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汉将军称号的演变

2013-04-06 08:01高星驰
关键词:大将军称号将军

高星驰

(江苏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江苏徐州 221116)

一 西汉将军称号分析

将军的称号一般认为起源于春秋时期,“始自秦晋,以为卿号”,[1]当时以将军称呼“一军”的统帅,顾炎武在《日知录》卷二四中写道“晋献公作二军,公将上军,太子申生将下军,是已有将军之文,而未以为名也”。一般情况下将军仅仅是对武将的尊称,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官职或者军衔。随着大一统的中央政权结构日渐完备,西汉时期将军制度也固定下来。西汉的将军根据等级的高低主要可分为重号将军和杂号将军。其中杂号将军又称列将军,据《西汉会要》卷二三所录杂号将军之名称如下:

上将军,游击将军,复土将军,将屯将军,骁骑将军,护军将军,轻车将军,材官将军,骑将军,伏波将军,楼船将军,戈船将军,下濑将军,横海将军,浮沮将军,匈河将军,十二部将军,拔胡将军,中军将军,因杅将军,贰师将军,浚稽将军,强弩将军,度辽将军,虎牙将军,蒲类将军,祁连将军,破羌将军,护羌将军,奋威将军,建威将军,步兵将军,文成将军,五利,天士,地士,大通,天道将军。

根据上述材料笔者将以上将军称号分为下列几种。第一种将军称号来源于他所统领的兵种。如:复土将军,骁骑将军,轻车将军,材官将军,骑将军,楼船将军,戈船将军,下濑将军,强弩将军,步兵将军。第二种将军的名称来源于其所部兵马在军阵中的位置。如护军将军,中军将军,游击将军。第三种将军,由其攻击对象而得名,所谓“因所征以名将军也”包括浮沮将军,匈河将军,因杅将军,贰师将军,浚稽将军,度辽将军,蒲类将军,祁连将军等。第四种将军就是依据所谓的符命而获得将军称号的:文成将军以及所谓五利,天士,地士,大通,天道将军。第五类将军,其称号主要表现其威震四方的气势,无法反映出他的职责,这种将军笔者权且称之为威名将军,如奋威将军,建威将军等,显然这种称号的将军在西汉尚属少数。

将军队按兵种进行划分,出征时依据进军途径,作战地形,选择合适的兵种。或者根据敌方的兵种,选择可以以己之长攻敌之短的兵种。如吴楚七国之乱时吴王手下将领劝说吴王:“吴多步兵,步兵利险;汉多车骑,车骑利平地。愿大王所过城邑不下,直弃去,疾西据雒阳武库,食敖仓粟,阻山河之险以令诸侯,虽毋入关,天下固已定矣。即大王徐行,留下城邑,汉军车骑至,驰入梁楚之郊,事败矣。”[2]这位将领通过对交战双方兵种优劣的对比,选择进军路线,反映出汉人对于各兵种运用已达到了较高的水准。而各兵种优势的良好发挥以及各兵种之间的协同作战又有赖于将领的指挥,由此也可看出汉代统治者的匠心独运。

以出征地命名将军,主要反映了君主对于出征将士能够长驱直入,直捣黄龙的殷切期望。武帝时贰师将军李广利出征大宛不利,上书武帝“道远多乏食;且士卒不患战,患饥。人少,不足以拔宛。愿且罢兵。益发而复往”。武帝大怒,“使使遮玉门,曰军有敢入者辄斩之”。[3]武帝为督促李广利进兵,甚至不惜设置了督战队。也可见李广利出征之初,武帝寄予了多大的期望。同时,仅从将军称号上就不难看出西汉军队的打击目标多在匈奴,鲜卑和羌人境内,其中固然有武帝好大喜功的成分,但也反映了当时颇为激烈的民族矛盾。

除以上各种将军之外,西汉时还有两位方士将军,少翁,栾大。史载“齐人少翁以鬼神方见上……乃拜少翁为文成将军,赏赐甚多,以客礼礼之。”[3]“栾大,胶东宫人,故尝与文成将军同师……乃拜大为五利将军。居月余,得四印,佩天士将军、地士将军、大通将军印。……于是天子又刻玉印曰‘天道将军’,使使衣羽衣,夜立白茅上,五利将军亦衣羽衣,夜立白茅上受印,以示不臣也。而佩‘天道’者,且为天子道天神也。”[3]两个方士凭借着装神弄鬼的本事也获得了将军的头衔,栾大一人就获得了五个将军印。尽管这两位将军并不统领军队,这一举动仍然十分荒唐。但汉武帝将将军的称号授予自己“以客礼礼之”的方士,多少反映出将军这一称号具有较高的地位。

可以看出,除了不掌兵柄的方士将军外,西汉为将军命名时都采取了一种较为务实的态度,将军称号本身总体来看也较为质朴。

二 新莽时期将军称号分析

王莽新朝在将军称号方面也多所革新。依据学者的研究,新朝的杂号将军十分冗滥,兹录如下:

骠骑将军、轻车将军、车骑将军、虎贲将军、折冲将军、奋武将军、虎牙将军、强弩将军、震威将军、奋冲将军、中坚将军、奋威将军、积弩将军、横野将军、扬武将军、建威将军、厌难将军、振武将军、震狄将军、平狄将军、相威将军、镇远将军、讨秽将军、诛貉将军、定胡将军、平蛮将军、着武将军、着威将军、田禾将军、捕盗将军、填外将军、南城将军、北城将军、波水将军、九虎将军等等。

如此众多的杂号将军的出现与谶纬符命不无关系,史载:

“莽见四方盗贼多,复欲厌之,又下书曰:“予之皇初祖考黄帝定天下,将兵为上将军,建华盖,立斗献,内设大将,外置大司马五人,大将军二十五人,偏将军百二十五人,裨将军千二百五十人,校尉万二千五百人,司马三万七千五百人,候十一万二千五百人,当百二十二万五千人,士吏四十五万人,士千三百五十万人,应协于《易》‘孤矢之利,以威天下’。予受符命之文,稽前人,将条备焉。”[2]

王莽设置众多将军的理由就是“受符命之文,稽前人,将条备焉”。依据符命和所谓“皇初祖考黄帝”的制度大封武将,以此证明自己是上古黄帝的继承人,新莽政权是天命所归。同时,史料也明确指出了出王莽此举的真实目的是要以此震慑反对势力“莽见四方盗贼多,复欲厌之”,“孤矢之利,以威天下”。正因为如此,王莽才任命了如此众多的杂号将军,试图昭示天下新朝的军队是代行天讨,反抗新朝是自取灭亡。真可谓软硬兼施,可惜事与愿违,滥封武将并未挽救新莽政权的衰亡。尽管王莽新朝国祚不永,但这种命将方式却依然对东汉及后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农业面源污染已成为水体氮、磷的重要污染源。我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中面临的突出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农业面源污染范围广,程度高,覆盖全国农业主产区。第一次全国污染普查结果显示其呈继续延蔓的态势[1]。二是虽然初步明确农业面源污染氮磷是主体,但对化肥减控心存担忧,资源浪费严重。三是目前对于农业面源污染的研究多集中在对污染物受纳水体的河道、湖泊、水库等的综合治理上,这些均属于面源污染的末端治理,而末端治理对于污染源头区的环境改善无济于事。探索流域源头生态防控途径成为流域环境研究和污染防控技术研发的新前沿。

三 东汉将军的称号分析

到了东汉时,将军称号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据《东汉会要》卷十九的记载。东汉的杂号将军如下:

骁骑将军,建威将军,振威将军,强弩将军,积弩将军,积射将军,征西将军,征虏将军,诛虏将军,捕虏将军,威虏将军,越骑将军,复汉将军,辅汉将军,辅威将军,武威将军,武锋将军,平狄将军,赤眉将军,中坚将军,宣德将军,伏波将军,汉忠将军,度辽将军,荡寇将军,讨虏将军,破虏将军,破奸将军,刺奸将军,游击将军,楼船将军,孟津将军,都护将军,扬化将军,忠义将军,扬武将军,威寇将军,偏将军,兴义将军,安集将军。

除此之外还存在着许多杂号大将军:建威大将军,建义大将军,强弩大将军,虎牙大将军,征南大将军,征西大将军,河西大将军,西州大将军,横野大将军等。

同新莽政权一样,东汉杂号将军中出现了大量的威名将军,如建威将军,振威将军,威虏将军,辅威将军,武锋将军,等等。相较于西汉威名将军大量增加。反倒是兵种将军大量减少,仅剩下骁骑将军,越骑将军,强弩将军,积弩将军,积射将军。以周边民族境内的打击目标作为称号的将军更是不复存在。可见同西汉相比,将军的称号在东汉确实发生了变化。

四 东汉时期将军称号发生变化的原因

东汉出现的这种命将方式的转变,最直接的目的一是为了震慑敌军。依靠将军的称号震慑天下,虽然显得天真和迂腐,但毕竟反映了古人已具有了某种朴素的心理战思想。二是为了提振士气。声威显赫的将军称号也许可以提升部下将士的士气,使之获得某些自豪感甚至荣誉感。然而,东汉的杂号将军除度辽将军外皆不常设,“前、后、左、右杂号将军,众多,皆主征伐,事讫皆罢。”[1]在这种,兵不识将,将不识兵的情况下,这种方式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起到作用值得怀疑。

东汉虽以西汉的继承者自居,拒绝承认新莽政权的合法性,但新莽政权对东汉将军的称号依然存在着影响。甚至在反莽起义之初,就有起义军首领沿用新朝将领的称号。如昆阳之战时,刘秀“夜自与骠骑大将军宗佻、五威将军李轶等十三骑,出城南门,于外收兵”。[1]其中李轶五威将军的称号即沿用自新莽政权。史载“王莽置五威将军,其衣服依五方之色,以威天下。李轶初起,犹假以为号”。

不仅如此,东汉大封武将,也有安抚武将的用意,如建武元年秋七月壬午,“以大将军吴汉为大司马,偏将军景丹为骠骑大将军,大将军耿弇为建威大将军,偏将军盖延为虎牙大将军,偏将军朱祐为建义大将军,中坚将军杜茂为大将军。”[1]一次任命了五名大将军,其中还出现了三位杂号大将军,以此提升武将的地位。光武帝安抚武将可谓用心良苦。

此外,东汉还出现了一些表示教化四方的将军称谓,如扬化将军,兴义将军,宣德将军等。这些将军称号反映了东汉对于儒学的推崇,也具有“攻心为上,攻城为下”的思想,相比于一味迷信武力的汉武帝而言,这显然是一种进步。

封建君主通过神秘主义为自己披上合法的外衣,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国内矛盾的激化。一方面自西汉后期开始,土地兼并日益严重,大量自耕农沦为豪强的依附农,阶级矛盾日益严重,而东汉政权为了维护自身的统治又不断地与地方豪强产生矛盾。可见所谓国内矛盾,不仅仅是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的矛盾,还应包括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东汉时出现了多名表现忠诚的将军称号,诸如辅汉将军,忠义将军,汉忠将军等,复杂的国内矛盾使得东汉统治者对将领的忠诚高度重视,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东汉皇权的虚弱。

无论是直接依据谶纬,还是故弄玄虚,其目的显而易见。封建君主以这种方式证明不仅自己的皇位上承于天,而且自己的将领也印证于符命。通过证明自己政权的合法性,来昭示天下,对抗官军无异于对抗上天。由此不难看出,将军称号的神秘化,恰恰是君权神授思想在将军制度的反映。

[1]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3563,3563,6,773,774,23.

[2]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1914,4158.

[3]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2:3175,1387,1390.

猜你喜欢
大将军称号将军
威风凛凛的“大将军”
我家的“将军”
东源顺天镇荣获省第二届 《乡村振兴大擂台》“十强镇”称号
军人称号
大将军搬砖
将军
将军驾到
获得全球最小称号4K投影机 Acer VL7860
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
吴彦祖:实力比男神称号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