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全发展 持续完善
——当代大学教育理念初探

2013-04-06 18:44谢虹光霍慧玲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办学理念大学

□谢虹光,霍慧玲

( 1.广播电影电视管理干部学院,山西 太原 030013;2.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山西 太原 030027)

高等教育在本质上是关于人的高层次健全发展的教育。传统文化教育的精华与理念,现代先进的教育观念与思想,当代优秀的教育体制与重教民俗,当代先进的教育方法与修养路径,在现行大学管理与教育教学中都应当及时地汲取提炼和吸收,并加以集中体现和逐步完善。

一、传统文化教育的精华与理念

先秦时期,道家文化首先关注到宇宙、自然与社会、人生之间的辩证关系。和谐共存、自然世用的思想非常深刻而通脱。诸如“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退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以及“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故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王法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些论述都达到了中国古代教育哲学的制高点。自然道化,化道为人,天人合一;表明了中华传统教育思辨法则的超前性和划时代意义。只可惜后人对此并未深入体悟与奉行,导致了不少教育悲剧的发生和社会思维逻辑框架的退化。

道学之余,孔孟更关注社会人生与人际关系,尤其关心君子之间交往的原则与礼仪礼教,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影响长远而深刻。“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这一系列论述,表明了教育以修德为上,以民为用的认识论之发展演变,预示着中国未来社会的基本走向。

《礼记》较为集中而全面地表述了先秦深厚的教育思想,《礼记·大学》篇曾阐释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这是说大学之道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德行,使受教育者焕发精神、更新观念,人格品行与社会理想更加完美、完善而有效和谐于社会民生。四书中《大学》秉承了这种思想理念,与诸子教育理论相呼应,形成传统的教育思想;并由此后的官学、私塾、科举、制举的实践更加具体化、系统化,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人才培养程式。

二、现代先进的教育观念与思想

20世纪的中国渐进到现代社会后,现代意义的大学正式出现。一批有忧患意识的知识精英批判并继承中国的文化与教育传统,批判并借鉴西方大学构建中的基本观点,初步提出了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大学理念。其代表人物主要是当时名牌大学的管理者与大师级的知识分子。

前清华大学校长、具有教育理论前瞻意义的梅贻琦先生,于清华大学就职讲话时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十年之后的1941年,梅贻琦先生又于《大学一解》中指出:“窃以为大学期内,通专虽应兼顾,而重心所寄,应在通而不在专。换言之,即须一反目前重视专科之倾向,方足以语于新民之效。”“通识为本,专识为末。社会所需要者,通才为大,而专家次之。以无通才为基础之专家临民,其结果不为新民,而为扰民”。上述阐发非常精辟。提倡学科建设为本,提倡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为基点,强调大学教育的实质在于提高受教育者的精神气度与打开受教育者的眼界。大视野与高境界之下才可能形成物尽其用、人尽其才的现代大学管理模式。否则即会浪费资源,埋没人才,贻误历史机遇,置民众于水火之途。这就形成了上世纪初大学教育的基本理念,导致中国现代史上最早的名牌大学的产生,并使其对于现代中国社会的创新性政治运动产生了积极推动甚或是原动力的效应。

著名教育家蔡元培曾在《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中重申大学期间要“抱定宗旨”。他所说的宗旨即:“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意即大学是做大学问并成就大师的修炼基地,大学的本质特征就是有一批为民族为国家的远大前程而甘心研究高深学问的大师。所以他格外强调“抱定宗旨”,“非为做官”;“砥砺德行”,不合“污世”;“敬爱师友”,“道义相勖”的三项基本原则。可以肯定地说:在上述原则基础上,大师抱定潜心研究高深学问的主旨,大学拥抱这样的大师,方可谓之现代真正意义上大学和高校。这是蔡元培先生对中国现代大学理念的进一步厘清。

国学专家陈寅恪在《清华大学王观堂先生纪念碑铭》中强调说:大学或曰大学者中“唯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从而秉承“五四运动”以来的光荣传统,接受西方以剑桥、牛津、耶鲁、哈佛为首的大学办学主旨的影响,指点出大学与大师修养中独立与自由这两条基本理念的重要性,这是对梅贻琦先生大学理念与大师称谓的合理补充。

三、当代鲜活的教育实践与习俗

新中国建立后,中国的教育实践突飞猛进。从全民扫盲,到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从注重大学教育、走精英教育之路,到重视高职教育;从稳定办学质量,到扩大教育规模;由粗放型高等教育,到注重提高教育质量;由政府兴办教育、社会集资推进,到市场经济主导下的企业化办学和产学研创一体化高等教育。凡此种种社会实践都为当代高等教育精神的构建注入了鲜活的样本,并形成当代以家庭投资为主的重视高等教育的社会习俗。同时,各种模式与渠道的大学从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蓬勃涌现。夜大、刊大、职大、电大,以及各类远程教育、开放教育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于神州大地。行业办学、集资办学、联合办学、合资办学、企业大学、农村大学、私人办大学;八仙过海,各显神通。985大学、211大学、省部共建大学、普通一本大学、普通二本大学、三本大学(2本C)、专科大学、高职大学,等等;争奇斗艳,各具特点,为中国当代特色大学的创办提供了实践实习的基地和借鉴评价的范本,同时也提供了先锋实验的特色场所。

在上述基础之上,广开眼界,放眼四海,新的相对成熟的新兴高校办学模式呼之欲出。而一旦出现这样的新兴大学,中国高校闯入世界高校前二十强,并非幻想。未来成功的高校,一定是世界的、开放的、充盈传统的、中西方文化交流碰撞与高度融合的;必须是建立在高素质人才科学组合,基于民族高速发展过程这样大的历史背景之下的。必然是参照传统道家理念的,能够让自然教化与学生依照天性自然成长之大学理念适度渗透。这样的高校必将体现新的大学精神,进而深刻地影响民族精神,振奋国家意志,实现真正的复兴大业和创新壮举。对此,绝不可操之过急,急功近利。

四、当代先进的教育思想与路径

当前的中国高等教育,确实存在着良莠不齐,差距明显,准备不足,借鉴匮乏,认识不清,总结不够等缺陷。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以来,个别高校确实形成一派内行认认真真地走过场,外行别别扭扭地实施教育,大家大大方方地培养残次品的不正常教育现象。这些缺陷与遗憾,冲击着每一个管理者和教学者的办学理念及其实践运行方式。在这样的形势下,现行本科试点院校或者准备提升办学层次的院校必须保持冷静的头脑与清醒的认识。我们只能本着谦虚的态度,坚持按规律办事;只有承认自己的落后才能发现差距,尔后方能弥补差距,实现科学发展和科学教育的目标。我国高等教育粗放型的过渡阶段应当尽快结束,代之以教育质量为上,学科教学为核心,高级人才培养为根本的指导思想。这样的教育思想指导下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必须兼顾三个方面的健全发展和持续完善。即:以教师在各方面的长足发展和完善为本,以学生综合实力的健康提升与可持续完善为本,以广大职工应有价值的不断实现与延伸为本。只有营造上述“三个为本”的高教氛围,才能够形成高校资源的合理配置与有效利用,才能形成公平公正的资源分配与使用的科学程序,进而带动高校教职员工形成持续发展的合力,在今后十年培养出切实有用,切实具备创新精神、创新理论与创新实践能力的当代新型的知识分子;从而真正构建为人类贡献知识,推动民族进步的坚强堡垒;构建当代自然科学与人文学术的津梁,成就社会创新的策源地;进而构建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心灵慰藉的幸福港湾。为此,有以下几点需要特别引起注意。

(一)师资队伍建设是关乎高校提升办学层次的大事,应当格外重视。首先是安排、建设好学科及其学科队伍,然后是合理布局专业及其培养专业领军人物。以利于当下办学层次的提升与后续的专业衔接以及学科建设的持续跟进与合理配置。

(二)师资队伍建设过程中有一个“学科化”的问题。教师数量要求达标之外,教师质量更要达标。与此相呼应,学校办学的整体氛围、境界与观念也要达标;学科建设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更要达标。自由的科学探索与高效率的人文研究,要有配套的民主体制、平等的人格观照与宽松的学术氛围。否则,连真话都不敢讲,怎么会产生真正意义上的创新性科研成果。

(三)总体规划要与具体发展相结合;理论建设要与实际工作相促进;学习理解要与具体操作相统一。与此同时,保持理论与观念的适度超前是十分必要的。前沿理论的指导与引导,是大学精神构建与实践运动肇始所必需的开山法器。

(四)许多院校当前发展的瓶颈是人员不足,力量不够,举措尚不到位。兼容并包,广纳人才,多渠道提振,多条腿走路,才能尽快改变办学条件,满足本科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迫切需求。应当借鉴蔡元培主政老北大时期实事求是的用人机制与人才引进策略,确实做到能力与学历并重,水平与文凭兼取,不拘一格地选拔起用教学人才、科研人才与创作人才;并且学会和习惯于用其所长、容其所短,真正实现人尽其用,兼容并包,真正具备当代大学的基本气度和情怀,锻铸出当代社会急需的复合型与可持续提升的优秀人才。学校的院系划分要慎重。要为培养复合型教学科研人才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未来实践将证明,复合型人才以至于大师,是学校、教育、民族与国家之间竞争必备的软实力。这种软件的建设远非资金投入所能换取。对此,十年树木、二十年树人未为晚矣!战略的考量才是决定未来胜负的关键节点。

(五)应当十分警惕过度宣传。特别要警惕将先前评估中善意地忽悠与吹嘘,习惯性地转化为虚假的优势。自欺欺人是国人最大的陋习之一,也是中国知识分子的鄙陋精神之一。高等教育应当尽量少些套路、套话。要以实际成果来示人。炫耀、自恋并非东方式的教育传统。

(六)领导与领导集体的合理结构与配置是关键。应当坚决和尽快地实现科学化、学科化、复合型人才的组合,使领导班子切实形成具有前瞻性、引导性及其科学策划与有效运作的合力。禁绝那些只会说套话、外行话、不懂高教规律与规则的瞎指挥现象发生。

综上所述,发展需要科学,科学必须揭示并遵循规律。自然道化,以人为本,和谐发展,是华夏精神文明的核心内容,理应成为现代大学的基本理念。当代本科院校更应当秉承优秀的文化教育传统,提炼中外大学办学思想精华,以教师多方面的长足发展完善为本,以学生综合实力的整合与健康发展为本,以职工价值的不断实现为本。在此基础上,方可真正落实高等教育的宗旨,实现当代高等院校的基本功能。

参考文献:

[1]阮元校勘.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1980.

[2]乔力.中国文化经典要义全书[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6.

[3]邢永富.现代教育思想[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1.

猜你喜欢
办学理念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