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两岸统一的共同社会心理建构

2013-03-29 02:21史世奎蒋玉瑾
学术探索 2013年2期
关键词:社会心理建构

史世奎 蒋玉瑾

摘要:当前两岸的社会心理存在着一定差异,与此同时,具体方面又存在着诸多相似,它们为建构共同社会心理提供了基础。这种“共同社会心理”的具体内涵不仅应包含双方社会心理的共同点,还应包括有助于发展两岸关系的政治目标和政治策略。其建构方式不仅包括文化沟通,同时还必须唤醒“共同的历史记忆”、塑造“共同利益”和建构“制度认同”,只有这样才能超越两岸分歧,抓住有利国际时机实现国家的统一。

关键词:社会心理;相似;共同社会心理;建构

中图分类号:D67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2013)02-0024-04

国家认同“是指一个国家的公民对自己祖国文化传统、道德价值观、理想信念、国家主权等的认同,即国民认同。其实质是一个民族确认自己的国族身份,将自己的民族自觉归属于国家,形成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的主体意识。”①近年来,“国家认同”成为学者们台湾研究的重要范式,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从本质上来说,“国家认同”只是普遍社会心理的一种,社会心理是国民政治认同的社会文化基础,国家认同必然立于其基础之上。故此,本文将回归到社会心理的原点,探讨两岸民众社会心理的异同,并以之为基础构建两岸同胞共同的社会心理,促进两岸的统一。

一、两岸社会心理的异同

社会心理是社会成员对社会现象的理解和感受,其形成深受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就台湾而言,毫无疑问,其文化主体是中华文明。但是在长期的发展中,台湾又深受外来势力和文化的影响,甚至其社会发展数次被中断,如荷兰和日本人曾将之纳入世界殖民体系中,特别是后者对台湾的“皇民化政策”可谓影响深远。但是在中华儿女的共同抗争下,台湾又重新回到中华文化圈的运行轨道。光复后,台湾社会又长期处于国民党威权高压政治之下,两岸隔绝,敌对宣传。在长期、复杂的因素作用下,台湾形成某些与大陆相异的社会心理,如珍视民主,并将其视为国家认同的标准和原因;对大陆充满疑虑;对乡土的认同高于国家认同,等等。

但是,与这些差异相比,两岸的社会心理存在着更为深刻的相似性。

首先,大多数两岸同胞都认同两岸同属中华民族,有着共同的历史、文化和血缘,希望看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两岸共同利益的情感基础。海峡两岸历史文化一脉相承,政治、经济、文学、艺术、语言、风俗习惯、历史文化传统等多方面表现出了形式的相似性乃至价值的一致性。“共同的民族和文化背景不仅是维系海内外中华儿女的牢固精神纽带,在凝聚台湾同胞的民族意志和民族自豪感、实现国家统一和民族复兴过程中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②

其次,维护民族权益的利益一致性。两岸在维护民族、国家的权益方面有共识,也进行过“合作”。在维护国家统一、反对“台独”的大是大非问题上,毛泽东和蒋介石有着高度的共识甚至默契,20世纪50年代他们共同反对美国的“划峡而治”, 60、70年代又坚决反对美国提出的“双重代表权”。蒋介石晚年甚至希望毛泽东“以大事小,不计前嫌,效仿北伐和抗日国共两度合作的前例,开创再次合作的新局面”,高景轩、吴汝华:《蒋介石与台湾》,新华出版社,1997,第352页。解决国家统一问题,造福后代。正因为如此,毛泽东在会见尼克松时曾称蒋介石为“老朋友”。

近年来,随着南海、东海、钓鱼岛问题的升温,两岸在维护国家主权方面有更大的合作空间,“兄弟分不清楚可以留到以后再谈,但如果别人要来拿,这是不行的。”《台军系“立委”帅化民:维护南海权益两岸没有冲突》,台海网,http://www.taihainet.com/news/twnews/bilateral/2011-11-24/777944.html,2011年11月24日双方任何维护“祖权”的举措,不仅能够增强对外斗争、捍卫国家主权的实力,也能使两岸的历史以另一种方式互动,有助于台湾同胞(特别是本省人)更深刻理解大陆近代历史上所形成的“民族主义”意识,拉近两岸之间的距离。

再次,改善民生、争取发展的民族共识。“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和群众的生命。”孙中山:《孙中山选集》,人民出版社,1956年,第861页。大陆和台湾有着各自的民生解决方案,同时在土地解决方案和对外经济战略方面,存在着相似之处。两岸中国人发挥着各自的聪明才智,在解决民生问题的同时,创造了世界经济的奇迹,这不能不说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新世纪以来,两岸不仅更加注重改善民生的重要性,更为重要的是台湾人民日益认识到大陆对稳定台湾经济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意义,积极地推动两岸关系发展,自觉参与祖国的经济循环。这种日益扩大的经济交往逐渐对台湾政治产生了影响。2012年台湾大选前夕,大陆台商纷纷返台“挺马”,集中表现了台湾同胞渴望发展两岸关系、扩大经贸往来的愿望。

除此以外,两岸同胞都渴望和平,反对战争。

综上所述,两岸社会心理的相似性因素,是两地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积淀而成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基础,更具有时空的穿透性,为我们渐次建构有益于两岸关系发展的社会心理提供了条件。

二、两岸共同社会心理的塑造

历史证明,民意在两岸关系的处理中至关重要。双方共同的社会心理有助于团结广大爱国同胞,遏制“台独”,抓住有利时机推动两岸关系的发展并最终实现国家的统一。因此,构建共同的社会心理尤为必要。

这种共同的社会心理要求不仅能够反映中国历史的基本事实,同时也必须超越两岸的政治分歧,其具体内涵除了应包含两岸社会心理共同点以外,还应包括有助于发展两岸关系的政治目标和政治策略。但是,两岸共同社会心理的建构缺乏相应的政治权力的支持和推动,它更多的是本着“求同存异”精神,“透过经贸、文化各方面的深度合作与交流,让双方能够深度互动交流,增进了解,淡化成见,并在中华文化的基础上,为两岸争议寻求一条务实可行的出路。”台北《中国时报》,2010年9月1日。

首先,加强文化方面的沟通。两岸共享一条文脉,这是我们建立共同社会心理的基础和有利条件,因此“加强文化交流是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应有之义,我们应不断丰富两岸文化交流的实践,不断推进两岸文教交流的机制化进程,不断积累签署两岸文教交流的共识,共同为中华文化的发展繁荣做出贡献。”

近代以来,传统文化日益衰落,加之“文革”和改革开放后外来文化的冲击,大陆在“传统文化”的传承方面出现了某种危机。相对而言,台湾却较好地保存了传统文化,因此我们可以借鉴台湾在传统文化保护方面的经验,复兴民族文化,共同传承中华文明。同时,台湾地处海洋环境易得外来风气之先,再加上移民文化自身所具有的开拓性和包容性,使得台湾的本土文化与现代西方文化能达至相对较好的融合,这对于大陆现代文明建设过程中协调东西文化也是有借鉴意义的。

同时,我们必须认识到“大陆文化和台湾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平等的。”刘新华:《论两岸交流中的政治文化差异:存异求同的视角》,《理论参考》,2010年第四期,第17-20页。在两岸文化交流过程中,“如果大陆文化以正统自居,而使台湾民众觉得自己的本土文化受到歧视,受到打压,则大陆文化肯定不为台湾民众所接受,‘一个中国的文化认同也只能停留于历史和对话的层面,很难有实质性的进展。”刘新华:《论两岸交流中的政治文化差异:存异求同的视角》,《理论参考》,2010年第四期,第17-20页。在两岸文化交流时,也应看到双方的差异,盲目一味强调两者的共性,不仅会否认这种相互交流的必要性,也会使双方的诚意变得令人怀疑,人为地为两岸的文化交流设置障碍。

其次,“唤起两岸共同的集体历史记忆”。有人用“一块招牌、两间店面、殊途同归、自强不息”《百年砥砺续展芳华——写在两岸清华同庆百年华诞之际》,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1-04/24/c_121341705.html,2011年4月24日来形容近代两岸的关系,颇为贴切。两岸的历史遭遇具体过程虽有差异,但都为保卫国家主权和争取民族的解放做出了努力,也共同承受了民族落后的苦难。大陆人民承受了西方延续百年的疯狂侵略与掠夺压力,最终实现了民族的解放和独立,台湾人民则在日本的殖民统治下异常顽强地守护着自己的“族性”,并最终回归祖国。两岸的历史遭遇具体过程虽有差异,但都是中国近代民族危机的表现和结果,也都形成了“悲情意识”。台湾同胞必须认识到,近代台湾和大陆的历史命运是一致的,都是殖民侵略的恶果。

在唤起两岸共同的集体历史记忆时,辛亥革命和抗日战争是两岸最为珍贵的资源。孙中山先生及其所领导的辛亥革命获得了两岸的认同,抗日战争又涉及台湾众多的“外省籍”居民,因此合理利用这两项历史资源对我们构建两岸的认同有重大意义。两岸的学术研讨会、各种纪念仪式以及影视作品乃至《义勇军进行曲》,都能唤起两岸集体历史记忆。除此以外,更值得肯定的是,2010年9月3日,民政部向在乡抗日老战士发放一次性生活补助金,这项举措得到了两岸三地的一致认可,极大地拉近了两岸人民之间的感情,推动了两岸共同社会心理的构建。

除此以外,“我们要创建新的集体记忆来克服过去历史上旧的分歧,这样的新的集体记忆会使我们的文化认同走向一致。”《两岸文化认同需破题需共同创造集体记忆》,凤凰网,http://tw.ifeng.com/yaomen/detail_2011_10/28/10232355_1.shtml,2011年10月28日,如奥运会、世博会以及两岸为维护国家主权而进行的“保钓”活动,都属此类。

再次,两岸共同利益的建构。“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就是不断培植两岸共同利益、形塑两岸共同价值的过程,两者将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腾出时空纵深与战略回旋,使之螺旋上升、不可逆转。”⑤ 倪永杰:《两岸共同利益的结构与实践路径 》,中国评论新闻网,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doc/1014/6/7/2/101467213.html,2010-10-08。两岸共同利益包括非政治性共同利益和政治性共同利益。非政治性共同利益包括经贸交流合作、文化交流合作、 两岸同胞生存发展共同需要、两岸社会发展等,它“是两岸共同利益的基础与前奏,两岸政治性共同利益正是在非政治性共同利益的基础上得以演绎、涵化、发展及壮大,可以为两岸政治性利益的培植提供更多的平台、管道,酝酿更多的机制,累积更多的动力。”⑤政治性共同利益包括低政治性共同利益和高政治性共同利益,低政治性共同利益包括共同打击犯罪、司法互助、维护国家主权以及台湾在大陆的协助下以“中华台北”的身份参加一些国际组织的活动,维护台湾同胞的利益。而高政治性共同利益则包括结束敌对状态、建立军事安全互信机制、签署和平协定等。

在创建两岸共同利益方面,有人建议大陆在做规划和国家战略时自觉地将台湾同胞的利益考虑在内,台湾也需自觉地加入大陆的经济活动,两岸经济整合,共促发展、共享发展。实际上,两岸共同利益的建构就是一个两岸人民不断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通过共同发掘、创建当前‘两岸和平发展进程中所具有的进步价值与理念,进一步构建具有共利性格和共同成就的‘两岸共同家园目标与前景,一同参与此涵盖大多数人民利益的伟大历史事业”《台湾统派团体大集合,建设两岸共同家园》,侨报网,http://news.usqiaobao.com/2010-03/23/content_392691_2.htm,2010-3-23。,谋求共同发展的过程。

最后,制度认同的建构。制度认同是共同社会心理的重要方面。两岸制度认同主要包含以下几个层次。首先,认同“一国两制”的价值最优、方式最优和结果最优,即“一国两制”的原则有助于解决两岸的统一问题,同时该制度设计有助于保证统一后台湾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民主权利,除此以外没有更好的方式。其次,两岸互相理解彼此的政治制度。大陆也尊重台湾的政治制度、台湾民众的生活方式,但台湾方面亦应充分理解大陆民众的生活方式、政治选择,充分尊重大陆在安全方面的考虑,不能做伤害大陆同胞的事情。再次,在相互理解和共同目标的基础上,按照“一国两制”的原则制定两岸均可接受的 “国家统一方案”。

但是由于多种原因,这项工作落后于现实,必须采取多种方式加快推进该项建设。首先,长期以来我们比较注重对“一国两制”的宣传,却忽视了对其对内涵的发掘,尤其在具体问题上研究不够,弱化了该构想的说服力和影响力,因此加强对“一国两制”的研究和宣传刻不容缓。其次,则有赖于“一国两制”在香港和澳门的具体实践结果,能不能保障香港和澳门的稳定、发展以及港澳同胞的民主权利,将直接影响到台湾同胞对“一国两制”的信心。同时,“一国两制”在港澳的实施也能丰富其内涵,为其在台湾实施提供示范。再次,还要充分尊重和鼓励地方政府对台工作的创新,特别是福建省,在“非政治性共同利益”方面,与台湾开展跨海峡的公共治理制度建设,为中央最终解决台湾问题进行制度探索和实践。

三、结语

任何历史阶段,社会心理都是诸多因素复杂地组合在一起。在岛内“台独”势力猖獗、岛内民众“国家认同”迷思的情况下,团结岛内爱国民众,建构共同社会心理有助于突破长期以来形成的政治差异,遏制“台独”,为两岸的最终统一奠定民意基础。但是,在建构共同社会心理的过程中,两岸能否以及如何密切配合突破两岸的现有国际秩序和格局的束缚,却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参考文献][1]鲲水.制度之争与制度认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马珂.后民族主义的认同建构及其启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3]张云鹏.文化权:自我认同与他者认同的向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4]黄岩.国家认同:民族发展政治的目标建构[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1.

[5]张宝成.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6]聂立清.我国当代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7]余克礼.海峡两岸关系概论[M].武汉:武汉出版社,1998.

[8]林崇诚.产业与政治——两岸相互依赖的时代[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9.

[9]唐桦.两岸关系中的交往理性[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1.

[10]张文生.两岸政治互信研究[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1.

[11]中华文化学院编.中华文化在两岸的传承与发展[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社会心理建构
建构模型 探求最值
多元建构,让研究深度发生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祖辈学堂:幼儿园隔代开展家庭教育的实践建构
建构游戏玩不够
网络流行语“宝宝”的自称功能探析
从社会认同浅谈萧峰之死
基于屌丝文化审视青年群体的社会心理
浅析大学生仇富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