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翻译理论视域中语言模因幽默的翻译*

2013-03-18 13:57苏奕华
外语学刊 2013年3期
关键词:模因归化异化

苏奕华

(黑龙江大学,哈尔滨 150080)

●翻译研究

功能翻译理论视域中语言模因幽默的翻译*

苏奕华

(黑龙江大学,哈尔滨 150080)

功能翻译理论为语言模因幽默的翻译指明了方向,即译文的功能处于翻译标准的优先位置,翻译的目的决定翻译的策略和方法。本文详细介绍和分析语言模因幽默中的文化符号及其在翻译中的处理方式,经过研究,作者对语言模因幽默的翻译提出自己的观点:通过语言模因进行文化复制,实现译文与原文真正意义上的功能对等。

功能翻译理论;语言模因幽默;文化符号

1 语言模因幽默中的文化符号

索绪尔(F. de Sausure)认为,按照语言的性质来说,“语言是一种表达观念的符号系统”(索绪尔 1980:37)。语言模因幽默作为语言表达的一种形式,在文化沃土中得以发育、成长,因此,语言模因幽默生来具有文化基因。在相同文化地域里,语言模因幽默的表达与欣赏是直接的,是在共同基因作用下的自然生理反应。反之,文化符号(cultural symbol)就会成为不同地域间语言模因幽默交流与欣赏的瓶颈。文化符号不仅由于国家、宗教、种族的不同而不同,即使在同一国家、宗教、种族中也会因为东、西、南、北地域的差别而产生差异。广义的文化受到政治、经济、风俗的影响,而狭义的文化则具体到某一区域人群的生活起居。文化符号经过一定时间的固化,会植入同一区域的人群中成为他们之间不言自明、心照不宣的基因表现。所谓语言模因幽默的国界,即无形的文化符号作出的有形划分。首先,我们通过实例探究语言模因幽默中文化符号的作用。

1.1 广义文化符号

美国人种学者古迪纳夫(Ward H. Goodenough)曾从广义的角度解释文化:一个社会的文化包括这个社会的成员所必须理解和掌握并得到其他社会人员认可,或该成员自身能接受的任何东西。与人的生物遗传不同的是,文化是通过学习而获得的,而它必须包括学习的最终产物:知识。在这一定义中,我们应该注意的是,文化并不是一种物质现象,它并非由各种事物、人、行为或情感所组成。相反,文化是所有上述事物的一种组织结构,是人们心中的各种事物的形态,是人们用以认识、联系或解释各种事物的模式(Goodenough 1964: 36)。该定义不仅从功能语言学角度为翻译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同时也为广义文化符号的阐释提供了理论依据。

广义文化符号是一门语言的符号,置身于一个宏观的文化背景中,或称非语言符号体系中。从符号学角度来讲,一个语言符号的指示意义由3种意义共同构成:语义意义、句法意义、语用意义(柯平 2001:29)。了解了广义文化符号的理论意义,就不难理解它的实际意义了。例如,设想一下当您驾车驰骋在美国高速公路上时,您最初的喜悦与兴奋一定在车轮撞击柏油马路的节奏声中被消耗殆尽。而此时,坐在副驾驶座位上的美国朋友正为高速公路上高高悬挂的Better late than the late而捧腹大笑。这时,文化符号将您置于千里之外。文化外的您只停留在对于该公益宣传符号的语义认识上,而文化里的他认知的却是该符号的语用意义,因其句法意义模因于Better late than never,幽默效果随即产生。

这里的文化符号首先是语言本身。学说英语的人与会说英语的人对于英语信息的获得途径是截然不同的。英语为外语的人采取的是翻译手段,而英语为母语的人则采取的是直接阅读。在翻译过程中辅助理解的是非英语的母语,即用母语的文化理解英语的符号,结果是误译抑或是直译,即便是有一定翻译理论基础的英语学习者也会在理论与实践的反复推敲中将原有的幽默挥霍掉。比较而言,在阅读过程中用英语文化诠释英语符号可谓得天独厚。其次,广义文化符号还包含相同群体里的经历共享。在相同政治、经济、教育影响下一定会产生文化共鸣,表现为一致的情感反应——或喜、或怒、或哀、或乐。简言之,广义文化符号就是不同语言下的国籍标志。

1.2 狭义文化符号

文化是一个复杂的体系,可被细分为横向文化(如对整个社会有效的规范、规则和常规等)、纵向文化(对社会中某个地区或团体有效的规范、规则和常规等)和个体文化(指的是与他人不同的某个个体所特有的文化)(Ammann 1990:39)。在本文中横向文化对应的就是上一节提到的广义文化,而纵向文化,即这一节讲到的狭义文化。至于个体文化本文暂不作评论。

索绪尔认为,“语言符号连结的不是事物和名称,而是概念和音响形象”(索绪尔 1980:101)。狭义文化符号是一门语言中的言语符号,相对于广义文化符号而言,狭义文化符号侧重于相同国籍下不同区域的文化特色。例如:以赵本山为代表的东北二人转、以郭德纲为代表的京津德云社和以周立波为代表的江浙沪滑稽戏在中华大地可谓三足鼎立,且割据之势贯穿始终,究其缘由,皆因区域文化所致。而这3类幽默又都扎根于各自区域的最底层,即所谓的草根文化,所以始终挣扎在为“下里巴人”所热捧和为“阳春白雪”所鄙夷的尴尬之中。二人转的打情骂俏、德云社的自惭形秽及滑稽戏的油腔滑调既水火不容又同命相连。由此可以看出狭义文化符号既有区域差异又分三六九等。例如,“人生就像是一个茶几,上面摆满了杯具(悲剧)、餐具(惨剧)和洗具(喜剧)”是盛行于网络世界的调侃。它的创作初衷或是对原模因的禁忌,或是迎合网民标新立异的态度。总之,这里的狭义文化符号在网络的区域范围里产生了幽默的共鸣,快乐的共享。如果依据传统翻译策略,该模因幽默将被译为一连串的不知所云,身处网络之外的受众势必一头雾水。

以上狭义文化符号的实例说明区域文化、阶级文化可谓狭义文化符号的关键词。然而,对于语言模因幽默的最直接考验就是观众率真的一笑。该语言模因幽默中的文化符号不仅有语言和文化的差异,同时又有民族、区域、阶级的烙印,为传统翻译所不及。以上对文化符号的探讨均以语言模因幽默的载体作为前提。

2 翻译中文化符号的处理

从符号学的角度来看,翻译是把意义转化为符号,又把符号还原成意义的双向转化。所以,翻译的本质是符号的互动,是人的交流传播方式。翻译体现的中介转换是符号与符号之间的互动,发挥着信息传播的作用(王京平 2004:23)。随着翻译理论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人们对于译作的期待已不仅仅停留于原文内容的再现。功能翻译理论的崛起将翻译推向了一个更高的再创作境地。无论译程有多么艰难,译者与读者都在不懈地探求与追寻。回首往昔,基于对等概念的语言对等翻译准则与评判要求是多么地让译者“海阔天高,任鸟飞”。而今,功能对等的新框架不得不让译者们踌躇满志。民族意识的复苏让原文负载更多的文化符号,有的文化符号又被装点了幽默的色彩,这一切都一起抛向译者。如何在这翘翘板上跳来跳去又不失平衡,这就要求译者在忠实表达原语言和文化信息的基础上,应多加考虑目标语群体的期待视野、审美情趣和接受能力。据此,模因幽默中文化符号的翻译标准应是信息相符、功能一致。然而,翻译中不可避免地遇到语言、文化的差异,因此很难在语言、文化信息和功能特征上同时对等。翻译中必然涉及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和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又必然会引出另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何处理源语文本中特有的语言形式、习惯和文化传统,即文化符号。这时,会出现归化翻译和异化翻译两种不同主张。

2.1 归化翻译的利与弊

在跨文化交际中,两种语言文化之间的差异注定了翻译的偏差,因为不同的文化背景会导致部分语义、语用的改变和丧失。译者可以根据需要遵照译语文化的准则来调整或者改写原文,在整体上忠实地传达原作意图和功能,让目标语受众理解文化意象的深层含义,具体操作如下。

(1)置换:译者可以选取功能及意义相近的目标语词汇来置换这些文化词语,即用异语文化代替源语文化。这种方法针对文化共性,在源出语和目标语存在内容和形式的相似,或者形式不尽相同但表达意义非常相近时使用。例如:

① 你说的“错误”是“塞翁失马”那种吗?/ When you say “mistake”, do you mean a fortune mistake?(归化翻译)

置换翻译为a fortune mistake的汉语模因幽默“塞翁失马”是成语“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模因套用,意思是“现在发生的坏事将来未必是坏事”,这正跟 fortune mistake 意义对应。

(2)精简:是对与目标语读者在有限时空中的认知活动无关紧要甚至毫不相关的信息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过程,从而有效地缩小目标语读者理解和接受的难度,以突出最重要的信息。例如:

② 真是一群胆小鬼,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嘛。/ What a bunch of crybabies. No guts, no glory, man. (归化翻译)

模因幽默“xx鬼”的变体“胆小鬼”被精简翻译成crybabies,而“No guts, no glory”简洁明了地道出成语“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语义以外的语用意义。

(3)改编:对于具有抽象意义的文化词语,以通俗易懂的意译的方式进行改写。例如:

③ Revenge is a cold dish best served cold. / 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归化翻译)

英语的模因幽默a cold dish best served cold意义抽象,被改编翻译成君子报仇十年不晚(汉语俗语的模因套用)。

归化翻译旨在尽量避免或减少异国风情,为目标语读者提供一种趋同于目标语文化的译文。Venuti认为,归化翻译理论源于19世纪德国哲学家Schleiermacher的翻译学说(Venuti 1995: 19-20),即“尽量不干扰读者,请译者向读者靠近”(Schleiermacher 1992:36-54)。单从定义的文字就可以捕捉到归化翻译的利在于读者的易读、易懂;而弊则在于原文的原汁原味在翻译过程中被损失掉,那么译文读者永远都无法感受到原文读者汲取信息时的反射、反应,这种遗憾是与利并存的。也就是说,归化翻译没有解决原文与译文功能对等的问题,或者说只是部分地解决了部分问题。比如,前面的例句Better late than the late依据归化翻译法应被置换为汉语的“不要急着见阎王”,或改编为“安全驾驶重于泰山”。译文带给读者的感受或者是冷漠、恐怖,或者是形式、刻板,甚至读起来让人有一种不祥之感,并且原文的诙谐幽默之功效更是荡然无存,旅途的愉快心情就这样被掠夺一空。Venuti认为,归化翻译实际上体现了主导文化社会中常见的政策,即“盲目自大地使用单语,把外来文化拒于门外”。他还认为,主导文化社会“习惯于接受通顺易懂的译文,把外国文本中的价值观隐匿在本国的价值观之中,令读者在面对他国文化时,还在自我陶醉地欣赏自己的文化”(Venuti 1995:15)。然而,对原文中幽默的表达仅以归化翻译进行处理恐怕难让读者陶醉在对译文的欣赏中。

2.2 异化翻译的利与弊

异化绝不是机械地遵照原文的字面呆板地直译, 而是深入了解原文意象中所承载的文化信息。所以,译者在进行语言操作的时候应该具有深刻的文化意识,策略如下。

(1)音译:主要体现在专有名词的翻译上,如人名、地名及专业术语的翻译。例如:

④ It’s from President Bush. I don’t care if it is from bush, tree, or grass. / 这是布什总统下的命令。我才不管它什么布什、布头、布块儿呢。(异化翻译)

人名Bush直接音译为布什,而其它的“bush, tree, or grass”是在Bush基础上的模因幽默变体。

(2)直译:对目标语的受众而言可能不知所云,而这种在译文中尽可能多地保留大量的异国文化元素的异化处理方式有助于文化的复制,并能够确保异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在交流中实现共享。例如:

⑤ He dogopus, the hybrid of a dog and an octopus./ 章狗,狗和章鱼的杂交动物。(异化翻译)

例句引自美剧《生活大爆炸》中的一组对话。说话者通过模仿、复制之前的说话模式而模因改装出新的模因变体,以表示他的幽默感。这里的英文模因幽默被直接异化翻译成汉语。

异化翻译是有意使译文打破目的语常规,保留原文中的异国风情。Venuti把异化翻译理论同样归因于19世纪德国哲学家Schleiermacher的翻译学说“译者尽量不惊动原作者,让读者向他靠近”(Venuti 1995: 19)。异化翻译的利在于能够真正地实现翻译传播与交流文化的功能,使目标语读者在译文阅读的过程中真正地体验与原文读者一样的身临其境,感同身受,体验一次实实在在的异国风情之旅。同样,以Better late than the late为例,如根据异化法则将其直译为“晚了好过死了”,其中的语义意义自然会在目标语文化的受众中引起共享,但语用意义无法传递到目标语文本中,这就是异化法的弊端所在。异化翻译的弊在于某些时候带有浓郁异国文化的译文难以实现在目标语读者中的共鸣。例如,由著名影星布拉格皮特主演的电影Babel在欧美市场十分卖座,相比在内地,前往观影的却门可罗雀,皆因Babel被异化翻译为《通天塔》。而多数中国观众对于通天塔背后的文化一无所知,所以导致影片在内地票房冷淡。Venuti指出,在盲目自大地使用单语并把归化翻译作为标准的文化社会中,应提倡异化翻译。其作用是“把外国文本中的语言文化差异注入目标语之中,把读者送到国外去”(Venuti 1995:20)。对此本人持保留意见。

3 文化翻译观

翻译绝不是一个纯语言的行为,它深深根植于语言所处的文化中。翻译等值就是源出语与目标语在文化功能上的等值。费米尔指出,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转换,从本质上说是一种行为,即翻译是“跨文化的行为”。这种行为不但适用于文化相近的语言,也适用于文化并不相近的语言。巴斯奈特认为,译者在翻译中应使目标语文化和源语文化在功能上等值,使“译语文本对译语文化的读者产生源语文本对源语文化的读者相同的效果”。巴斯奈特文化翻译观中的功能等值与奈达的功能对等并不相同,奈达的功能对等寻求“在译语中用最贴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文的信息”(谭载喜 1999:39)。巴斯奈特则强调以文化作为翻译的单位,不同文化的功能等值是手段,文化的转换才是翻译的目的。因此,巴斯奈特理论的核心问题是文化的等值和转换。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具有如下特点:第一,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要求译文读者对文化差别要努力适应、理解和吸收,通过对译文的阅读了解异国风情、异国语言和文化特点,从而丰富本国语言和文化(刘小玲 2006:57-60)。第二,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目的在于文化交流,文化第一位,信息第二位;译者应该在传递信息过程中移植文化,尽量保留差异(金堤 1997:22)。第三,根据文化翻译观,文化因子不可翻译,只能移植或传递,这就要求采用“异化为主,归化为辅”的策略。一些具有极强民族性的独特语言结构形式在其他语言中一般找不到相应的表达方式,它们所表达的含义深深植根于民族文化中,这时就应采取异化的策略以达到文化交流的目的(金惠康:2002: 309)。例如:中国译界大师杨宪益、戴乃迭夫妇在翻译中国经典小说《红楼梦》时就采用了异化的原则,他们的译作可以让外国读者领略更多的中国文化和社会习俗。在语言模因幽默翻译的探索过程中,本人就依托了上述理论核心创造性地提出了通过互换和混用汉、英语码来实现从语言的模因到文化的复制。因为依据功能翻译理论,对于翻译中文化符号的处理无论是归化翻译法还是异化翻译法都存在它们各自的局限。而语言模因幽默中的文化符号在翻译中又是无法隐匿、无法回避的。在原文中模因的文化符号就是语言表达的幽默所在。由于文化差异,原文的文化基因无法在译文中找到匹配,进而影响幽默效果的传播。如果说功能翻译理论允许翻译中幽默效果的缺失,那么,功能翻译理论的创新意义又何在?因而在坚持功能翻译理论为指导的前提下,探索新的翻译方法既是挑战又是目标。本文所探讨的语言模因幽默是指在同一文化环境内,通过复制、传播某种事物(如标语口号、时髦用语、音乐旋律、创作发明、流行时尚等)而产生幽默效果的模因现象。对于这一模因现象的翻译可否同样借助模因理论在跨文化交流中对于原文的模因幽默加以复制、传播,即在译文中形成汉、英语码的互换和混用值得更进一步的研究。同样以Better late than the late为例,依据以上设想,可将原文译作Late总比the late好。类似的语言模因幽默翻译并非鲜见,如今盛行于网络的“江南style”就是一个经典例子。疯狂的复制与传播使无数带有style的模因变体如雨后春笋般竞相登台亮相,在这环环相套的模因现象里,style作为模因后产生的新基因扎根于新的文化土壤中。

4 结束语

根据功能翻译理论,源语文本仅是译者使用的各类信息之一,翻译的过程只是译者从原文中提取其认为符合译文交际功能的信息,而非对等理论所期望的提供完全对等的信息。既然翻译是完成人与人之间的交际,加上译者的参与,那么人际性也是翻译必不可少的性质。翻译的人际性有丰富的内涵,各个参与者在翻译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可以揭示这些内涵。作为语言模因幽默的载体——相声、小品和幽默影视剧是文学的特殊形式,应该为观众而创作,并以观众的接纳、欣赏和评判为生存的依据和标准,它们的特殊性决定其翻译是目标取向策略。然而,翻译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语言、文化的差异,所以很难在语言、文化信息和功能特征上同时实现对等。也就是说无法用现有的翻译理论、技巧确保源语文本中的语言模因幽默以等同效果再现到目标语文本中。戈林(Hermann Gohring)于上世纪70年代首次将文化的定义引入跨文化交际的研究中,并将该定义稍作改动来探讨翻译的各种问题。戈林强调,在跨文化交际中,人们要么遵从另一种文化所接受的行为模式,要么承担由于违反该文化所接受的行为模式而产生的后果(Gohring 1978:10)。可见,面对语言模因幽默翻译这一课题时,需要依据功能翻译理论把握翻译方向,理解、分析原文文化意象与译后的语言和文化差异,考虑社交语境,顺从受众的文化习惯,选择汉、英语码的互换和混用形式,将原创作意图、主要内容及幽默风格准确再现,从而有效地实现跨文化交际。

柯 平. 文化差异和语义的非对应[A]. 杨自俭 刘学云. 翻译新论[C].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1.

金惠康. 跨文化交际翻译[M].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2.

金 堤. 等效翻译探索[M].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7.

刘小玲. 巴斯内特“文化翻译观”与奈达“读者反应论”比较[J]. 语言与翻译,2006(1).

索绪尔. 普通语言学教程[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谭载喜. 奈达论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

王京平. 谈翻译教学的任务与目标[J]. 语言与翻译,2004(1).

Ammann, M.GrundlagenDerModernenTranslationstheorie:EinLeitfadenFfürStudierende[M].Heidelberg: Institut Für Übersetzen und Dolmetschen, 1990.

Gohring,H. Interkulturelle Kommunikation: Die Uberwin-dung der Trennung von Fremdsprachen-und Landeskundeunterricht Durch Einen Integrierten Fremdverhaltensunterricht[A]. In W. Kühlwein & A. Raasch(eds.).Kongreβberichteder8.JahrestagungderGesellschaftfürAngewandteLinguistikGALe.V.Mainz[C]. Stuttgart: Hochschulverlag, 1978.

Goodenough, W. H. Cultural Anthropology and Linguistics[A]. In P. L. Garvin(ed.).ReportoftheSeventhAnnualRoundTableMeetingonLinguisticsandLanguageStudy[C]. Washington, DC: Georgetown University, 1964.

Schleiermacher, F. On the Different Methods of Translating[A]. In R.Schulte and J.Biguenet(eds.).TheoriesofTranslation[C]. Chicago and London: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2.

Venuti, L.TheTranslator’sInvisibility:AHistoryofTranslation[M]. London: Routledge, 1995.

Vermeer, H. J.AFrameworkforaGeneralTheoryofTranslating[M]. Heidelberg: Heidelberg University Press, 1987.

【责任编辑王松鹤】

MemeticHumorTransl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unctional Translation Theory

Su Yi-hua

(Heilongjiang University, Harbin 150080, China)

Functional translation theory, directs memetic translation to the criteria that the function of translation is a high priority. The purpose of translation decises corresponding methods and strategies applied. How to translate cultural symbols in memetic humors of the original texts is a tough job. This paper will give a detailed analysis about it. Through research, the paper holds the view of converting language memes to cultural memes, which is helpful in achieving functional equivalence between the original text and the translation.

functional translation theory; memetic humor; cultural symbol

H319.5

A

1000-0100(2013)03-0090-5

2012-07-13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从功能翻译理论的视角探讨语言模因幽默的翻译——从语言模因到文化复制”(11YJCZH146)和黑龙江省社科基金项目“汉语语言模因幽默机制产生的翻译干扰研究”(10B029)的阶段性成果。

编者按:本栏目刊发3篇文章的特点比较鲜明。苏奕华运用功能翻译理论探讨语言模因幽默这一语言现象的翻译问题。李家春考察零翻译现象的分类。陈晓莉、钱川则从对比维度切入,研究耶鲁大学网络公开课字幕的翻译问题。

猜你喜欢
模因归化异化
农村聘礼的异化与治理——基于微治理的视角
商品交换中的所有权正义及其异化
测大角归化法归化值的两种计算方法及其精度分析
归化(双语加油站)
模因视角下的2017年网络流行语
异化图像的人文回归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伦理视角下电影翻译的归化与异化
归化翻译与江西诗法——以《鲁拜集》的三个七言绝句译本为例
试论翻译中的模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