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教学实录与反思

2013-03-19 11:41广东省深圳市龙城高级中学518172罗明军
地理教学 2013年18期
关键词:纬度太阳教学方式

广东省深圳市龙城高级中学(518172) 罗明军

一、问题缘起与动机

传统地理教学方式的一般做法是:以纪律教育来维持组织教学,以师讲生听来传授新知识,以背诵、抄写来巩固已学知识,以多做练习来运用新知识,以考试测验来检查学习效果。这样的教学方式,在新课程改革理念下,它的缺陷越来越显现出来。即它以知识的传授为核心,把学生看成是接纳知识的容器。按照传统教学方式进行教学,虽然强调了教学过程的阶段性,却是以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为前提的,没有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和独立性。网络搜索发现,对新课改背景下转变教学方式的探讨,多是从理论层面泛泛而谈,较少从实际课例中探寻教学方式转变的实现途径。一线教师,本身即处在新课程改革的前沿,我们一直在为新课改背景下转变地理教学方式的实现途径进行不断探索。借深圳市课改基础教育创新现场交流会举办之际,笔者承担了一节新课改展示课的教学任务。通过该展示课(高一地理“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的教学实施,力图将新课改以来教学方式转变的一些尝试进行初步体现。现将该课例教学实录和跟进反思总结如下,借此抛砖引玉,达到共同提高之目的。

二、教学实录与反思

1.变“纪律教育”为“目标导向”

[教学场景1]教师:幻灯片展示本节课题“中图版必修一第一章第三节地球运动的意义—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幻灯片展示本节内容的课程标准“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出示学习目标:①理清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概念;②分析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规律;③运用正午太阳高变化规律,解释生活、生产上的实际问题。

[跟进反思1]本教学场景设计的目的是改变传统的以纪律教育来维持组织教学,为课程标准指导下的目标导向来设计教学。课程标准是课程教学依据,通过对学习需要的分析,教师将其具体化为可操作的课时学习目标。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我校高一年级学生。依据学情和教情,围绕“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这一课标,笔者有意识地挑选了“说出、描述、归纳、讨论、运用”等几个行为动词贯穿教学过程,力图通过这些教学行为的落实来达成“分析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规律”这一课时的教学目标。

2.变“复述巩固”为“模拟演示”

[教学场景2]教师:下面我们一起来复习巩固地球公转的基础知识。请两位同学上来,一个同学手拿地球仪,一个同学站在讲台不动表示太阳。手拿地球仪的同学拿着地球仪围绕“太阳”,模拟地球的公转状况。其他同学观察模拟演示过程,思考并指出演示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

学生:两位同学上台模拟演示地球公转。其他同学对模拟演示中的地轴的指向、近日点远日点、二分二至等存在的问题指出并纠正。

[跟进反思2]本教学场景内容设计的目的是复习巩固地球公转的基础知识。但没有采用传统的机械记忆复述、习题练习等教学方式,而是采用模拟演示形式,鼓励学生在运动中巩固复习。

3.变“师讲生听”为“互动探究”

[教学场景3]教师:展示目标一——理清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概念。提出学习要求:阅读教材P21有关内容,观察幻灯片动画图(太阳的视运动动画),填写学案内容。

学生:在老师指导下阅读、观察、填写:“太阳高度是指______对于______的夹角(即太阳在当地的仰角)。晨昏线上太阳高度为____度。正午太阳高度就是指一日内最_______的太阳高度,当地地方时为______点。最大值为_____度。”等学案内容,经过阅读、观察,全部学生均能正确填写。

教师:展示目标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子目标一: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

提出要求:阅读教材P21北半球夏至日光照图,在学案上用简洁文字描述该日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学生:阅读、在学案上动笔描述。

教师巡视:针对学生的描述,找出几个代表性的描述在展示台展示。

学生代表性描述1:自北回归线向南北两极递减。

针对学生回答,教师提出问题:向“南北两极”说法是否准确?

学生代表性描述2:自直射点(北回归线上)向四周递减。

针对学生回答,教师提出问题:这种描述是正午太阳高度还是太阳高度?

引导学生概括:自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北回归线上正午太阳高度为90°。

教师点拨:描述地理事物的基本方法——自哪里向哪里怎样变化,极值状况。

教师:展示课件,提出新问题。图1中此时ABCDE五点的正午太阳高度由高到低的排序如何?

图1

学生:(兴趣盎然)同桌或前后讨论,提出各种答案,问题焦点集中在对BCE三点的正午太阳高度的理解出现差异,刚开始大部分学生认为三点正午太阳高度不相等。

经过相互思辨、讨论后,少数学生能够提出“由于地球自转,以及三点纬度相同,所以三点的正午太阳高度应该相同,只不过出现的时间不一样”的看法。教师适时加以鼓励。

对于DBA三点的正午太阳高度由大到小的排列,学生认知大致相同,也为后面的规律学习打下了基础。大部分学生能观察、总结出“距离直射点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越大,反之,越小”这样的规律来。学生整个课堂思维达到一个活跃的阶段。

教师:(因势利导)请同学们进行推理:冬至日、二分日,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

全部学生都能顺利得出结论!超出了预期学习效果。

教师:请用一句话概括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的变化规律。

学生:“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变化规律:自直射点所在纬度向南北两侧递减,直射点所在纬度正午太阳高度为90°”等类似正确结论。

[跟进反思3]本教学场景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摆脱师讲生听那种生浇硬灌的教学方式,掌握学习的主动权,根据自身的实际来选择、探求蕴藏在教材中的知识。在这一阶段,突出“互动探究”四个字。教师没有瞪着眼睛站在讲台上看着学生学习,更没有用一套说辞来应付全班学生不同的学习需要,而是和颜悦色地走到学生之中,帮助、引导学生学习。教师既提问学生,也让学生提问教师,整个教学活动在彼此质疑、共同思考之中展开,学生的学习也在彼此交流、相互促进之中不断深入。教在学后,学在教前,生为主帅,师为参谋。本教学片断采用“问题讨论法”、“师生交谈法”等教学方式展开互动探究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我表现。经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学生思维的严谨性得到不断提高,分析、描述、概括地理事物的能力明显有所提高,体现了重视学习过程的新课程理念。

4.变“讲练结合”为“探讨交流”

[教学场景4]教师:展示问题:(1)冬至日,悉尼(约34°S)、新加坡(约1°N)、深圳(约23°N)、北京(约40°N)正午太阳高度由高到低排序如何?在四地看到的正午太阳方位又分别是怎样的呢?夏至日呢?

学生对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排序已经基本无问题。对正午太阳方位经教师引导后,也基本无问题。对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排序,有部分学生纠结在北京与新加坡的比较上,经过讨论,问题得到解决。教师顺势提出(2)、(3)小问题。(2)北京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有何变化规律?在问题展示中过渡到子目标二——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3)深圳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又有怎样的变化规律?

课堂上有学生提出:深圳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最大,有学生表示反对。教师放手让学生讨论,深圳的正午太阳高度,究竟是太阳直射时最大,还是夏至日时最大?课堂气氛热烈。学生思维又一次达到活跃。教师引导学生逐步归纳: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规律——随季节变化而变化。

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得出:①北回归线以北,每年6月22日前后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大值,12月22日前后达最小值。②南回归线以南,每年12月22日前后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大值,6月22日前后达最小值。③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一年中,太阳直射时,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大值;离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最远时,达最小值。

[跟进反思4]本场景教学设计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同学间、师生间的学习体会和情感体验的交流,总结知识,体验学习过程,感受学习的快乐。这一阶段虽然也渗透有教学中的学习过程评价环节,但没有采用让学生大量做题检测,教师讲解的教学方式。而是采用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交流、讨论、归纳、教师点拨交流等教学方式。在学生相互的交流、讨论、归纳中,自己已经能将所学的知识逐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组建成了新的认知结构来为进一步增长学习能力做好准备。

5.变“教师总结”为“意义建构”

[教学场景5]教师:我们经过学习,知道了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规律和季节变化规律。那么请问:正午太阳高度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规律呢?请结合上课伊始的模拟演示进行讨论。

学生:(兴趣盎然地)讨论并逐步清晰: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规律,与地球形状有关;也与绕太阳公转有关;季节变化规律,与地轴倾斜及空间指向不变有关,即与黄赤交角有关。

教师用课件动画再一次引导学生观察地球绕太阳公转示意图。引导学生归纳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的主要原因。

教师:(因势利导,提出新问题)我们试试分析,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在地球上产生了哪些地理现象呢?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又产生了哪些地理现象呢?

学生已能很明晰地分析、归纳出: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在地球上产生五带的划分。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又产生四季更替。教师展示五带划分的幻灯片及北京四季更替的景观图片。学生讨论热烈。

[跟进反思5]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的原因及地理意义,是本节课教学过程的意义建构。其建构的重心是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的规律以及与五带划分、四季更替之间的内在联系。但在本部分的教学中,没有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而是不断地提出问题,一步步地引导学生在体验的过程中完成意义建构,并将这种建构形象化为具体图形和景观印象。使得学生对当前学习的内容,正午太阳高度变化所反映的规律以及与五带划分、四季更替之间的内在联系的理解达到了深入浅出的高度。

6.变“试题检测”为“自我实践”

[教学场景6]教师展示子目标三——运用正午太阳高变化规律,解释生活、生产上的具体问题。抛出预设问题,引导学生在说一说、画一画、算一算过程中消化、深化所学知识。

说一说:如果你大学毕业后在北京买房,你喜欢买什么样的朝向?如果在澳大利亚定居呢?

画一画:要想最大限度地利用太阳能资源,就必须通过对集热面与地面的夹角进行调整。使集热面始终与太阳光线垂直。请在图中(图2)画出太阳光线,并思考太阳高度与集热面与地面夹角的关系。

图2

算一算:北京某小区太阳能热水器安装时,为使太阳能板有效采光集热,夏至日与冬至日太阳能板与地面的倾角应分别为多少度比较好?

[跟进反思6]本场景教学设计的目的就是摒弃传统教学方式中以多做练习来运用新知识,多做试卷来检测所学知识的教学方式,而是采取了让学生以说一说、画一画、算一算等自我实践的教学方式,来帮助学生消化、深化所学知识,进而内化成学生自身素质。在说一说、画一画、算一算的相互讨论、交流中,学生以自我实践的学习方式发展了自我,弥补了不足,逐步将所学的知识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并能灵活有效地加以运用,达到新课程中学习有用的地理知识的目的。虽然到了一节课的结尾,课堂上学生们依然能保持比较强烈的学习兴趣和良好的探索欲望,课堂气氛活跃。

整节课都在师生的不断交流、不断探究之中,达到了预设的学习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实践,从变“纪律教育”为“目标导向”、变“复述巩固”为“模拟演示”、变“师讲生听”为“互动探究”、变“讲练结合”为“探讨交流”、变“教师总结”为“意义建构”、变“试题检测”为“自我实践”等六个方面。我们不难发现:教师如果能依据新课程要求实现地理教学方式的转变,学生的地理学习方式也将会随之而发生改变,学生地理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和独立性将会得到明显体现,地理教学的有效性将会得到极大的提高。

猜你喜欢
纬度太阳教学方式
高校钢琴教学方式拓展的思考与实践
辅助纬度与大地纬度间的无穷展开
纬度
太阳几点睡觉
高中数学高效教学方式与方法优选例谈
高中化学教学方式探析
探索不同教学方式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夏天的太阳
太阳花
寂静的太阳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