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英语学习者的跨文化语用素养

2013-03-18 21:22陈孝燕
卫生职业教育 2013年4期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学习者

陈孝燕

(赣州卫生学校,江西 赣州 341000)

随着我国对外交往的日益频繁,跨文化交流的机会增多,交际的要求越来越高,良好的外语能力成为很多单位人才录用的基本条件。在英语教学中,让英语学习者在掌握语言技能的同时,提高语用能力,实现跨文化交际,以满足21世纪经济发展对人才的要求是每位英语教师肩负的重任。由此可见,在英语教学中加强对英语学习者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已成为当务之急。本文从文化差异与语言关系方面进行比较研究,讨论文化在英语学习中的作用,分析如何能够最有效地提高英语学习者的文化素养,提高他们的跨文化语用能力。

1 英语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现状

1.1 日常寒暄中

当我国英语学习者以称呼人名的方式来与英语人士打招呼时,只是期望对方也与自己打招呼,而并不一定是有什么事要告诉对方,但英语人士听后往往误以为他们有什么事要相告,因而会等待下文,这就让我国英语学习者比较尴尬。

此外,我国英语学习者在经常用到的寒暄语中也很容易出现语用错误,例如,通常英语人士见面会谈论天气现象,而中国人见面则常问吃饭了没有,这些最容易出现语用错误的现象已是众所周知的了。但依然有很多方面容易出现语用错误,如一位外教的女儿从美国来上海看望她,一位中国人和外教的对话如下。

The Chinese: Your daughter looks just like you.

The American teacher: I was so embarrassed to hear that. And I don’t think my daughter liked it.

美国教师之所以如此回答,一是因为女儿是她丈夫前妻所生;二是美国离婚率高,此类话题不宜多谈。寒暄中牵涉的文化因素很多,要使谈话收到好的效果,就要了解文化差异,做到在各种场合中说话得体。

语言学习是以语用为目的,由此可见,文化差异是跨文化交际的主要障碍。

1.2 日常交际中

英语学习者用英语交际时,常常会遇到这种情况,即对于一个句子或词组,即使逐词翻译,译出来的意思却面目全非,有的译文甚至让人不知所云。例如:把“采取具体步骤”译成“take concret steps”就是如此,因为“concret steps”也可以让人理解为“洋灰做的台阶”;再如,把“龙华庙会”译成了“the Longhua templemeeting”,这就会让人认为是开会,而不是一种定期集市。而当英语学习者看到“Achilles'heel”(唯一致命弱点)、“meet one’s waterloo”(一败涂地)、“Penelope'sweb”(永远完不成的工作)、“a Pandora's box”(潘多拉盒子:灾难、麻烦、祸害的根源)等时,不能从字面了解它的意思,究其原因,是由于不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所造成的。

2 研究文化差异和提高英语学习者跨文化语用素养的必要性

语用差异是跨文化交际中的常见现象。研究语用差异对于跨文化交际、英语教学都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它能帮助英语学习者更好地了解对方,意识到自己认为合适的话语在不同的文化氛围里可能会被认为是不正常的言语,并知道怎样调整自己的言语行为规范;另一方面,它使英语学习者认识到要实现跨文化交际,仅有语言形式的正确性是不够的,还得考虑语言表达的得体性。这就要求教师在英语教学中,不能只单纯注重对英语学习者的语言教学,还必须加强语言的文化导入,以减少英语学习者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提高跨文化交际的成功率。

3 语言、文化与跨文化交际的关系

世界是一个整体,这就决定了人类众多的语言之间具有某些相似性,因而不同语言之间存在着相互沟通交流的基础。但是,语言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进行跨语言交际时,由于文化或心理的差异往往容易影响交流与沟通,有时甚至产生文化撞击。例如众所周知的一个例子“pull one’s leg”,它的含义并不是“拉某人的腿”或“拖后腿”,而是“开玩笑”的意思。

在语言、文化、跨文化交际三者的关系中,语言反映文化,文化影响语言的使用和发展,在以一种语言为媒介的跨文化交际中,交际者应遵循该语言的文化语用规则。所以说,教授一门外语时,不仅要教会语言学习者掌握该语言的语音、语法、词汇和习语,而且要让其知道使用这种语言的人如何看待事物,如何用他们的语言来反映社会的思想、习惯和行为[1]。例如中国人称“火车”,即“火”+“车”,观察的是“火”与“车”的物理功能,而英语里有“railway train”,这里观察的是“轨道”的运行方式,这说明不同民族的思维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语言的形式。

英语和汉语是建立在不同文化基础上的两种语言,可以说是英汉民族文化的模式体现和天然“图腾”,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差异给英汉交流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只有深入了解两国的语言文化风格的异同、文化背景知识和民族心理状态,才能缩小这种文化差异,成功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4 英汉文化差异所引起的语用差异

4.1 汉语表达的模糊性与英语表达的肯定性的差异

汉语表达的模糊性在跨文化交际中很可能会导致交际失败。例如:汉语中多有“我尽量去…”的说法,译成英文是“Iwill domy best to…”。汉语表达的模糊性具有其语言功能:一是出于策略考虑,它有婉言谢绝之意,以便不伤害对方的面子,同时也是出于推诿责任的需要,万一不能完成任务,也有台阶可下。但西方人却把这种婉转的措辞误认为是肯定的回答。因为“Iwill domy best to…”表示“我一定会尽量克服困难完成任务”。

4.2 词义联想与意象的差异

民族间不同的心理感受表现在语言中就会产生不同的意识感知,而且这种意识感知的不相融,又必然导致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语言效果。在两种语言里,某些词语表面上似乎指同一事物,其实指的是两回事。例如:“busybody”指“爱管闲事的人”,如果词义联想不当,直译为“大忙人”,则曲解了原文的含义;再如:中国人习惯用“黄色”象征低级下流的影视书画作品,以致有些人一看到“yellow pages”、“yellow newspapers”就想当然地理解为黄色书籍、黄色报纸,实际上,英语中的“yellow pages”是分类电话簿,上面有商店、企业、医院等的电话号码,由于用黄纸印刷,所以称为“yellow pages”;“yellow newspaper”则是“儿童读物”,真正色情的东西则往往用“blue”代指,如“blue movies”。

4.3 时间观念的差异

由于英汉文化的不同使两个民族在时间观念上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如英语中的“the latestnews”在翻译时就不能译为“最后的消息”,而应译为“最新消息”;再如:“可是我们已说到故事的后面去了”该句中的“故事的后面”不能译成“behind the story”,英语里地道的说法是:“ahead of the story”(把后面的故事提前说了),因此,这个句子可以译成“Butwe are getting ahead of the story.”译者如果缺乏对英汉民族在时间观念上的差异的了解,就会导致误译。

4.4 比喻和习惯表达的差异

比喻及习惯表达都是具有浓郁民族文化色彩的语言成分,也是翻译过程中极易导致理解障碍的原因之一。在各种语言里,同一客观事物在不同的文化里可以包含不同的含义。此外,因受不同文化习俗的影响,不同民族在相同概念的习惯表达上也是各不相同的,在不同语言的互译中,要注意转换表达方法以符合译文习惯,例如将表示“十字路口”的“carrefour”译成“家乐福”,这种译法抹去了异域的痕迹,将国际性与本土性巧妙地结合起来,创造了“其乐融融,合家欢乐”的氛围[2]。

4.5 生活环境的差异

习语的产生与人们的劳动和生活密切相关。英国是个岛国,航海业一度在世界领先,因此有许多关于鱼与水的习语;而汉民族在亚洲大陆生活,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土地,因此有许多关于土地的习语。如:汉语中有“天涯何处无芳草”的说法,若译为“there are splendor grass everywhere.”从表面上看翻译十分符合原文,但由于忽略了在特定环境下英语表达的特点,实际上完全没有将原文的真正意思译出来,其正确译法应是“there are other fish in the sea”。

4.6 宗教信仰与典故的差异

东西方文化在宗教信仰与历史典故方面,存在着极大的差异。东西方不同的宗教信仰和历史典故浸透在各自的语言表达之中,英汉语言中存在着大量与宗教信仰有关的习语,只有深刻了解东西方文化的差异,理解语言中的文化内涵,才能避免错译,使翻译真正起到文化交流的作用。西方人多信奉基督教,多有“上帝”、“地狱”、“天堂”等词汇,例如“Heaven's vengeance is slow but sure”(天网恢恢,疏而不漏)“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上帝帮助自助的人);而中国人多信奉佛教,多有“菩萨”、“佛祖”等词汇,因此多有如“借花献佛”、“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不看僧面看佛面”等习语。

5 如何提高英语学习者的语用能力

5.1 在教学中揭示词汇的文化内涵

如“农民”一词,在汉语里是统一的概念,而英语中却根据其经济状况、文化教育的不同,分别用“farmer”和“peasant”来表示。此外,以《圣经》中的“Garden of Eden”(伊甸园)来指汉语的“世外桃源”,以“Shylock”(夏洛克)来比喻“狡诈者,守财奴”,“after tea”的意思是“喝过午时茶”……诸如此类的词语,都是英语民族生产、生活、宗教、文艺的反映,只有将它们放在社会文化背景中进行教学,才能使英语学习者真正理解和掌握。

再如众所周知的“dragon”(龙),它在西方象征“邪恶”,而在中文里却有很多带“龙”的字词,如何用英文去表达它的意思,有些西方人把“龙”称为“loong”,“loong”的两个“o”字母像龙的两只眼睛,“loong”使人联想到“long”(长),所以它也是一个象形文字,和汉字特色相通,如著名武术家李小龙的英文名字被译成“lee siu loong”,不仅体现了在国际交流中我国的文化自信,而且还是我国人民信仰和思想通过语言表现的方式。要成功地完成以英语为媒介的交际活动,要教会英语学习者充分尊重英语的语用原则和民族文化习俗,让英语学习者在交际过程中,以对方的文化模式去理解问题,进行“角色转化”,这样,各种交际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当然,英语人士也要充分了解中国英语学习者的文化背景,形成平等的话语权力,采用平等的语用规则,以促进跨文化交流。

5.2 加强大量地道的英语语料和文化的输入

只有通过大量地道的英语语料和文化的输入才能使英语学习者真正了解东西方的文化差异,从而减少语用失误,更重要的是通过分析语用方面的差异,掌握日常社交的一般语用规则和正确的表达方式,从而尽可能地减少交际双方因语言和文化差异而造成的误会。

5.2.1 选择有利于提高语言应用能力的教材或视听资料 让英语学习者多阅读原版英文书籍和杂志小说,多听VOA、BBC、CNN等广播电台,多看原版影视资料等,使学习内容涉及英语国家生活方式和传统习俗的方方面面,真实地反映英语国家的文化、政治、经济,使英语学习者逐渐建立起对英语国家的文化意识及文化认同感。

5.2.2 充分利用互联网学习资源 英语国家的网站上每天都报道着所发生的各类事件,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风土人情以及宗教信仰等各方面,它不但给英语学习者提供了一个观察、了解英美社会文化的大窗口,而且使学习者可以零距离地体验地道的英语。

5.3 不断更新语言和文化方面的知识

语言是不断变化发展的,英语中的新词也在不断涌现,特别是口语,正朝着简化、简练的方向发展,单词的运用变化也随之产生,如:“microblog”(微博)、“naked wedding”(裸婚)等,所以,要督促英语学习者不断更新语言、文化方面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使其适应跨文化交际的需求。

5.4 经常与英语人士进行面对面交流

任何语言的学习都需要多说多练才能得到提高,教师可以利用业余时间让英语学习者参加有海外留学生(尤其是英美)参与的英语角,多鼓励英语学习者积极参加英语沙龙、英语角的活动。

6 结语

跨文化交际不仅是语言的转换过程,而且也是文化移植的过程,它与文化背景有很大的关系。英语学习者唯有深刻理解两种语言的文化差异,才能跨越语言鸿沟,从而使跨文化交际中的问题迎刃而解。

[1]马冬.中外文化交流及语用分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陈永国.翻译与后现代性[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猜你喜欢
跨文化交际学习者
情景交际
情景交际
交际羊
你是哪种类型的学习者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汉语学习自主学习者特征初探
高校学习者对慕课认知情况的实证研究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