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树木出家”看泰国僧侣对森林资源的保护

2013-03-29 02:21李毓贤
学术探索 2013年2期
关键词:森林保护

李毓贤

摘要:对于泰国目前所面临的森林危机,虽然有很多方法可能会有助于解决该问题,如:教育、科学、技术、经济、政治、政府与非政府组织,甚至是工商业机构,但这些办法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因为问题是出于社会道德崩溃而产生的。人们以贪欲作为动机,来滥用、砍伐森林,没有经过周密的、合理的思考,不考虑到后果而对它们随意取用。因此泰国佛教力求复兴一些传统意义上的宗教、文化思想,实施了“树木出家”仪式,以期拯救森林危机及人的心态危机。

关键词:树木出家;泰国僧侣;森林保护;佛教生态伦理

中图分类号:B9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2013)02-0014-05

目前人类正面临的一个紧迫问题就是环境的恶化,由于人类不断地对大自然伤害,大量耗费各种自然资源,使得世界各地发生了各种各样的自然灾害。很多人认为环境破坏问题是基于当前西方社会人类中心主义所导致的三个错误的世界观:人类和自然是分离而存在的;人类是自然的主人以及幸福在于物质上;人的幸福往往是根据人们生产和消费多少物品来定义的。基督教的人格论认为,上帝按自己的形象造人,并通过人统治世界,支配其他造物,使得人们把自然视为一个障碍或实现其自私目标的手段,因而不断地寻找利用它或征服它的方法。[1](P34~36)佛教与之不同,佛教提倡生态中心主义,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越与自然疏离越没办法生存。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所导致的全球气候变暖现象就证明了这个事实。

近几十年来,受到西方世界的影响,泰国已经日渐变成了一个工业化、城市化、物质主义和消费主义的“西化”东方国家。泰国人尽情享用自己丰富的自然资源而不考虑滥用它会导致什么样的后果,使得如今泰国面临着很大的生态压力,而最大的生态危机症状之一就是对森林的砍伐。

一、森林对人类的价值及人与森林的关系

森林对人类有很大的价值,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1)经济方面。森林是人类四事(衣服、饮食、住所、医药)的来源,同时也能用它作为生产原料,以获得收入。(2)社会方面。人类的生活方式取决于森林,尤其是生活在森林环境中的人。森林影响经济,经济影响社会,每个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分工、文化习俗也都会有所改变。(3)生态系统方面。森林资源为地球上可再生自然资源及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在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历史上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4)心态与心智的成长方面。森林给人带来宁静及幸福的感觉,能使心灵走向寂静的状态。对佛教来说,森林的宁静有助于修行、禅定,培养心灵智慧的成长,以期克服“无明”。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远离自然以及旧的生活方式(与自然和谐共存)。人类对森林的看法,从具有合作和帮助情感的 “朋友”慢慢地变成要竞争或敌对的“敌人”, 把自己视为森林的主人,可以随意滥用,同时必须、也有能力征服自然。到现在,当全世界遭到生态危机时,才发现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先进的科学技术不能解决该问题,而人类需要精神上的东西来解决这种我们认为是道德崩溃危机所导致的自然危机,复兴一些传统意义上的宗教、文化和生态学思想。为了创建生态与社会之间有更大程度的平衡,在泰国的森林资源保护方面,泰国佛教起了很大的作用。

二、泰国佛教对待森林的看法与态度

佛教的起源与森林有密切关系。佛陀诞生、悟道、涅槃以及修行、说法等活动几乎都发生在森林里。森林是宁静的地方,能使得身心放松,舒畅,没有世间的各种活动的干扰,因此,佛陀劝导僧伽居住在森林。很多捐赠给僧伽的佛教精舍都建在森林里,如迦兰陀竹园(Veluvana)、祈树给孤独园(Jetavana)、Jīvakamphavana园,佛陀访问释迦族时居住的大林精舍(Mahāvana)等,这些精舍名称后附的“vana”就是森林或园林的意思。由此可见,佛教与森林之间的互助关系有着悠久历史,森林对佛教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由于佛教从来对森林持有乐观的看法,深受佛教文化影响的泰国文化同样对森林持有好感,互相依赖,和谐共存。泰国佛教的生态伦理是以生态为中心,与西方那样以人类为中心来对待自然不同。泰国佛教对待森林的看法与态度有以下几个方面,如:自然与人互为缘起;森林是追求心智成长的最佳环境;森林是人的善友,应以善对待,应该保护;森林种植是一种种福田之道;森林有保护神、树神,是应该尊敬的,详细的内容如下:

(一) 自然与人 “互为缘起”

泰国佛教生态伦理在遵循以生态为中心的前提下,不把自然视为人的附属物,而是把人视为自然的附属,将人视为自然的一个部分。泰国一位高僧佛使比丘(Buddhadasa)曾指出,一切事物都在“互为缘起”(Idappacayatā,Paticca samuppāda)的过程中相互联系着。一切众生都是六道轮回中的患难与共之友。

这个世界就是一个相连的、互动的、合作的整体,我们不能独立于整个环境而生存。[2](P37)

佛教缘起论讲“此有则彼有,此生则彼生,此无则彼无,此灭则彼灭”,宇宙间一切事物和现象的生起变化,都有相对的互存关系或条件。因此,自然与人是互为缘起,不是对立,万事万物皆是朋友,共生、共存、平等,各有其自身的价值。人类侵扰大自然也就是侵扰自己,自然被破坏,人也不能生存。

(二)森林是追求心智成长的最佳环境

泰国佛教把森林看成修炼佛法,获得心灵宁静与喜乐,以及最终达到最高的精神觉悟之境的地方。佛陀把森林赞美为修炼佛法之圣地,建议僧侣们居住在森林里,巴利文《三藏经》里的《牛角林大经》(Mahāgopālaka sutta)记载:

“大目犍连、大迦叶、阿难、阿那律(Anuruddha)、离婆多(Revata)和舍利弗一起论谈,在这风光秀丽的牛角婆罗林中,应该居住怎样的比丘才能使它增添光辉?阿难说多闻多记佛法之比丘;离婆多说乐于隐居森林修禅之比丘;阿那律说具有天眼通,常观世间之比丘;大迦叶说安于居林、化缘乞食、穿着袈裟(旧破衣)、赞扬头陀行之比丘;大目犍连说互相问法之比丘;舍利弗说能降伏其心之比丘,像大王或大臣拥有多姿多彩的服装,可以随心所欲穿着。佛陀肯定了这些说法,也提出一种比丘:坐禅定,挺直身,专心往内,而立志不达漏尽,决不起坐”。[3](P391)

又如佛陀对阿难尊者说:“哦,阿难,当一个比丘加入僧伽时,应该鼓励他修炼佛法,遵守戒律,少言寡语,并且居于静地,如果可能的话,就住在森林里。”[2](P45)

泰国社会历来与森林寺院密切相关,如今仍有许多森林寺院位于泰国各地,最著名的如位于泰国南部猜耶县、佛使比丘所创建的“Wat Suan Mokkhabalārāma”(解脱自在园)。佛使比丘认为人居住在一个自然环境里,就会有很大的幸福感以及安宁感。此外,佛使比丘把“佛法”与“自然”视为同一词语来理解,说自然就是“显现佛法的自然”,拥有令人解脱的能量:

“如果我们居住在离树和石头很近的自然里,我们会发现我们所产生的感觉和思想都来自于普通事物。最初我们会有‘和平与宁静的感觉,然后或超越这种感觉直至个人的超脱。自然界把我们从日常世界中无处不在的烦恼、焦虑中‘剥离出来,它所带给我们的深深的宁静感会保护我们的心灵和大脑。事实上,自然教授给我们的东西会让我们超越我们自身的 ‘痛苦而获得新生。”[2](P33)

佛使比丘把自然和佛法同等的看法,不执着于“经文”,而让自然作为我们心灵和精神的老师,训练我们心智的专注力,也训练我们的道德品质。他提倡聆听“自然的呼唤”,心、身感知自然,是能令人破执入涅槃之道的。“只有在森林里,树、石头、泥土、沙土、动物、鸟和昆虫们才会教会我们忘我。”[6](P34)居住在森林里能让人明白到“自然法则”的真理,让人感受到自己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与自然互为缘起。我们在六道轮回患难与共,一起走过生、老、病、死的路途。在这条路上万物不断地变化,没有永恒不变的东西。由于“无常”,人生和万物也都是“无我”的,一切生命的存在本来就无实在性。这种观点打破了人自身的优越感和人在自然中的优越性,证明了佛教伦理准则是以生态为中心,而不是以人为中心的。人应该和自然界协调统一地存在。

佛教追求简朴、简单和知足的生活方式。注重进行自我探究,而不是去追求物质上的获得和荣誉。佛教认为内在的心智的发展远比获取财富和权力重要,心灵宁静和物质俭朴的生活更加有益和更使人有成就感。因此,森林里的寺庙依然以它的“自然性” 和宁静感来吸引很多佛教信徒在森林寺院参禅。对泰国佛教来说,森林的价值不仅有助于僧侣追求精神皈依,为佛教徒禅修提供了最佳境地,而且还显现着佛法,是心智成长的一个好场所,也就是说它对人的身心有着疗养的价值。

(三)森林是人的善友,应以善对待,应加以保护

万物“互为缘起”及“六道众生,患难与共”的观点,使人们的心产生了与自然的共同感及慈悲心。甚至森林对人类有恩泽,是人的善友,必须以佛教最基本的教义“感恩”来对待它。巴利文《三藏经》记载:“人在一棵树下或坐或睡的,不应该砍掉其一节树枝或摘下其树叶,毁坏‘朋友的人是邪恶的。”[4](P22)我们可以看出,森林在佛教的眼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森林是人的善友,应以善对待,应该保护。

因此,佛在世时规定了几条有关森林保护的戒律,如巴利文版《三藏经》里的记载。(1)《大分别》(Mahāvibhanga),《单堕》(Pācittiya,犯者须当众忏悔)戒律,《植物品》第一条戒律:勿损害植物。“有些比丘自己砍树,或叫别人砍树,受到民众的批评,因树木有生命。所以,佛陀随着民众的决议,规定损死树木(植物)的比丘,是犯单堕戒律的。”[3](P164)(2)《比丘尼分别》(Bhikkhunīvibhanga),《单堕》戒律,《蒜头品》第九条戒律:勿在绿色植物上排放那种东西(拉屎)。“比丘尼在一位婆罗门的水田中排放大便,被婆罗门批评。因此,佛陀规定戒律,在绿色植物上排放,让别人排放大小便或其他污秽东西的比丘尼,是犯单堕戒律的。”[3](P193)(3)《大品》(Mahāvagga),《皮革犍度》里有关允许及禁止比丘使用鞋子,不许比丘使用以糖椰叶或竹叶编织而成的鞋子(因比丘经常邀请施主砍伐幼糖椰和幼竹子)。[3](P235)

此外,戒律还规定允许比丘、比丘尼食用蔬果,但不能损害其树干。在森林建僧舍的比丘,若没有得到批准就不能砍伐树木,即使受批准也不能自己砍伐树木。同时也必须当心不让僧舍倒塌到树上。[5](P462~465)

可见这些戒律的道德准则都建于对森林、树木的“感恩”及“ 慈悲”的基础上,因为森林给予人很多方面的好处,如:作为食物之源、作为生活用品之源、作为避暑避热之地、作为修炼心智成长之圣地等。所以,应该以“慈悲”的态度来对待它,对森林加以保护,不让它受损。

(四)森林种植是一种种福田之道

巴利文版《三藏经》,《相应部》(Samyutta nikaya),《有偈品》(Sagātha vagga)记载:“佛陀向天神回答问题说,‘那些人,建造花园、果园、园林(种植树木以给他人避暑),建桥、水井、凉亭,那些人会得到福报,在白天、夜里每时节皆安乐。那些人遵循佛法,持戒圆满,是走向天堂者。”[6](P424)“一切佛法中,慈悲为大”,慈悲是佛教中重要的伦理道德。为别人种植树木、园林,给他们提供避暑、放松心情的地方,以“慈悲”之心来关怀别人。佛陀赞成这样的做法,说是一种种福田之道。

近年来,泰国很多保护环境僧侣在促进环保的工作上,将“种福田”与“森林保护”联系起来,把佛教仪式应用于“森林保护”的措施,如:本文将要讨论的“树木出家”仪式,施放树木仪式(改创于施放黄布仪式),在寺院种植树木以种福田等。

(五)森林是有保护神、树神,应该尊敬的

《本生经》(Jātaka)有这样的故事:菩萨上座部佛教在《本生经》指的“菩萨”是佛陀本身在前世修行的,叫作“菩萨”,跟中国佛教的“菩萨”不一样。(笔者)在一片森林里转世为树神。离菩萨安置不远的地方有一棵树,是一位树神所附体的。森林里有狮子和老虎,村民非常惧怕,所以没有人敢去砍伐树木,使得两位树神一直安居于此森林。不久,一位树神不能再忍受狮子和老虎没吃完而剩下来的动物尸体臭味,把这件事情去跟树神“菩萨”商量,以赶走狮子和老虎。菩萨提醒说,“如果把它们赶走,村民一看不见它们的爪印,将回来砍伐树林,包括我们的仙境。我们的神树能保留下来,都是因为它们俩的功劳。”另外一位树神不听菩萨的劝告,以恐怖的形体来威胁狮子和老虎。这两个畜生被吓到而跑走。最后,村民没见到狮子和老虎的爪印,就来砍伐森林里的树木。两位树神也就没有地方居住了。那位吓跑狮子和老虎的树神才知道后悔,也太晚了。[4](P20~21)

又如《佛弟子课诵本》,有一偈佛说:“很多人遭到困难,或皈依山,或皈依森、树,或皈依神庙、或皈依神塔。”[7](P19)虽然佛说这些不是最善的皈依,不如皈依佛、法、僧三宝,但是也没有拒绝神灵的存在。上面所提的佛本生故事也肯定了佛教“树神存在”的思想。

三、树木出家——佛教的森林保护方式

几百年来,佛教在泰国人心中的地位一直是至高无上的,佛教思想已融入到了泰国人的生活当中,成为泰国文化密不可分的组成部分。泰国文化和佛教密切相关,是互为强化的。泰国人将和尚视为解除人们痛苦和烦恼的精神导师,每当遇到困难无法解决,便要向和尚请教。泰国自古具有“没出过家就不算真正的男子汉”之说,年满二十周岁的男子几乎每个都要出家,没有出过家的就会被称为“生人”,即不成熟、不完成的人。

基于这种传统想法,一位泰国“保护森林之僧”,“Pra Manasnatheephitak”把“森林保护”与之结合起来,创造了以佛教生态伦理为中心思想的“树木出家”仪式,以期阻止对森林滥砍滥伐,保护泰国北部的水源林。

出家,泰文为“”(Buat),意思是诸恶莫作。人出家为和尚是为了避免进行诸恶行为,而“树木出家”是为了防止树木被人毁坏。树木出家仪式由泰国佛教仪式及北方当地宗教仪式相结合。泰国宗教是包含了佛教、印度教及当地民间鬼神信仰的一个相互促进的、能动的和有创造性的结合体。

泰国森林主要集中在北部,而北部又是各种少数民族居住之地,有克伦族、拉祜族、阿卡族、苗族等。这些少数民族崇拜大自然,他们认为大自然是生命的起源。同时也具有万物有灵之观念,认为山岳、河流、树木皆有灵、神保护,导致他们的文化思想与祭祀自然鬼神息息相关。久而久之该传统观念使得他们一代又一代人能够与自然平衡共存。如克伦族有关“宽”(人的灵魂)的宗教观念,他们相信“人”是肉体和“宽”(灵魂)的组合体。而人与自然有着密切的关系,自然的生命就是人的生命。因此,克伦族家庭一有新生婴儿,父母就将其肚脐线放在竹筒里并缚在一棵树上,表明该孩子的生命已与树木的生命连接起来,若这棵树被毁坏或被砍伐,孩子的“宽”会离肉体而去,导致肚脐线的主人生病,或遭到种种苦难。砍伐该树木的人也会陷入到同样的困境,将会与人吵架,家庭分散。唯一解决方法就是必须提供祭祀品给该树木的主人,在举行“招回宽”仪式时使用。所以克伦族人不会砍伐缚着肚脐线的树木,树木主人也要尽量保护好自己的那棵树。[8](P92)显示出人与树木互相依赖、人与自然平衡共存的传统思想。

树木出家仪式由佛教仪式及泰国北部民间宗教仪式组成。民间宗教原有的自然鬼神信仰,使得泰国人更容易地去接受佛教所肯定的“树神”思想。组织树木出家仪式村民将集体去考察村子周围的树木,找出很有可能被砍伐的“树王”(树形高大、健康、具有繁殖性强的当地树木)。准备供奉山神、森林神的祭祀品,如:熟糯米、熟芭蕉、槟榔、蒟酱叶等。准备出家仪式用品,如:袈裟、法纱、法水钵、金合欢汁及建造树神庙以请树神来守护树木。为树木授皈依当天先从民间宗教仪式开始,将法纱围绕森林或丛树一圈,巫师祭祀树神、森林鬼、山鬼,请求他们保佑森林、树木。若有人来毁坏树木,就请神、鬼惩罚他不得好死。接下来按照泰国北部传统文化,以槟榔、蒟酱叶来祭祀土地娘娘。然后再进行佛教出家仪式:礼拜三宝,请求戒师传授三皈五戒,祈求偈,和尚将袈裟披在树上,念诵祝福吉祥保护经文,最后给已出家的树木洒法水,到此树木出家仪式结束。[9](P103)

在泰国人的心目中,“树木出家”不仅指把袈裟披在一棵树木上,而是树木本来就有灵魂,是神、鬼所附之体。树木被授皈依后就变得神圣不可侵犯,像一位和尚一样,见到必须礼拜,不许破坏损伤。在盛行佛教、和尚有至高地位的泰国,非法伐木工在砍“僧树”前自然会三思而后行,因损害僧树就犹如损害佛僧、损害佛教,是犯下重孽的行为。

树木出家仪式至今已有三十多年的历史,这种活动从森林覆盖率较高的泰国北部地区开始,慢慢延伸到泰国其他地区,而且几乎每年几次的组织树木出家种活动,对泰国森林资源的保护起了不少作用。此外,泰国还是一个君主立宪制国家,国王同佛教在泰国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因此,泰国人经常把树木出家仪式与庆祝国王登基纪念日、国王的生日等联系起来,以期通过这种形式为国王积德,如,1996年为了庆祝国王登基50周年,组织了泰国北部“五千万棵树木出家”;2008年庆祝国王80大寿,组织“结心——给三千莱泰亩,泰国面积单位。1莱=1,600平方米。(笔者)树木授予皈依”等。可以这样说,“树木出家”不仅起到了保护泰国森林资源的作用,而且能够让泰国民众团结一心为我们的后代做出贡献。

从“树木出家”看,佛教在解除森林危机方面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蕴涵着解决生态危机的几项佛教伦理。

(1)互为缘起:人类与森林的互相依赖。一切众生互为缘起,互相依赖,是不分开的。这就是自然法则。因此,人不能独立生存,不能把自己从森林或自然分开来。在解决森林危机的问题上,必须以综合的眼光看待问题,要知道人类是地球生态系统的一部分。

(2)和睦团结:社会成员各有责。泰国佛教组织“树木出家”这样的仪式,由各社会机构社会成员来参与,如:宗教机构、政府机构、商业机构以及百姓,促进泰国社会的团结。因为团结是一种伟大的力量,人类能克服森林危机必须要团结一心。

(3)三利益:明白人生的目的。做人必须考虑三利益,就是自己的利益、别人的利益和公共的利益。人生的目标是幸福,可是真正的幸福不是自己得益、他人得益或群众得益,而是三个部分组合而成。明白这一点,人就可以幸福地生活,就可以明白人生的目标。

(4)慈悲为怀:以慈悲之心来对待森林。众生在生死轮回苦海上患难与共,因此应该以慈悲之心来对待我们的“朋友”。众生皆有苦难,站在别人的立场上、为森林着想,也就是慈悲的一种表达方式。

(5)知恩报恩:感恩森林-向森林报恩。森林对人类提供很大的作用,人类必须感恩。“感恩”是最基本的道德,是“好人”的标志。同时也应该向森林报恩,关爱它、保护它、不让它受损。

(6)於食知量(Bhojane-mattannutā):适量使用森林资源。不以贪、嗔、痴之心来耗费森林资源。在泰国佛教眼中,人类食用、使用森林与森林的产物只是为了维系生存,维护日常生活的需要而已。如果人能知足、有理智地去使用森林资源,也是一种减除心里贪婪的方式,有助于智慧心灵的成长。

泰国一位高僧及佛学家法藏长老(Phra Prayudh Payutto),在其《泰国人与森林》一书中说,森林危机的解决办法有三个层次:行为、心理、智慧。法律可以控制人的行为,社会习俗可以通过影响人的信念进而改变想法,培养智慧则能彻底地解决问题。虽然“树木出家”只能通过“宗教信仰”来促使人们对森林有责任感,但也已经在泰国人心中奠定了更高一层“智慧级别”的基础。这就是泰国佛教生态伦理对泰国森林资源做出的贡献。

[参考文献][1]王云梅.尊重生命,热爱自然——佛教的生态伦理观浅析[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11).

[2]安乐哲等.佛教与生态[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

[3][泰]Sucheep Punnanuphap.三藏经(民众版)[M] .曼谷:Mahamongkut Rajvidyalaya出版社,2007.

[4][泰]Phra Prayudh Payuto.泰国人与森林 [M].曼谷:泰国石油厅出版,1994.

[5][泰]Phra Mahabundit Punditthasewee.佛教思想与森林保护.佛教与自然从世界危机中恢复 [M] .曼谷:21Century出版社,2010.

[6][泰]Phra Mahadhirapetch Dhiravedhi.佛教与自然危机的解决办法. 佛教与世界危机的解决办法 [M] .曼谷:21Century出版社,2009.

[7][泰]Suddhinand Janthagul.日常课诵翻译巴-泰-英 [M]. 曼谷:Thammasapa出版社,1995.

[8][泰]庆祝普密蓬国王登基五十周年的“五千万棵森林村出家活动”.水源林出家 [M].清迈:促进环境质量改善厅出版,1996.

[9][泰]促进环境质量改善厅“五千万棵森林村出家活动”.树木出家 [M].清迈:促进环境质量改善厅出版,1996.

猜你喜欢
森林保护
护林防火技术在林业资源保护工作中的应用
我们的故事
研究新形势下森林保护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探析新形势下森林保护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周恩来森林保护思想研究
试析利用“村规民约”创新基层森林防火工作机制
国有林场森林病虫灾害防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国有林场在林业经营中的有利因素及森林保护对策分析
森林破坏现状及其保护对策
当前环境下的森林保护及管理技术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