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社会中心的高中地理拓展性课程资源开发初探

2013-03-19 11:41浙江省杭州第四中学310018耿文强
地理教学 2013年18期
关键词:服装案例课程

浙江省杭州第四中学(310018) 耿文强

一、背景:社会基点弱化——高中地理新课程不容忽视的现实

一直以来,高中地理课程在目标定位中对社会、学科和学生三个基点均有不同程度的关注,尤其强调课程的社会基点,“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等重大社会问题始终得到重视。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标准》)提出的地理教学目标中,全方位考虑了学科、学生以及社会的需求,努力谋求课程基础性、时代性、选择性的统一。从社会基点角度来看:包含了“树立爱国主义、热爱家乡的情感以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雄心壮志;国情国策教育;国际合作和全球意识教育;增强资源、环境的保护和法制意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等若干方面。

但是,看似全面兼顾三个基点的新课程体系,在课程具体实施中,由于过于强调学科的完整性和学生的选择性,如原来作为选修内容的“人口增长模式”、“区域开发与国土整治”、“地理信息技术”等纳入必修内容,而原来作为必修,且与资源、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有关的内容大多数都列入选修模块,如“海洋权益”、“海洋环境保护”、“资源问题”、“自然灾害”、“环境保护”等内容,社会基点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弱化,这不仅背离了地理课程的传统,也背离了新课程的既定目标。

二、思考:强化高中地理课程社会基点的重要路径——适度开发拓展性课程资源

1.理念引领,选准落点

新课程提出“教师即课程”的理念,即“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时刻用自己独有的眼光去理解和体验课程,时刻将自己独特的人生履历和人生体验渗透在课程实施过程之中,并创造出鲜活的经验,这些鲜活的经验是课程的一部分。”

“社会中心”关注的是“社会需要”,其与“学生中心”、“学科中心”最大的差异在于教育对象是否具有全员性,其关注的是每一个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知识,从地理学科来看即“公民必备的地理知识”。因此,地理必修课作为面向全体高中学生的课程,应适度强化学科教育的社会功能而适度淡化其学术功能。

基于上述认识,教师应在教学中树立“教师即课程”的理念,发挥主观能动性,处理好现行必修课程“突出课程体系的完整性”与课程目标“关注价值观形成”之间的矛盾,积极开发课程资源,在必修课程教学中适度强化社会基点。

笔者认为,基于课堂教学的课程资源开发可以分为融入性和拓展性两类。所谓融入性课程资源,即将教学案例或素材有机融入课程标准所要求的三维目标中,一般不需要延长教学课时;所谓拓展性课程资源,即课程标准所要求的三维目标未涉及或未加强调,教师根据教材的实际以及学校环境、学生情况等,需要拓展时间与空间进行单列教学的内容。就地理教学的传统而言,教师积累了大量融入性课程资源的开发经验,譬如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历来为地理教学所重视,但要单列时间和空间来延伸教学内容,地理教师还是有些裹足不前。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应结合教学实际,消除顾虑,迈开步伐,强化拓展性课程资源开发意识。

2.分析学情,统筹安排

高中地理必修课程的学时配置,理论上为每个模块36课时,共计108课时,而根据《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地理学科教学指导意见》(下简称《意见》),高中地理必修阶段新课的教学课时总共为87课时(必修1为34课时,必修2为24课时,必修3为29课时),此课时量相对低于一个学年地理教学的总课时量。此外,结合学校当地实际和学生情况,教师还可以对必修课程中的部分教学内容进行压缩,赢得的时间可以适当开发拓展性课程资源并安排教学。

表1 地理必修阶段部分内容课时压缩示例

表2 地理必修阶段部分拓展性课程资源开发示例

3.适度拓展,提升内涵

(1)渗透科学理性

近代以来,科学以它给社会带来的巨大进步而令人肃然起敬,然而科学理论并不是铁板一块、永世不变的。现代科学理性主义思潮的发展在科学观上接连打开缺口,拓展并深化了我们对科学理论的认识。地理学是一门飞速发展的科学,其研究领域广阔,对于很多现象的研究也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产生新的认识,理论不断得以完善。因此,在教学中要适度拓展,渗透“不迷信、勇探索、敢质疑”的科学理性精神。

(2)凸显人文情怀

著名学者高希均认为:“在全球化时代,‘知识人’要拥有四个学养:科技脑、人文心、中华情、世界观。这四个学养,可泛称为‘人文情怀’。”因此,在地理教学中,除了交给学生应有的地理科学知识技能以外,更要融入教师的情感体验,适时开发拓展性课程资源,帮助学生强化社会责任意识和国家意识,拓展国际视野,渗透热爱家乡和关爱环境意识等。

三、实践:“产业联系”和“产业转移”教学拓展——中国代工厂的不利处境

1.教学设计思考

在高中地理必修Ⅱ(湘教版)中,关于“产业活动地域联系(产业联系)”和“工业转移(产业转移)”问题,分别设计了两个活动:“某服装生产专业镇工业联系示意(以下简称“案例一”)”和“服装和纺织工业的产业转移(以下简称“案例二”)”,要求结合案例了解产业转移的路径,并分析这种产业联系和产业转移对我国相关工业发展有何有利或不利影响。笔者在教学中作了以下调整:

(1)整合教学内容

“产业联系”和“产业转移”虽分属于不同的课节,但联系紧密,且两个案例均来自于2003年广东地理高考的同一组试题(第34题)。对此,笔者将两个案例合并,调整至“产业转移”之后进行教学。

(2)深化教学内涵

根据《标准》与《意见》,通过两个案例的教学应达成以下目标:使学生领会此种产业联系和产业转移有利于充分发挥我国廉价劳动力丰富的优势;但多处在产业链的低端,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且大量聚集会产生环境污染,不利于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进而认识到必须加大科技投入和创新的力度,才能提升我国相关产业在国际社会的竞争力,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然而,两个案例均来自于高考试题,缺乏情境且略显陈旧,如果在教学中仅就案例来分析,会给学生乏味之感。尤其是随着国际产业竞争的日趋激烈,仅仅形成上述观念还只是浅表的,而且在缺乏情境铺垫的情况下,教学只能停留于“说教”。对此,教师必须进一步提升教学内涵,通过新设情境来触动学生的心灵。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如果中国因“世界工厂”而沾沾自喜,那么发展优势将迅速消失殆尽;世界经济大潮也不容许我们停滞在“世界工厂”的角色上,唯有加强创新,站在产业链的高端,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3)拓展教学时间

根据《意见》,与“产业联系”和“产业转移”两部分内容相关的章节教学时间各为2课时,教学中可以在保留原有课时的基础上,整合上述两个案例,并扩充新的案例,使情境更加充实丰满,利用单独的教学时间(约0.5课时)进行教学。

2.教学过程

导课:案例二。

设问:完成“案例二”中的问题。

过渡:与服装加工业一样,许多玩具、文具生产企业和电子装配企业也呈现出同样的产业转移模式,这类企业在中国多以“代工”的形式存在,即产品生产出来后再贴上其他公司的品牌来销售(利用投影图片展示许多国外服装名牌的内标签均印有“Made In China”字样)。

展示“案例一”,并思考其中的问题。

同学讨论回答的效果并不理想(情理之中,因为案例缺乏足够情境)。

引入新的情境:迪士尼是总部设在美国的大型跨国公司,主要业务包括娱乐节目制作、主题公园、玩具(服装、文具)、图书、电子游戏和传媒网络。迪斯尼公司的米老鼠、唐老鸭等卡通形象在中国深入人心,与其相关的玩具(服装、文具)相当大一部分均由中国代工生产,为中国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2010年,6名大学生暗访了在中国的迪士尼代工厂,撰写了调查报告《不再可爱的米老鼠》,在网上广泛流传。报告称迪士尼部分代工厂存在工伤事故频发、工资克扣严重、劳动保障缺乏等多方面问题。对此,华特迪士尼上海有限公司给媒体回复称,正在联合业内相关组织,一起商讨如何敦促厂方进行整改(运用投影播放迪士尼光鲜的产品形象和代工厂恶劣的工作环境,形成鲜明对比)。

设问:同学们,对此你将会有什么感想?(同学们议论纷纷,有指责代工厂不人道的,也有指责迪士尼公司蛮横无理的)

过渡:同学们所说的都有一定道理,接下来我们再一起来看看有关人士是如何评价这一事件的(投影展示新闻评论文章——《不再可爱的米老鼠》)。

“敦促整改”的后果基本上不外乎两种可能:一是这些中国的迪士尼代工厂真正有改进了,工人们的待遇有所改善;二是这些代工厂没能改进,那么,等待着它们的命运基本上就是被迪士尼取消代工资格,工人下岗失业。因为“代工厂”是最基层、最末端环节,你这家厂做得不好、不像话,人家完全可以换另一家。地球上“迪士尼”只有一个,而代加工的工厂有无数个。

如果我们换位来想,“迪士尼”是我们中国的原创,而美国人是为我们打工、为我们代加工的,那么,将是如何的情景?那我们是“地主”,人家是“雇工”。这也告诉我们,“创造”是多么的重要,而“制造”是多么的可怜。

但悲哀的是,长于制造的我们长期以来缺乏创造力。“花木兰”的艺术形象原本是我们的吧?但著名的动画影片《花木兰》却是人家美国迪士尼搞出来的;“功夫”与“熊猫”是我们中国原创的吧?可谁都知道,著名动画影片《功夫熊猫》同样也是美国人的。

当今中国,是公认的“世界工厂”。一般来讲,能成为“世界工厂”的地方,其一是劳动力比较廉价,这样可以很大程度上降低制造成本;其二是环境污染基本没有列入产品成本,这样也可以大大降低成本。

为什么我们要力倡产业转型、转变增长方式?那就是一定要尽快摆脱仅仅停留在“制造”的“吃力不讨好”的状况。而现在这个样子,劳动力廉价、工人待遇差、工作环境恶劣,人家可以说你是不重视人权;你不计环境污染成本,碳排放巨厉害,人家说你是不重视环保、不为世界减排做贡献;最后还对你出口的产品加一个“倾销”的罪名——你真是亏到哪里去都不知道了。

不再可爱的米老鼠?6名揭开迪士尼血汗工厂黑幕的大学生是可爱的,但现在要搞明白了,真正“不可爱”的,并不是人家的动画形象“米老鼠”。(摘录自《都市快报》2010年3月16日“快报快评”,作者:徐迅雷)

教学中,笔者请一位同学声情并茂地朗读完后,同学们先是短暂的沉默,随后是长时间的掌声。此时不需要再提出任何问题,不需要再有任何的讲解,同学们的心灵受到了震撼,教学预设目标达成了!

3.教学反思

回顾此次教学活动,之所以能取得较好的效果,除了所选素材具备前述若干要素外,笔者认为在教学中主要做到了以下两点:

(1)摒弃灌输,注重分享

笔者所选择的新闻评论文章,其所阐述的道理与教学所要达成的目标是一致的,而且论据充分,说理到位。尤其是教学中笔者并未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而是将其展示给同学,师生一起分享其中的观点,进而产生共鸣。

(2)情理互融,以情动人

基于社会中心的教学,“说理”是必不可少的内容,如果仅为完成“说理”,通过教材中的案例可以实现,通过教师的“说教”也可以实现。而该评论文章,不仅有说理,还融入了作者的情感与反思,更有教师在语言描述中不能替代的精彩文笔。因此,文章情理互融,以情动人的优势,能够产生一定的震撼效应,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附:高中地理必修Ⅱ(湘教版)中的案例

案例一:教材P53

读图1,简述该镇服装产业的特点及其联系,并分析这种联系对我国纺织和服装工业有什么有利或不利的影响。

图1 某服装生产专业镇工业联系示意

案例二:教材P74、75

纺织和服装工业在全球分布广泛,生产和销售的全球化程度较高。根据所给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1.纺织和服装工业的跨国生产一般先向工资较低的邻近国家转移。依据下表资料判断,美国纺织服装业应走向______(国家)转移,德国纺织服装业应先向______ 、______(国家)转移。

每小时工人工资 国家20美元以上 日本、丹麦、瑞士、比利时14~18美元 美国、加拿大、德国、法国、意大利、以色列2美元以下 捷克、埃及、匈牙利、印度、叙利亚、巴西、巴基斯坦、墨西哥、印度尼西亚

2.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品、服装生产和出口国,并出现了众多专业镇。专业镇从事纺织、服装生产的企业可达数千家,从业人员可达数万人。从图2可以看出我国纺织、服装专业镇的分布特点为:集中分布在______省、______省、______省;主要分布在______地区。

图2 我国出口纺织品和服装专业生产镇分布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2]地理课程标准研制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南京: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4.48-49.

[3]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专业指导委员会.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地理).杭州: 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9.

[4]耿文强.社会基点弱化背景下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路径选择.地理教学[J].2012(2): 22-25.

猜你喜欢
服装案例课程
让人心碎的服装
案例4 奔跑吧,少年!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高卷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发生在你我身边的那些治超案例
现在可以入手的mina风高性价比服装
一个模拟案例引发的多重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