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地方高等农业院校涉农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2013-04-06 19:30卫欣怡孟枫平
关键词:农业院校会计学会计专业

卫欣怡,孟枫平

(安徽农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安徽 合肥230036)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农业经济蓬勃发展,各地农民专业合作社和涉农企业迅速壮大,农业上市公司已超过40家。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急需大量复合型经济管理人才,其中就包括涉农会计人才。然而目前地方高等农业院校普遍忽视对涉农会计人才的培养,转而参与到与财经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竞争之中,[1]导致会计专业人才存在着 “既多又少”的结构性矛盾,即高等院校培养出的会计人才数量大,但具有扎实农业会计功底和创新意识的高素质应用型会计人才很少,涉农会计人才存在较大的供求缺口。作为地方高等农业院校,培养既懂农业,又懂会计的涉农会计人才具有较强的优势。加快培养涉农会计人才,既是解决 “三农”问题的需要,也是高等农业院校的职责所在,更是地方农业院校特色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涉农会计人才的内涵与特征

涉农会计人才是指具有农业特色的、服务于农业、农村和农业经济组织等的会计专业人才。[2]实践性、应用性和复合性是涉农会计人才的特征和要求。

涉农会计人才应当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并重,将综合能力和专业能力相结合。通过相互促进,实现人才规格的不断提升,使涉农会计人才既能从事会计核算、会计管理工作,又能介入到其它经济工作中去,满足 “三农”问题的不同需求。

涉农会计人才应当注重应用性技能的培养。会计行业的特点是应用性、操作性强。这就要求涉农会计人才除了能对会计事项进行处理、分析、预测外,还要求有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沟通与协作才能,并能协助经营者进行企业管理、税务筹划、投融资决策等。[3]

涉农会计人才应当做 “通才”基础上的 “专才”,走 “复合型”人才发展道路。不仅应具备懂经济、善管理、精财务、掌握现代计算技术和外语的复合型、通用型会计审计人才的特征,更需强化农业会计知识,在会计通识平台的基础上发挥农业优势。

二、高等农业院校涉农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培养目标同质化,没有体现农字特色

各高校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会计人才的培养类型和培养方向,并直接或间接影响到教学手段、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等。高等农业院校涉农会计人才教育具有很强的行业针对性和发展特殊性,与一般高等院校会计人才培养目标相比,有其自身特色。但绝大多数地方高等农业院校的会计人才培养方案中都没有具体涉及 “涉农”会计人才的培养目标及方法,而是笼统的归纳为 “培养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和会计学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企、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从事会计实务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学术研究型人才和复合应用型人才”。

这种 “宽”而 “泛”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使得高等农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与财经类、综合类院校的同质化倾向严重,不能形成自己的办学风格和特色,无法培养出为 “三农”服务的专门人才,也无法适应会计人才市场差异化需求。

(二)课程设置套路化,涉农会计教材缺乏

一直以来,重核算、轻管理,重理论、轻技能是多数高等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通病。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地方农业院校普遍注重通用型会计专业课程的建设,其会计课程的设置与财经院校、综合性院校区别很小,甚至直接套用其会计专业课程设置。主要课程集中在宏微观经济学、管理学、统计学、基础会计学、中高级财务会计、财务管理、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审计学等。没有涉及农业生产管理、农产品营销以及涉农企业管理等农业与经济管理方面的知识,更缺乏农业会计、农村财务管理等体现涉农会计特色的课程。

与忽视涉农会计课程相对应的,是涉农会计教材的缺乏。由于很少有高校开设涉农会计课程,因此市场上很难看到适合农业院校培养涉农会计人才的专业教材。这无形中忽视了农业行业对专业人才的特殊要求。

(三)教学方式单一化,脱离涉农企业实际需求

在教学方式上,目前高等农业院校普遍采用单一的 “填鸭式”灌输型教学,导致学生只学不思,在课堂上处于被动记忆的地位,缺乏主动的独立思考和课堂讨论的机会。同时,由于缺少贴近实际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生动的教学案例,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分析、决策能力得不到激发和锻炼。加之目前农业院校所选用的会计类教材中多以工业企业生产加工销售过程为案例,使学生缺乏对涉农企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认识和实际研究。这种脱离实践的纯理论教学导致学生不能胜任实际的涉农会计工作。

(四)涉农会计师资力量薄弱,实训基地缺乏

首先,农业院校会计专业教师数量较少,专业基础不扎实。大部分会计专业教师的第一专业为经济管理、统计学等而非会计学。这导致了教师会计专业知识水平不扎实,不能很好的将会计学与农业经济方面的知识相融合,直接导致教学质量难以令人满意。

其次,教师缺乏会计工作经验,尤其是农业会计的实践经验。很多教师在大学毕业后直接进入高校任职,没有在农业企业或农业经济部门从事会计实务方面的经验,导致在教学过程中只是纸上谈兵,不能与企业经济活动的实务紧密结合。

再次,农业会计实训基地缺乏。目前的涉农会计课程仅仅局限于理论教学,而没有相应的农业会计实训基地,究其原因是农业院校的会计专业的实践基地多为会计师事务所或工商企业,与涉农上市公司、农经管理部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联系还不很紧密,这不仅造成了教师不了解农业会计实际,也造成了涉农会计课程缺乏实训基地。

三、构建涉农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路

(一)明确涉农会计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应当依据院校类型、级别、市场需求、政策目标等分类制定,突出特色。地方高等农业院校会计人才培养要以农为本,面向大农业,服务地方经济的发展;要培养具备会计学和农业经济管理知识,能满足农业系统和涉农企业要求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4]

由于学习会计的学生层次较多,因此培养目标应细分。针对主修会计学专业的本科生、辅修会计学专业的农业类专业学生、非农专业学生,分别制定差异化的人才培养目标。如对主修会计学的学生,重点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会计人才,兼顾涉农方向;对辅修会计学的双学位涉农专业学生培养为既懂会计又懂农业的复合型人才等。

(二)创新涉农会计理论教学体系

理论教学是高等农业院校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途径。要培养具有创新意识与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涉农会计人才,必须创新理论教学体系,包括课程类别体系、知识结构体系,构建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能力的理论教学体系。

1.课程设置细化,开展农业特色课程

根据知识分类开设规范课程,减少课程随意设置而带来的知识重叠。在会计通用知识的平台上对课程设置进行细化,增设选修课程,并开发一些涉农会计课程。构建以 “通识课平台→学科基础必修和选修课平台→专业必修和选修课平台→专业方向模块课→实践教学模块”为基本框架的新型课程体系。在涉农会计人才的必修课中增设 《农业会计》、《农业统计学》、《农业企业财务管理》等涉农会计课程。[5]在选修课中开设 《农业概论》、《农村行政管理》、《农业经济学》、《农产品运销学》等课程。在实践教学模块课程中融入 《农民专业合作社会计实习》、《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实习》的内容。

2.知识结构重组,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

高等教育越来越注重 “强基础、宽口径、重实践、有侧重、创特色”的人才培养理论,因此知识结构的重组、整合尤为重要。将会计、农林牧副渔产业生产管理知识、物流、管理学、计算机技术、税收、法律、外语等各科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保证各课程模块既相对独立又紧密结合。同时将理论和实践模块贯穿在教学的全过程中,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构建涉农会计人才金字塔式的知识结构。

(三)完善涉农会计的实践教学环节

农业会计涉及种植、养殖及其农产品加工等内容,仅靠校内模拟会计实习远远不够,因此要让学生深入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调研、实习,培养学生对农业会计的感性认识,通过亲临生产现场参观和考察农业生产过 (流)程,熟悉农业会计核算管理过程。[6]同时,地方高等农业院校要加快与涉农企业等的联合培养,与地方农委、涉农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村集体经济组织等共建教科研基地,进一步促进校企合作、校地合作、校村合作,[7]探索多元化的农科教、产学研创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从而提升农业会计教学质量,实现涉农会计人才的培养目标。

(四)推进涉农人才培养方式方法改革

1.更新教学观念。树立农业院校为 “三农”服务的办学理念,将培养涉农会计人才作为会计人才培养的重点。以学生为中心,变教学为导学。在加强会计专业基础教育的同时,不断强化通识教育,搭建立足地方、面向全国、服务三农、适应社会的通识教育平台。培养一批 “行业企业留得住,生产活动用得上,产业升级离不开”的农业创新人才。

2.拓宽培养渠道。高等农业院校应充分利用社会、学校的人才资源,立足当地农业特色经济,变单一的授课式教学方式为多渠道、全方位的培养模式。如通过主办学术前沿讲座、高层次引进人才学术讲座、组织开发学科交叉课程等形式,逐渐将学科建设成果转化为教育内容。[8]以安徽农业大学为例,学校定期举办 “神农大讲堂”,邀请农业政府部门人员、涉农企业负责人、知名教授等为本科生开讲座;利用暑期 “三下乡”让同学们深入农村各地;利用专业实习让学生到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三资委托代理中心去做调研等,均收到较好的效果。

3.融入案例教学。在课堂上多引入农业企业生产核算案例,特别是本地涉农企业的会计案例,通过案例分析和情景式教学,[9]启发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发现和解决实际案例中的问题。尤其要加强本地案例的开发,把本省的农业上市公司作为课堂教学的鲜活案例。

4.鼓励 “双创”实训。高等农业院校应响应国家号召,培养农业 “创新、创业”型人才。在开拓实践教学基地的基础上还要鼓励学生将会计专业知识与 “农”字紧密结合,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项目、“挑战杯”大学生创业大赛等;并对自主创业的涉农会计人才给予支持和帮助。

(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学校可组织年轻的会计老师到涉农企事业单位锻炼半年到一年,了解农业生产管理流程,积累农业会计的实际经验,从而丰富教学内容,提升教学质量,避免纸上谈兵。还可以邀请拥有丰富涉农企业财务会计工作经验的基层会计人员及高层管理者开设专题讲座、担任实习指导老师等,传递市场对涉农会计人才的要求,丰富学生的专业知识、增长见识。

(六)引导学生正确择业

地方高等农业院校应引导学生摆正就业心态,树立 “学农、爱农、务农”的观念和服务“三农”、奉献社会的目标。鼓励学生向涉农会计方向倾斜,到农村,到基层,到地方经济发展最需要的地方去,发挥自身农业背景的优势,成为服务 “三农”的会计专门人才。还可以通过对涉农会计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分析其就业质量及制约发展的因素,了解就业单位对学生的评价,不断改进涉农会计人才培养模式。[10]

[1]白兆秀.关于农业高职院校涉农会计课程建设的思考 [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09(3):70-75.

[2]李彩霞.“涉农”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1(11):227-228.

[3]吴运霞.应用性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J].统计教育,2006(2):33-35.

[4]唐梅,包晓岚.农林高校会计专业 “一体两翼”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J].中国农业会计,2010(10):56-58.

[5]杨芳.新形势下大学会计教育改革研究 [J].当代教育论坛,2006(6):58-60.

[6]林斌,郑娟娟.对加强农业会计教育的思考 [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1):197-198.

[7]柴明勤.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地方农业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创新研究 [J].首都教育学报,2010,4(6):78-80.

[8]王芳.建设高水平行业特色型大学培养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素质创新人才 [J].北京教育,2010(3):8-10.

[9]王积田.新形势下会计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研究 [J].经济研究导刊,2010(11):145-146.

[10]陈祥云,朱磊,胡源.试论高等农业院校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进 [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8):2448-2467.

猜你喜欢
农业院校会计学会计专业
高等农业院校学科专业优化调整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高等农业院校分析化学课程的建设与实践
2018年全国新增会计学教授、副教授名录
关于高职院校会计专业“1+X证书”制度的思考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高等农业院校卓越“三农”法治人才培养路径探析
2016年全国新增会计学教授、副教授名录
会计专业税法课程教学中角色扮演法思考
中国会计学会2015年学术年会在哈尔滨隆重召开
湖南省教育会计学会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顺利召开
基于云计算构建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