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以人的生活为本——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生活理论及其思考

2013-04-11 07:55任帅军
湖北社会科学 2013年6期
关键词:客体马克思物质

任帅军

(上海大学 社会科学学院,上海 200444)

人的生活这一理念在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中频繁出现,但国内学界对其理论重要性较为忽视。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文中频繁使用“生活”这一术语,可见其在马克思思想中的重要性,但是他却未对生活概念有直接的定义。如果说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一生最主要的发现,那么这两大理论都是建立在他对人的生活本质的研究具有历史性的突破这一意义而言。可以说,人的生活和生活的发现从一开始就有其深厚的历史唯物主义根据。

有学者认为,生活是指“人的‘生命活动’,而不是‘日常生活’”。“日常生活只是研究人的‘生命活动’所必须由之出发的一个‘事实’,而不是‘现实’。”[1](p148)这是从本体论的角度对生活进行考察。从价值论的角度来研究,赵汀阳认为生活即“可能生活”,“总是合目的的生活”,“而人的根本性目的是否得到实现则决定了人的生活意义”。[2](p148-149)前者是事实判断,后者是价值判断。然而“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物质生活本身”。[3](p78)这说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生活概念是指人的有意识的生产实践活动,是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的统一。

在“以人为本”的内涵界定上,有观点认为“人本主义就是以人为本思想,关于以人为本的争论实际上是关于人道主义争论的继续。”[4](p20)这是从人出发来说明社会,属于价值判断。以人为本也不等同于人类中心主义。人类中心主义“是说人类世界不可能不以人为本位”,[5](p35)这是事实判断。马克思主义关于以人为本的界定跳出了人道主义或人类中心主义的争论,而是从生活层面来理解的。“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3](p72)以人为本就是在人的现实生活过程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6](p15)可见,马克思主义关于以人为本的概念是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的统一。那么在现实生活中,以人为本就体现在既要尊重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主体地位这一事实判断,又要在生活实践中保障人民群众的各项权利和利益,坚持“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这一价值判断。于是,以人为本就体现在能够表达和实现人民群众的生活需求和生活意义的现实生活中。

所以才说以人为本是以人的生活为本。具体而言,以人的生活为本的核心是以人民群众在现实生活中的根本利益为本。人的现实利益始终围绕着物质生活需要的满足展开。人的物质生活需要又扎根于生产实践活动中。“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自己就是怎样。因此,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3](p67)正是人的生产实践活动使人的生活得以凸显,也明示了其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重要位置。

一、人的生活发现

生活是人的世界最为普遍的概念。然而人对生活感性理解的普遍性并不表明人就能自然而然地真正从本质上对它们进行理性把握,有时恰恰表明人需要对生活真正理解并认真对待。只要我们还生活在社会中,就要不断追问人活着的意义。只有这样人才能意识到自身的处境和价值,反思其生活方式,进而不断实现超越。马克思说,“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3](p66)在此人与动物揖别。这些“有生命的个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他们在生产实践活动中创造了物质生活条件,进而形成了社会关系。“这是一些现实的个人,是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包括他们已有的和由他们自己的活动创造出来的物质生活条件。”[3](p66)因而成为人的生活的历史基础和逻辑起点。从此“有生命的个人”再也回不到过去仅仅像动物那样“寻找食物和吞食食料”。

人的生活基础是人的实践活动及其历史发展。实践活动首先是物质生产的实践活动。马克思说,“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7](p82)无论是作为生命个体的人还是类存在的人类,其物质基础和最主要的标志都是共同的物质生产实践生活。

人的这种物质关系主要表现为经济关系。人的生活具有对于一定经济条件的依赖和需要。但人的需要不像动物那样表现为本能,单纯地依靠自然的恩赐,而必须通过人本身的社会实践。“这个基本特征把能够改造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人类同只能适应环境的动物区别开来了;同时也使得人的需要决定于生产和社会的发展。”[8](p1044)这里的生产既包括物质方面的生产,又包括精神方面的生产。“仅仅因为这个缘故,各个单独的个人才能摆脱各种不同的民族局限和地域局限,而同整个世界的生产(包括精神的生产)发生实际联系,并且可能有力量来利用全球的这种全面生产(人们所创造的一切)。”[9](p42)所以陈新汉指出,“正是在全面的以生产为主体的实践活动‘再生产整个自然界’的过程中,主体在‘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的同时,把整个自然界作为‘人的无机的身体’,使自己得到全面的自由的发展。”[10](p289)

可见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生活理论,需要从以下三个层面进行理解:其一,单纯的人的肉体存在这一生命形式并不能构成“现实的个人”,其生命活动也不能构成人的生活。人只有处于社会实践活动构建的社会关系中,才能脱离动物的本性而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虽然动物与人一样都具有生命,人却拥有生活。而且人只能被理解为生活着的人。人不仅生活着,还创造了人的现实生活。虽然人的现实生活根植于人的肉体存在这一事实,却始终围绕着物质生活需要的满足展开。满足人的物质生活需要的生产实践活动不仅把人与动物相区分,而且还形成了人的特定社会关系。所以,我们才说人是社会性动物,具有对社会生活的意识和对社会生活理解的把握,这是任何动物都不具有的。

其二,人的现实生活是围绕其物质生活需要开展生产实践活动,并形成特定的社会关系,从而体现人的类本质特征。马克思认为,人要在生产实践活动中,表现自己的本质,而且还要以全面的方式表现自己的全部的本质。他说,“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部的本质。”[11](p123)那么,人的这一本质如何体现?在《巴黎手稿》中,马克思明确指出,“全部人的活动迄今都是劳动”。[11](p127)人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就表现为人的劳动,这是人的类本质特征,是人能够不断超越动物的“种”的属性的本质表现。通过物质生产实践活动,人不仅实现了生存需要,而且还能在创造历史的过程中不断实现生活上的发展需要。正是体现人的类本质特征的人类的生产实践活动和特定社会关系这一人的现实生活使马克思主义的生活概念得以凸显,揭示了其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重要位置。

其三,任何人的生产实践活动都是有意识的体现“为我而存在关系”的社会活动。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就提到,“人则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意志的和自己意识的对象。他具有有意识的生命活动。”[12](p273)人生活于其中的世界就是人有意识生活于其中的世界。在人的这一生活世界里,人是肉体和精神(灵魂)的统一,因而不仅需要物质生活家园来藏裹身躯,还需要有精神生活家园来寄放灵魂。这个精神生活家园是从人的物质生活家园中发生,然后,“世俗的基础使自己和自己本身分离,并使自己转入云霄。”[3](p55)从而人再也回不到过去仅仅像动物那样“寻找食物和吞食食料”,而必须有意识地对自己的生活及其世界进行反思,才能使人的生活能够不断地满足人自身的发展的需要。

二、人的生活形式

生产的方式反映了人的现实生活及其物质生活形式。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生活的思考,就要继续深入考察人的生活形式,这不仅是区分人与动物的关键,也能认清人的生活本质下人的生活形式。

第一,人的生活高于动物的生存。

在人存在之前,世界就是一种自在的自然存在。对于自然而然的世界来说,它是独立于人的存在,它的全部的存在都是作为自然而然的过程。在这个自然的世界,动物的存在是一种仅仅作为生物性肉体的纯粹的生命存在。它生命的全部目的都是围绕着自然的生存展开。

人作为物质世界链条上的特定环节,首先也是自然的存在。马克思说,“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因此第一个需要确定的具体事实就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受肉体组织制约的他们与自然界的关系。”[3](p24)作为自然的存在,人同世界上其他存在物一样都是自然而然的存在,其最本能的目的都是生存。人统一于自然的世界,自然的世界是人生存的物质根据。

然而“一当人们开始生产他们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时候(这一步是由他们的肉体组织所决定的),他们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人们生产他们所必需的生活资料,同时也就间接地生产着他们的物质生活本身”。[3](p24-25)人作为超越自然的存在,正是在人自身的物质生产活动中,使人从动物式的纯粹的生命存在,转化为人所特有的生活存在。生存是动物生命的唯一存在形式,而人的存在则是为了生活。为了能够生活,人在物质实践活动中展开现实的生产活动以满足物质生活的各种需要,其中最能体现人的类本质特征的需要是人所特有的意识到了的精神需求。

第二,人的生活形式表达人的生活意义。

世界就是自然,而从自然中生成的人却要在我与自然的关系中认识和改造自然,建立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把自然变成体现人的意志和利益的“人化了的自然”。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谈到,“凡是有某种关系存在的地方,这种关系都是为我而存在的;动物不对什么东西发生‘关系’,而且根本没有关系,对动物来说,它对他物的关系不是作为关系而存在的。”[13](p35)人所构建的“为我而存在的关系”的动力是生存,目的却是生活。人在构建有别于自然的世界即体现“为我而存在的关系”的人的生活世界的过程中,把体现人自己生命意志和利益的生活需要作用于自然,使自在之物变为为我之物,来满足人的需要。“人不是简单的自然存在物,而是具有理智的人的自然存在物。人不像动物那样无意识地适应自然界,而是在适应自然界的同时使自然界适应自己,满足自己的需要。”[14](p75)人总是根据需要形成目的,从而在目的的推动下自觉地去改变、掌握和占有自然。在这一过程中,人用“内在固有的尺度”,并按照“任何物种的尺度”来衡量自然,从而把人生存的自然世界变为人生活的生活世界,这体现了人所构建的“有意义”的生活世界图景。

“人类的生活世界的‘意义’,在于生活世界是人类自己创造的、实现人类自身发展的世界。”[15](p186)在这一实践活动中,人的存在表现为生活和生存共在的一种矛盾性存在,并且不断地表现为生存向生活转化过程的一种矛盾性存在。人按照自己的需要和目的构建生活的世界图景,使自然的世界变成自己理想的生活世界即非自然的世界,这一过程解决了人的生活与生存之间的矛盾,并不断地实现了人的生存向生活的转化。同时使世界满足自己的需要,变成人的理想的现实。然而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物种的尺度进行它的生命活动,以此本能地适应环境来维持它的生存,因此,动物只能不断地复制自己,而没有自己的发展和历史。人却以自己的实践活动不断创造“有意义”的生活世界,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同时实现自身的发展,因此,人不是复制自己而是发展自己。人自身的发展,是人的实践活动所创造的人类历史,也是人的实践活动所创造的人的生活世界的全部意义。

三、人的生活范畴

人的生活世界的意义就在于,动物以及动物以外的其他一切存在物都仅仅是自然世界的一部分,而人通过实践活动把自然的世界体现为“为我而存在的关系”的人的生活世界,并在这一过程中构建了人的“有意义”的世界,从而把人生存的自然世界变为有意义的人的生活世界。然而,要在本质上理解人的生活世界还有必要把握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生活的两大范畴。

其一,价值范畴:人生活于其中的“价值”形态世界。

一般说来,价值就是客体属性对于主体需要的满足,就是客体属性满足主体需要的一种现实效应。客体因其具有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就成为价值客体,主体因其具有得到客体属性满足的需要就成为价值主体。因此主客体之间的关系就是价值主体与价值客体之间的关系。主客体所揭示的人与世界的关系就是价值主体与价值客体所揭示的人与世界的关系,也就是人类生活于其中的价值形态的世界。从价值范畴理解人的生活,就要弄清楚人的需要与生活的关系。在人的生活世界里,人的生活总具有需要,并且不断地产生新的需要。人“使自然界适应自己,满足自己的需要”就是人要在主客体的关系中建立“为我而存在的关系”。马克思认为,“社会联系的主体,即人。”[11](p167)但并非任何一个个人都可以成为主体。主体是“自然的、肉体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11](p167)主体是有头脑、能思维、现实地从事社会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客体是主体活动所指向的对象。自然界在人出现之前早已存在着,并不构成现实的客体。在人的实践活动中,从自然界里分离出来的那一部分或那一方面的客观存在,才成为客体。它是人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对象。在实践活动中,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一方面把客体变成主体所要求的客体(主体客体化);另一方面主体成为掌握客体规律的主体(客体主体化)。在“为我而存在的关系”中,一方面,主体根据需要形成目的,从而在目的的推动下自觉地去改变、掌握和占有客体,使客体变为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客体,以满足主体的需要;另一方面,客体以其特有的属性作用于主体,主体按照客体特有的属性规范自己的思想与行为,从而使客体满足主体的需要。

人的生活总与人的生存联系在一起,人的生存为人的生活提供了前提需要和客观基础。然而人的生活却是人最本真的存在。人的生活首先表现在人要求活下去的意识中,进一步地表现在人要求发展自身生活的意识中。对人的生活进行有意识的思考,才能将动物的生存与人的生活以及人的生存与生活更清晰地描述,才能更深刻地理解,动物的一生只有生存,没有生活;人的一生既是生存,更是生活。人生活的意义就在于不断地使存在于物质世界中的动物的生存和人的生存转化为人的生活。也就是说,人的生命的意义不仅仅局限于人的生存,而表现为人的生活世界;动物的生存就动物与自然界其他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而言,本质上是自然界的事情,就主客体关系而言“根本没有关系”。[13](p35)也就是说,动物的生存没有建立在马克思所说的“为我而存在的关系”之上,就哲学的意义来说根本就没有价值。然而人的生活世界是人所构建的“为我而存在的关系”的世界。人的生活因此就具有了价值的意义,属于哲学上的价值范畴。人的生活就是人所构建的“为我而存在的关系”的世界,是人类生活于其中的价值形态世界,表现着这个世界对人来说的意义。

目前很多学者都对生活价值、人活着的意义等有很多探讨,可见对人的生活的价值范畴进行研究的重要意义。例如,“人生意义的失落并不意味着人生真的无价值。人的生存或生活与人自身需要之间的价值关系构成了人生价值。生存和生活是人的最基本的需要。因此人只要活着,就有价值。”[10](p142)在物质世界里,人是唯一能够构建“为我而存在的关系”即创造价值的生命存在。人不像动物那样单纯地依靠自然界的恩赐,而是必须把人的生存需要主观化(为人所意识),并通过人的物质实践活动(即马克思说的“生产”)满足人的生活需要。正如马克思所说:“动物只生产它自己或它的幼仔所直接需要的东西;动物的生产是片面的,而人的生产是全面的”,这种全面性在于“人甚至不受肉体需要的支配也进行生产,并且只有不受这种需要的支配时才进行真正的生产”,这就是不仅“只生产自身”,而且“再生产整个自然界”。[11](p96-97)因此,只有当人的生存与人自身的需要发生关系,变成人认识和改造的对象,才能产生价值关系,并形成人的生活。动物的生存只是本能地获取“所直接需要的东西”,因而是“片面的”,不会产生价值关系。人却能“不受肉体需要的支配也进行生产,并且只有不受这种需要的支配时才进行真正的生产”,所以“人的生产是全面的”,既满足了人的“生产自身”这一人的最基本的需要,同时也满足了人的“再生产整个自然界”这一体现人所特有的价值需要。

其二,意识范畴:人“有意识”地生活于其中的世界。

人生活于其中的价值形态的世界是人有意识构建的体现人的生活价值的世界。人的生活世界是“具有意识的、经过思虑或凭激情行动的、追求某种目的的人”[16](p243)的世界。在人的生命活动和生活世界里,人通过对生活意义的有意识的自觉和实践活动的展开,创造并发展了人的生活世界的意义。

关于意识,马克思说:“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7](p217)“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3](p72)接着他把人的生活活动与动物的生存活动(即动物的生命本能活动)相比较:“动物和自己的生命活动是直接同一的。动物不把自己同自己的生命活动区别开来。它就是自己的生命活动。人则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意志的和自己意识的对象。他具有有意识的生命活动。”[12](p273)在人的意识中,人对自己的生活活动和人的生活世界进行意识,并以这种意识为对象进行意识,从而肯定了人的生活的意义。

陈新汉对人的“生命是有意识的”进行了论证。首先,“个体作为生命体总是以切身的方式遭遇到这个或那个特殊的感受,如冷或热、明或暗、痛苦或舒适。通过这些特殊的感受来感知或反映个体行为与外部世界之间的关系……人的这种以感性形式体现出来的有意识的活动,实际上与动物的本能活动相差无几。”其次“个体总是以理论的方式来认识或反映个体行为与外部世界之间的关系,并形成实践的主体根据即目的和方法,以此来调节个体在构建‘为我而存在的关系’过程中的行为。”[10](p195)可见,人的生活方式中必然包含着从满足人的生活需要出发体现人的类本质特征的“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12](p273)

然而人的意识并不天然就具有。人的这种意识是在后天习得的。人的意识作为实践活动的主体要素,外现于即对象化于实践结果之中。人的物质实践活动造就了人的类本质特征,人的类特征存在于人的生活世界之中。在发生学的意义上,个体与人的生活世界是同时存在的,但就具体个体而言,人的生活世界“实际上是先于个体而存在的。”[17](p235)所以才说,“不在社会中生活的个体,或者因为自我满足而无需参与社会生活的个体,不是野兽就是上帝。”[17](p215)

康德从哲学的角度把人的意识概括为“人是目的”。“无论是自己或对别的什么人,在任何情况下把人当作目的,决不只是当作工具”。[18](p43)人本身就是他所创造的价值世界的目的,这是一条最高原则和绝对命令,“超越于一切价值之上,没有等价物可替代”。[19](p87)于是,在实践结果和人之间的关系中把握价值,就形成人的价值意识,从而意识到价值正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人在自己创造的价值世界里就居于核心地位,具有绝对价值。并且生活在人的世界,人不仅是一种生存着的生命体,而且是一种体现意义的价值关系的生活者。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说:“人不仅在意识中理智地复现自己,而且能动地复现自己,从而在他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己。”[12](p274)

亚里士多德把事物的存在和变化归结为四种原因: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和目的因,并进一步把四因归结为质料因和形式因,认为质料是构成事物最基本的东西,是基础,而只有把形式范铸其上,才能形成具体的事物。人通过实践活动,在他所创造的价值生活世界中不仅形成了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类本质特征,而且构建了“为我而存在的关系”的价值世界。人的意识作为人所创造的价值世界的观念形态的凝聚,并作为体现人的类本质特征的核心内容,是人的生活世界的“形式因”。人的生活世界就是人生活的“质料因”,人的意识就是人的生活世界的“形式因”。只有用人的意识这一“形式因”对人的生活世界予以构建,才真正体现了人对生活的理解和把握。

[1]马拥军.马克思主义生活本体论概说[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8,(2).

[2]赵汀阳.论可能生活——一种关于幸福和公正的理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俞可平,等.马克思主义研究论丛[C].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

[5]徐春.以人为本与人类中心主义辨析[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6).

[6]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8]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Z].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2.

[9]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10]陈新汉.自我评价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1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1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1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4]科尔纽.马克思的思想起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

[15]孙正聿.哲学通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1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7]阿伦森.社会性动物[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

[18]康德.道德形而上学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6.

[19]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猜你喜欢
客体马克思物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马克思像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符号学视域下知识产权客体的同一性及其类型化解释
马克思的“知本”积累与发现
旧客体抑制和新客体捕获视角下预览效应的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