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桃花扇》对《樵史通俗演义》中弘光朝事的改编

2013-04-06 20:25杨剑兵
关键词:侯方域演义桃花扇

杨剑兵

(三峡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湖北宜昌 443002)

《樵史通俗演义》是清初一部颇具影响的时事小说。一方面它对一些史书产生重要影响,如栾星所言:“经通检,计六奇《明季北略》,凡撮录本书数十事;《明季南略》于弘光时事亦颇撮录。其他如《平寇志》、《怀陵流寇始终录》、《南明野史》、《小腆纪年》等书直接或间接采录本书史料亦夥。”[1]另一方面,它又对昆曲的经典之作《桃花扇》产生重要影响。我们可以从三方面窥之:一是《桃花扇》每出均标明时间,与《樵史通俗演义》标明时间不无关系;二是孔尚任将“无名氏《樵史》(按:即《樵史通俗演义》)”列《桃花扇考据》之首,可见其对戏剧之影响之大;三是采录于《樵史通俗演义》的故事情节计有“二十四段”,即自甲申年(崇祯十七年,顺治元年,1644)四月十三日的“议立福王”至乙酉年(弘光元年,顺治二年,1645)五月初九日的“弘光帝夜出南京”。换言之,《樵史通俗演义》第三十二回至四十回描写的重大弘光朝事,悉数为《桃花扇》所改编。那么,《桃花扇》在改编过程中有什么样的特点呢?笔者试从以下几方面论述之。

一、增删小说中的故事情节

《桃花扇》在改编《樵史通俗演义》中的故事情节时,主要采用增加、删改等方式。首先来看增加情节的方式。《樵史通俗演义》在描写弘光朝事时,总体上于史有据,如第三十四回回末评点云:“字字实录,可为正史作津筏。”不过,作者根据情节的需要分别作了详略不同的处理。如“迎驾”一节,小说第三十二回仅有两句描写:“(甲申年四月)二十八日,(徐)鸿基、(韩)赞周及御史陈良弼、朱国昌带领仪仗,迎福王于江浦。二十九日,凡南京各官,迎见于龙江关。”又如“捕社党”一节,小说第三十四回描写亦极为简略,叙阮大铖往水西门查禁蔡益所书坊,蔡益所被捕,后倾家营脱,患病身死。吴应箕亲见其被捕,连夜回贵池并逃往广东,文震孟亦挂冠出京。这些在小说中颇为简略的情节,被《桃花扇》改编后,则显得很是曲折,分别以整出的篇幅来敷演之。如第十五出《迎驾》即根据小说中仅有的两句描写改编而成,但其并没有在迎驾场面上作过多渲染,而是重点突出了阮大铖、马士英迎驾的迫切心情与丑恶嘴脸,马、阮合唱云:“趁斜阳南山雨收,控青骢烟驿水邮,金鞭急抽,金鞭急抽,早见浦江云气,楚尾吴头。应运英雄,虎赴龙投,恨不的双翅飕飕,银烛下,拜冕旒。”此出总批云:“此折有佞无忠,阴胜于阳矣。描画拥戴之状,令人失笑,史公笔也。”[2]54再如第二十九出《逮社》是根据小说第三十四回的描写改编而成,其中仅有两个情节与小说相同,即阮大铖往蔡益所抓捕复社成员及蔡益所被捕后又释放,而传奇增加情节,并改变了事件的结局。

传奇除增加小说描写的故事情节外,还删简了小说中的某些故事情节。以“选淑女”为例。这一故事情节在小说第三十六回中几乎占有一半的篇幅,描写颇为周详。阮大铖出于掌权的政治目的,欲选三名淑女以控制弘光帝,于是派太监田壮国前往杭州一带挑选淑女。而苏杭一带的百姓避之唯恐不及,出现了“嫁的娶的日夜不停,路人为之挤塞”的反常现象。在杭州时,在常秀才巧妙周旋下,其女才得以逃过一劫。最后,选中两名小户人家的女儿,加上先前选中的一名,计三名,被送往南都。至此,扰民一方的“选淑女”闹剧告一段落。从这一描写我们可以看出,小说着重突出阮大铖的专权、弘光帝的昏庸,从而体现了弘光朝腐败的一面。但是,传奇在采录这一情节时,明显对小说原有的情节进行相应地改动与简化。在第二十五出《选优》中,弘光帝首先提出要选淑女,以“册立正宫”,以消除“端居高拱”之闷。而执行这次选淑女任务的,并非小说中的太监田壮国,而是礼部尚书钱谦益,且“选淑女”事仅有一句交待,“那礼部钱谦益,采选淑女,不日册立”。

另外,“南渡三疑案”中的伪太子案、童妃案,小说中都作了较为详尽的描述,而传奇在改编时都作了较为简化的处理,仅在阮大铖的旁白(第三十二出《拜坛》)中涉及。由此可见,传奇对小说中的故事情节简化之一斑。

从上述传奇对小说的故事情节的增删,我们大致可以看出,传奇在采录小说中的故事时,并非一味地全盘照录,而是具有一定的选择性,突出那些更具有舞台效果的情节,而简化那些情节曲折却缺乏舞台效果的故事。

二、添加小说中没有的侯方域因素

《樵史通俗演义》几乎没有涉及侯方域,更没有侯方域参与的故事情节。而《桃花扇》在采录《樵史通俗演义》时,诸多情节加入了侯方域因素,甚至将其设置成故事情节的贯穿者。这也是《桃花扇》对《樵史通俗演义》改编的一个重要特色。

首先来看“议立福王”事。

小说第三十二回较为简约地交待了这一故事情节:1、南京官员在国公徐鸿基宅商议未果;2、马士英移书史可法,要立福王;3、四月十三日朝廷会议,吏科给事中李沾断然决定迎立福王。《桃花扇》在采录这一情节时,主要针对马士英移书史可法事进行了充分地发挥,并加入侯方域因素。按照传奇第十四出《阻奸》描写,史可法原本准备答应马士英迎立福王事,但避难于此的侯方域却列出福王的“三大罪,五不可立”,于是史可法改变态度,并授意侯方域回复马士英书信,不同意迎立福王。据此出眉批称:“三大罪,五不可立之论,实出周仲驭(按:即周镳)、雷介公(按:即雷縯祚),侯生述之耳。”[2]50从传奇在此出中对小说的改编,我们可以看出,传奇通过移花接木的方式,着重突出了侯方域在“阻奸”斗争中的作用,从而也使这场“议立福王”的政治斗争演变成一场贤奸之争。

接下来,再来看“高杰被杀”事。

小说第三十四回描写了这一情节:1、高杰降明时杀死许定国全家老小,仅许定国只身逃脱;2、弘光时,二人同朝为官;3、弘光元年(1645)正月初十,驻守睢州的许定国伺机杀死前来宴会的高杰。小说描写许、高间的残杀,实际上是当时的南明政权内部边将间内讧的缩影。传奇第二十六出《赚将》是对小说这一情节的敷演。不过,传奇在这一出中并未交待高杰杀许定国一家老小事,而只是强调高杰面责许定国而引起二人之间的矛盾。当时受命于史可法监军防河的侯方域,看出其中的端倪,力谏高杰不要前往驻守睢州的许定国营,而高杰执意前往,并在宴会上几番刁难,最终被杀。在这一情节上,传奇相对于小说而言有这样几点值得注意:1、更改了许、高间恩怨因由;2、增加了侯方域劝谏情节;3、增加了高杰在宴会上刁难的细节描写。特别是侯方域劝谏情节的设置,为故事的结局埋下了伏笔。

最后,再来看“捕社党”事。

小说第三十四回描写了这一故事情节:1、阮大铖乘轿探访位于水西门的蔡益所书坊;2、吴应箕连夜回贵池,并逃往广东;3、文震孟挂冠出京。传奇第二十九出《逮社》在改编小说这一情节时,一方面增加了小说中没有的情节,如蔡益所对其书坊的介绍、侯方域造访书坊、陈贞慧与吴应箕同在书坊等,另一方面还改变了小说情节中的结果,如小说中的吴应箕逃出南京,而传奇中的吴应箕则与侯方域、陈贞慧一起被逮入狱。另外,传奇删除了小说中的文震孟挂冠出京事。传奇在这一情节上对小说的增删与改动,明显增加了阮大铖与复社成员之间的矛盾冲突,而侯方域在这一冲突中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另外,左良玉兴起讨伐马阮集团,除“清君侧”之名外,还有解救身陷囹圄的侯方域等人之意。而这一情节却是小说所没有叙及的。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发现《桃花扇》在改编《樵史通俗演义》中的诸多故事情节时,增加了侯方域因素,这一方面与传奇以侯方域为男主人公有关,诸多情节必须要有侯方域的参与;另一方面与故事情节发展需要有关,情节中加入了侯方域因素可以使诸多故事情节更加连贯、更具观赏性。

三、强化小说中的人物冲突

小说常常以曲折的故事情节引人入胜,而戏剧则往往以激烈的人物间冲突为主要追求目标。《桃花扇》在改编《樵史通俗演义》中的故事情节时,强化人物间的戏剧冲突是其另外一个重要特点。综观这些戏剧冲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马阮集团与复社成员间的冲突。《樵史通俗演义》在描写弘光朝事时,诸多情节亦涉及马阮集团与东林余绪及复社成员之间的矛盾,如马阮集团借翻“逆案”、“顺案”、“南渡三疑案”等打击东林党人与复社成员,但在这方面表现并不十分明显。然而,这些故事被《桃花扇》改编后,马阮集团与复社成员之间的戏剧冲突更加凸显出来。如“议立福王”事在传奇中,表面上是史可法与马士英在迎立福王与否事上的矛盾,实质上则是复社成员侯方域与马士英之间的戏剧冲突,作者将周镳、雷縯祚所谓“三大罪,五不可立”之论移植到侯方域身上,更加突显了侯、马间强烈的戏剧冲突。《逮社》一出则表现了阮大铖与复社成员侯方域、吴应箕、陈贞慧间的一次正面交锋,地点即在蔡益所书坊。此出中的【前腔】高度概括了这一戏剧冲突:“凶凶的缧絏在手,忙忙的捉人飞走,小复社没个东林救,新马阮接着崔田后。堪忧!昏君乱相,为别人公报私仇。”[3]187由此观之,突显马阮集团与复社成员间的戏剧冲突,实质上显现了当时贤与奸之间的矛盾冲突。

第二,统治集团内部成员之间的冲突。这种冲突主要有:马阮与史可法、左良玉、王之明、童氏等之间的冲突,高杰与许定国之间的冲突,黄得功与左良玉父子之间的冲突等。这些冲突在《樵史通俗演义》亦有所表现,不过,《桃花扇》在改编时更加突出罢了。如第十四出《阻奸》中马士英与史可法之间书信的一来一往,体现了二人在是否拥立福王事上的冲突;第二十六出《赚将》中高杰与许定国为个人恩怨而相互残杀;第三十一出《草檄》中左良玉以“清君侧”之名兴师讨伐马阮;第三十二出《拜坛》中马阮认定王之明为伪太子、童氏为伪妃,并系之囹圄;第三十四出《截矶》中黄得功与左良玉父子在坂矶的军事冲突。在这些冲突中,《赚将》与《截矶》表现最为突出。在《赚将》中,高杰未听侯方域的劝谏,欣然前往睢州赴许定国设下的“鸿门宴”,在宴会上以元帅自居,对酒、菜等多番挑剔,最后被许定国的部下斩杀于刀下。这种颇为惊心动魄的冲突场面,显现了两位南明边将之间的生死斗争。《截矶》则显示另一番边将之间的军事斗争。左良玉以“清君侧”之名于武昌兴师讨伐马阮,在坂矶与黄得功相遭遇,双方互有伤亡。这一出除表现黄、左之间的军事冲突外,还表现了左良玉父子之间的冲突,诚如左良玉旁白云:“俺左良玉领兵东下,只为剪除奸臣,救取太子。叵耐儿子左梦庚,借此题目,便要攻打城池,妄思进取。俺已严责再三,只怕乱兵引诱,将来做出事来;且待渡过坂矶,慢慢劝他。”[3]218后来左梦庚果然自破九江城,陷左良玉于反叛境地。最后,左良玉因此病逝。

从上述弘光朝不同人物间的冲突,我们可以看出,一方面它们增强了舞台表演效果,另一方面它们也体现弘光朝内部的种种乱象。

第三,弘光政权与清廷之间的冲突。这种冲突在小说与传奇中主要表现为史可法在扬州校场沥血誓师。传奇第三十五出《誓师》即根据小说第三十九回“史阁部血泪誓师”的情节改编而成。不过,传奇在改编时重点突出了史可法在誓师前后的人心向背。在誓师前,军心动摇、人心思降。我们且看传奇对史可法听闻的描写:

〔听介〕〔内作怨介〕北兵已到淮安,没个瞎鬼儿问他一声;只舍俺这几个残兵,死守这座扬州城,如何守得住。元帅好没分晓也!……〔又听介〕〔内作恨介〕罢了,罢了!元帅不疼我们,早早投了北朝,各人快活去,为何尽着等死。……〔又听介〕〔内作怒介〕我们降不降,还是第二着,自家杀抢杀抢,跑他娘的。只顾守到几时呀![3]222

史可法根据这一危及形势,断然血泪誓师,可谓感天地、泣鬼神,军心亦得到前所未有的统一。我们再看传奇的描写:

〔众起介〕〔外吩咐介〕你们三千人马,一千迎敌,一千内守,一千外巡。〔众〕是!〔外〕上阵不利,守城。〔众〕是!〔外〕守城不利,巷战。〔众〕是!〔外〕巷战不利,短接。〔众〕是!〔外〕短接不利,自尽。〔众〕是!〔外〕你们知道,从来降将无伸膝之日,逃兵无回颈之时。〔指介〕那不良之念,再莫横胸;无耻之言,再休挂口;才是俺史阁部结识的好汉哩。〔众〕是![3]224

这种前后人心向背的强烈对比,一方面是显示史可法善于把握军心、善于引导军心;另一方面也显示弘光军民在心灵深处仍然保持着对清廷同仇敌忾的心理。而小说在描写这一情节时,主要强调史可法部下向南京方面乞求救兵,没有运用前后对比的方法来突出人心向背的转变。

综上所述,《桃花扇》在改编《樵史通俗演义》中弘光朝事时,一方面保留了小说中原有的基本故事情节与人物冲突,另一方面又增加了小说中未曾出现的人物与情节,特别是侯方域因素。另外,小说的人物冲突在传奇中也得到很好的强化。概言之,改编后的传奇在艺术成就上大大超过小说,可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亦是清初诸多改编戏剧最为成功的范例之一。

[1]栾 星.《樵史通俗演义》赘笔[M]//明清小说论丛(第四辑).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6:106.

[2]孔尚任.桃花扇[M].吴书荫校点.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3.

[3]孔尚任.桃花扇[M].王季思等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

猜你喜欢
侯方域演义桃花扇
桃花扇
孔聘之《桃花扇》與史實并未乖離考論
《桃花扇》的真实结局
三国演义
《桃花扇》的真实结局
浅析《桃花扇》中侯方域的悲剧性
《桃花扇》中侯方域人物形象剖析
近四十年侯方域研究现状
《三国志演义》的“知遇”之感
那把遗失在岁月里的桃花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