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高校学报核心竞争力的策略研究

2013-04-11 12:32
关键词:办刊学报栏目

潘 琼

(浙江外国语学院 学报编辑部,浙江 杭州310012)

经历了多年的发展,我国高校学报已形成一个数量较多、规模较大、实力较强的群体。在出版全球化和数字化的背景下,国内高校学报之间以及学报与国内外专业学术期刊之间的竞争日益加剧,优质出版资源在极化效应推动下向竞争力较强的期刊集聚日趋明显。面对这种形势,学报要在新的竞争格局中掌握主动,核心竞争力很重要。虽然学界对学报核心竞争力的定义描述不尽一致,但品牌、运行机制、服务能力、人才资源等作为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已基本得到认可。如何通过在长期办刊实践中的磨练、积累和创新,提升学报的核心竞争力,业已成为学报界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试就在办刊内容、学报服务与办刊模式等三个方面,作一些策略研究,以求教于大方之家。

一、办刊内容:打造特色栏目,带动学报质量和品位的整体提升

“内容为王”始终是学报办刊的圭臬,要提升核心竞争力必须从最基础、最核心的内在品质出发,办出学报特色,其中开辟特色栏目是办出特色的重要途径。当前越来越多的高校学报选择了以创建特色栏目为主导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围绕特色栏目,有意识地就某一个特定的学术现象或专业问题开展长期的讨论研究[1],逐渐形成其在某个学科或专业领域的“意见领袖”地位。特色栏目在具有一定学术影响后,将逐步发挥以点带面的辐射效应,促进学报质量和品位的整体提升。特色鲜明、学术水平上乘的特色栏目在具备一定条件后,可成长为名栏,推动学报在更高层次实现新跨越。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名栏建设工程、全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研究会“特色栏目奖”评选等活动的开展,都是对特色(品牌)栏目建设意义的肯定。“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学报特色栏目是其他学报无法简单复制和模仿的独特竞争优势。那么,如何通过特色栏目带动学报质量与品位的整体提升呢?一是要有选题策划意识,依托优势学科;二要把握区域优势;三要关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一)依托优势学科,办出鲜明的学科特色

我国高校出版社核心竞争力明显有别于其他出版企业的是它具有丰厚的学术文化资源以及重积累与创新的文化价值取向[2]。同样,高校学报与学科建设共生共融、互动互促的紧密联系是其他期刊所不具有的。与其他一些学术理论刊物相比,高校学报的独特优势来源于高校所拥有的优势学科和一支相对稳定的、从事科学研究与教学的作者队伍。因此,学报核心竞争力提升不能脱离本校学科发展战略而独行,应充分利用其学术资源、智力资源和学科优势,在栏目设置、稿件录用等方面以重点学科、优势学科为依托,注重传播专业性新知识。如《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的“越文化研究”直接依托的优势学科是浙江省级重点A类学科“中国古代文学”、浙江省首批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越文化研究中心”和浙江省高校人文社科类创新团队“越文化研究团队”,这就形成了以越地名人文化、经济文化、历史文化为中心的研究格局。学校在学科建设和越文化研究方面取得的领军地位为学报特色栏目“越文化研究”的开设和持续发展提供了丰厚的稿源。又如《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人类学研究”栏目、《华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学/心理学论坛”栏目等等,这些学报在办刊实践中突出和围绕优势学科,密切结合、互相促进,彰显了自身鲜明的学科特色,并形成了品牌效应。

为了实现与学科发展的良性互动,学报应深入研究学校性质、学科优势以及本校作者队伍,找准在学校重点优势学科的切入点。为了制定出能凸显学报品牌特色和社会文化价值的选题,学报要主动与这些学科的负责人、学术带头人,重大科研项目的负责人保持经常性的密切接触,以便掌握他们的科研动态和成果信息,厘清相关学术领域前沿动态和趋势,并及时捕捉独家高层次的理论问题。为了发挥战略引领与资源整合作用,学报要主动介入学校学科建设规划及学术会议、学术讲座等学术活动,为加强国内、国际学术交流创造条件、搭建平台。为了保证充足和优质的稿源,学报要摈弃门户之见,广泛吸纳国内外知名学者和学术新秀的高质量稿件,有意识地培养一支以本校重点优势学科带头人、学术骨干为主体的高层次的、稳定的作者队伍。如湖南理工学院主办的人文社会科学学报《云梦学刊》依托该校中国当代学术史研究基地,2004开始每年举办一次全国性当代学术史研讨会,内容涉及“当代学术史”学科建设、中国当代学术与传统学术、学术管理与当代学术发展等主题。研讨会成果主要以发言选登形式在当年第4期“当代学术史研究”栏目发表,其中多篇被《新华文摘》《高校文科学术文摘》及人大复印资料等转载、转摘。数次研讨会被《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等重要媒体予以专题报道,研究基地在2012年被评为湖南省优秀社科研究基地。

(二)挖掘地域文化特色,增强学报吸引力

各高校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因而其人文环境、区域特点也各异。高校学报应准确定位,长远规划,挖掘和善用这些积累性、独特性、价值性的资源,利用地缘优势,打造富有地域特色和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栏目,增强吸引力和凝聚力,进而带动整个学报质量的提升。一般来说,依托地域特色文化设置的特色栏目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一类是发挥古都地理和文化优势,以某一历史时期传统文化、历史风貌、地域风情等研究为特色,如《许昌学院学报》的“魏晋史研究”栏目。

另一类是借助历史文化名人的影响力,以名人生平事迹和其所形成的历史文化研究为特色,如《滨州学院学报》的“孙子研究”栏目。

还有一类是根据地处民族地区的地域性特点,以民族文化研究为特色,如《内蒙古大学学报》的“蒙古学研究”。第一、第二批入选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名栏建设工程的40家学报名栏中,《湖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衡阳师范学院学报》等多家高校学报的特色栏目均是以地域文化为依托。如其中的《闽江学院学报》立足海峡西岸经济区这一独特的人文地理环境,在对八闵大地的历史文化、科学技术、人文环境等进行挖掘、整理和研究的基础上,推出了“闵文化研究”栏目。发表了一系列理论思考与现实关照的文章,不仅能给人以研究思路上的启迪,而且有利于促进海峡西岸经济区文化的繁荣。

为了保证地域文化特色栏目的原创性、前沿性和可持续发展,首先,学报在策划栏目时要进行广泛调查和认真筛选论证,只有那些不仅具有地域性价值,还在整个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发展中具有相当影响和意义,且具有丰富的研究内容、明确的研究对象及一定研究力量,有可能形成对全国乃至全世界辐射力的地域特色项目,才能最终被选定。其次,密切关注本校相关地域文化学科建设,同时主动与地域性学术研究机构、组织合作,相互依托,获取大量具有新观点、新思维、新内容的优质稿件。再次,坚持促进文化传承和创新发展的宗旨,一方面要鼓励和引导作者在深度解读地域文化的基础上,紧扣时代脉搏,加强对地域文化当代价值的挖掘与梳理,使得地域文化的精髓为推动当代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服务;另一方面要凭借栏目的桥梁和平台作用,汇聚一批中外研究者,积极配合国家“文化走出去”战略,促进地域文化在域外形成一定影响。最后,聘请这一研究领域内的国内外资深学者担任栏目的特约撰稿人,其中具有较高编辑水平、较强责任心和组织协调能力的学者可聘为特约主持人,赋予他们栏目专题策划和组稿的权力,这样可以更好发挥他们的学术优势,也可凭借他们自身的影响力吸引一批国内外的知名学者加入栏目作者队伍,形成良好的学术氛围,保证栏目的学术品位和质量。

(三)关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实际

在地方的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中,有许多重要的现实课题可供地方高校学报进行研究和报道,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学报提供了广阔的生存、创新和发展空间。因此,学报不仅要关注理论创新,而且要注重产学研相结合,视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以跨学科的视野和思维,通过组织专题研究、与地方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并结合学术活动,积极为地方政府建言献策,将其丰富的各种资源有效地融入到地方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中。如三峡工程建设过程中出现了诸如“移民问题”“生态环保”“城镇规划”“社会经济发展”“文物保护”等实际问题,《重庆三峡学院学报》依托其地处三峡库区中心城市——万州的地域优势,提出了“立足三峡,服务库区,面向全市,辐射全国”的办刊思路,推出了“三峡研究”栏目,针对上述问题开展了系列研究。其大量成果被直接转化应用,多项成果成为三峡库区政府制定政策、规划和重大改革方案的主要参考依据。

二、学报服务:变革服务,全面拓展学报的服务能力

随着高校学报数量的扩张,在内容和形式上它们会有一些类似之处,学报的竞争已从传统的有形产品延伸到基于产品的增值服务。学报应在融合和运用已有的知识、资源、技能强化其核心业务(提供优质的精神文化产品)的同时,全面改进学报服务质量,进一步增强作者和读者对学报的归属感和忠诚度,并以此作为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举措。

首先,要树立以读者和作者为核心的思想,明确学报为作者、读者(包括现有以及潜在的)所应承担的责任和所能提供的服务。要充分发挥编辑主体意识与他们建立良好的互利、互动关系,通过问卷调查、座谈、设置诸如“来信”“争鸣”“问答”栏目等途径,定性和定量相结合,加强对读者及作者群体的结构、心理需求的研究,密切跟踪社会经济发展、敏锐捕捉需求、及时发现学报存在问题,针对问题或需求,适度调整内容和风格设置予以回应。如《浙江树人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在其特色栏目“民办高等教育”的建设过程中发现,很多读者期望进一步了解同时期国内民办高等教育研究进展情况。为了满足读者的这种需求,并进一步发挥学报民办高等教育研究交流园地的作用,该刊在2006年第4期开始定期推出“中国民办高等教育研究索引”,2012年第6期又推出了“民办高等教育研究论点摘编”。又如《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为了方便读者了解当期概貌、并对阅读重点进行有意识引导,从2004年开始采用“本期导读”方式对专稿、特稿、重点栏目文章、某一专题的策划背景以及对之前刊发文章提出商榷的回应文章等作简要介绍。上述体现积极为读者和作者服务思想的举措都取得了良好社会反响,得益于由此产生的正螺旋效应,学报核心竞争力也进一步得以提升。

其次,要以更有效的路径为作者和读者提供多元化和个性化服务,具体包括服务界面、服务技术、服务过程等方面的变革。学报所蕴含的价值不仅与其所刊载内容的学术水平有关,同时也和传播的速度、范围及其所能提供的专业服务有关。在传统出版模式下,高校学报出版时滞较长、传播形式较为单一且个性化服务能力有限。为了克服这些弊端,高校学报要通过纸质刊与数字刊“两条腿走路”,在数字刊中延伸和扩展学报的内容和品牌资源的优势,走纸质媒体、门户网站及智能终端等多种媒体传播通道结合的“融合式”发展道路。在这个过程中,数字技术是关键,便捷高效的数字化平台将成为学报新的增长点,也必将成为其核心竞争力的自然选择[3]。

除了与中国知网、万方期刊、重庆维普等专门数据库合作,学报正逐步完善自身的门户网站,将编辑在线办公、作者在线投稿、专家远程审稿、网刊发布等功能纳入其中,使之以其丰富的内容和多元的服务成为学报实现传统出版向现代出版转变的基础设施。如通过编辑在线办公系统的建立,固化和优化编辑出版流程,从而保证稿件的有序流动以及编辑过程信息的有效管理,提高稿件的处理效率,实现审、编、校、出版、发行的一体化。又如通过作者在线投稿系统的建立,使作者在投稿后可通过自助查询了解稿件的处理状况,并可就稿件内容等与编辑部进行及时沟通。这就提高了作者对学报的认可度,增强了他们投稿的积极性。又如通过数据仓储、数据挖掘技术的采用,实现了学报知识资源的统筹管理。并在此基础上,为受众提供开放、安全、集成的服务。这种服务首先是多元的,如期刊浏览(开放存取)、文献检索、参考文献链接、统计分析等;其次是多用户界面的,受众可通过电脑、手机等多种界面获取服务;再次是个性化的,受众可根据个人喜好设置服务模板,如检索方式、统计分析结果处理形式、下载格式等的设定,可以选择系统是以电子邮件还是手机短信,亦或是其他形式提供定向定时推送服务。同时系统为编辑部提供了文献资源的自我表现及其用户下载、使用(发文量、引文统计、作者统计等;论文的下载量、引用量等)的统计分析等辅助决策功能。也可以通过建立网刊发布系统,实现数字期刊与纸质期刊同步甚至提前发布(优先出版)。同步发布一般采用在学报门户网站设置“当期文章浏览”或“当期目录”等栏目实现,如《山东大学学报(工学版)》。而优先出版有效地缩短了出版时滞,因此它正为越来越多的学报所采用。目前实现优先出版的方式主要有两种:其一是在门户网站设置“预印版”或“最新录用”等栏目,自行提供拟刊发并配有DOI号的稿件的浏览、阅读和下载,如《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其二是与知网、万方数据库合作,在门户网站直接链接上述数据库为其定制的优先出版页面,如《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等。网刊发布服务为作者开辟了传播途径更广、更快捷的发表平台,从而使文章的价值、学报的价值得到了增值。还可以利用网站过刊搜索和下载、特色栏目及重点专题介绍等模块,加强学报的宣传力度,扩大学报的社会影响。

事实证明,以方法类知识为支撑的服务能力是一种其他学报难以简单模仿的竞争优势,学报要提升核心竞争力就必须在保证学术质量的前提下,为作者和读者提供优质的服务,努力实现作者价值和读者价值的最大化。

三、办刊模式:突破传统,实现学报的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近年来,学术期刊已逐渐意识到规模化、集约化是提升其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自然出版集团(Nature Publishing Group)、爱思唯尔(Elsevier)、斯普林格(Springer-Verlag)、约翰威利(John Wiley & Sons Inc)等国际知名出版集团等都是规模化出版、集约化经营、集团化管理的成功范例。相近学报既是竞争对手,也是一种重要的、必不可少的外部资源,学报间的资源共享、竞合有序有利于共生共荣。高校学报应有效整合一切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内、外部资源,变革办刊模式,根据学校的传统优势和特色与相近高校学报建立一种互惠互利、长期稳定、分工合作和共谋发展的伙伴关系,乃至组建开放的、高水平的学术期刊群,藉此提升学报的核心竞争力。袁贵仁将“若干高校社科学报进行合作或联合,走联合之路,把刊物做大做强”设计为学报改革的可行路径之一。

学术期刊群突破了单一主体的办刊模式,可以是紧密的、实体型的出版集团,也可以是在柔性战略合作框架内,基于网络的虚拟集群办刊模式。当前,通过组建期刊社(杂志社),部分高校已实现了对由其主办的若干种期刊的出版集中管理,但以“出版社的集约化模式”在短时间内实现学报跨管属限制乃至跨行政区划的规模化、集群化仍具有相当难度。因此在现阶段,以数字化为支撑、基于网络的虚拟集群办刊模式更具有可操作性和现实可能,符合高校学术期刊集约化、数字化、专业化的基本改革方向。首先,集群的组建以整合、配置和优化出版资源,通过构建适合自身特点的集约化平台实现学报集约化经营为初衷。实际操作中可以以学科特色相近为导向,可以以地域相近为导向,亦可以是纯粹的强强联合。其次,集群内的合作可以有联合办刊(包括过渡时期,学报二次文献专业版)、栏目共建等多种方式。依托集群优势,综合类学报可根据原有的特色栏目,围绕某一学科(包括某一主学科及其与之密切相关的学科)逐步尝试专业化转型[4]。再次,在虚拟集群办刊模式下,高校学报是内容提供者,处于期刊数字化产业链的上游,可以集中力量专注于期刊的核心业务,而尝试通过学术期刊群(共同体)与数据库服务商、发行商等合作,由他们完成标准化产品加工及多载体发布。这样有利于提高学报的质量和学术影响力。同时,期刊群以整体身份与其他相关利益者开展合作有利于扭转当前单一学报主体在合作中的相对弱势地位,享有更多的话语权,从而实现整体利益的最大化。最后,在资源、网络体系及良好的政治经济环境的共同推动下,具有广泛参与面和深度合作的学术期刊群将进一步演化为真正意义上的创新集群,从而更好地发挥学报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作用。

目前,学报的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已从理论走向实践。2011年,《清华大学学报》《复旦学报》《南京大学学报》等17家高校学报成立了联合编辑部,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文学、哲学、政治学等主要一级学科,对拟在上述学报发表的文章进行数字化、专业化编排(在每篇文章偶数页的下方注明原期刊的年、期和页码信息),依托中国知网推出了数字载体为主、与纸质原发期刊同步或更早发布的《中国高校系列专业期刊》。该系列专业网刊打破了以往一校一刊、各自为政的高校学报办刊模式,原发纸质学报与数字期刊的积极和谐互动带来了两者协同发展的良好态势。尽管《中国高校系列专业期刊》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仍不失为高校学报改革与发展中的一次有益尝试。

随着我国出版体制改革的深入,学报将面临新的挑战,提升核心竞争力和拓展生存发展空间,是学报不可回避的问题。如果说打造特色栏目和变革服务主要是着眼于学报自身的内向型策略,那么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则主要是通过整合外部资源来扩展和延伸核心竞争力的外向型策略,只有实现两个层面的互动和匹配才能真正有效提升学报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李国栋.办好特色栏目是高校社科学报内涵发展的有效途径[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110.

[2]朱坤泉.论我国高校出版社核心竞争力的几个共性因素[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4(6):112.

[3]宋悦.由《云梦学刊》“当代学术史研究”栏目引发的思考[J].云梦学刊,2012(4):37.

[4]张贤明.迈出高校学报专业化、集团化步伐[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1-02-17(4).

(责任编辑吕晓英)

猜你喜欢
办刊学报栏目
《粮油食品科技》办刊理念视觉表达
关于栏目的要求
致敬学报40年
栏目主持人语
论蒙古语内部期刊办刊难题及解决方法
“大师问答Ask the Guru!”栏目问答精选(二)
栏目制,为什么这样红
坚持开门办刊,讲好行业故事
学报简介
学报简介