贵妇人,则为带下医”[1]132,带下医即妇产科医生。狭义带下则专指妇人阴中流出黏液,如涕如唾,因带脉失约所致者。宋·陈自明[2]早有论及:“人有带脉,横于腰间,如束带状,病生于此,故名为带。”近代张锡纯[3]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更明确其病机:“带下为冲任之证,而名谓带者,盖以奇经带脉,原主约束诸脉,冲任有滑脱之疾,责在带脉不能约束,故明为带也。”此篇所论,当属后者。

“带下俱是湿证”出自清·傅山《傅青主女科·带下》[4]之开篇首句,对狭义带下病的致病因素及病理实质予以总结,认为带下都是湿邪致病,以带脉弛而下陷使然。带下者,因带脉不能约束,故有此病,且任脉下通于胞中,因此任脉受损,带脉不固,为本病的主要病机。然任脉不固,带脉失约,似与湿邪并无必然联系,缘何独究水湿之邪?殊不知寥寥数字却已将病因病机与致病因素、病理产物紧密联系起来,内涵和外延极为丰富。

罗颂平教授是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大妇科主任,博士生导师,国家级重点学科中医妇科学学科带头人,也是著名中医学家罗元恺教授学术继承人。罗师从事中医医疗、教学及研究工作30年,尤其在调经、种子、助孕方面经验丰富。对于妇科常见的带下病的治疗,罗师善于从脏腑理论出发进行综合治疗。现从经络与脏腑理论两个方面逐层剖析带下病的发病根源。

1 从经络认识“带下”

带下之“带”为腰带之意,带脉起于胁下,绕行腰间一周,状如束带,约束纵行躯干的诸条经脉。纵行躯干的经脉有一源而三歧的冲、任、督脉、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足太阴脾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足阳明胃经共9条经脉。督脉总督一身之阳,调节全身阳经经气,故称“阳脉之海”。任脉妊养诸阴经,调节全身阴经经气,亦妊养胞胎,故有“阴脉之海”之称。冲脉涵蓄十二经气血,故称“十二经之海”或“血海”。带脉所约束的阴经为任脉和足三阴经,为阴中之阴;所约束的阳经为督脉与足三阳经,为阳中之阳;冲脉虽冠以“血海”之名,本当属阴,但其多气多血,通于元阴元阳,且易于壅滞化热、上逆之性,可归为阴中之阳。带脉通于奇经及十二经脉,尤其能统摄约束冲任督、肝脾肾之气血,协调阴阳,犹如湖泊水库,起到蓄积、渗灌、约束的调节作用。阳中有阴,阴中有阳,阴阳相滋,方可阴平阳秘而无疾。

带脉之下为少腹,为胞宫、胞脉、胞络之宅。带下病多为外邪自下侵袭,循经而上致病,或因脏腑功能失常、气血失调、冲任督脉先病而后累及带脉,致带脉失于约束,提统无权,发为经乱暴崩,或白物淋漓,或“带脉无力,难以提系,必然胞胎不固,带弱则胎易坠,带伤则胎不牢”,或胞宫不能维持正常位置而脱垂等。

从经络学说可见带下病与冲任督脉及肝、脾、肾三脏关系最为密切。实则狭义带下病亦是同理。除一部分因外湿或感染邪毒发为带下病之外,部分妇人之带下病常与月经病、杂病并见,也可与内科杂病合病,且与本身体质密切相关。汉·张仲景《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5]云:“妇人经水闭,不利,脏坚癖不止,中有干血,下白物,矾石丸主之。”李东垣:“血崩则亡阳,白滑之物下流,未必全拘于带脉。”[6]这些都是妇人经带合病的记载,故治疗时不可单执一个病机,一味祛湿止带,而应充分认识疾病的本质,循经溯源,直达病所。

2 从脏腑学说认识“带下”

2.1 从肾论带《景岳全书·妇人规》[7]曰:“盖白带出自胞宫,精之余也。”《血证论》[8]又云:“带脉下系胞宫。”胞宫为奇恒之府,是肾-天癸-冲任-胞宫轴的作用靶点,肾-胞宫-带下可谓源与流的关系。胞脉系于肾,冲任二脉源于肾,肾气之盛衰,直接影响到冲脉之盈亏、任脉之通涩和胞宫之功能。肾气充沛,才能保证太冲脉盛,任脉通畅,胞宫功能旺盛,月经正常来潮,带下盈亏有时,的候之时润而清稀。古人云“水之体在肾”,乃封藏之本。《素问·逆调论》[9]98云:“肾者水脏,主津液。”带下属阴液,源于水谷精微,津液既能化气,载气,亦能生血,濡养,但若长年累月,绵绵而下不止,津液长期枉耗,阴精亏损,不仅可导致筋骨失常而有腰酸,少小腹辣痛,肢体乏力等之变,而且可因脏腑失养造成经行紊乱,胎孕困难或受孕之后易堕小产等不良后果。故时时固护肾中元阴元阳是养生保健,预防和治疗带下病的根本。

肾为水火之脏,相火居于其中,它不仅使津液蒸腾气化,膀胱水府开合有度,也是主持三焦水道的动力源泉。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若肾阳衰惫,命门火衰,下元虚冷,水不化津,水湿下流,则带下滑脱不止。宋·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妇人白浊白淫方论第十八》[2]曰:“夫妇人小便白浊、白淫者,皆由心肾不交养,水火不升降;或由劳伤于肾,肾气虚冷故也。肾主水而开窍在阴,阴为溲便之道,胞冷肾损,故有白浊、白淫,宜服《局方》金锁正元丹。景岳尤重肾与命门,强调心旌之摇,多欲之滑,房室之逆,虚寒不固等伤肾而故带下遗多,治法除药物外,尚需节欲以养生。

2.2 从脾论带带下属液,来源于脾所运化转输的水谷精微。脾尚主运化水液,脾喜燥而恶湿,《素问·至真要大论》[9]303曰:“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若脾阳虚衰,或脾肾阳虚,温煦升提无力,脾气下陷,使妇人终年累月下流白物,如涕如唾,不能禁止者,即为白带也。傅山认为其病机是“湿盛而火衰,肝郁而气弱,则脾土受伤,湿土之气下陷,脾精不守,不能化荣血以为经水,反变为白滑之物,由阴门直下”[4],创制名方完带汤以治之。

又或因湿邪困脾,不能运化水液,有渎升清降浊之职,水液不能洒陈五脏六腑,反潴留中焦变生痰、湿、饮等病理产物,湿浊下注胞宫,白淫不止。故丹溪先生在《丹溪心法》、《脉因论治》及《金匮钩玄》中反复强调:“带漏俱是胃中痰积流下,渗入膀胱,肥人多有之,无人知此,只宜升提,甚至上必用呕,以提其气,下用二陈汤,加苍术、白术……”[10]

思则伤脾,情志不遂致带下病者不在少数。经曰:思虑无穷,所愿不遂,意淫妄想,入房不能,带脉不引则为白淫。夫肾脏以用事,志意内治,则精全涩,若眠思梦想,欲淫不能,则淫泆不守辄随溲便而下也。尼姑寡妇最多此症。白淫责于阳虚,当盖火之源,鹿茸、肉苁蓉、人参之类,治宜内补丸。要在临床斟酌有火无火而用之,庶无误矣。有火宜服清心莲子饮。[11]

2.3 从肝论带肝属木,木色属青,带下流如绿豆汁,是肝木之病矣。肝主疏泄,为将军之官。肝脉绕阴器。若七情不遂,肝郁化火,或湿热胶结肝脉,导致脾湿健运,肾失封藏,湿热下注,壅滞胞宫,带下色黄,甚则青绿,污秽臭浊。肝胆互为表里,带脉起于季肋部之章门,斜向下行与足少阳胆经交会于带脉,维道、五枢穴。带脉的交会穴均位于胆经,故肝胆病变均可通过带脉直接反映于带下的色质量气味中。肝经湿热证宜用《医宗金鉴》之龙胆泻肝汤治之。同为情志致病,肝郁带下宜用丹栀逍遥散。[12]

2.4 从肺论带肺为水之上源,肺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对体内津液的输布、运行和排泄起疏通和调节的作用。《素问·经脉别论》[9]64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肺气壅塞,痰浊内生,或肺热移于大肠,津液不循常道而出亦可发为带下病,此时可用“提壶揭盖”开肺气之法,使津液归经而行则带自止。朱震亨在《脉因论治》中总结为:“湿热结于肺,津液涌溢,入小肠为赤,入大肠为白,然任脉自胞上过,带脉贯于脐上,冲任督三脉,同起而异行,一源而三歧,皆经带脉,统于篡户,因余经往来,遗热于带脉之间,热者血也,血积多日不流,从金之化,即为白淫,治法同湿证。”[10]

2.5 从心论带心为君主之官,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互为表里。小肠主液,有泌别清浊的作用。若心热下移小肠,清浊不分,湿热聚于下焦,不仅会导致小便淋漓涩痛,同时亦可导致带下黄浊臭秽。

综上所述,五脏各有其带,而与肝、脾、肾的关系尤为密切,且均以湿邪为患而致病。

此处不得不提兼夹瘀滞的情况。《医学衷中参西录》云:“带下为冲任之证……然其病非仅滑脱,也若滞下。然滑脱之中,实兼瘀滞。其所瘀滞者,不外气血”[3]。这与慢性盆腔炎、宫颈病变的病因病机颇为相似。久病伤肾而致任脉不固,带脉失约,久病多瘀滞,本虚标实证中,应在固脱止带中斟加行滞化瘀之品。

带下病是妇女五大疾病之一,民间有“十女九带”之谚,可见其发病率之高,一般说来没有严重的危害,但若使湿浊之邪流连不去,反复发作,亦唯恐循经而上,变生他疾。如《素问·骨空论》[9]159所说:“任脉为病,男子内结七疝,女子带下瘕聚。”故此病应秉持未病先防,已病防变,彻底根治,防止复发的原则,视湿邪轻重程度之不同,以驱湿为先而不泥于驱湿,方能达到治带而不伤正、平调阴阳的目的。

3 病案举隅

蔡某某,女,38岁。2010年5月初诊。

患者因“反复带下清稀量多伴腰酸乏力2年”就诊。患者已生育一胎,现离异,已取环,形体稍肥胖。月经周期约30d,经期4~5d,经量稍多,色暗红无块,质稀。反复白带清稀量多,伴腰酸下坠感,全身乏力,畏寒怕冷,冬日或进空调房即四末自肘膝以下不温,口淡无味,胃纳睡眠尚可,小便清长,夜尿1~2次,大便调,舌淡暗边齿印、苔薄白,脉沉细滑。妇检:外阴已婚已产式,阴道无潮红,宫颈光滑,带下较多如涕,子宫后位固定,大小正常,无压痛,双附件未扪及包块。外院已查宫颈TCT及支原体、衣原体均为阴性。白带常规提示Ⅲ度,未发现滴虫及霉菌。外院予经带宁胶囊、阴道纳药及完带汤等治疗效果反复,遂来我院求治于罗师。辨证为脾肾阳虚型。治拟温补脾肾,佐以祛湿升提,少佐调肝之品。方用内补丸合补中益气汤化裁。

服用月余,效果良好。

按语:《素问·上古天真论》云:“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患者平素脾肾不足,现年38岁,已过五七之年,即将到达六七之年,三阳脉渐衰,阳气虚脾肾最为受累,先天后天均不得濡养,在妇人多有带脉以下之病症。再者患者离异,独力养育小孩,身心疲累,更兼社会竞争压力较大,致脾肾更虚兼肝郁,若只按常规治疗予外用或完带汤等健脾燥湿,而不兼顾肾虚肝郁之证,则效果欠佳,症状反复。虽只是常见的带下病,但对于中年妇女常涉及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故治疗常需贯彻整体观念及辨证论治的基本思想。

[1] 欧阳惠卿.中医妇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2] 宋·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5:59

[3] 清·张锡纯,著.柳西河,重订.重订医学衷中参西录.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825

[4] 清·傅山.傅青主女科.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3:7

[5] 汉·张仲景.金匮要略方论.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9:112

[6] 湖南省中医药研究所.《脾胃论》注释.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6:298

[7] 明·张景岳,著.罗元恺,点注.妇人规.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1984:283

[8] 清·唐宗海.血证论.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95

[9] 战国·佚名,著.孙玉信,李泰然,点校.黄帝内经素问.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05:98

[10] 元·朱震亨,著.浙江省中医药研究院文献研究室,编校.丹溪医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300

[11] 清·吴本立.女科切要.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9:15

[12] 清·郑守谦.女科综要.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31

猜你喜欢
带脉胞宫任脉
任脉释名浅析*
“以带为枢”论治经络病
功能训练联合任脉灸用于骶上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护理效果观察
补肾活血导法改善PER“胞宫摄精成孕”的网络调控机制研究
一个睡前养心小妙招
按摩带脉穴治妇科病
基于玄府理论浅析“畅情开玄通轴法”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的理论研讨
从肾论治人流术后月经过少的探讨❋
八字诀养好带脉
对“任主胞胎”理论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