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戒》内蕴的现代神话意味

2013-03-29 02:21董玮
学术探索 2013年2期
关键词:二元对立魔戒

董玮

摘要:在科学与技术高度发展的20世纪,“神话”得到了又一次复兴。这样的现象势必有其固有的社会文化因素,作为奇幻小说开山之作的《魔戒》生动地证实了这一点。《魔戒》所具有的完备的神系、二元对立的结构、《圣经》中经典人物的影子和虚构的情节,使《魔戒》具有明显的神话意味,其内蕴暗合了人类个人行为和社会行为的永恒模式,在现代社会具有特殊价值。

关键词:现代神话;奇幻小说;二元对立;经典情节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2013)02-0115-04

“神话”是现代批评中一个十分重要的范畴,尽管对“神话”尤其是“现代神话”的界定众说纷纭,但这丝毫没有阻碍神话在诗学层面和比喻层面的广泛运用。同时,“神话”在20世纪重新复苏与盛行必然有一种社会、历史和文化的背景,这一点已经成为人们普遍的共识。苏联学者叶·莫·梅列金斯基在其著作《神话的诗学》中指出:“社会的震荡使西欧知识界许多人确信:在文化的薄层之下,确有永恒的破坏和创造之力在运动;它们直接来源于人之天性和人类共有的心理及玄学之本原。为揭示人类这一共同的内蕴而力求超越社会——历史的限定以及时间——空间的限定,是现实主义向现代主义过渡的契机之一;而神话因其固有的象征性(特别是与“深蕴”心理学相结合),成为一种适宜的语言,可用以表述个人行为和社会行为的永恒模式以及社会宇宙和自然宇宙的某些本质性规律。”[1]这样的解释虽然不能说十分全面,但是也恰当地解释了为什么久远的神话在今天的世界依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神话在经历了几千年社会变更之后仍然没有过时,因为其中蕴涵着人类关心的永恒问题:人类的终极归宿。现代神话成了现代人阐释自己对世界和生活的理解的一种独特方式,最能代表这种感受的文学作品莫过于《魔戒》。《魔戒》在今天的西方世界文坛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西方,《魔戒》拥有庞大的读者群,研究成果汗牛充栋。随着中西文化的交流融合,《魔戒》小说在中国出版,《魔戒》电影在中国上映,两者在中国均产生了巨大反响。但是,中国的研究者仅仅把《魔戒》归于儿童读物,低估了这部小说的价值和影响。理论书籍除了一部由上海三联书店翻译并出版的《指环王与哲学》外,很难看到《魔戒》的身影。《魔戒》作者托尔金是虔诚的天主教徒、牛津大学的盎格鲁·撒克逊语教授,也是古冰岛文学的专家,他的宗教背景和专业方向决定了其既了解《圣经》神话体系,又熟知北欧文学的神话特质。因此,《魔戒》是一部完全根植于西方文化、受基督教和北欧神话影响很深的作品,其中既充满了善与恶、精神与肉体,又有宿命与意志自由、人对环境的驯化等北欧神话关注的问题。

本文基于现代神话特征,联系《魔戒》产生的文化根基,对作品的叙事方式及人物进行分析,解读其内蕴中的现代神话意味。

一、“现代神话”的特征

现代神话和古代神话相比具有一些特殊的社会意义——如果传统神话担负着传承文化与道德的社会责任,那么现代神话则刚好相反。现代神话的产生,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现代文化的琐碎、平庸、混乱和无意义以及文化本身的支离破碎。为了统一文化,为了反抗现实生活中的无意义与平庸,作家不得不靠虚构来“给当代混乱的历史以‘形状和意义的方式”。[2]正如《现代主义》一书所说:20世纪的文化“已经丧失了一致性和生命力,所以作家才不得不企图以唯一可能的方式——虚构来对文化进行‘再统一”。[3]这种观点虽然悲观,但是也揭示出现代神话所产生的社会背景。但需要注意的是,虽然现代神话中具有反叛性和先锋性,(例如《尤利西斯》通过对《奥德赛》建立并行结构来达到对现实生活的反讽效果)但是现代神话中依然存在着传统神话所具备的二元对立的叙事特点,我们甚至可以从现代神话中窥见传统神话经典人物和经典象征甚至是经典情节的影子。在所有20世纪的现代神话中,托尔金的长篇小说《魔戒》无疑是一个极为全面与成功的例子,《魔戒》不仅开创了现代奇幻小说的先河,还通过叙事方式、情节和人物塑造,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神秘的世界。

奇幻小说以欧洲中世纪文化为背景,包括神、龙、暴力、魔法以及城堡等中世纪的文化因素,并且拥有自己完整的神系。与骑士小说描写骑士单枪匹马冒险的经历、主题大多是描述天真无邪的少年探询真正的骑士道路(即基督教道路)的历程[1]相比,奇幻小说以职业不同的人所组成的冒险队为主,早期奇幻以拯救世界为其目的,后来的奇幻由于受到心理学的影响,主要情节已经从拯救世界转化到了对深层人性的挖掘,并且具备了宏大的叙事角度。例如乔治·马丁的《冰与火之歌》就向我们展现了一个残忍冷酷的北方世界。奇幻小说也与科幻小说不同,后者描写的是一个可能存在的世界。在这个被认识的“真实”世界里,“科学和技术创新扮演着关键性的角色。奇幻作家并没有以未来的科学观念为主题,而把他们的故事安排在和现实毫无关联的另一个世界。”[4]也就是说,奇幻小说所创造的是一个游离于现实之外的非现实世界,这个世界有自己的神,自己的版图,甚至有的奇幻世界还拥有独立的时间和季节的计算体系(如《冰与火之歌》中只有冬夏之分,而且一个季节最长可以延续9年),《魔戒》也不例外。

二、《魔戒》产生的文化根基

《魔戒》一方面创造了一个崭新的神学世界,正如迈克尔·怀特所说:“托尔金的神话,其最显著的特点之一便是,它描述的是一个完全没有基督教会的世界,就像它所根基的古老传统一样。依照基督教的说法,中土是一个‘堕落的世界,一直未获救赎。”[4]但是另一方面,由于20世纪不可能产生真正意义上的原初神话,加上《魔戒》本身的根基是北欧神话和日耳曼神话以及托尔金自己的宗教信仰,在《魔戒》中,我们依然可以看到贯穿于整个人类文学史的经典人物和经典情节。这些经典人物和经典情节承担了很多的象征意义。先来看贯穿整部小说的主要线索——至尊魔戒。《魔戒》的情节从一开始便围绕着至尊魔戒的得与失而展开,魔王索隆打造了蕴含无比力量的至尊魔戒并希望以此控制整个中土世界,在第一次全中土的战争中,人王伊伦迪尔用长剑斩断索隆的手指从而获得魔戒,而要彻底毁灭索隆,伊伦迪尔必须把魔戒投入末日山的火焰中,但是伊伦迪尔没有抵挡住魔戒至高力量的诱惑而把魔戒据为己有并因此而遭难,从此以后魔戒便下落不明。几千年以后,索隆希望借由魔戒的力量重新复活,而第二次中土大战——也就是整部小说的主要情节——就围绕着失落的魔戒展开了。在《魔戒》的第一部中是这样描述至尊魔戒的:“One ring to rule them all,one ring to find them,one ring to bring them all, and in the darkness bind them.”可见至尊魔戒里蕴涵着把整个世界拖入黑暗的力量。这个情节和希腊神话中的潘多拉的魔盒有异曲同工之妙。在古希腊神话中,宙斯为了惩罚普罗米修斯及人类而制造了美女潘多拉,并给了潘多拉一个紧闭的盒子。普罗米修斯的弟弟不听兄长的劝告留下了潘多拉,在他打开盒子的时候,“只见盒内升腾起一股祸害人间的黑烟,黑烟犹如乌云迅速布满了天空,其中有疾病、癫狂、灾难、罪恶、嫉妒、奸淫、偷盗、贪婪等等。”[5]和潘多拉的盒子一样,魔戒也是由于人的贪婪和欲望而被留在人间,继而得以发挥自己毁灭的功效。托尔金试图通过魔戒与潘多拉的平行结构试图向我们传达这样一种信息:古代社会困扰与控制人的因素到了20世纪仍然没有改变。然而《魔戒》的结尾比古希腊神话要乐观一些,魔戒毕竟被销毁了,但是在幸福结局中似乎还透出了一丝悲音,“金色的树叶终于飘落,春天不再降临。亚尔纹长眠在赛林阿姆洛斯山上,那是她绿色的坟茔,直到变了大地,她被后来人彻底忘却。这就是故事的结尾,这故事来自南方,随着长庚星的陨落,本书不再叙述那古老的日子。”[6]在中土世界编年表中也提及:当护戒队成员——精灵莱戈拉斯等到自己所有的朋友都归入死亡的永眠之后,“莱戈拉斯——最后的精灵——在伊锡利恩建造了最后一艘灰船,沿安达因河而下出海,孤帆影尽。”[6]这样的结局和古代神话的经典结局再一次不谋而合,古老的圣地随着英雄的死亡而消失。作为永生的圣地韦斯特兰德——精灵居住的极乐圣土(在《魔戒》中,如果一个精灵能够逃脱死亡,那么等他到一定年纪之后,必将会乘上灰船离开中洲远渡大海)——随着最后的精灵的离去永远的失落了。就像《尼伯龙跟的指环》中被诅咒的指环,最终随着捷克弗里德和众神的死而成为永远失落的记忆。同时,这样的失落还包含着一些现代的因素,那就是在科技高度发达的20世纪,在宗教遭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的20世纪,在审美与道德逐步走向分离的20世纪,人类是否已经失掉了永久的天堂?是否正如高仁在其著作《上帝的哭——偶像的全面颠覆》中所指出的,撒旦已经取代了上帝成为新的崇拜对象?

三、《魔戒》的叙事方式及人物

前面已经提到,深刻的二元对立是现代神话的特征之一,而在《魔戒》中,二元对立是非常明显的。呈现于古老叙事诗歌中,通常属于神话范畴的、由敌对部族形成的二元对立是魔戒整个结构的支撑点。正如《神话的诗学》所指出的:“仇者”大多属冥界,即同地下世界、死亡、疾疫等相连;而“己”部族则限定于“中界”,处于天神的护佑下。[1]魔戒中的正—邪对立非常符合上述的对立形式。由人类、精灵、矮人,有的时候还包括一些意志坚强的侏儒和善良的法师组成了正义阵营。这些种族生活的地方无一不被描绘成风景优美,自然平和的地方。当然,不排除人类的边境城市中存在着暴力和邪恶的因素,但是作为整个人类的精神支柱的米纳斯提利斯城却拥有绝世的辉煌和壮观。书中是这样描述的:“外墙从山脚开始向外延伸出一百多里,然后把佩兰诺原野围在墙里。原野上是绵长斜坡上美丽肥沃的土地,和深深落入安达因河河谷的倾斜的层层台地……外墙内土地肥沃,耕地广袤,有许多果园,农庄上家家都有烘房、谷仓、羊圈和牛栏,从高地上流下来的小溪,潺潺流过绿地,汇入安达因河的怀抱。”[6]如果说人类的居所洋溢着壮阔,那么同属“己”方的精灵则居住在优美的森林:“那里的树与别处的不同,秋叶不落,变成金色,一直到春天的来临,大地重绿,金叶才掉下来。届时枝头开满黄花,树林子犹如大厅一般,金黄的地板,金黄的屋顶,还有银白的支柱……”[7]可以看出,“己方”世界充满了祥和与金色的阳光,而敌方世界则正好相反,乌云笼罩,末日火山就在魔都——邪恶之王索隆居住的地方——的中心,整日喷发出炙热的岩浆和恶臭的气体。在魔都外围,要么是一毛不存的高山荒地,要么是弥漫着死亡腐败气息的幽暗沼泽。这样的地方孕育出的邪恶种族——半兽人——是被马寇(起异心的创世神之一)诱骗、捕获、奴役,最终彻底摧毁的精灵。他们头脑简单,喜好杀戮,身上永远发出令人作呕的味道。这里除了含有正邪的二元对立,还包含了传统神话中的一组经典物象,阳光是正义的保护神,而邪恶是无法在阳光下生存的,因此当邪恶大军倾巢而出的时候,天空中必然布满浓厚的乌云。在阳光与乌云争锋的场景中,我们似乎可以看到荷马史诗的影子。唯一不同的是,荷马史诗中的阳光象征的是神的眷顾,而《魔戒》中的阳光和乌云象征的是正邪势力的交锋。

正邪的二元对立进一步发展,就延伸到了所有神话共有的母题——生与死的二元对立。神话的思想集注于解答诸如生死的奥秘、命运等纯属“玄想”的问题,而这些问题,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居于科学的外际——纯逻辑的阐释,即使在现代社会,也未必能使人们感到满足。[1]可见,解释生死的问题是神话天然就具备的特征。《魔戒》作为20世纪的神话,也从自己的世界观出发,对生与死做出了阐释。在《魔戒》中,生与死的对立主要存在于纯善种族精灵和纯恶种族戒灵之间。这两个种族一个拥有永恒的生命,而另一个则注定永远在死亡的深渊徘徊并以冰冷的死亡之剑为其标志。介于两者之间的其他种族如人类和矮人则游走在生与死之间。精灵是众神在“神木纪”将星辰送入中洲世界——“爱达(Arda)”而产生的,并且被赋予了无尽的生命。能够夺走精灵的生命的只有致命的创伤和深沉的悲哀。而戒灵则刚好相反,他们本来就是归顺于魔戒之王,成为了魔戒的阴魂,能够消灭他们的只有熊熊的烈火。这里我们又看到了另一组二元对立,同时也和生死密切相关,那就是冰与火、冷与热、光与暗的对立。生命作为被赞美的对象,存在于温暖光明的现实世界,而死亡是一种惩罚,并且注定是冰冷的和灰暗的。但是托尔金并没有让脚步单纯地停留在生与死的完全对立,他还对生与死之间的联系和转换做了进一步的探索。精灵公主亚尔纹为了自己所爱的人类国王放弃了永久的生命,在与她的父亲的一次激烈的争论中,精灵王认为女儿留在中洲的必然结果就是死亡,而公主则认为,只有她选择死亡的归宿,才能和阿拉贡共同孕育一个新的生命。在这里,死亡已经不是生命的对立面,反而成为新生的前提条件。这样的死亡与新生的转化也是另一部现代神话《芬尼根的苏醒》的主题。

《魔戒》的现代神话意味分析,有一个重要的参照系,即由大量神话故事组合而成的基督教圣典《圣经》。《圣经》中包含着很多文学中的“永恒形象”,这些永恒形象对后来特别是20世纪的现代神话的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事实上,从古老神话中借用经典形象是整个文学系统中非常普遍的事。这样的利用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直接把经典形象的特质移植到现代文学作品中来,比如在卡夫卡的小说《城堡》的主人公K身上可以看出西西弗斯的特征,他们都在从事着永远不可能有结束的追寻。而《百年孤独》中马贡多的创始人霍赛·阿卡迪奥·布恩蒂亚“带着几家人离开原来的故乡去寻找新的乐园,的确像摩西带领犹太人‘出埃及”。[2]另一种利用则是像《尤利西斯》那样,通过借助经典人物形象,或者说是通过现代主人公与经典形象之间的平行行为来达到对现实的讽刺。《魔戒》在创造人物的时候采用了前一种方法。《魔戒》中的角色们身上蕴藏着和《圣经》中的经典形象群极为一致的特点,至尊魔戒的承担者——佛罗多更是20世纪的耶稣。佛罗多与耶稣的相似点在于,二者都承担起拯救人类的责任,耶稣为此背负着承担全人类罪责的十字架,而佛罗多毅然背负的是有可能毁灭世界的不祥之物——至尊魔戒。在《圣经》中,耶稣死后的第三天,大约黎明时分,有几位妇女预备好香膏,要到耶稣的坟墓,去涂抹耶稣的身体。当时,犹太人的坟墓,就是一个石洞。当妇女们来到墓前,却发现洞口的大石头被移开了,她们进洞发现耶稣的尸体不见了,并有天使向众人传达耶稣已经复活的消息。四十天后,当耶稣和门徒在橄榄山聚集时,他便被接升天了。《魔戒》中的佛罗多也拥有类似的死亡—复活的经历。如前所述,魔戒象征着无尽的贪欲,而这样强烈的欲望最终将吞噬魔戒持有者的理智。佛罗多在接近旅途的目的地——末日火山时,几乎已经丧失了全部理智。如果说魔戒是被佛罗多主动扔进岩浆里的,还不如说是在他和史麦戈(魔戒的前一位持有者,已经完全丧失了自己的心智,生存的唯一目标便是夺回魔戒)争夺魔戒时不小心让魔戒掉入岩浆的。当人类的罪责——魔戒被毁灭之后,佛罗多才找回了自我,这可以说是自我的复活。在《魔戒》中,经典人物还有很多,例如法师甘多夫和先知耶利米具有很大的相似性,而在精灵女王盖拉德利尔身上则明显有圣母玛利亚的影子。如果我们把经典人物的尺度再放宽一点的话,那么《魔戒》中的一个悲剧人物——史麦戈(即前文提到的被魔戒吞噬心智的人)除了和哈姆雷特有平行对应的关系外,更与古冰岛史诗《埃达》中的主神奥丁有内在的联系。在史麦戈身上,两种人格力量之间上演了一场长时间的拉锯战,这使得他夺回魔戒的行动受到了延宕,而最终也导致了他和魔戒的一同灭亡。

《魔戒》开创了奇幻小说的先河,向我们展现的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完全游离于现实之外的,甚至拥有自己的语言体系的世界。它植根于西方基督教文化的土壤,从北欧神话中汲取营养,既有基督教色彩又有明显的神话特征;它以二元对立的叙事方式探讨了人类一直在探讨的问题,比如生与死,光与暗,以及人类出路的问题;作品中的人物,从行动、思想和选择上都反映出其与基督教文化和北欧文学之间的联系。《魔戒》凝聚着人类的幻想,以神话的思维阐释了现实世界,这些思考和探索使《魔戒》内蕴具有明显的现代神话意味。

[参考文献][1][苏]叶·莫·梅列金斯基.神话的诗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2]吴晓东.从卡夫卡到昆德拉[M].北京:三联书店,2004.

[3]彼得·福克纳.现代主义[M].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1988.

[4][英]迈克尔·怀特.魔戒的锻造者[M].吴可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5][德]古斯塔夫·斯瓦布.希腊古典神话[M].曹乃云译.南京:译林出版社,1999.

[6][英]J.R.R.托尔金.魔戒——王者无敌[M].杨定九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2.

[7][英]J.R.R.托尔金.魔戒——魔戒再现[M].丁棣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2.

猜你喜欢
二元对立魔戒
会飞的大鲸鱼
电影《魔戒》叙事模式的文化内涵
《小城畸人》中二元对立的消解
《美丽人生》中的二元对立
荒诞与现实——《纽约提喻法》结构主义分析
《长腿叔叔》中女性主义代表
论迟子建《世界上所有的夜晚》的人文关照与生命美学构建
寓言《黑羊》的二元对立分析
中文风暴,经典版图游戏巨著《魔戒圣战》中文版消息公布
至尊魔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